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現實的探索(精)
滿額折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現實的探索(精)

定  價:NT$ 167 元
優惠價:90150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6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民國六十年以後,台灣的文藝界似乎邁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隨著不時舉行的演講、座談、發表會、欣賞會,不斷湧現出新的面孔、新的聲音、新的影像、新的知識,同時也造成了一個新的文學景象。無疑地,報導文學是新開 拓的領域,那麼那些早期從事報導文學的工作者必也是墾荒的英雄了。

作者簡介

 陳銘磻

台灣新竹人,民國四十年生,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畢業,曾獲第一屆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著有「石坊里的故事」「車過台北橋」「布落‧斯卡也答」「賣血人」等書,並與林清玄,吳念真合編電影劇本「香火」。
 
民國六十年以後,台灣的文藝界似乎邁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隨著不時舉行的演講、座談、發表會、欣賞會,不斷湧現出新的面孔、新的聲音、新的影像、新的知識,同時也造成了一個新的文學景象。
 
無疑地,報導文學是新開拓的領域,那麼那些早期從事報導文學的工作者必也是墾荒的英雄了。

 打開一個新的文學領域──「現實的探索」編輯記實

自從民國六十四年,高信疆先生在其主編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推出「現實的邊緣」專欄之後,「報導文學」這個名稱才開始出現臺灣文壇;這個新興的新新聞文學才透過「現實的邊緣」一連串的作品逐漸受到矚目。
 
而這幾年間,人間副刊除了不斷推動這項文學,也同時培植了一批十分優秀的報導文學工作者;當這項文學正受年輕學子熱門傳遞之中,有人提出了在報導文學之前,三十年代的中國已經有了報告文學,這項報告文學的特點即在它出現於抗日階段,學者們藉著它鼓吹中國人民群起抗日救國,這中間卻因為被少數頑劣份子用於分化人心、蟲惑意志,致使這項文學被扼殺了將近卅年,一直到高信疆先生推出上述專欄後,那種「以文學的筆、新聞的眼」從事的人生探索與現實報導的新新聞文學才很快地受到各方的注目。
 
關於高先生推動的這項文學,他曾在「永恆與博大」──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中提出他個人的見解,他說:
 
「事實上說報導文學是新的文學景象,頗有些問題。如果擴大來看,可能剛剛相反,它該是最古老的一種文學才對。我們所以要說它『新』,只是因為作者對它的普遍自覺和讀者的廣泛認可,以及它本身的逐漸被文學界所討論、所接受罷了。
 
然而,當我們重新回顧文學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人類的文學,當它一開始的日子,就具備了強烈的報導色彩。雖然沒有『報導文學』的自覺,但那些傳達了無數生活訊息、民情風俗、個人見聞的作品,無論是歌謠也罷、傳說也罷、史詩也罷,都裝滿了實質的人生與歷史的現象。甚至古老怪誕的神話,在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的挖掘下,都不過是一個民族最早記憶的轉折陳述而已。也可以說,文學最早最大的功能,就是報導。」
 
高先生在他的那篇文章裏娓娓道著他底報導文學的觀點與態度,他同時也表白了他即是在落實於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後,配合對一個已經邁入新境域的臺灣環境而建立他底報導文學的信念。
 
這四年來,臺灣的部份報紙、雜誌都相繼提出對報導文學的意見,使得一個包容了文學與報導,歷史與現實的文學被評判著、討論著,然而,就在這種因為一種新概念的被提出,在還沒完成確立它被認同的意見分歧階段,許多大專院校的學生紛紛召開座談會,討論它、正名它。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從歷史的觀點上山下海,深入社會的裡層,企希從那黑暗、不為多數人所知的層面,提出他們的理念與建議,最明顯的,以抗日為前題;臺灣歷史、文化為背景的先民生活報導以及山胞問題是比較普遍性的題目;再不然,即是以目前臺灣較不尋常的社會景況為背景的報導居多。
 
在這種普遍深入社會黑暗面調查、呈現、建議的報導提出後,這項文學又遭到批判,持反對理論者,咸認這種挖掘社會黑暗的寫實報導,不足以推動社會進入發展秩序中的軌道,甚至有礙國家建設。
 
