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
滿額折

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

定  價:NT$ 330 元
優惠價:9029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切合當下時事:勞基法、年金制度、司法改革……政客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人民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而當抗爭看不到盡頭、實效來得不夠快,我們怎麼樣才能不對現狀失望?
★從柏林圍牆、西雅圖反全球化運動,到薩帕塔民族解放軍,索爾尼信手拈來許多「成功」,證明人民沛不可禦的力量:群眾運動並不是難見成效,有許多成功案例因為時間耗費多年、地處偏遠而不被注意,甚至有些「成功」當下看似失敗,卻為後人帶來起身反抗的勇氣,從而完成任務……許多無人歌詠的史實帶來始料未及的可能,正是鼓舞人們持續奮鬥的最佳動力。
★美國當代最著名振聾發聵之聲的其中一人、最富創思與洞見、言辭最便給之文化批判家之一
★影響美國社運分子十多年,好評推出第三版
★亞馬遜4.4顆星好評;衛報、紐約客、約翰‧伯格(John Berger)推薦

關於起身推動改變,甘地曾說過:
「起初,他們忽視你。接著,他們嘲笑你。然後,他們打你。然後你贏了。」

社會運動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多少人們在其中熱血澎湃、哀傷心死。但面對看似暗無天日的未來,其實有許多令人能鼓起勇氣的光芒,藏在少被述說的成功案例當中。這些案例之所以被忽視,有的是因為地處偏遠、有的是跨越的時間幅度太長,更有的當下看起來失敗了,但啟發了後人勇敢站出來採取行動,進而推動翻天覆地、擴及全球的改變。
細數這些案例,雷貝嘉‧索爾尼發現它們背後所訴說的「希望」就是未來改變的契機。索爾尼足夠老成智慧,不會把希望當成是美好未來的承諾,而是附帶轉變可能性的複雜未來。正因未來不能預知,所以更有許多行動空間。不認定自己人微言輕、也不輕易死心絕望,持續採取行動就是人們能推倒柏林圍牆、能占領華爾街、也能串聯包括南極在內的七大洲一起抗議全球化的原因。
索爾尼廣讀環保、文化、政治等多方面歷史,加上汲取數十年親身參與社運的歷練,寫出鼓舞人心的《黑暗中的希望》,最初於2004年出版,隨即對美國社運圈深具影響力,如今增補前言與後記的2016年新版終於翻譯引介進入台灣,在人們已經逐漸了解權利要靠自己上街捍衛的現今,想必能帶來許多借鏡。

激昂推薦
「阿苗帶風向」主持人|苗博雅
評論人/相對論編輯|溫朗東
《觀看的方式》作者|約翰.伯格


對於疲於奔命的活動份子和社運份子而言,這本是終極爽書……直鑽人心,沉思社運與希望之真諦。―《衛報》

雷貝嘉‧索爾尼從當代深蔭裡採集希望的碩果,一次又一次奔過來,奉獻給你我,並且要讀者謹記,希望並非明天的保證,而是今天行動能源的引信。―約翰‧伯格(John Berger),布克獎得主,《觀看的方式》作者

《黑暗中的希望》令我的人生改觀。在酸風遍野、世人政局絕望的年代,本書的原版提供參與運動的範本,令我至今仍珍惜不棄。在當前,氣候、種族、經濟正義運動的風氣席捲全球之際,本書傳達的訊息比原版更切合時局。憑著無以倫比的氣勢與發人省思的態度,雷貝嘉‧索爾尼提醒我們,社會改革的進程無從預料。儘管障礙繁多,我們不能漠視深層變革不是不可能的任務。本書雖薄,真實力量卻不容小覷,能提供援助、活水、燃料、熱火,期許正義戰士為更好的明天奮鬥。」―亞絲卓‧泰勒(Astra Taylor),《人民平臺》(The People’s Platform)作者。

你能想像毒舌藝人瓊‧瑞佛斯(Joan Rivers)和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混合體的模樣嗎?我本來也無法想像,直到我認識雷貝嘉‧索爾尼……雷貝嘉‧索爾尼是不折不扣的運動份子―在核試場以身試法,去西雅圖阻撓世貿組織開會,都有她的身影。她也是不折不扣的知識份子特約撰稿人,是比特約更稀有的物種,能靠一篇又一篇博大精深的論述維持生計。― 《新聞日報》(Newsday)

