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簡體書)
滿額折

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記敘朱德尋求救國救民、報國為民的心路歷程,重點展示了南昌起義中真實的朱德、朱毛會師的前前後後、動亂歲月的朱德隱情、情感漩渦中的真情朱德、生活中的魅力朱德等等。告訴讀者一個已知道但并不完全知道的真實而又傳奇朱德。
作家余瑋在撰著本書過程中,專訪了朱德同志的部分親友和生前某些身邊工作人員或個別知情人,力求還原朱德傳奇的革命生涯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盡可能披露一些重大史實的內情或細節。
朱德同志的女婿劉錚通覽全書後如是說:從厚厚的書稿“看得出余瑋同志在采訪與創作中花了大量的精力,總的感覺真實、有感染力,說得上是一部紅色題材方面的佳作……作為長輩,爹爹(朱德)在我們眼里很慈祥、可親、可愛,生活也十分簡樸;作為偉人,爹爹在我們眼里非常崇高、杰出、卓越,可以用‘德高望重’和‘豐功偉績’來形容。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我一輩子也讀不完。……感謝余瑋同志為讀者提供了這么好的精神食糧。”
險些被講武堂除名的背後、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朱毛親密有間和分分合合的“謎團”、“爛泥灣”變成“陜北江南”的內情、最後一個軍禮和最後一次接見外賓、平民女兒與元帥爹爹的“生離”“死別”……一切盡在《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一書中。

名人/編輯推薦

《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記敘了朱德尋求救國救民、報國為民的心路歷程,重點展示了南昌起義中真實的朱德、朱毛會師的前前後後、動亂歲月的隱情朱德、情感漩渦中的真情朱德、生活中的魅力朱德等等,告訴讀者一個已知道但并不完全知道的真實而又傳奇的朱德。
險些被講武堂除名的背後、加入中共的一波三折、朱毛親密無間和分分合合的“謎團”、“爛泥灣”變成“陜北江南”的內情、最後一個軍禮和最後一次接見外賓、平民女兒與元帥爹爹的“生離”“死別”……作家余瑋在撰著過程中,專訪了朱德同志的部分親友和生前某些身邊工作人員或個別知情人,力求還原朱德傳奇的革命生涯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盡可能批露一些重大史實的內情或細節。

爹爹樸實而偉大——寫給《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的序
朱德同志女婿 劉錚
前些時候,作家余瑋同志送來這部有關爹爹朱德的長篇傳記,請我們寫序。讓我心痛的是,相親相愛近60年的老伴朱敏前不久因病不治離開了我。加之自己身體不怎么好,余瑋同志的書稿壓到現在才看完。
我清楚,這是余瑋同志繼《敦厚朱德》之後的又一部寫爹爹的傳記。在建軍80周年的時候,我在軍事博物館舉行的大型展覽上曾看到《敦厚朱德》作為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推出的重點圖書展出。老伴曾為這本書寫過序,如今她走了,余瑋同志的這部瀝血之作《朱德:從琳瑯山到中南海》寫序的事就落在了我的身上。
我抽空看了厚厚的書稿,看得出余瑋同志在采訪與創作中花了大量的精力,總的感覺真實、有感染力,說得上是一部紅色題材方面的佳作。
讀到這些文字,讓我不免想起爹爹的一些革命經歷,還有我與爹爹相處一些往事。爹爹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叫琳瑯山的地方,出身是貧苦佃農,從青年時代他就萌發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立下了拯救民眾于水火的志向。他曾遠渡重洋,尋求救國救民的革命真理,并在馬克思的故鄉——德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之一。從此,他義無反顧地走上為黨和人民事業而奮斗的偉大道路。
