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卑南族
滿額折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卑南族

定  價:NT$ 180 元
優惠價:79142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6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您聽過「卑南(大)王」的故事嗎?您知道原住民民歌之父胡德夫是哪裡人嗎?您是否聽過張惠妹、陳建年與紀曉君等人的歌聲,或者閱讀過「臺灣文學獎」得主巴代(林二郎)的小說?您知道第一位原住民縣長(臺東縣長)陳建年,以及第一位原住民主教曾建次嗎?他們都來自卑南族。
卑南族位處東部一隅,長期以來卻與外來政權有著密切關係。不論是在清末「牡丹社事件」與「開山撫番」、日軍登陸東部、或者戰後「二二八事件」中,這個族群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卑南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中與外界接觸密切、最能接受外來文明的族群,被清廷視為「東藩屏障」、「能以漢法變番俗」、「居近漢人、略通人性」,是日人眼中「近於文明的族群」,又因為與漢人接觸頻繁,被視為漢化頗深的族群。
這本小書嘗試綜合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勾勒這個族群社會文化的整體性面貌。

作者簡介

陳文德
臺灣基隆市人。臺灣大學人類學學士、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曾借調臺東大學籌備南島文化研究所,並擔任該所所長(2003.02~2005.07)。1983年起先後在阿美族與卑南族從事研究。著有《臺東縣史‧卑南族篇》,編有《「社群」研究的省思》(與黃應貴合編)、《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並發表多篇論文。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南島社會文化、親屬、族群與文化。

於2001年夏天將《臺東縣史‧卑南族篇》文稿寄出後,心裡開始盤算著接下來該如何規劃另一個關於卑南族研究工作的階段。沒有想到2003年初春,先是借調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著手籌備南島文化研究所,接著又擔任該所的行政工作,一晃就是兩年半的日子;待回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繼續筆者原先規劃的研究工作時,又接到黃應貴教授通知撰寫這本小書的訊息。
同樣是卑南族,這本小書跟前述的《卑南族篇》有何區別?這不得不略微提及《卑南族篇》寫完以後的研究心得。如果說《卑南族篇》是把歷史文獻中關於卑南族的記載當作背景,則這本小書乃試圖在人類學研究與歷史研究中努力尋求一個對話的平衡點;尤其是人類學學科的背景,自然不能不觸及什麼是卑南族社會文化的面貌與特色這些問題。誠如黃應貴教授為叢書所寫的〈總序〉中指出,「以『族群』為單位來介紹,自然會涉及如何界定族群的根本問題」。若從族群的歷史發展而言,今日被歸類為不同族群之間抑或同一族群之內,是如何互動,又如何形塑其社會文化之性質,實為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細心的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當會發現筆者的努力與不安。
借調臺東大學期間,同時也擔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兼任委員,教學與行政環境的確與中央研究院迥異,這樣的經驗更讓筆者深感學術研究與學校、社會教育的脫鉤。究竟是因為學術研究令一般社會大眾卻步?還是反映了我們社會(包括高等教育)對於嚴肅問題的思考與探討付之闕如?以親屬討論為例,雖然筆者先後對於阿美族與卑南族的「母系」爭議提出一些看法,但時至今日,「母系」一詞仍普遍見於媒體與原住民朋友的口中而不一定清楚其間的含意。至於關心原住民事務並且從事相關議題研究工作者,也多侃侃而談諸如原住民教育、母語、身分認定、自治等重要議題,卻不需對於原住民社會文化有一些基本的瞭解。撰寫這本小書期間,這些問題一直盤旋腦中、揮之不去,而書中也多少呈現出筆者的回應。
從撰寫《卑南族篇》到這本小書,幾近八年的時光,說來不算短暫。雖說位處東部一隅的卑南族是臺灣社會的邊緣地區,但是這些年來也的確起了一些變化,人事之間的浮沉不言可喻。筆者在《卑南族篇》中曾經致謝的卑南族長輩與友人,有的業已離開人世,有的也另有一番情景,令人不勝唏噓。
由於卑南族各部落的民族誌資料詳細情形不一,本書只能以筆者較為熟悉的南王、下賓朗、知本、建和與初鹿為例,尤其南王。但是,也盡可能依其文脈含括其他部落。再者,因為各部落之間的用語、發音以及習俗都有些差異,為便於閱讀,本書主要以南王為例。若與其他部落明顯差異時,則以並列方式書寫並且適時說明。例如,南王以miyabetan指稱未婚的服役級成年男子、bini為小米種籽,其他聚落則以valisen和apiyar指稱,因此,以miyabetan (valisen)和bini (apiyar)並列的方式書寫。若有拼音上的些許差異,如「家」,南王為ruma,其餘部落是rumaH,則以ruma(H)表示;類似地,南王的「少年會所」為Takuban,其他聚落為Takuvan,則書寫為Takub(/v)an。若是指稱特定的部落,則依其使用方式。相關的拼音系統,請參考附錄1。
感謝我的同事也是這個序列叢書主編的黃應貴教授,沒有他的催促,這本小書將會延宕更多時日。謝謝黃麗珍小姐詳細閱讀整篇文稿,讓小書的結構與觀點更為清楚,以及鄭依憶小姐在修改過程中的建議。審查人對於本書初稿提供的建議,也讓筆者受益良多。謝謝王薇綺小姐以及三民書局的編輯,他們已等候這本小書很久了。對於卑南族友人而言,筆者每一篇報告背後總是有來自他們默默的支持與信任,在此無法一一列舉致謝。其中,感謝鄭玉妹與洪婷嵐對於卑南語書寫的校正,以及天福、安喜、登財、大山兄、鏡榮兄與陳文成先生跟他們的家人的協助與照顧。與浩祥、進星、志彰、哲人、和平、斯乃泱、明智、政宗、建宏等多年的接觸,也讓筆者留意到卑南族世代更替的痕跡、努力與面對的問題。當然,必須提及的是下賓朗與南王的族人,二十餘年的歲月中,他(她)們已是筆者每次到臺東亟欲探訪的親友。借調南島文化研究所期間,謝謝沈怡君小姐在行政上的協助,使自己得有些許時間從事田野工作,也謝謝李家婕小姐提供所上資源,得以在田野期間整理資料。
這本小書是綜合多年來研究卑南族的一個心得報告,嘗試綜合以往累積的研究成果,勾勒卑南族社會文化的重要特徵及其持續與轉變。除了第一章介紹卑南族的分布與概況,第二、三、四、五章分別從卑南人的成長過程、家與部落的組成、歲時祭儀以及儀式執行者等層面討論,然而,這並不表示這些社會文化特徵是持續不變的。事實上,歷史文獻或傳說口碑都提到,卑南人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受到外力的影響。不過,由於各聚落內部構成的性質以及與外來力量銜接的方式,其持續與轉化的面貌也因此而異。為能呈現出這些複雜性,第六章著重在十七世紀以來卑南人與外來的接觸與影響,第七章以今日卑南人主要接受的漢人與基督宗教為例,並且進一步以「原生/外來」的框架試圖理解卑南人與外來接觸的過程與意義。至於第八章,則以近一、二十年的族群與部落意識的發展為例,描述卑南人所面臨的新情境與問題。
此書不只是給卑南族人,也盼望它是一個窗口,讓包括其他臺灣原住民族在內的社會大眾更能認識這個族群。為使閱讀順暢,書中除了必要的引文外,盡量不予列舉。有意進一步參閱卑南族相關著作的讀者,請參考《臺東縣史‧卑南族篇》(2001)的書目。

