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
滿額折

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余杰,知名政治評論家,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公平正義與人權的進展,卻也因常嚴詞批評當局,而著作全面遭禁。即便如此,自信主後,他秉持著基督徒公眾知識分子的精神,仍不斷地積極為文評論時事,呼求社會公平與公義。他的文章總是旁徵博引、鑑往知來,展現非凡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他是優秀的作家,也是虔誠的基督徒,希望透過寫作讓信仰進入公共空間,引導社會文化的改變。
本書即是這樣的嘗試,共收錄四十篇短篇,每篇以聖經一段故事作引文,深入淺出地談信仰、論人生、講文化。作者的文才、學識、人生歷練、堅定信仰,在這本小書中一覽無遺。
他也把寫作當成祈禱與感恩,即便是譴責與批判並對公義的彰顯,亦是祈禱與感恩的一部分。他認為,只要翻開《聖經》,我們便找著活水的江河;這水,我們喝了以後永不再渴。本書是關於《聖經》的讀書筆記。作者願以這些文字,為讀者帶來希望與信心,並願與所有的讀者一起好好學習如何去愛這個世界。
專家真誠推薦 本書沒有硬梆梆的教條宣示,卻有著基督徒「馨香之氣」的仁者胸懷……正是來自余杰先生的純潔信仰,我們感受到基督教的救贖恩賜,也看到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願景與希望。
──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胡忠信

本書展現出一位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信仰與人生的體會及反省。聖經的故事與智慧,原來可以這樣透切人心,並且與時代共鳴的。──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邢福增教授

余杰的思想包含了中國當代青年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部分,預示著中國的一股新思潮。──美國《紐約時報》

余杰是今天中國最著名的人權活動的宣導者之一,他期盼中國能夠出現一個馬丁.路德.金式的人物,以信仰和道德的感召力,以非暴力的方式來實現自由的夢想。余杰是政府肋旁的一根刺,他在1998年出版了《火與冰》一書,發行超過一百多萬冊,這本書尖銳地批評了政府的腐敗。余杰認為,中國的基督徒需要學習做一個好公民,積極捍衛宗教信仰自由及其他的人權。自由從來都不是政府賞賜給民眾的,而是民眾自己努力爭取而來的。──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

余杰是一位真「以色列人」。他勇敢地為主作見證﹐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美國歸正神學院教授暨代院長 陳佐人牧師

余杰的出現既是一個異數,也是一種必然──平庸的生存需要激情之思的衝擊,萬馬齊暗的輿論環境需要銳利吶喊的刺痛,刻意製造出的繁華盛世需要批判勇氣的警醒,被淘空的記憶需要真實歷史來餵養,靈魂荒漠需要良知信仰的滋潤,普遍的人性冷酷更需要愛的溫暖。──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劉曉波

余杰於九十年代後半期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上學期間開始批評活動,被稱為「北大才子」。在眾多的中國作家酣醉於高度經濟成長、忘卻人權問題、弱者敗者的救濟問題的今日,余杰的作品以充滿正義感的社會批判,令人耳目一新。正因為如此,余杰正在忍耐他所尊敬的魯迅也未曾體驗過的殘酷的彈壓。──日本著名漢學家,東京大學教授 藤井省三

作者簡介

1973年10月生於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十三歲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992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2000年獲得文學碩士學位。被讀者視為敢於說真話的中國作家之一,也是一名關注言論自由、公民權益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公共知識分子。在北大求學期間,創作了近兩百萬字的文化評論和思想隨筆。1998年,部分作品結集為《火與冰》出版,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各層面,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

近年來,寫作的主題主要集中於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基督信仰與文化使命、知識分子的精神變遷、中國社會的轉型等方面。

1998年,處女作《火與冰》被席殊讀書俱樂部評為「十大好書」(文學類)之一;2000年,評論《為自由而戰》獲《亞洲週刊》(英文版)「年度最尖銳評論獎」;2002年,獲紐約萬人傑基金會之「萬人傑文化新聞獎」;2003年,入選美國國務院「國際訪問者計畫」;2004年,入選法國外交部訪問學者;2006年,長篇小說《香草山》獲香港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基金會之「年度文藝獎」;2008年,入選德國外交部訪問學者。先後赴歐美及港臺數十所大學訪問和演講。