南昌起義、萬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爹爹都參與領導或指揮過,與戰士生死與共,靠前作戰。新中國成立後,他在黨、國家、軍隊的重要領導崗位上,以高超的智慧和卓著的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我和朱敏是1950年在蘇聯認識的,當時我在駐蘇聯使館工作,她在蘇聯學習。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們兩個慢慢就產生了感情。1952年結婚的時候,爹爹特地寫了封信表示祝賀,并托人為女兒捎來了嫁妝,就是一套精裝的《毛澤東選集》。
1953年,我們從莫斯科回國。第一次要見到朱老總的時候,我心里還是很緊張的,畢竟對他的脾氣不了解,只是知道他身經百戰,現在又是黨和國家的核心領導人之一。但我們的第一次見面還是非常愉快的,我也不知不覺就放松了。其實,他是很慈愛、和善、樸實的。
爹爹跟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很少說起過去那些戰斗的歲月,即使他偶爾會去回憶,但說得不多,他更多的是在談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未來,這些才是他更關心的。
盡管爹爹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但是在“文革”期間他還是受到了沖突。不過,爹爹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充滿信心。
在1966年,中央文革小組成立。文革小組的成員戚本禹在林彪、陳伯達等人的授意之下,貼出了第一張打倒爹爹的大字報。我記得,幾乎一夜之間,對爹爹的批判蜂擁而至。
一下子,原本熟悉的中南海在我眼里變成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從那時起的長達4年內,我們再不能像從前一樣見到爹爹,只能在中南海的傳達室內和他見面——那時候老人家處境很困難。在那非常歲月里,黑白一夜之間就被顛倒了,在鋪天蓋地對爹爹的批判當中,有人說什么南昌起義失敗之後,是林彪而不是朱德把保存下來的部隊帶上了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甚至在當時的教科書上將《朱德的扁擔》這篇課文也被改成了《林彪的扁擔》。朱敏告訴爹爹這些情況後,他相反顯得十分平靜,反過來勸她不要在意,說:歷史終究是歷史,那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朱敏跟爹爹說:可是已經改了,就連書上都改了。這時候,爹爹提高了聲音對朱敏說:那不叫歷史。直到“九·一三”事件後,我們才能夠像從前一樣回到中南海爹爹的家里。有些內容,在余瑋同志的這部書里都寫到了,那些文字讓我把思緒帶回到了那段艱難的日子。或許,這就是文學帶來的一種無形力量,讓你不得不回憶過去。
朱敏從小在蘇聯學習成長,在那里學的是教育心理學專業,回國後曾在北京師范大學俄語系任教。爹爹對她的專業選擇,沒有過多干涉,只是強調你在蘇聯要好好學習,學出本事,學成歸來後報效自己的祖國。至于如何報效,由她自己決定。對于女兒的婚姻選擇,做父親的很關心,但是沒有干涉。1952年,爹爹委托率團訪問莫斯科的康克清媽媽順便“考察”我這個未來的女婿。康媽媽離開蘇聯時對朱敏說:“劉錚是個不錯的小伙子,我代表你爹爹表態,同意你們的婚事!”爹爹就是這樣尊重我們自己的選擇,特別是婚姻,讓我們自己做主。
正如這部書里所說,朱敏“與爹爹共存的50年生活長河里,分離的時間遠遠多于團聚的日子”。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懷念爹爹,每每看到門廳顯要位置安置的那尊身著軍大衣的半身塑像,我們就想起了跟“元帥爹爹”在一起的寶貴時光。
作為長輩,爹爹在我們眼里很慈祥、可親、可愛,生活也十分簡樸;作為偉人,爹爹在我們眼里非常崇高、杰出、卓越,可以用“德高望重”和“豐功偉績”來形容。他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我一輩子也讀不完。
