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行動新滋味
滿額折

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行動新滋味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符合現今台灣推動哲學閱讀的氛圍,並可提供另一種行動派觀點作參照。
★作者擔任過雜誌記者十餘年,並擁有三個碩士學位,熱情驅使他一度放下一切,到各地主持不收費的蘇式咖啡館,此行動與熱情引人注目。
★隨作者四處的親身探索與實踐,彷彿也走一趟自我發現的心靈旅途。

媒體、作家推薦
「在這個聲音刺耳、談話性節目充斥的時代,能有個人喜歡對不論是哲學性或實務性的想法進行真正的交流,真好。這就是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在這本振奮人心的書裡所成就之事。」
──華特‧安德森《遊行》(Parade)雜誌發行人

「〔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獻身於教導一組又一組的人,如何使用蘇格拉底的問答法以革新他們的日常生活。在美國各地游走,菲利普斯伸出手來,接觸每個有心和他共同追求備受檢驗的人生的人。」
──約書爾‧格蘭,《優涅讀者》(Utne Reader)

「我們要如何交流我們的人生?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給了我們他自己――以及許多和他一起的人――如何透過蘇格拉底式的對談來交流人生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明。在《蘇格拉底的咖啡屋》裡,他向我們展示一個人如何踏出那最困難的一步――第一步――而我們為此對他心懷感恩。」
──馬修‧李普曼博士,蒙特克利爾州立大學

「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是一個好作家與思想家。在他這本動人的、容易領略的書中,他帶領我們走上一條自我發現的旅途。」
──詹姆士‧摩根,《到月亮的距離》(The Distance to the Moon)作者

內容簡介
《蘇格拉底的咖啡館》混合了哲學與故事情節,作者以此哲學的思想行動,身體力行,激勵了每一個好奇的心靈開始叩問問題,並啟發每一位讀者能更全然地過著受到自我審視的人生。
回顧希臘時代,蘇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與市井小民娓娓道來,哲人精神與其思想都影響甚鉅。十八世紀,伏爾泰在他最喜歡的巴黎咖啡廳,開始了他對理性與人類自然科學發展的理念。兩世紀後,沙特在花神咖啡館玻璃藝術燈下,發展出他的存在主義……。
作者為了使蘇格拉底在古雅典所引發的熱情能延續至現今,他在美國各地旅行--在書店、老人中心、小學、大學與一間監獄裡聚集民眾參與蘇格拉底的咖啡館。他深知蘇格拉底咖啡館不一定要在咖啡廳進行,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只要有人想要從事探討哲學就可以舉行,自己來,不管是一群人還是一個人。
本書生動地描述了菲利普斯這趟特殊的旅遊,他在書中回想是什麼促使他展開這場傳播理念的熱情,並重建其中一些最激勵人心的時刻。這些哲學性的交流時時顯露出驚人的,常常是對愛、友誼、工作、老化的意義,以及人生大哉問的深刻省思。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lips)

擔任過雜誌記者十餘年,擁有多個碩士學位,人生中途決定放下一切,實踐哲人精神,到各地主持不收費的蘇式咖啡館,此行動與熱情引人注目。
他是個教育家、自由作家,同時也是非營利哲學探問學會的創辦人(www.philosopher.org)。受熱情理念的驅使,他不僅開始在美國各地四處旅行,更於各個角落包括書店、老人中心、學校等,甚至到監獄裡,聚集民眾參與他營造的蘇格拉底咖啡館,並以蘇式問答法革新人生,談論人生各種哲思問題。美國媒體稱他為「哲學的強尼蘋果籽」,而今這樣的蘇式交流團體已遍布世界角落。他在書中真誠記錄了這趟獨特的旅程,受到廣大的迴響。



譯者簡介
林雨蒨

澳洲墨爾本大學亞洲研究所畢業。譯有《試膽任務》、《天使遺留的筆記》、《自由寫手的故事》、《ADHD並不存在》、《監護人:外星綁架內幕》、《三波志願者與新地球》、《還有希望》等。

