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滿額折

天外天:人類和黑暗宇宙的故事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9036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摘錄推薦序/錢致榕教授)

這是一本難得的科普散文集。

本書作者李傑信博士很難得地具備了三個條件:專業知識、生花妙筆及科學熱忱。這些條件源自李博士受的是嚴謹的物理訓練,在美國航太總署工作30多年,負責太空的科學計畫,熟悉太空科學及技術問題;有豐富的想像力及流順的文筆;最重要的是,李博士對全書題材──生命、太空與宇宙有一個終身的熱愛。多年來,不斷地在發表科普散文。

作者從小喜歡探討人類起源,中年時從事太空事業,最後由於技術及物理學的急速發展,開始探究宇宙的起源及結構,並且究問「天外是否還有天外天?」

全書13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從人類考古及去氧核醣核酸序列談人類起源和演化,並紀錄了美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爭議。

第二部分包括第3至7章,是作者在美國航太總30年工作經驗,細述人類太空50年:從冷戰時期兩霸相爭中萌芽,成功登陸月球,到太空站的建立及心有餘力不足地使用,在月球建立基地的夢想,以及中國的崛起參與人類的太空事業。作者不但把環環相扣的技術細節逐一說明,並從人類社會的觀點看美蘇之爭及興衰、新興國家的崛起,紀錄50年來人類太空科技事業。

第三部分包括第8至13章。挾著太空50年的技術進展,及近30年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的建立。回頭自問:宇宙如何產生?如何演化?未來如何?在建立了人類所處的宇宙的知識框架之後,終於可以問下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的書名:是否還有「天外天」?

本書還有兩個特點, 它不只是像一般的科普書籍介紹科學新知,還提供了人類及宇宙起源的宏觀框架,幫助讀者在看完本書後更容易吸收日後遇到的新微觀知識。最後,作者在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裡,深入淺出地提供了一些科學上的基本理論,鼓勵讀者自己循序思考,推論出下一步,把它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被動地閱讀,然後忘卻。

作者簡介

李傑信博士(Mark Lee)

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洛杉磯加州大學物理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碩士。先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後進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總部,擔任太空任務科學家和資深技術顧問,管理太空基礎物理科學飛行實驗任務。

李博士發表過60餘篇科學及科技管理論文,曾獲頒NASA「傑出成就獎章」、「傑出服務獎章」和太空人辦公室「銀斯努匹獎」;又獲太平洋國際太空學會頒發「國際太空年松長紀念獎」。在臺灣,曾獲「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第一獎」、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和臺南第一中學「傑出校友獎」等。

此外,他熱心投身科普教育,成立「美國促進中國科普協會」,並擔任會長;舉辦過兩屆「中國青少年太空梭科學實驗活動」。著有中文科普書籍《追尋藍色星球》、《我們是火星人?》、《生命的起始點》、《別讓地球再挨撞》。曾任《中國時報》「浮士繪版」和中國《中國科技財富雜誌》的專欄作家。

(摘錄自序/李傑信博士)

我唸中學時,正處臺灣「聯考」制度鼎盛時期,每天從早到晚,埋首於教科書中,想的就是考上第一志願。偶爾有幾本小說在同學中傳閱,像《基督山恩仇記》和《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在寒假的被窩中慢慢享受,快樂無窮。但在課外讀物中,給我印象很深的,還有一些有關人類起源、演化的科普散文。哪本雜誌,作者是誰,都從記憶中消失了。清晰記住的,就是原始人類在夜幕蒼穹下,蹲坐於穴居洞口,敬畏無知地仰望著點點繁星,畫面充滿了人類緩慢演化的步調,和那化解不開的夢幻色彩。很難想像,他們的子孫僅僅用了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萬分之一的時間,就從穴居飛入了太空,遨翔於宇宙繁星之間。

幾十年過去了,閱讀古人類文章竟成了我終身嗜好。2007年底,在中國河南許昌市靈井鎮一批古人類化石出土了。化石的年代被定位於8萬至10萬年前,正是西方學者以現代活人體內基因突變證據,推論現代智人從非洲大規模移民擴散時期。非洲原住民的基因,的確已混入世界每個人種的細胞中,包括中國龍的傳人。「許昌人」引起我極大興趣。她的出現,能加強黃土地上化石證據的力度嗎?