一貫嚴于律己,這是爹爹給我們最深刻的印象。爹爹在擔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期間,外事活動很多。他一生行伍,具有嚴格的時間觀念,每次接見外賓,總是提前二三十分鐘到達接見地點。一次,我于心不忍,根據自己做外交工作的經驗,便在時間的安排上給爹爹身邊的工作人員提了一個小小的建議。不料,在一次接見活動中,客人率先到達了。事後,一向和善的爹爹對那位工作人員發起火來,狠狠地批評道:“國家不論大小,我們都要尊重,在外交禮節上絕對來不得閃失!……如果這是打仗,就要付出流血的代價!”主意是我出的,雖然爹爹沒有直接批評我,但是我的內心非常愧疚。
然而,這一愧疚最後竟變成了終身的遺憾。1976年6月21日上午,爹爹前往人民大會堂會見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他踏進大會堂,來到預定的會見地點——迎賓廳時,卻沒有往日那種迎賓的氣氛。原來,馬爾科姆·弗雷澤總理把時間推遲了,可是爹爹沒有得到通知,于是在放冷氣的房間里等候了近一個小時。會見結束後回到家里,90高齡的爹爹便感到身體不舒服,因為感冒,後又轉為多種病癥并發。僅僅兩周的時間,就離開了我們。這是我們永遠的痛。看到書里這部分文字,我十分難過。
的確,正如作家余瑋在書中所寫的:爹爹病逝前,他看到我們在跟前,張了好幾次嘴想說什么可又說不出來。當時,朱敏淚水撲簌簌地往下掉,俯下身子在爹爹的耳邊輕輕地說:“爹爹,您別講了,我明白您的意思,要我們聽黨的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您放心就好了。”聽到女兒的這些話,爹爹十分欣慰。
1963年,爹爹專門給朱敏書寫過一張條幅:“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決反對修正主義,奮發圖強,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做一個又紅又專的接班人。”字里行間,凝聚著爹爹對女兒對我們的教導和期望。在爹爹的教育和影響下,我們并沒有躺在他老人家的功勞簿上生活,而是平平淡淡生活,扎扎實實地工作,我們的幾個孩子也是這樣。
新中國成立60周年了,國家富強了,社會小康了,人民幸福了。不論時代如何向前發展,爹爹那些開國元勛的功績將永載史冊,他們的風采將永遠留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前幾年,我身體還好,曾多次到好些地方看過,還重走過長征路,我看到人民的生活很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得又好又快。這么好的時代,我們的爹爹如果九泉之下有知,他一定會欣慰的。朱敏現在也離開了我,我想她肯定與爹爹在一起,正告訴他老人家:如今的國家重視科學發展,正在建設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有這些是當代中國人對爹爹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最好紀念。這是新時期中華兒女正在書寫的一部歷史性傳記,更值得邊寫邊品味……
就寫這些,要說的話太多。說到底,只是希望更多的年輕人研究爹爹,研究爹爹那一代的開國元勛。感謝余瑋同志為讀者提供了這么好的精神食糧。
二○○九年六月二日

目次

第一章 寒門驕子
一、出生于四川儀隴眾,祖籍實為廣東韶關
二、特有的求學經歷
第二章 棄暗投明
一、投筆從戎
二、良師早逝
三、出國求學
四、與周恩來晤面
五、兩次被捕
第三章 朱毛會師
一、再返四川
二、參與領導南昌起義
三、死里逃生
四、大敗許克祥
五、與毛澤東會師井岡山
第四章 贛閩蘇區
一、向贛南閩西進軍
二、獨撐困局
第五章 戰略轉移
一、親經五次“反圍剿”
二、遵義會議上,力主毛澤東復出
三、前線指揮
四、與張國燾共事
五、走完長征
第六章 佇馬太行
一、奉命擔任八路軍總司令
二、平型關大捷
三、與史沫特萊的交往
四、爭取衛立煌
五、粉碎日軍九路圍攻
第七章 陜北江南
一、百團大戰
二、屯田軍墾