著有:
《泥足巨人:蘇聯解體看中國的未來》,允晨文化;《誰為神洲理舊疆:中國信仰重建與社會轉型》,雅歌;《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從德國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允晨文化;《劉曉波打敗胡錦濤》,晨鐘書局;《一生一世的仰望:「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一卷》,雅歌;《我有翅膀如鴿子:「基督與生命」系列訪談錄第二卷》,雅歌;《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勞改基金會;《香草山》,遠流出版等。

推薦一
一位基督徒的人文省思

對於余杰先生的第一印象,來自他所撰述的《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這本書。他以訪問學人身分,將他兩次訪德經驗與德國近代史加以連結,並投射到當代中國的民主困境;另外一本書則是他編輯的《大國沉淪》,在劉曉波先生被捕以後,余杰先生勇於為「劉曉波文集」承擔後續工作,令我心生感佩。我非常驚訝,雖然余杰先生沒有出國長期留學或工作,卻對歐美文明與西方經典有如此深刻的掌握,可見他吸收能力強,敏於觀察事務,從閱讀經典切入,得以理解西方公民人文主義精華,這在十三億中國人口之中是非常罕見,足見其心胸與見解之不凡。
拜讀余杰先生新書《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以後,我再度驚訝於余杰先生對於聖經與基督教教義竟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與掌握。雖然他並不意圖建立一套神學論述,但字裡行間卻有神學家的解讀經典能力,尤其他具有「平信徒牧師」般的傳道口吻,如果他有機會受神學教育的深造,假以時日,無論成為神學教授或牧師,余杰先生都有極大潛能成為大家。
馬丁路德曾經說,神學教授的見解,有時還不如農村老農夫婦的信仰;其意義是說,懷著素樸、虔誠、謙卑之心,反而更接近真理。余杰先生在這本信仰省思的心得文集中,並沒有賣弄他透過廣泛閱讀所得到的知識,反而集中於探討「信、望、愛」核心價值,他尤其善於將他所閱讀或聆賞的書本、電影、戲劇、生活、廣告、新聞與基督教思想契合,而且解釋得「恰到好處」,若非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與靈敏的宗教信念無法克其功,即使在海外華人基督教作家之中,類似余杰先生的功力者也不多見;我們不要忘了,余杰先生今年才三十八歲,有如此才情與靈性者,實在是「中國基督教文學」的一大福氣。
從我們最熟悉的耶穌行誼典範,約伯的人生苦難與重生,約拿的哀嘆與使命,彼得的勇猛與軟弱,該隱的嫉妬與處罰,以賽亞的曠野呼聲,耶利米的亡國哀歌,乃至潘霍華的英勇犠牲,林語堂的「由懷疑到信仰」,甚至「三棵雪松」的比喻,余杰先生娓娓道來,既沒有硬梆梆的教條宣示,卻有著基督徒「馨香之氣」的仁者胸懷。余杰先生的信仰心得,令我想起奧古斯丁所說:「信仰就是相信那看不見的,但結果卻看得見。」正是來自余杰先生的純潔信仰,我們感受到基督教的救贖恩賜,也看到中國基督教發展的願景與希望。
拜讀余杰先生的基督徒人文省思心得以後,我尤其推崇「樹猶如此」、「真理讓人扎心」、「誰是畜類人」、「失去耐心,就失去天堂」「在苦難的爐中」、「最大的勇氣是不接受挑釁的勇氣」、「這是一個需要先知的時代」幾篇,正是來自聖靈的感動,才有如此智慧的作品出現。「不是我在說,是聖靈教導我說」,使徒不是如此感悟嗎?
懷著感恩之心,我受託為本書撰述序文,我願意用丹麥神學家齊克果的信仰心得與余杰先生及讀者互勉:「人可以擁有信仰中的存在。在信仰之中,人成為普遍存在,不再孤立,具有意義和絕對性質,因此,在信仰中才有真正的道德。信仰只有經由絕望、苦難,經由痛苦與不停的掙扎,才能獲得。」余杰先生所宣講的,不正與齊克果會通嗎?