我的成長過程中,曾受到強烈的基督教文化影響。中學時,牧師每個星期天都說,信耶穌死後就能進天堂。我當時想,世界上竟然有這麼好康的事?這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啊!大學唸的是物理,我以一些膚淺的物理定律,開始質疑「神造世人」的真實性,為此,還接受了傳教士的建議,在臺大對面的浸信會教堂受了洗。領洗後,我就醒了。2005 年底,「智慧設計」是否為科學學說,打進美國聯邦法庭,我以「人的審判」一文,謹記此歷史事件。

大學畢業後,繼續物理專業。雖然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在人類登月時已告結束。但這場科技拼搏,卻把我的一生,帶進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太空事業。30年過去了,我再回頭重新評估過去50年人類在太空這條路上的風火顛簸行程。我身上流著炎黃子孫的血液。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太空崛起,雖然比西方遲了近40年,但是在很努力認真地前行,從「神五」上天,到「神七」出艙活動,一步一個腳印,我也跟著記載了這段中國載人航天發展史。

美國在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出事後,太空策略做政治性的大轉向,放棄了「國際太空站」計畫,又領大家「回月球、去火星」。要在月球建前哨站,蹲點長駐,勢必要先在月球找到水源。月球的水源以「水冰」狀態存於南、北極的月表下。要找到這個水冰礦,就得以特製的衛星撞月。西歐、印度和中國已在近年撞月,日本和美國跟進,月球三天兩頭被人類的飛行器碰撞,早已鼻青臉腫,高貴貞潔不再,海誓山盟失憑。

在滿天飛揚的月塵中,人類也可能探測到珍貴的氦3。人類未來要積極開發綠色的核融合能源,月球上的氦3會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在「撞月」一文後,又作一篇「瓶裝太陽」。

我人生的至愛,還是那廣漠無涯的宇宙。星光燦爛,但我們知道宇宙的「第一道光」發自何時何地?1990 年代後,人類熟悉的宇宙變暗了。「黑暗的宇宙」充滿了我們未知的暗能量和暗物質。天上的規模動輒上億光年,人類怎麼在天上量距離?量角度?天庭中有好幾把神祕的「天尺」,我們可以使用它們來追蹤理解那深沉的黑暗宇宙。還有,我們生存其中的、137億年老的、930 億光年大小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嗎?它外面還有宇宙嗎?如果真的有「天外天」,那個天有多大?有幾個?說宇宙一定得談黑洞,因為它是宇宙中最神祕的星體,人類對它的內部結構和奇異點的物理行為,還在無知階段。黑洞很可能是一把打開宇宙終極奧祕的金鑰匙。

書中每個主題,力求在大格局的概念上,勾畫出一幅完整的圖像。要求自己客觀、均衡,但終免不了熱情有餘,冷靜不足。假如您投資了寶貴的時間成本,靜下心來讀完這本書,合起書扉,我希望您能從這本書學到些什麼呢?

在廣漠無邊的宇宙中,我們雖然渺小到幾近微不足道,但我期盼您能仔細品嚐,人類玲瓏智慧在宇宙中偉大的成就。人類的存在竟然是如此的珍貴,像是鑲在蒼穹中一粒晶瑩的鑽石,為死寂的太空灌注了無比的歡樂和活力。