雷貝嘉‧索爾尼是國家文學瑰寶,以哲學詩人的口吻與性靈慇切報導地方人民心聲。世上不公不義的現象很多,書寫這些現象的人繁不勝數,但她與眾不同,能以樂觀的筆調抒發深藏於史料的信念。本書不僅能帶給你希望,更能賦予你迎接未來戰役的熱忱。―亞當‧霍克柴爾德(Adam Hochschild),《King Leopold’s Ghost》作者

藉《黑暗中的希望》,雷貝嘉‧索爾尼起而捍衛希望,思路明晰而發人深省,是我在此議題上至今僅見的佳作。本書輕薄有力,誕生於布希政府揮軍伊拉克之際,卻在往後十年間更貼近時局、加倍嗆辣。―Brainpickings.org部落格主瑪莉雅‧波普瓦(Maria Popova)

雷貝嘉‧索爾尼是有感而發的觀察家,亦是熱血澎湃的史學家,是為當代最富創思與洞見、言辭最便給之文化批判家之一。在她至今最殷切的批判裡,她一一呈現常被草根運動界漠視的重大成就。雷貝嘉‧索爾尼舉的例子包括美國黑人民運與柏林圍牆倒塌等廣為研究的革命,更重要的是,她也著墨於近年的斬獲,例如內華達核試場抗議成功、薩帕塔民族解放軍暴動、反企業全球化運動、反對伊拉克戰爭的「全球空前抗議聲浪」,更以黃石公園狼群復育和洛杉磯河復原為例,闡述生態方面的成就帶來希望曙光。雷貝嘉‧索爾尼盛讚不眠不休的幕後工作者和街頭勇士追求正義、維護環境,內容美妙地呼應了斯塔茲‧特克爾(Studs Terkel,普立茲獎得主)的《Hope Dies Last》,幫助讀者更明瞭個人、美國人、世界公民之定位。―《書單雜誌》(Booklist)

套一句作者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週年的感想而言,這本薄書「路途曲折,充滿境遇、反動、實現。」最近以《Rivers of Shadows》榮獲NBCC評論獎的雷貝嘉‧索爾尼,遍舉各地和各種議題的例證,隨手檢視左翼抗議運動的現況。許多進步派運動份子的世界觀陰鬱,甚至怕末日將至,雷貝嘉‧索爾尼不願接受這種觀點,反而列舉近年來的例子,歌頌希望與樂觀主義。書中的例證包括薩帕塔主義帶動的原住民意識復興、西雅圖和坎昆發生的世貿組織抗議活動、美國主導的伊拉克戰爭引發的全球示威、以及較冷門的幾場小抗爭。索爾尼以動聽的文字強調,和一般人觀念相反的是,今日的異議行動宛如晨鐘,參與性高,其生命力其實更旺盛。本質而言,運動份子的行動屈居權勢位階邊緣,面對看似無足輕重的事物時,往往看不見行動的威力。她的目的基本上是「剷除導致許多社運派躑躇不前的先入為主之見。」 ―《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雷貝嘉‧索爾尼
兼具作家、史家、社運份子身分的雷貝嘉‧索爾尼著有十八本書,主題涵蓋環保、景觀、社群、文藝、政治、希望、記憶,作品包括《The Faraway Nearby》、《A Paradise Built in Hell》、《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浪遊之歌》(Wanderlust)、《Men Explain Things to Me》、《River of Shadows》(本書獲得古根漢獎、國家書評獎、Lannan文學獎)、以及舊金山和紐奧良兩市的詮釋地圖集。雷貝嘉‧索爾尼從幼稚園開始接受加州公立學校教育,一路攻讀到研究所,目前是Harper雜誌的特約編輯,時常投稿《衛報》。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非小說譯作包括《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宙斯的女兒》、《蘭花賊》等﹔文學譯作包括《苦甜曼哈頓》、《面紗》、《戰山風情畫》、《野火》、《重生》三部曲、《十二月十日》、《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馭電人》、《大騙局》、《數位密碼》、《冷月》、《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書。