三、“七大”上的軍事報告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第八章 勝利前夜
一、在家備戰
二、攻打石家莊
三、千里赴濮陽,運籌“釣大魚”
四、進京“趕考”
第九章 立國興邦
一、出席開國大典
二、中紀委首任書記
三、率先提出開發海南島
第十章 苦澀晚晴
一、元帥爹爹
二、“紅司令”成了“黑司令”
三、革命到底
附:主要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十章 苦澀晚晴
一、元帥爹爹
走進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一幢普通住宅樓內,筆者一行兩人很輕松便找到了朱敏的家。一進門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尊朱德半身塑像,這尊塑像和軍事博物館及四川儀隴朱德元帥故居所安放的兩尊塑像出自同一位雕塑家之手。塑像兩旁還擺放了些綠葉盆景,剎時讓人感受到幾分有別于平常人家的肅穆莊重。
朱敏和老伴劉錚都是非常隨和的老人,瘦高身材的劉錚招呼訪客在客廳的沙發上就坐後,他才蹣跚著走在沙發前坐了下來。一進朱敏家的門廳,便讓人察覺這個家庭異于平常人家的氣氛,而客廳擺設裝飾則無不使這個普通的居室打下特殊家庭的印記,讓人感覺這里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朱德紀念室。
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客廳正面墻上正中懸掛著朱德標準像;展示柜中陳列有朱德、康克清與朱敏、劉錚的合影照片,及朱德與愛女朱敏的合影照;沙發後面墻上懸掛有幾幅用玻璃鏡框鑲著的朱德親自作的書法作品;墻角小桌上還擺著一個朱德、康克清合影鏡框——很自然地,筆者的話題離不開朱德元帥對女兒及女兒這個家庭的影響及朱德晚年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每換一個環境便換一個名字,那么每個名字無疑是每段人生歷程的見證;也能想象,頻頻換著名字的人勢必有著不同一般的人生閱歷。開國第一元帥朱德的獨生女兒朱敏便是這樣一個頻頻改名的不同尋常的人——在她出生後,爹爹朱德替她取的第一個名字,也就是她的乳名叫“四旬”;不到1歲時便離開母親寄居姨媽家,那時的她曾改名“賀飛飛”;而爹爹曾照族中排輩給她取大名為“朱敏書”,來到延安爹爹身邊後又被改做“朱敏”;赴蘇聯學習時,爹爹曾為她取化名為“赤英”。
1950年,已在列寧教育學院學習的朱敏趁暑假回國探望爹爹,這距上一次離別爹爹已有10年之遙。見著女兒時,朱德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表示,只是嘿嘿地笑著。但朱敏卻從爹爹的樸實中分明看到他的憐愛和喜悅,他的眼睛始終是濕潤的。
在這個暑假探親期間,朱德親自做起中文并不好的女兒的漢語老師,每天晚上都輔導女兒學習漢語。假期將要結束的時候,朱德送給女兒幾件衣服和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用過的一個深灰色手提箱,希望女兒在蘇聯好好學習,學成回國報效祖國。
在朱敏眼里,爹爹是威嚴的元帥,舉手投足顯現軍人的剛毅與冷靜;同時,爹爹也是慈愛的長者,言談舉止映射柔情與細致。朱敏剛回國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書時,她的第一個孩子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世上。年近70歲的朱德當上了外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朱敏還記得,爹爹小心地把小嬰兒托在手掌上,戴著老花鏡,仔細地端詳,像讀書那樣久久不肯放下。朱敏從此更懂得了爹爹,讀懂了他那顆博大的愛心,觸摸到了他熾熱的內心。
讓朱敏沒想到的是,爹爹讓她一滿產假便去上班,說不能耽誤工作,孩子由他和康克清媽媽來帶。朱敏本以為自己剛生完孩子,爹爹會讓自己和孩子一起住在中南海的家里,可是爹爹卻硬要趕她到北師大集體宿舍去住。丈夫劉錚那時在外交部工作,一年有大半年在國外,年幼的孩子也不在身邊,這讓希望享受家庭溫情的朱敏感到很孤獨。