我要您放眼永恆無窮的宇宙,再回頭看在地球上生活的芸芸眾生,在人性貪、嗔、痴三毒的煎熬下,甜酸苦辣瞬時即過,重要的是用您的智慧,掌握生存在世的價值。

承蒙我的大學同窗至友胡承渝先生, 在百忙之中,為本書做了一次關鍵性的技術校讀。

目次

推薦序 錢致榕(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自序

1 從「許昌人」說起
2人的審判
3人類太空50年
4漫談「對接」和「出艙」
5談「神七」的出艙任務
6回眸「神七」
7撞月
8瓶裝太陽
9第一道光
10黑暗的宇宙
11天尺
12天外還有天外天
13黑洞
後記
索引

書摘/試閱

書摘1

達爾文的物種演化所需時間動輒數億年。在十九世紀,伴隨著工業起飛,開山挖洞,地質學突飛猛進。專家注意到,英國南方有個山谷,需要3億年才能侵蝕成形,足夠達爾文的物種演化所需時間。但當代幾位最有權威的物理學家,包括執學術界牛耳在內的凱文(William Thomson Kelvin, 1824-1907),不以為然,提出疑問:地球真的那麼老嗎?

物理學家提出合理命題:因為太陽系先有太陽,後有地球,所以地球的年齡,不可能超過太陽的年齡。十九世紀中下旬,對太陽能源的理解,來自牛頓力學中位能轉換成動能的概念:太陽本來很大,最外層的物質地勢高、位能大,材料逐漸被燒掉後,太陽變小了,外層的物質向太陽中心墜落,位能變成動能,動能撞到太陽表面生熱。這分熱變成陽光,普照太陽系,給地球生物帶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原始能量。

計算太陽在重力場中位能、動能的轉換,是大一微積分的功課,過程需要層層積分。但即使計算到太陽以蠟炬成灰淚始乾收場,也就是所有物質掉到太陽核心,位能用盡,把燃料全燒光,太陽也只能供應日光能18,220,650年,略少於2千萬年。所以結論是:地球年齡不能大於2千萬年。

這個由學霸凱文推論出來的權威結果,給達爾文帶來了困惑:地球真的這麼年輕啊?我的演化論錯了嗎?直到達爾文1882 年過世時,這個疑慮始終沒有得到紓解。

人類在1896 年偵測到原子核的放射現象。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證明物質通過E=mc2公式,轉換成能量。1920年阿斯頓(Francis William Aston, 1877-1945)量出4個氫核子比1個氦核子重出千分之七,即0.7%。

氫核子擁有1個質子,氦核子的質子、中子各2。由4個氫核子融合成1個氦核子的步驟有些複雜,一直到1938 年才由貝特(Hans brecht Bethe, 1906-2005)敲定,總的結果是,如果太陽千分之七的質量完全以愛因斯坦E=mc2公式轉換成能量,以今天的熱度而言,太陽至少還能燒上1,000億年!

在二十世紀初,人類經由天外飛來的隕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測量,證實太陽的年齡為46億年,地球也略等。其實太陽並無法把千分之七的質量完全轉成能量,燒上1,000億年。太陽的壽命其實只有100億年,現已燃燒了46億年,剛走到生命的一半,正值青春鼎盛、日正當中的金色年華。

凱文,您錯了!達爾文,您的物種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安息吧!

書摘2
從邏輯上來講,載人航天能力的發展順序,應該是要先「對接」(docking),把艙內的事做好, 再進行「出艙活動」(extravehicular activity, EVA)。但「對接」需先送上靶標,成本高、技術難;而「出艙活動」只需出艙服和氣閘艙,成本低且易行。所以蘇聯挑容易的先做,在1965年搶先發展「出艙」技術,到1969年才完成「對接」。美國本想依邏輯順序,先「對接」,後「出艙」,但蘇聯搶了出艙「太空漫步」的風頭,美國只好匆忙跟進,在蘇聯完成「太空漫步」兩個半月後,也先行完成「出艙」動作,次年才成功「對接」,做好1969年7月2日人類登月的準備。