 

導讀:想喝一杯這樣的咖啡 傅佩榮

咖啡館以「蘇格拉底」為名,不是為了襯托出古典的趣味,而是為了恢復一門古老學問的原始風貌。這門學問稱為「哲學」,原意是「愛好智慧」;自古以來,誰不想探尋智慧,由此化解人生困惑,活得充實而有意義呢?
「蘇格拉底咖啡館」開張了,裡面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連串的問號與驚嘆號。首先要問的是,這座咖啡館在哪裡?有的時候它真的在某一家咖啡屋,不過,更多的時候,它在餐廳、教堂、社區中心、山頂、療養院、收容所、老人中心、學校或監獄中。
事實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成為這樣的咖啡館,只要有它的館主菲利普斯(C. Phillips)在場。菲利普斯十二歲時開始自修哲學,從柏拉圖對話錄中的蘇格拉底入門,很快就下定決心要「像蘇格拉底一樣」。十三歲時,他讀到美國哲學教授的一本書,激發起對生命的熱切渴望,「一個人如果能坦然地面對死亡,他的人生應該會更好。」生與死的對峙張力,使他決定善度此生,就是要學習蘇格拉底,並且使他所遇見的每一個談話對象都成為蘇格拉底。
菲利普斯擔任雜誌記者十餘年,自身擁有人文、自然科學、敎育三個碩士學位。他終於在一九九六年放下一切,巡遊各地與人談論哲學。他純熟應用蘇氏的探問法,讓參加者自由提問與作答,並且最後往往沒有結論也沒有共識。奇妙的是,參加者總會獲得一些啟發,宛如領悟了自身問題的癥結與曙光,含笑揮手而別。菲利普斯以生動的文筆描述整個過程,一再強調他從參加者的話語中學到的,遠比他所教導的要多;並且,他其實沒做任何教導。
《蘇格拉底咖啡館》一書中,好像把哲學當成奶精,溶入生活所代表的咖啡中,讓每一個人調製他自己的口味。當你攪動咖啡時,就是在「問問題」,問了之後,聽聽別人的回應,然後又有新的提問。在往往返返的刺激之下,哲學恢復了生機,人生也顯示了不同的景觀。
譬如,蘇格拉底正常嗎?他可以逃獄卻執意守法而死。那麼,就從「精神錯亂」談起吧!為了迎合正常人的標準,我們要先會壓抑獨特的個性與創意嗎?希臘的神諭不是教人要「認識你自己」嗎?那麼,我是誰?蘇氏說:「未經檢驗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所謂檢驗,就是不斷向自己提問;這是我的希望的人生嗎?我有把握自己所想做的是正確的嗎?
又如,我在哪裡?家是什麼?朋友何所指?人有好壞之分嗎?許多人明明活在自由的社會、家庭與事業都很順利,但是卻覺得自己「被困住了」?他們是覺得行為的選擇受到限制,還是在情感上難以自拔,或者是從未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作者提供的建議是:「一個人應該專心致志於尋找一種能讓他付出所有的工作。」這與尼采所說的若合符節,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若要此生無怨無悔,就需覺悟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何在。
對於人生,誰沒有問題想說?但是,各說各話而缺少疆界的路標,誰保不會淪於發洩情緒。蘇格拉底不是心理醫生,而是哲學家;他不只是傾聽與發問,他還在不知不覺中提供豐富的暗示與引導。那麼,效法蘇氏的人,又怎能不先作好「家庭作業」呢?菲利普斯的哲學知識是相當充分的。由附在書後的「哲學家彙編」看來,上榜的有五十一人,其中的希臘哲學家將近四分之一,亦即蘇氏之外,像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大名經常出現。這是合宜的作法,因為西方哲學的源頭在此。來到「咖啡館」的朋友,有的熟記幾段柏拉圖的言論,有的甚至隨身攜帶柏氏的一篇對話錄,隨手翻開就念上一段。
這位「隨手翻開就念上一段」的小姐,所念的是〈饗宴篇〉中談到「愛」的部分。念完之後,菲利普斯很想問她一句話:「你怎麼知道你戀愛了?」他當場沒有這麼問,不過,後來兩人結婚了。菲利普斯的寫作功力極為傑出,他在讓你忙著沉思各種人生問題時,巧妙地道出他自己的故事,但是你要讀完全書,才能拼成一篇作者生平側寫。當然,他著墨更多的是歷代哲學家的啟發。