目次

二〇一五年三版前言 希望的礎石

第一章 望進黑暗
第二章 敗北之時
第三章 勝利的果實
第四章 虛望(false hope)與動不動絕望(easy despair)
第五章 黑影史
第六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
第七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
第八章 千禧年降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九章 千禧年降臨:二〇〇一年九月十一日
第十章 千禧年降臨:二〇〇三年二月十五日
第十一章 改變對變局的憧憬
第十二章 直接行動行不行
第十三章 另類史天使
第十四章 威而剛助馴鹿
第十五章 掃除天堂裡的地獄
第十六章 跨越鴻溝
第十七章 意識形態浪潮過後 另名:時代的變遷
第十八章 全球在地化 另名:地方變遷
第十九章 大如三個德州的一場夢
第二十章 疑慮
第二十一章 前進世界中心
回顧 市井小民的傑出成就(二〇〇九年)
事事順心﹐事事不如願(二〇一四年)
回首與前瞻 後記
謝詞
後註 界定專有名詞
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望進黑暗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六個月,全歐洲生靈塗炭,在一九一五年一月十八日這天,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在日記裡寫下,「未來好黑暗,而整體而言,我認為,未來最好黑黑暗暗。」她對黑暗的定義似乎是「莫測高深」,而非可怕。我們常把這兩種定義混為一談,不然就是把未來的未知性轉為確切的事物,以符合我們滿腔的恐懼感,因此無法再前進一步。然而,一次又一次,世上發生遠比世界末日更怪的事。
二十年前,誰能料到蘇聯解體、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有誰夢想到曼德拉(Nelson Mandela)竟能在轉型後的南非當上總統?誰能預見原住民運動風起雲湧的一天?在這時代,薩帕塔民族解放軍(Zapatista)在墨西哥南部的抗爭只不過是最具代表性的行動。四十年前,誰能料到非白人、非男性、非異性戀者能翻身,也能開誠布公探討權力、大自然、經濟、生態?
有些時候,時局令人覺得,黑暗的不僅是未來,連目前也顯得黑暗:很少人承認當前的世界已歷經劇變而轉型。變因不只有全球暖化和資金全球化等夢魘,也包含自由公義的美夢,更包含著我們做夢也想不到的變因。我們順應變局,隨波逐流,不加以論斷,也忘了文化的改變有多大。二○○三年夏,聯邦最高法院發表大幅度支持同志權利的裁決,隨即在二○○四年底,拒絕複審麻州最高法院支持同婚權利的判決。若在幾十年前,沒有人能料到最高法院會做出如此裁決。歷年來的觀念轉變如何積沙成塔,如何經年累月才促成這兩項判例?因此,你我一方面必須期許夢想有成真的一天,另一方面也需要承認,世界的變動仍將超出想像力的範疇。
一九八二年六月,百萬民眾群聚紐約中央公園,要求政府簽署雙邊凍結核武條約,向軍武裁核的理想跨出第一步,可惜事與願違。凍核運動分子中,有很多人相信,只需抗爭幾年就能達成目標,事成之後,大家就能回家過自己的日子。這些人走上街頭的動機是誤信一種說法:反一反核武,天下太平後,他們能做的事之一是回家不再搞社運。有些人持續努力,但很多人回家後失望透頂,再也提不起精神打拼。然而,不到十年後,重要的裁減核武談判頻開,推手是歐洲反核運動,而反核氣勢也帶動蘇聯末代領導人戈巴契夫的意願。事後,裁核議題不再引人注目,反核運動的成果也泰半得而復失。「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omprehensive Test Ban Treaty)意在推動終止核武研發擴散,卻被聯邦參議院拒絕核准。愈來愈多國家躋身核武國之林,軍武競賽持續,小布希政府目前也考慮重啟一九九一年喊停的全套核試,再繼續研發生產核武,擴充軍火庫(所幸在二○○四年十一月,國會刪除新核武計劃的預算。),甚至有可能應用在以前禁止的方向。凍核運動玩不下去,是因為願景僵化,進程表不切實際,也沒料想到冷戰在八○年代尾劃下句點。參與者的推動力不夠強,或者打拼不夠久,因此裁減軍事支出後的經濟利益喊得震天響,參與者也分不到一杯羹,空手而回。