胡忠信
(作者為歷史學者、政治評論者)

推薦一

回應時代需要的屬靈巨響


在電腦搜尋器上輸入「余杰」的名字,便會出現大量有關他的消息,或是他撰寫的文章,當然也有不少對他的評論,褒貶不一。他是中國大陸「六四後」崛起的新一代自由主義作家,筆鋒尖銳,深入批判當前社會及文化的種種問題,深受讀者歡迎。他又是積極介入政治社會事務的公共知識分子,毫不迴避敏感的維權議題,甚至自身也或多或少地捲入政治旋渦之中。在當前中國社會高舉「和譜」及「維穩」的主旋律下,余杰的聲音難免被當權者視為「異類」,因而無理被褫奪在國內出版著作的權利。
余杰是位敢言的公共知識分子,他也是一位受洗的基督徒。雖然在很多時候,前者的形象往往較後者更為突出,但就筆者對他的認識及了解,「基督徒」這三個字,對他而言,不僅僅是其中一個身分,更是徹底改寫了他的人生,甚至可說是其思想言行的核心價值與信念。
2010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早於2002年6月為余杰的《拒絕謊言》一書撰寫序言時指出,他察覺到新一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如余杰、任不寐、摩羅、王怡等)與八十年代自由分子的明顯不同,在於他們表現出「對超越價值的尋求」,藉宗教尋找精神資源。對此,他表達出一定程度的理解:

既為自己的自由信念尋找超世俗的價值支撐,也為新制度的建立尋找文化的和倫理的依託。他們希望以宗教性的愛彌合仇恨造成的人性分裂,以寬恕改造唯我獨尊的霸道態度,以謙卑和敬畏矯正既無知狂妄又自卑自賤的傳統人格,以非暴力反抗來改造代代相承的暴力崇拜,以對社會責任的承擔來擯棄犬儒主義和冷漠麻木,以普世道義對抗愈演愈烈的狹隘而功利的民族主義。當灰暗的現實令人沮喪之時,個人面對神聖信仰的祈禱和自省,使其在內心深處保存著道義責任和樂觀希望。

但劉曉波又不期然流露出某種憂慮,擔心這種對基督教神聖價值的追求,「是否會變成真正的精神資源,而不淪為文化新貴的『精神白領』」。劉氏並非質疑作為超越價值的基督教,而是擔心其「淪為牟取名利的手段」,缺乏「踐行」的「道義力量」。「如果只是言說而不必踐行,那麽自由也好,信仰也罷,既不是道義,更遑論力量!」。
劉曉波對有關現象的評論,可謂一矢中的。不過,如果我們對比一下2003年受洗後余杰的言行軌跡,當可發現基督教在余杰心目中,並不像劉氏所言,僅僅淪為一種言說的「精神資源」或「道義力量」,也更是其思想及生命中的核心價值與信念,跟他的實踐不可分割。
回想筆者首次與余杰見面,是在2005年12月的北京,後來多次在香港及北京跟他見面及交談,也曾獲邀到其所屬的「方舟教會」證道。他信主及洗禮後,熱心追求信仰,跟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基督徒沒有異樣。他關愛生命,曾為輔導婚姻危機的朋友,在深夜偕同太太到訪其家中懇談。他所屬的方舟教會人數很少,我造訪那次只有十多人聚會,但卻無損他對教會委身。
我仍記得有一次,跟他較深入地談論中國知識分子與基督教的關係,我提及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對基督教的欣賞與肯定,在於其能促進中國的民主與自由發展。接著我問他:「像您這樣的知識分子,在信主前已積極爭取自由、民主及人權,那麼,現在成為基督徒後,對站在同樣的位置上的您,到底基督教信仰扮演甚麼角色?有何影響?」他沉思一會後,這樣回答我:基督教信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當他在爭取民主與自由的同時,更敏感到人的罪性。他坦言,在成為基督徒前,也有驕傲與自義的傾向;信主後再看,民主人權鬥士確實很容易把自我絕對化,這種自我中心,正是基督教信仰要處理的罪性。其二,是在爭取民主與人權的過程中,確實會面對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巨大的國家機器的壓制。他舉例,指有一次被警察無理扣留,內心難免有恐懼的時候。這時,他在心裡默默禱告,求上主與他同在,賜他更大的勇氣與力量,去面對他無法面對的挑戰。 筆者聽罷,深表認同。
余杰不以福音為恥,信主初期在他的著述中毫不隱藏基督信仰對他的影響。後來,他更立志,要以基督信仰為根基(「以神為本」)來寫作,先後出版了《白晝將近——基督信仰在中國》(2008)、《誰為神州理舊疆——中國的信仰重建與社會轉型》(2010)等論著。如今擺在讀者面前的《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跟過去從信仰立場批判中國政治、社會及文化議題不同,書中四十篇短篇,均以聖經故事為中心,在在展現出一位基督徒知識分子對信仰與人生的體會及反省。聖經的故事與智慧,原來可以這樣透切人心,並且與時代共鳴的。
余杰一直關心基督教信仰如何影響中國,他曾在許多場合慨嘆:「中國的C. S. 路易斯(魯益師)在哪裡?」他深信,中國教會需要像C. S. 路易斯那樣的屬靈偉人及文化巨匠來發聲,而他亦以其作為文學寫作與學術研究的榜樣。 本書是余杰在這方面的努力與嘗試,在此謹送上筆者最誠摯的祝禱,願余杰弟兄能在中國土地上,發出更多既具屬靈深度,又能觸動人心,回應時代需要的聲音。
願爾國降臨,爾旨在地成就。是為序。