這種被劃分為寫實面與健康面的報導文學,我以為是不必要的,報導文學既是主觀感受與客觀報導,既是從歷史的觀點著眼,從現實的環境落筆,把知性與感性溶為一體的文學,它同時也應當兼併著寫實面的呈現和健康面的報導,換句話說,如果這項文學是:有人努力著報導國家各種首要建設,把建設中的艱辛、甘苦以及建設後人們將可獲致的美滿生活,做深面的報導,這種健康面的提出是必要的;另外又有一群人努力深入文化和生活的底層去探索礦工的生活、建築工人的心態、漁民的工作實錄,甚至我們生活的四周,一些特殊事件的挖掘,然後針對要害,提出具體事實的建議。我認為這種兼容並蓄的群體合作的文學才可能造成和達到它文化上的積極、建樹功效。
 
如若我們再從實際的報導層面上看,我們當可發現,不論是文化的、社會的、生活的、藝術的,新聞的各種報導,只要它的背面是站在希望我們的文化更好、生活更進步,它都有理由被提出探討。我們看到「漢聲雜誌」在文化、藝術上所努力的報導績效,已經是本國雜誌界中無與倫比的重要呈現;同時,我們也看到電視臺「三百六十度」、「大特寫」走著報導文學的路子,對發展中的社會,透過螢光幕,把藝術和新聞做事實性的主觀與客觀的整合性報導。
 
這是一種必然的趨勢──我們無法讓生活的破敗面一直被深藏在不見天日的狹小巷弄裡,也無法使不少被社會某類特權壓抑的各行各業的人群,生活在悲痛之中;可是也不能不去報導改革我們生活現狀的各項國家重大建設,以及這種報導所將給予人們帶來的耳目一新的認識。
 
毋庸置疑的,報導文學的使命在這被劃分的兩個大層面裡頭,是必須深入社會群眾和非學術、非學院的知識報導,從這種報導出發,一個報導文學工作者才得以在其中充份發揮熱情的流露、關懷的呈現以及對歷史、人類和文化負責;也才不會被那不必要的兩個層面困惑。
 
小說家張系國先生在參與第一屆中國時報報導文學作品決審時,曾表示他個人對這項文學的看法,他說:
 
「我認為報導文學不可能完全客觀,也不應完全客觀,報導文學之所以仍是文學,正因為它有較大彈性,能讓作者表現自我。如果不能發揮自我,就不可能有文學。
 
但反過來說,報導文學因此也可能更接近宣傳。報導文學常用來宣傳作者的人生觀、哲學觀和政治觀。如何能達成宣傳的效果,而仍能保存作品的文學價值,是報導文學作者所面臨的難題之一。他一方面選擇剪裁真實材料,一方面通過某一(哲學、政治)觀點詮釋這些素材,這中間難免有衝突矛盾的地方。報導文學作品是否成功,我以為就看它是否仍能成為文學作品,卻同時又達成宣傳的效果。報導文學無可諱言是『有所為』、『載道』的文學,不是『純文學』。」
 
另一海外學人,曾任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的胡菊人先生,也提出了他的意見,他說:
 
「它必須有『報導』又有『文學』。它不是一般的新聞報導,也不是一般的學術研究調查報告。『文學』兩字,表明它是用『文學筆法』來寫,以『文學方式』來表現的。」
 
聯合報專欄作家,中央日報副社長彭歌先生在參與該屆報導文學決審時,也提出他個人的看法,他說:
 
「我想報導文學所要求的,首先是事實,而且這個事實必需要有報導性:我們不知道的事實,經過報導後為我們所知;或者我們所知不深,經此報導的發揮,啟發我們更深刻的了解與思考。所以我覺得報導文學不只限於事實的報導,必須要深入人性,從人的言行中探求更深的社會意義,因之報導文學不是純粹表現事實的報導,也不是像其他的文學形式,可以出諸想像。報導文學不應該全憑想像,必須重視知性,不忽略感性;重視事實,而更重視事實之後的意義。報導文學的作者應具有史家一樣的精確思維,同時也應懷有文學家們所擁有的廣大的寬諒與同情心。」
 
從以上幾位學者所發表的意見看來,「報導文學」究竟是一種怎樣形態的文學,到目前為止是沒有一定的看法,但無可否認的,利用知性與感性對事件提出事實的報導,卻是這項文學的從事者必須認清的一個中心點。
 