作者在希臘哲人之外,最欣賞的應該是尼采、蒙田(有法國蘇格拉底之稱)、史賓諾莎、齊克果等人。這些人的言行比較近似蘇氏作風,而與所謂的「學者哲學家」相去甚遠。學者是指在大學教書的人,他們傾向把哲學當成博物館的館藏,他們這些專家才能權威性地加以討論。他們常常運用那些令人無法產生連結的艱難術語,讓學生感到畏懼迷惑,並發誓修完學位的必修學分之後,絕不再上其他有關哲學的課。
這種象牙塔與日常生活脫節的情況,在今日各個學科普遍存在,但是,哲學必將受到最多苛責,因為「愛好智慧」是人生的必需,是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也有義務去為自己進行的工作。菲利普斯的志業即在於此,要讓哲學重新回到人間,要讓蘇格拉底在今日的每一座咖啡館中現身。他是美國人,所引述的哲學家自然多以英美為多,如詹姆士、杜威、皮爾士、懷特海,以及兩位女哲學家漢娜.鄂蘭與蘇珊.朗格。而影響他最多的則是以英譯尼采著作而知名的考夫曼教授。
「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作者在結合哲學與人生方面,勇敢開創了新的風氣。單就這本書來說,內容是許多場小型座談的記述,而涉及的問題都是看似平凡而其實攸關人生苦樂的題材,使人在閱讀時不僅跟著一起思索,還會在看完每一章之後,繼續延伸到自己心中的疑點:我會怎麼問,怎麼答?我可以改變生命中的哪一方面,使自己活得更真誠更有意義?
這麼做的目的,不是要挑戰或破壞體制,而是要採取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我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可以選擇如何回應命運加諸於我的考驗。讓大學的哲學系繼續存在,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享受「愛好智慧」的樂趣。如果經由「蘇氏咖啡館」的推廣,而使哲學系回歸生活世界,那更是作者的意外驚喜了。
現在,隨著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許多人自然會想:這樣的咖啡館在台灣行得通嗎?台灣以都市來說,咖啡館早已林立,所以場地不是問題。問題是:要去何處找到像菲利普斯這樣的人?他必須熟知西方哲學的來龍去脈,並且既然住在台灣,也不能缺少中國哲學的基本素養。如果沒有具備如此條件的人,大家聚在一起除了喝咖啡與聊天之外還能做什麼?並且,聊天時能夠避開八卦新聞的侵襲嗎?這樣的聚會還不如讀書會,至少後者可以讓人老老實實念完一本書?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問,難道台灣就以讀書會為滿足點嗎?下一步不就是類似「蘇氏咖啡館」的模式嗎?當喜歡讀書及思考的人口增加,就會想喝一杯這樣的咖啡了。
其次,菲利普斯主持這種小型談話會,是不收費的義務行為。的確,當初蘇格拉底就是以不收取費用而聞名,他還經常批評另一派學者的收費行為呢!如此一來,情況好像更困難也更複雜了。這也是為何在菲利普斯之前,美國沒有人大張旗鼓這麼做的原因之一。在台灣如果有此構想,大概要靠基金會以公益事業之名來推動了。
本書有一個副標題,原意是指對哲學做新鮮的品嚐。明明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學科,如果運用得法,都能使人生處處顯露新鮮的滋味。或者,換個方式,借用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的話來說,哲學不能取代生活所需要的麵包,但是卻能使麵包「增加甜味」,因為她像蜂蜜一般。有了哲學,人生將是亮麗而明覺的。亮麗,因為可以活得自在;明覺,因為理性使人一直探問,永遠保持對生命的好奇。只要學會如何發問,並且繼續發問,人生的活力將源源不絕展現出來。
(本文作者為台大哲學系教授)
作者的話——成立二十年回顧 克里斯托弗.菲利浦斯