邢福增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目次

推薦序一 一位基督徒的人文省思 胡忠信/5
推薦序二 回應時代需要的屬靈巨響 邢福增/8
卷首語/13
 序 那裡有真理、自由與生命/15

第一卷
 1人類的第一樁謀殺案/32
 2你能扔出那塊石頭嗎?/39
 3樹猶如此/45
 4回轉成小孩子/52
 5臉上的氣質/58
 6愛妻子的人才會愛世界/64
 7愛,意味著承擔/70
 8單純如飛鳥,如百合/76
 9寬恕是最大的美德/82
10哪裡才有安全感?/88

第二卷
11真理讓人「扎心」/96
12誰是你的鄰舍呢?/102
13認識你自己/108
14誰是「畜類人」?/114
15失去耐心,就失去天堂/120
16信心改變人生/126
17愛你的仇敵/132
18誰能給你安慰?/138
19你為什麼膽怯?/144
20最大的勇氣是不接受挑釁的勇氣/151

第三卷
21你是「吃票子」的人嗎?/158
22一隻羊與九十九隻羊/164
23英雄與戲景/170
24雨水滋潤之地/176
25為朋友捨命/182
26拒絕說謊/188
27上帝的恩典夠你用的/194
28如何辨別偽君子?/200
29安靜你的心/206
30告別奴性/212

第四卷
31關心蔬菜和糧食/220
32在苦難的爐中/227
33故鄉是最陌生的地方/233
34貪婪的人有禍了/239
35光與鹽/245
36家庭教育的影響力/251
37沉默是金/257
38一粒麥子死了/263
39一個真誠的叩門者/269
40這是一個需要先知的時代/275

書摘/試閱

卷首語

有一個老掉牙的問題:如果你像魯賓遜一樣,孤身一人漂流到一個小島上,只能攜帶一本書的話,你會帶一本什麼書呢?
每個人的回答都不一樣。我的回答是:聖經。
我第一次與聖經接觸,是一九九二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時候。修西方文學方面的課程,越來越發現,十有八九的西方文學巨著都與聖經有關:《神曲》、《巴黎聖母院》、《復活》、《罪與罰》……如果沒有讀過聖經,確實很難理解這些作品的精神內涵。
於是,一位室友從北大旁邊的海澱教堂買來幾本聖經,我分到了一本。那時,聖經對我來說,僅僅是一本文學書而已。和合本聖經優美的言辭,讓我再三詠歎,對某些章節甚至爛熟於心。
上帝的帶領與計畫,超乎個人的所思所想。一顆種子已經種下,它終將破土而出。
二○○三年耶誕節,我受洗成為基督徒,我們一幫弟兄姊妹成立了北京方舟教會。此時,聖經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文學書、歷史書和智慧書,更是一本生命書。
沒有一本書能像聖經這樣深刻地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沒有一本書能像聖經這樣深刻地影響我個人的生命歷程。聖經幫助我戰勝絕望、虛無和仇恨,讓我有信、有望、有愛。在暴風驟雨中,聖經宛如一根定海神針,讓我生命的小舟不僅沒有傾覆,而且信心滿滿地駛往陽光明媚的彼岸。
在開車的時候,我聽聖經的朗讀版;在旅途中,我不忘翻閱隨身帶的小本聖經;在主日敬拜的時候,我更是與教會的弟兄姊妹們一起誦讀聖經……聖經幾乎成為我身體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器官。儘管我的生命中仍然有黑暗的部分,但聖經如同光一樣照進來,對於未來,還有什麼值得畏懼的呢?
聖經不單單是基督徒生命的指南針,對於非基督徒而言,亦是無比豐富的、具有啟發意義的資訊。我在靈修的過程中,開始寫作一篇篇簡短的劄記。雖然每篇劄記只是千字短文,但寫作時耗費的功夫卻不亞於那些洋洋萬字的學術論文。慢慢地,這些劄記居然彙集成一本小小的文集。
如今,這些文字終於在我喜愛的、美麗的寶島出版了。我誠摯地希望,這些小小的感悟,既能被主內的弟兄姊妹所分享,也能給對人生充滿期盼的朋友們帶來祝福。我只是一個不配的器皿,我的文字只是一段仄仄的橋樑。但是,親愛的朋友,倘若這些劄記中的某一篇、某一段甚至某個詞語,能夠讓你從此走近上帝的話語,能夠認識到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那麼,這就是作為作者的我,所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了。