而且,朱敏還有另一層想法,“當時,爹爹已是快70歲的老人了,我多么希望他能讓我留下來照顧他啊!可爹爹卻板著臉用不容商量的口氣對我說‘你回來的任務是為祖國做貢獻,而不是做孝子賢孫’”。朱敏不能理解爹爹的做法,“家里那么多工作人員,難道就多我一個嗎?”于是,她賭氣不回家了。
為了解開女兒的心結,朱德特意派警衛員請她回家。一進門,朱敏看到一幅祖孫同樂圖:爹爹正抱著自己的孩子玩“扎胡子”,小家伙開始一倒一歪地躲閃,笑得口水直流。康克清告訴朱敏,這是祖孫倆經常玩的游戲。朱敏心中的不滿和委屈不知不覺都溜走了,以後她按照爹爹的要求,星期天才回家和家人團聚,其他時間都住在學校,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
1965年年底,北京師范大學組織部分師生去農村搞“四清”運動。聽說學校下鄉的地點是爹爹抗戰期間曾經戰斗過的山西晉東南地區,朱敏積極報名參加下鄉搞運動。但出于對她身體情況的考慮,系里沒有批準。可是朱敏特別不服氣,搬來爹爹當“說客”,這樣學校領導終于答應讓她下鄉了。
臨行時,朱德對女兒說,這是一次和工農相結合的好機會,你在外國呆了很長時間,對中國農村不了解,應該聽毛主席的話,到農村接受鍛煉。朱敏到達晉東南後,按照父親的囑托看望當年的老鄉,還看望了留在當地的老八路。鄉親們一聽說朱德的女兒來了,就像對待自己的親閨女一樣,把朱敏接到家里居住,向她講了好多當年的故事,鄉親們那種對八路軍、對父親的真摯感情,令朱敏十分感動。
當時,朱敏身患嚴重的高血壓癥,還曾暈倒過。誰料,到了農村後,高血壓癥沒有傷害朱敏,一場意想不到的疾病卻突然而至。開始時,朱敏常覺得右眼發脹發花,還以為是睡眠少,眼睛疲勞造成的,就自己點眼藥水,并不放在心上。半年後的一天,朱敏突然發現右眼什么也看不見了,而且腫脹也十分厲害。工作組的同志連夜將她送到縣醫院,但醫院無法確診,估計是高血壓引起的視網膜出血。于是,朱敏回到了北京,可是還是由于視網膜出血時間長,已經引起血腫,一時難以治愈。醫生先用保守療法治療,希望保住這只眼睛。偏在這時,“文革”開始了,專家們全被打倒。朱敏失去了他們的精心治療,眼睛隨之失去了最後復明的希望。一場手術之後,朱敏從麻醉藥失效後醒來,那只黝黑的右眼便永遠從臉上消失了。
朱德雖說也很難過,但在女兒病床前他卻樂觀地用蘇聯英雄保爾的事跡讓女兒明白——你是健全的人,一只眼睛同樣可以工作,大可不必難過和傷心。後來,他又請眼科專家為朱敏裝了一只假眼睛,因為安裝技術好,假眼也特別逼真,從外表看根本看不出真假。
朱敏一直任教于在全國師范院校中居于首位的北京師范大學。她在莫斯科列寧教育學院學的是心理學,但因她的中文不行,但在外語系改教俄文。剛開始時,她教的是俄語新生班,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她又是新教員,沒有教學經驗,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可是朱敏始終牢記爹爹對她說過的話:“我們國家現在非常需要建設人才,你所從事的正是培養人才的工作,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事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爹爹對你的期望。”而且,朱敏沒有高干子女的架子,大家都愿意和她相處,熱情地關心她、幫助她,很快朱敏便能勝任教學工作,并且將這個俄語班教到畢業。從助教、講師,到教授、教研室主任,看到自己的學生帶著知識,走上為祖國建設的工作崗位,這是朱敏的快樂。從事業中得到快樂,這卻是爹爹所給予她的。
“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自己的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搞好。”多年後,每當想起爹爹生前常說的這些話,朱敏覺得似乎工作干勁更足,“就在他去世前,還對親人說‘人活著是為什么?活著就是要工作,要革命”’。在一篇懷念爹爹的文章中,朱敏如此寫道,“父親的這些教誨,是留給我們子女後代的無價之寶。我一定要像父親一樣,踏踏實實地為黨為人民工作,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誓言如鋼鐵般擲地有聲,朱敏將對爹爹的愛化做實現誓言的動力,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
