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這是我平生第一本文集,收錄了自一九七七年迄今所撰寫的各式文章,共計六十二篇,時間跨度逾三十年,除了少數幾篇外,大部分都已發表過。早歲文字或許口乳未乾,書中文詞不免有老嫩之別,但修辭立誠的文心,則始終未改。淨土宗長老李炳南居士詩云:「幾篇點竄幾篇留,快意終輸一筆勾。正似糟糠下堂去,情絲欲割寸腸柔。」這原是他的忠實自剖,若移來描述我整理此書汰留之間的心路歷程,也覺極為貼切。
我自十六歲考入臺中師專,得遇恩師呂佛庭先生教授國畫,以畫成落款自覺字醜而發憤練字。四十餘年來,臨池染翰,樂在其中。本書所收文章,幾乎都是在硯池旁奮筆完成,故云「池邊」。又內容龐雜無統,亦多光影片斷,《楞嚴經》有言:「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何況發為文字符號,豈非更是幻影之影?故云「影事」。以上略述本書命名「池邊影事」緣由。
「貪多務得」是我畢生最大的毛病,在閱讀方面固然是細大不捐,在實務上也常是見獵心喜,多歧亡羊。書法、文字形體學是我的專業,我在硯田筆墨間下的工夫多,辭章上的磨練則遠遠不足。每當提筆寫作時,總恨思緒滯澀、文白夾雜,自然也談不上文學之美。之所以會有付梓的動機,是接受了門人游國慶君的建議,希望為自己六十年的學思歷程留作紀念。原本預訂去年十月出版,以便配合創價學會為我所辦「六十書法巡迴展」的首站開幕。由於諸多俗務牽纏,拖延至今,因循痼癖,只有慚愧而已。
我家五、六代以來,全都務農為生,未嘗有人知書。就中華傳統文化上說,我是一個缺乏「童子功」的讀書人。我喜歡讀書,記憶力也還不差,可惜少小生長於窮鄉僻壤,須得協理種作,常在糞土堆中打滾,因而一般農務,十之八九都歷練過,卻全無接觸文化經典的機會,以致年逾耳順,還在做補課的工夫。只因不甘居於下流,乃發憤用功,自許要莊嚴地站起來,自達達人。幸有諸多人天導師及摯友的點化鞭策,得能漸就上達,出版本書,也不過是分享我生命踐履中的些許粗淺心得罷了,倘若年輕讀者對其中的片言隻字能有所感發,則是我整理書稿時的衷心祝願。
本書承文壇前輩周夢蝶先生惠賜詩序、窗友洪邦棣兄作序,篇幅為之增彩。又我在創作、教學之餘,尚能勉力寫出這些篇章,實賴家人的犧牲與協助。內人張翠鳳女士,打從書中最早一篇文章起,或幫忙謄稿打字,或代為校正,乃至文字之潤飾,幾乎是書稿的全程見證者。至於長女杜沛、雙胞胎士弘、士宜,也都曾參與文稿的打字工作;尤其是小沛打字神速,在十萬火急時,總是緊急徵召,往往我口述才完,稿子也同時打完,讓我感激讚嘆不已。最後,要感謝的是三民書局不棄,能就文化角度考量,本書才能順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