那裡有真理、自由與生命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


(一)
自由是什麼呢?自由就是飛翔的感覺。我曾經寫過一本名叫《想飛的翅膀》的隨筆集,以此來表達我對自由的熱愛。人類都想擁有一雙像鳥兒一樣會飛的翅膀,這說明人類有一顆比翅膀更想飛的心。我最喜歡的一部電影名叫《肖申克的救贖》(編按: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台譯《刺激1995》),這是一部我觀看次數最多的電影。其實,「想飛的心」也可以作為它的另外一個名字,因為它講述的是關於自由與救贖、希望與絕望、墮落與飛升的故事。我以為,單憑這一部電影,就足以讓那些瞧不起好萊塢並攻擊好萊塢「庸俗」的法國人閉嘴──自詡高雅的法國電影界,所拍攝的電影當中似乎並沒有一部能夠具有如此豐富的精神含量。
《肖申克的救贖》的故事改編自玄疑小說大師史蒂芬‧金的作品,情節其實很簡單:年輕的銀行家安迪錯誤地被當成殺死妻子的兇手,法庭判處其終身監禁。安迪被送到了赫赫有名的肖申克監獄──當他剛剛來到這所可怕的監獄時,衰弱得像一棵快要被風吹倒的樹苗,沒有人看好這個細皮嫩肉的公子哥,甚至人們打賭他連第一夜也熬不過去。
然而,安迪很快便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質:他沒有被恐懼所壓垮,也沒有被邪惡所吞噬。他在監獄的天井中散步的時候,就像自由人在城市的花園裡散步。在安迪最好的朋友、老黑人瑞德的眼中,安迪像是穿著一件隱形衣,將自己的靈魂與這個骯髒殘酷的現實隔開了──他的身上雖然留著同性戀囚徒毆打的傷痕,他的嘴角卻一直保持著神祕的微笑。
他為何而笑?因為他的心中還懷著希望。
許多囚犯在暗無天日的監獄中被徹底改造了。用老於世故的瑞德的說法,囚徒們一般都會按部就班地經歷這樣的「三部曲」:首先是痛恨監獄,然後是習慣監獄,最後是離不開監獄。確實,當垂老的監獄圖書館管理員布魯克在出獄之後,卻孤獨地在門框上上吊而死──他已經不能重新享受自由,自由比囚禁更讓他恐懼。他只好以自殺的方式來完成告別,他一生都被監禁。
失去了希望,失去了仰望滿天星辰的願望,人的身體就變成了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靈魂既然已經離開,善與惡的判斷也就不復存在──這是大多數囚徒的生活狀態,獄卒認為他們有多壞,他們便有多壞。
但是,安迪卻是肖申克監獄中極其罕見的例外。無論是利用幫助獄吏們填報稅單的功勞,為獄友們爭取到一次在陽光下喝啤酒的機會;還是以被關兩個星期的禁閉為代價,通過廣播喇叭向獄友們播送莫札特美妙的音樂──這些「超常規」的作法,都表明他的自由不會輕易地被他人所剝奪,「有些鳥是不應該被關在籠子裡的,牠們的羽毛太豐潤,直到牠們飛走之後,才知道把牠們關起來是一種多麼大的罪孽」。倘若自由被你珍藏在心中,那麼沒有人能夠將它奪去。
誰也不知道安迪的計畫,直到他逃離肖申克監獄的第二天清晨──他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挖通了一條地道。當安迪爬過五百碼臭氣熏天的下水道之後,他終於展開翅膀,飛向了蔚藍色的太平洋。那段常人看來不可忍受的下水道,是救贖之路中必然經歷的階段,亦是獲得自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與安迪這一人物對立的是典獄長諾頓。諾頓露面的第一場戲是嚴肅地教導新來的犯人們不要褻瀆上帝,要多讀《聖經》,他宣稱:「在肖申克監獄,信仰歸上帝管,身體歸我管。」這個言必稱《聖經》的官僚,卻是撒但在肖申克監獄的化身。他肆無忌憚地屠殺和貪污,強迫安迪為他做假賬,為了長久地佔有安迪,他甚至下令殺害了那個新來的、能證明安迪清白的囚犯湯米。