1986年12月,年滿60的朱敏雖然離休了,但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30多個春秋的她,早已和教育事業結下終身不解之緣,無法離開這項深愛的事業。離開工作崗位,并不意味著教書育人的事業已經結束。80年代中期,部隊整編,有大批的干部戰士轉業復員回到地方。這些復轉軍人為保衛祖國無私地奉獻了青春年華,回到地方後,怎樣才能盡快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朱敏與幾位老同志商量,提出創建一所為部隊戰士和基層干部服務的成人高等院校——中國軍地兩用人才大學,後屬地化管理稱為北京軍地專修學院。朱敏親自出任院長。
朱敏曾擔任中國保健科技協會會長、中俄友好協會理事等職。一身樸實的裝束,神情中也絲毫不見驕嬌之氣;雖然她是開國元帥的獨生女兒,卻從不在工作和生活上有任何特殊要求。然而,從帥府千金到平民百姓,畢竟身份上存在巨大落差。很自然地,朱敏也曾經受到這種落差的困擾。身為國家領導人的後代,該有什么樣的生活態度,是否擁有其他人所不具備的特權呢?這是朱敏從爹爹身上得到的思索。
劉錚比朱敏小一歲,1927年1月出生在石家莊一個普通城市平民家庭,父親做小生意,母親是位勤勞質樸的農家婦女。1945年4月,中學畢業的劉錚在晉察冀冀中軍區參加八路軍。不久,華北聯合大學成立,劉錚面臨留在部隊或是去聯大學習的人生選擇,愛好學習的劉錚進入聯大外語系學俄文。“其實,當時選擇學英文的人比較多,但我知道當時中國與蘇聯關系好,以後肯定需要大量懂俄文的干部,所以自己選擇了學俄文。”說起自己當初學俄文的動機,劉錚一臉認真。可以說,劉錚是解放區外語學校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
1949年10月,中蘇兩國建交不久,開館在即。俄語專業比較好的劉錚便只好“趕鴨子上架”,跟隨王稼祥大使赴莫斯科,參加籌建大使館工作。當時,劉錚是中國駐蘇聯使館的翻譯,他工作認真積極,為人隨和,在大使館非常有人緣。
在蘇聯的中國留學生每周六到使館看文件、聽報告,了解形勢,有時順便在使館吃飯、跳舞。在這期間,劉諍認識了朱敏,愛慕之情悄悄在兩個年輕人心里萌生。
劉錚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朱德,是在他和朱敏結婚1年之後。1953年底,劉錚從中國駐蘇聯大使館被調回國。盡管人們有口皆碑,說朱老總為人忠厚、平易近人、是位可親可敬的革命老人,畢竟沒有直接接觸,劉錚的心情未免有些緊張。在中南海永福堂,康克清媽媽和朱敏把劉錚引進朱德的書房。正在專心讀報的朱德,看到劉錚,立刻起身,微笑著迎上來和他握手,并關切地說:“好啊,外面好,國內也好嘛!國內這幾年變化很大,需要很好地學習,很好地適應。”盡管劉錚多年從事外交工作,但與總司令這樣的大人物握手、說話還是第一次,顯得有些木訥。朱德一再囑咐小夫妻倆:“家里的事,不要你們操心,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望著這位德高望重的總司令、謙遜和善的老人,劉錚心中的緊張情緒一下子煙消云散。
一貫嚴于律己,這是朱德給劉錚最深刻的印象。朱德在擔任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期問,外事活動很多。他一生行伍,具有嚴格的時間觀念,每次接見外賓,總是提前二三十分鐘到達接見地點。那時朱德已經70多歲了,還日夜為國家大事操勞,太辛苦。作為晚輩,劉錚有些于心不忍。他根據自己做外交工作的經驗,便在時間的安排上給朱德的衛士長提了一個小小的建議。不料,在一次接見活動中,客人率先到達了。一向謙遜和善、沉默寡言的朱德回到家里竟發起火來:“國家不論大小,我們都要尊重,在外交禮節上,絕對來不得閃失!……如果這是打仗,就要付出流血的代價!”朱德狠狠地批評了衛士長。行動時間是別人安排的,主意卻是劉錚出的,雖然老人沒有直接批評自己,但劉錚內心卻非常愧疚。