一九九六年八月的一天,在紐約市東南方二十英里處,我深呼吸一口氣,走入紐澤西州韋恩鎮上,一座尋常購物商場內的博德斯書店(Borders Bookstore),對書店的社區活動聯絡人毛遂自薦。我告訴她我有個構思,想要每週一次用蘇格拉底的探問法與一小群人對話,共同且徹底地探索對人類心智和心靈最有意義的哲學問題。當然,我也少不得要面對同樣緊迫的存在問題與難題,因此本身就非常渴望能從他人深思熟慮的觀點來得到一些啟發。何況在我看來,美國社會正處於一個多數人選擇視而不見的危機狀態,需要市民的起而應對。
在《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行動新滋味》(2001年英文版)中,我描述了我最初決心成立的蘇格拉底咖啡館哲學探問團體,以此小小的舉措,力抗「我眼中」美國「民眾偏激且廣泛的自私自利和不寬容,以及缺乏自己的同胞必須自己守護的意識」。但我的目的,實際上是更正面地想要透過在公共場所創立對話性的探問團體,讓參與的人能夠有一種同情共感的連結。理想上來說,分享者會因此產生一股向心力,並竭力協助彼此發掘、培育和貢獻出個人的才華,進而在某一方面臻至非凡,變得卓爾不群。我的想法是,要在社會上實現古希臘人所謂最理想的完美人格(arête),也就是追求崇高、良善等全面性的卓越,最好的方式,莫過於透過一種開放的心態,不斷擴大自己的包容心。
然而,要達成這樣一個崇高的目標,即使只是取得最少一點的進展,對話似乎都該用一種不那麼強迫性質,而是能啟發參與者去挑戰自己和彼此的信條的方法,讓任何前後不一、令人在思考上變得自滿的習性,能被其他一些可啟迪人心的習性所取代,使我們不單具有明察秋毫的敏銳性,視野也能更富想像力。此外,我認為政治學家達納.維拉(Dana Villa)對蘇格拉底那個時代,即西元前五世紀的雅典城邦所做的評論,一樣適用於我這個時代的許多美國人,而那就是兩個社會的人民都面臨組成這種探問社群不可忽視的挑戰,但「不是因為他們比其他人更固執己見……而是因為他們是最活躍的,也是最心煩意亂與最有動力的人。」
心煩意亂和有動力在本質上無關正面或負面,但它們被導向了正面還是負面,至少有部分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花時間檢驗自我,仔細想想駕馭自身能量最好的方式。再說,深思人人皆可努力培植的道德準則類型,以朝著人道主義的目標前進,也是個明智之舉。
我正是心懷這個目的,才熱切地規劃透過蘇格拉底咖啡館,將蘇氏的探問法傳揚四方,讓我的市民同胞們得以共同討論人生之道。但我的目標絕不止於改造他人;相反的,我把這當作一種工具,用來更加理解、明確且有力地表達、探索和真正進一步發掘出我自己的道德準則,好能更敏銳地意識到,我有沒有在人生中將自己的價值觀付諸實現,同時判定我所抱持的準則和世界觀有沒有必要修改,甚或來場大翻修。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我需要其他的人。
首先也是最主要的,這迫使我不得不持續想辦法遇到不同的人,並從中對自己的言行、理念,以及奠定與發展出它們的價值系統,得到更正確的認識。我認為定期且幾乎總在公共的場所和空間,用現代版的蘇氏探問法,與各式各樣的市民同胞進行以哲學為本的對話,是有必要的。