有一次,在突擊檢查房間的時候,道貌岸然的諾頓指著厚厚的《聖經》告訴安迪:「救贖之道就在其中。」他把安迪的《聖經》拿在手中,差點就帶走了。那是千鈞一髮的時刻,因為安迪的那本《聖經》的中間被掏空了,那把挖地道的小小的鐵鎬就藏在其中。與這個細節相對應的是──諾頓的辦公室裡掛著一幅來自《聖經》話語的鏡框──「上帝的審判比預料的來得快。」正是在這面鏡框的背後,藏著諾頓的保險櫃。每天下班前,諾頓都會按時移開鏡框,打開保險櫃,讓安迪將這天的新賬目放入其中。在安迪逃走之後的那天早晨,當諾頓打開保險櫃箱的時候,才發現那本銀行帳簿不見了,裡面放的是安迪的皮鞋──諾頓每天讓安迪為他擦拭的那雙高級皮鞋卻被安迪穿走了。保險櫃裡面還有安迪的那本多年來隨身攜帶的《聖經》,諾頓一翻開這本《聖經》,這才發現安迪逃離的祕密,以及安迪給他的簡短留言:「你說得很對,救贖之道就在其中。」
故事最後的結局是:作為法利賽人的諾頓,全部的惡行都被一一揭露。這個曾經在肖申克監獄中為所欲為的帝王,在前來逮捕他的官員即將破門而入之際開槍自殺。而安迪卻在太平洋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開了一家旅店,親手維修好了幾條小船,與前來會合的瑞德一起享受那遲到的自由。
在這個故事裡,究竟誰是基督徒?究竟誰更愛上帝?究竟誰被上帝所愛?從表面上看,監獄長諾頓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對《聖經》敬如神明,誰閱讀《聖經》,誰便能得到他的賞識。他一點也不像是嚴厲的典獄長,倒像是一名熱心的傳教士。而安迪呢,他表面上的舉動與之截然相反,雖然他對聖經》瞭若指掌,但他居然用《聖經》作為掩護,甚至不惜將《聖經》的中間挖空,用來放置那把小小的鐵鎬。安迪如此輕慢地對待記載上帝話語的《聖經》,用某些信徒的觀念來衡量,他根本就算不上是基督徒。
但是,事情的本質恰恰相反:諾頓的一生是殺戮和欺騙的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方才認識到自己掛在辦公室牆上的那句話「上帝的審判比預料的來得快」,原來真實無比,他從來沒有真心熱愛過上帝,他也未為上帝所愛;而安迪真正按照《聖經》的教誨去生活,不懈地去尋找並捍衛上帝賦予人的自由與公義,在一個骯髒而卑鄙的叢林世界中,他堅忍不拔地活出了耶穌基督的模樣,他才是真正地愛上帝,也為上帝所愛。所以,上帝的審判是公正的:諾頓可恥地下了地獄,安迪則幸福地進了天堂。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不會把信仰作為幌子、作為裝飾、作為炫耀的資本,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也不會把《聖經》當作像祖宗牌位那樣的偶像來崇拜。《聖經》是本生命之書,而非智慧之書,這是它與世界上其他所有的書籍之間最大的差別。換言之,《聖經》是活水的江河,因此,人的希望和救贖的祕密均隱藏於其中。聖經》是人類通往自由世界的鑰匙,幫助人類瞭解世界,鼓勵人類面對人生,「鬆開凶惡的繩,解下軛上的索,使被欺壓的得自由,折斷一切的軛」。1你有可能墬入黑暗之中,只要你心中保存對光明的渴望,你就不會被黑暗所征服;你有可能遭受巨大的苦難,只要你信仰上帝賦予了你戰勝苦難的能力,你就不會成為苦難的奴隸。《肖申克的救贖》這個動人的故事,讓我很多次淚流滿面──我們都應當像安迪那樣生活,擁有一對想飛的翅膀,更擁有一顆熱愛自由的心靈。惟其如此,沒有人能夠囚禁我們;惟其如此,我們總能心想事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