我個人即是熱愛報導文學的工作者之一,曾經也為了它的定義和形態困惑過,我不知道在它文學的領域裡必須包含多少的新聞眼,或者多少的報導價值,可是當我實際去參與這項工作後,發現報導文學是一項必須從參與中才能領略它的可貴、真實面、價值意義的工作;也惟有從學習認識人性、尊重社會中,才能確切的體認報導文學的具體定義。尤其,當我多次在我負責的「愛書人雜誌」提出有關這項文學的再深入探究中,深深的領悟到,報導文學確實是必須深入,必須實際參與,才可以從中發現具體的社會動態的文學,對一個年輕人來說,報導文學應當是很有抱負的一項工作,這就正如張系國先生所言:報導文學是有所為的文學。
 
可是,到底報導文學從中國時報發展開來之後,究竟演變到怎樣的形態?以及其他對這項文學有所真知灼見的學者、同好者中,他們又持以怎樣觀點呢?因此,在差不多一年半之前,我即有編輯一本「報導文學討論集」的想法,本來我個人是希望透過愛書人雜誌的版面,使這種討論的層面更廣,卻沒料到仍有更多雜誌也繼而對它提出各個角度的探索,這種可喜的現象,更加深了我編輯這本書的念頭。
 
收輯在這書裡將近四十篇的作品,都是我在個人能力所及的資料中覺得具代表性的言論、觀點的整理集結,這中間難免有遺珠之憾,只是我但願這書的出版,能為報導文學表現一點我個人覺得必須提出的整合性探討,藉著這些學者、工作者的探討,報導文學能更澄明一些,意義更深一些。 
 
這書的出版,不表示它已塵埃落定,它是必然繼續發展下去的,它未來的延伸將會超過目前,因為報導文學必會成為年輕的文學工作者付出心血、熱情,藉以表達個人探索人性、擁抱人類、關懷群眾、建設社會的一項可貴的「行動文學」。
 
這書的編輯完成,我必須向所有應允讓我收輯作品的作者們致謝,他們很快地、順利地使我完成了 一個小小的心願。

目次

報導文學討論集

荊溪人 泛論「報導文學」
高信疆 永恆與博大──報導文學的歷史線索
何 欣 報導文學與文學創作
張系國 歷史、現實及文學
周 錦 新文學第二期的報告文學
尹雷曼 從報告文學到報導文學
林清玄 我們吃白米飯──報導文學的一個概念
林清玄 竹筍與報導文學
白 冷 報導文學是竹筍嗎?
向 陽 呈現以及提出
朱俊哲 現實的探索
彭 歌 必須深入人性
胡菊人 寫客觀事實
張系國 落實的社會面
陳奇祿 報導事實的真象
李利國 從擁抱自己的土地開始──高信疆先生談報導文學
林進坤 報導文學的昨日、今日、明日
李 凡 報導文學的兩個層面
李 凡 報導文學的基礎與體認
吳瓊埒 訪黃春明談報導文學
林清玄 報導文學的根與果──高信疆的心願
游靜淑 不能只是江湖過客──尉天驄談報導文學的再深入
東 籬 擺對位子──阮義忠談報導文學的攝影
燕 萱 自我覺醒的認知──王鎮華談報導文學的展望
柳 暗 為歷史見證──楊春龍的「報導文學作品糸列」
游淑靜 不敢回頭看牽牛──林清玄與他的報導文學工作的使命
林全洲 獨騎瘦馬踏殘月──陳銘磻與其報導文學生命的千重世界
陳銘蹯 痛苦中的震憾──關於「賣血人」一書
楊月蓀 「冷血」譯後的話
雷 蒙 勇之決與行之極──評介古拉格列島
李亦園 千古傳承話絕藝──邱坤良的「民間戲曲散記」
湯碧雲 再溫一壼酒──林清玄的「長在手上的刀」
唐文標 我來,我見,我──古蒙仁的「黑色的部落」
楊克明 歷史的激情與理解──李利國的「紅毛城遺事」
胡菊人 我看臺灣「新生代」──陳銘磻的「賣血人」
山 契 部落的徬徨──陳銘磻的「部落‧斯卡也答」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50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