如果您是太空人,開的是太空船,那您得與「商店」先「對接」,才能進去辦事。事辦完了,太空船機件故障,您就必須得「出艙活動」,排除故障後,才能返航。其實在地球軌道上「對接」前,還有一個關鍵動作,那就是太空船要先找到目標「商店」與它「會合」(rendezvous)。地球上的商店是一棟建築物,固定在地面上,挪不了地方,走過頭了,大不了掉頭回來,遲早能找到,與它「會合」,再走進去和它「對接」成功。要知道,最高速度的槍子兒大約是以2至3倍的音速飛行,但在地球軌道上的「商店」,則是以25倍的音速在太空中奔馳!太空船要追上目標「商店」,必須比用槍子兒打槍子兒還要快10倍。所以要在太空中「會合」,本身就是一項高難度動作。目標找到,「會合」了,最後還要精確地「對接」,更是難上加難。

書摘3
上天前,兩位太空人已完成達至任務需求程度的排氮程序。「黎明2號」的艙壓為70千帕純氧(一大氣壓為101.3千帕),出艙服為40千帕純氧。里奧諾夫拉著5.35公尺長的「臍帶」出艙後,發現搆不著裝在大腿部位的照相機拉繩,幾經掙扎,只好放棄(作者按:在微重力下,拉繩位置可能和地面模擬訓練時不同。在太空中他可能還是搆得到,只是摸錯了地方)。人類第一次出艙存照是由另一架攝影機拍下,為電影膠卷片,影像模糊不清。

「黎明2號」的「氣閘艙」是軟性氣球式設計,經濟、簡單、實用。進入軌道後,「氣閘艙」充氣伸出。標準的出艙程式是:進入「氣閘艙」;關上內氣閘門,抽氣至真空;開外氣閘門,頭上腳下出艙。回艙動作則是:頭上腳下回「氣閘艙」;關外氣閘門,充氣加壓;開內氣閘門,回艙。然後關內氣閘門,彈棄「氣閘艙」,離軌降落。

出艙12分鐘後,里奧諾夫在回艙動作中,未按照預定姿勢「頭上腳下」回艙。他過度緊張,做錯了第七步,一頭就扎回氣球式的「氣閘艙」,頭下腳上,被卡住了,無法翻身回去關上外氣閘門,他急得汗流如漿,體溫迅速上升攝氏1.8度,心臟砰砰地加速跳躍,此時已近休克狀態。里奧諾夫本想吞下隨身攜帶的自殺藥丸,請同行太空人狠心彈棄「氣閘艙」,單獨回家。他已決定以「氣閘艙」為棺槨,星辰為珠璣,悲壯地在太空漂流葬身;但求生本能促使他大膽地釋放出艙服的氧氣至27千帕,作最後一搏,萬幸勉強翻了個兒,成功地關上外氣閘門,喘一口大氣,然後加壓,開內氣閘門,回到內艙。

里奧諾夫以釋放出艙服的氧氣自救。出艙前他吸氧排氮只到40千帕純氧壓力,離27千帕的壓力還有一段距離,這是一個向死神挑戰的超級危險動作,如有閃失,殘餘在體內的氮氣就會從他的血液中冒泡而出。所幸出艙服放氣後,壓力降低,軟了,沒出別的事,他才得以有驚無險,逃過一劫。

書摘4
美國歐巴馬政府於2010年2月1日,做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決定:取消「回月球、去火星」計畫。從2004年起,美國已投資該計畫共300 億美元,就如同「國際太空站」1,500 億美元的耗費一樣,再次血本無歸,完全泡湯。

人類的太空事業,經太空站和回月球兩計畫轉向,本已相當吃力。吃力歸吃力,方向目標仍然存在。這次又遽然放棄回月球,並且未提出新的航向,太空旗艦已在宇宙中徹底地迷航了。

不管這次霧有多大,我想人類文明在太空中的航標燈依然湛亮地照耀著:去火星。在二十一世紀裡,人類會在去火星之路迂迴前行,時慢時快,總有一天會走到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6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