陳文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目次

總 序
自 序
第一章 卑南族概說
第一節 聚落分布
第二節 卑南族的分類史與爭議
第三節 卑南族內部的差異與意義
第二章 卑南人的社會化過程與生命儀禮
第一節 人的構成
第二節 生育與養成
第三章 從家到部落
第一節 種籽bini (apiyar)家ruma(H)的構成與親屬觀念
第二節 祖靈屋karuma(H)an的意義
第三節 部落DekaL的組成
第四章 環繞著小米種作的歲時祭儀
第一節 歡慶小米除草完工的慶祝mug(H)amut
第二節 感恩小米收穫祭
第三節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少年年祭與大獵祭
第五章 儀式執行者的類別與角色
第六章 卑南族社會文化的轉化
第一節 荷鄭到清領時期
第二節 日治時期(1895~1945)
第三節 戰後時期(1945以降)
第七章 原生與外來社會文化的持續與轉化
第一節 漢化?基督宗教化?
第二節 「原生」與「外來」
第八章 從部落到族群當代卑南族群的形成
第一節 部落重建與文化復振
第二節 新的族群觀卑南族聯合年祭與民族議會
第九章 結 語
附錄1 卑南語語音符號表
附錄2 建立少年會所與兩兄弟弒父的傳說
參考書目

書評

小米酒 (2011/06/17 14:00 發表)
有關卑南族的傳說知道不少,像是石生、竹生傳說;要說卑南族的名人,就是張惠妹;到臺東也會來個卑南文化之旅,看遺址、吃傳統卑南美食。總覺得這些部落文化不難懂,也一直以自己所認知的來理解這文化。偶然翻閱原住民叢書系列的「卑南族」,才驚覺一個部落的文化如此之深,他們用自身獨有的方式代代相傳,但在外力不斷進入下,也順應著改變。讀了這本書的我,未來再踏入卑南人的故鄉,應該更能感受該族的文化魅力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42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