“與爹爹這樣的偉人生活在一起,使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不能辱沒他老人家的英名”,長期以來,劉錚和朱敏始終把“忠誠老實地做人,認真勤懇地做事”作為座右銘,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孩子們。
1967年夏,朱德的大外孫初中畢業了。朱德對他說:“你已經16歲了,是個大人,應當想想該走什么道路了,我的意見是你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去務農,知識青年應當和工農相結合,這很有好處。”在外公的鼓勵下,大外孫愉快地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連隊為了鍛煉他吃苦耐勞的毅力,特意分配他養豬。這是一件又臟又累的活。有一次,他挑豬食桶時力氣不夠,結果豬食灑了一身。他一生氣,把豬食桶一扔,就給家里寫了一封信,要求調回北京。
朱德得知此事後,馬上親筆給他寫了封信,嚴肅地教育他: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是毛主席的教導,是考驗青年人能否接好革命接班的大問題。針對外孫在信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朱德指出:干什么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養豬也是為人民服務,怕臟、怕苦不愿養豬,說明沒有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的思想。為人民服務就不要怕吃苦。勞動沒有貴賤高低之分。想調回來是逃兵思想。接到外公的信,大外孫很受震動,克服了怕苦怕臟的思想,利用一切機會到農民家里,和他們交流感情,工作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1974年6月10日,朱琦因病在天津去世。當時,大家沒有把消息告訴朱德。為了不引起他的懷疑,把“假戲”當做“真戲”來唱。朱琦的追悼會是在天津水上公園舉行的,天津市很多部門都來人了,僅花圈就有好幾百個,有些群眾把對朱德的崇敬愛戴之情轉移到他的孩子這一代,很多老百姓都自發地前來給朱琦送行。 。
6月20日,孫輩們回北京去見爺爺。這時,康克清已把朱琦病逝的事對他講了,只是在講之前,說“朱琦的病比較重,還在搶救。”以先給他一個心理上的緩沖余地。
考慮到爺爺年紀大了,不能再受刺激,孫輩去見爺爺時,趙力平囑咐孩子都要堅強些,不要哭。那天,朱德顯得有些虛弱。看到朱德拄著拐杖步履艱難地來到客廳,趙力平忍不住還是哭出了聲,孩子也跟著流了眼淚。朱德看著趙力平,喉結動了幾下,好像要說什么,但一時沒有說出聲。這時,康克清輕輕地拍了拍兒媳,示意別再哭了。
等大家都止住了眼淚,朱德把孫輩一個個細細地看了一遍,沉重地說:“你們剛開始不告訴我,這是不對的。人總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當然,對我來講,就這么一個兒子,還年輕,就去世了,是有些惋惜。但是人已經死了,就不要搞那么多不必要的手續了,後事要節儉,要符合黨的政策,給後代留下好的影響。”
說著,朱德慈祥地望著兒媳,緩緩地說“力平是一個好同志、好黨員、好干部、好媳婦,在這個問題上要堅強,還有那么多孩子,要把這個家當好!”
有關部門考慮到朱德已是88歲的老人了,幾個外孫、孫子都在外地工作,身邊應該有人照顧,于是決定把在青島海軍某部當兵的小孫子調回北京。小孫子調回北京後的第一個星期天,就去看望爺爺和奶奶。一進家門,朱德就問他:“你怎么回來了?是出差,還是開會?”小孫子知道爺爺要求嚴格,不敢說實話,只說自己是臨時到北京海軍某部幫忙。
兩個月以後的一個星期天,小孫子又去看望爺爺。這回朱德猜出這里面有名堂,把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非常嚴肅地問他:“你在海軍幫忙多長時間了?怎么不走了?是不是調回北京了?”小孫子一看瞞不住了,只好紅著臉說:“我調到北京了。”還說這是組織上考慮到便于照顧爺爺。
朱德一聽,就覺得這里面有點問題,很不高興地說:“我要的是革命接班人,不要孝子賢孫!哪里來的,還應該回到哪里去!”