喊收工回家,總是操之過急。計算效應多大,也總是為期過早。我讀過一位反核女士寫的一段逸事。這位女士參與「和平反戰婦女會」(Women Strike for Peace, WSP)。WSP在美國首創大規模反核運動,後來也確實促成一場大勝仗:一九六三年的「部分禁止核試條約」(Limited Test Ban Treaty),終結了在地面測試核武,大幅消除了滲入母奶和乳牙的放射線落塵。此外,WSP也是扳倒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House Un-American Committee)的功臣。在當年,該委員會的本質無異於目前的國土安全部。WSP將自己定位為家庭主婦,以幽默為武器,嘲諷該委員會的反共審訊用語。和平反戰婦女會的那位女士提到,有天早上,她冒雨去甘迺迪的白宮外面抗議,暗暗覺得自己是白費力氣,感覺像呆瓜。幾年後,她聽見後來成為反核大將的史帕克博士(Dr. Benjamin Spock)的一番話,才豁然開朗。史帕克說,他轉為支持反核的關鍵是,有天他瞧見一小群婦女在白宮外抗議,站著淋雨。他當時心想,如果這群人能如此熱情投入反核,他自己應該在這方面多加考慮才對。
因果關係的假定是歷史一味往前走,但歷史並非一支軍隊,而是一隻斜著走的螃蟹,是一滴滴能歷久穿石的小水珠,是一場能搖斷累積幾世紀壓力的地震。有時候,一個人就能激發一場運動,個人言語能在數十年後掀起風潮。有時候,幾個熱衷同一議題的人就能改變世界。有時候,少數幾人發動大規模運動,帶動幾百萬人改變世界。有時候,這幾百萬人按捺不住同樣的怒火,或懷抱同樣的理想,走上街頭,變局來得快如翻臉。這些轉變的交集是,起始點全源於想像,源自希望。放膽希望如同放手下注,賭的是未來、欲望,但願以開放的心胸面對無常的未來,總比安然屈居於低氣壓好。放膽希望是很危險的事,卻也能和恐懼打對臺,因為,人活著就要冒險。
我寫了這麼多是因為,希望不像獎券,不能讓人握在手裡,坐在沙發上,覺得手氣不錯。我這麼寫是因為,希望是緊急事件中的一支斧頭,能用來破門而入;因為希望應能奪門救走人,因為希望能讓人付出一切,使得將來免於戰亂連綿、地球資源耗盡、窮人和弱勢被欺壓。希望的意義只是,另一個世界或許有可能存在,不是支票,不保證存在。希望號召行動﹔若無希望,行動也無以為繼。在一九三○年代的鉅著開頭,德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對「希望」的闡述是:「善用這股情緒的關鍵在於,人們必須奮而投身咫尺外的外來,投奔個人的歸屬。」希望是讓自己委身於未來,而心冀未來能讓當前的日子好過一些。
任何事物都可能發生,而發生與否的要件是行動。懶人和事不干己者沒彩券可拿,至於積極參與者,當前有一場輸贏超大的豪賭,等著他們下注。我如此寫,並非我沒注意到美國路走偏了,踐踏到國格,瀕臨自毀,一味競逐全球霸主的寶座,不惜根除國內的民主大樹。我也不是沒注意到,人類文明即將摧毀生計所繫的大自然—海洋、大氣層、無以計數的植物、昆蟲、鳥類。我如此寫,是因為我注意到了:戰爭勢必爆發,地球勢必增溫,物種勢必滅絕,而戰爭有幾場,地球變多熱,哪些物種能存活,端賴你我能否起而行。未來很黑暗,陰森如墓穴,也如子宮。
在此,我願藉本書倡導一種新觀點,認清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我想細數幾場被人忽視的勝仗。我想評估變動劇烈的這個世界。許多民眾本著既定的成見,以為一己之力成不了氣候,因此躑躇不前,我想藉本書剷除這種先入為主的定見。我想從頭來過,恣意想像,在此時此刻的地球上看遍可能性、怪事、危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