過了幾天,朱德把海軍領導請到家里,了解小孫子調動的經過。他親切地對海軍領導說:“請你們還是把他調到部隊基層去鍛煉吧,年輕人應該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不要留在大機關里。”海軍領導說:“您年紀大了,身邊確實需要有人照顧。”朱德說:“我雖然年紀大了,但有組織上的照顧,用不著他們在我的身邊。”他還深入淺出地講明其中的道理:“一個人浮在上面時間久了只會做官做老爺。小孫子下到基層去,對黨、對他自己都有好處。領導干部都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北京,這不是在搞特殊化嗎?那還有誰去保衛祖國的邊疆和海防?”海軍領導終于被朱德說服了:“那就按您的意見辦!”
兩天後,到了農歷臘月二十九,小孫子回到家里,對爺爺說:“爺爺,組織上決定調我去南京海軍某部基層連隊去工作。”朱德聽後很高興,親切地說:“應該走出機關,到基層去鍛煉,這對你們成長大有好處。”
朱德老家有個侄孫,不太安心在農村工作,曾幾次寫信給朱德,請求把他調到北京工作,朱德都拒絕了。後來,這個侄孫作為適齡青年參了軍。一次,他從東北回老家探親,途經北京時去看望了朱德。朱德對他說:“你參軍了,咱們是革命同志關系,爾後才是其他關系。你要模范遵守部隊紀律,好好學習,嚴格訓練,努力進步。”幾年後,這個侄孫臨近復員,到北京請求朱德幫忙在城里找個工作。朱德說:“使不得。回原籍安置是政府的政策,我要帶頭執行,不能有半點特殊。你在部隊入了黨,共產黨員更應該服從組織紀律,儀隴縣天地廣闊,需要你。你要愉快地回老家去,由地方組織安排,無論干啥都要干好。”這個侄孫聽從了朱德的教誨,高興地回到家鄉,當地政府安排他當了公社的放映員。
朱德為了報答四川老家的兄弟們曾經替自己贍養年老的父母,支持自己鬧革命等等的情誼,決定為兄弟每家撫養一兩個孩子。這下可就麻煩了,第一次來了5個,第二次又來了5個。一下子來了這么多孩子,每個孩子都要吃、要喝、要穿、要住,家里簡直就像個幼兒園、小學校。可是朱德與康克清都視為己出,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
朱德一輩子愛勞動,不論是在中南海西樓寓所還是其他別的住處,他總要把住房附近的空地開墾出來,動手種上蔬菜和雜糧,常常帶著孫輩一起耕耘勞作,從翻地、播種,到鋤草、澆水、掏糞、施肥,樣樣都要孫輩學著干。特別是那些臟活、累活,他從來不讓工作人員代勞,總是把這些孩子召集起來,把?頭、鐵鍬、鋤頭等工具發到每個人的手上,手把手地教他們墾土、種菜。
由于精耕細作,照料及時,總是豐產豐收。這時,朱德和康克清總會請所有的工作人員“會餐”,分享勞動的收獲。
朱德愛好書法,先是出于顏真卿,後改學黃庭堅。在他的晚年,凡是能夠買到的黃庭堅書帖,他幾乎全都買來欣賞臨摹。
對于書法,朱德的本意是:一是藝術愛好,二是休息腦子,三是活動筋骨手腕。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講:生命在于運動,長期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既鍛煉了身體,又養成了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寫字就是一種輔助性的體力活動,長期堅持下去,對延年益壽有好處。
P333-341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