意想不到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奇妙的事情發生了。我原以為只有美國人才是我的「市民同胞」,蘇格拉底咖啡館卻在全球風行起來。從印度的孟買、阿富汗的喀布爾、敘利亞的阿勒坡到埃及的開羅,從東京到土耳其,一間又一間的蘇格拉底咖啡館成立了。我不時受邀到蘇格拉底咖啡館持續聚會的國家協助他們探問,也曾在後續的著作中將這些旅程化為文字。
慢慢地,我意識到,蘇格拉底咖啡館不僅不應自囿於西方文明的人和地,更別提只在美國,蘇氏探問法事實上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無疑也受到南半球的南非(圍坐一圈的對話本是部落民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南美與中美影響(在北美,蘇格拉底咖啡館熱烈但有系統地探問,仔細且同理的聆聽方式和時代思潮,引起了墨西哥各地的迴響,包括他們最本土的社群在內,加拿大亦然)。
對我來說,更大的喜悅是,自第一個蘇格拉底咖啡館於紐澤西成立後,過了二十多年,全球現已開枝散葉出數百個團體(就我所知,蘇格拉底咖啡館是在印度孟買、澳洲雪梨和日本東京等這些難以置信的地方最受到歡迎,令我相當喜出望外。)到現在每一年都還有新的蘇格拉底咖啡館成立,許多既有的團體則累積出十、十五、甚至二十年的可觀歷史(我在紐澤西成立的第一個團體仍固定每週四晚上聚會,數十年如一日)。
我之所以如此不遺餘力地推動蘇式探問法,是受到我的希臘祖母的影響和啟發,她說我的「體內流著蘇格拉底的血」,還預測我有一天會在現代的情境中,與蘇格拉底在古雅典做著同樣的事。然而,我漸漸發現,儘管身具美國和希臘的雙重國籍,我其實是個世界公民。每有機會與不同文化和世界上不同地區富有思想的人一起探問,都會擴大我對一個人還能如何變得更好的意識,並油然而生一種與各地民眾休戚與共的感覺。蘇格拉底從未離開過雅典城邦,所以你真的可以說,相較於西元前五世紀這位備受尊崇的哲學家,我更是個世界公民。蘇格拉底被按上異端邪說和對神不敬的罪名後遭判死刑,雖有機會可以永遠離開他所鍾愛的雅典,逃離這個死劫,他卻拒絕放逐。他拒不接受,待著不走,最後在監獄裡自我了結。
但我不是。一個人之所以是世界的公民,不一定和他截至目前為止旅行了多少里程有關。畢竟也有許多旅行成癖的人走遍全球,回到家卻絲毫不覺與海外旅居時邂逅的人緊密相連。說到用蘇格拉底的方式做哲學性的思考,重要的是在一路上我們有多麼強烈和真誠地想透過豐富且深刻地探問,設法跨接人際的隔閡,繼而消除內在與外在宇宙的分歧,與萬事萬物,生物或非生物的整體性和唯一無二的獨特性,更加地一脈相通。
我敢說,就蘇格拉底的意義而言,「世界公民」是個不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人,他對任何時候發生的事都有環環相扣的感覺,所以會更受激勵地憑良心行事,而我們每個人,則都能讓這個世界比自己生而為人以前更好一點(至於究竟要做哪些事情才能造就出「更好」,也可以衍生出一場美好的討論)。
蘇格拉底的事蹟能經千百年不衰,至今仍觸及世界各地的民眾並對我們宣道,絕非是個偶然。他適時、超驗又令人難以置信地大無畏,力求讓全人類變得更富思考力、合理、有創意和想像力。倘使蘇格拉底得行其志,人類必在他的啟發之下,不斷拓展領會、存在和行事的疆界,益發自主且共同地去創造這個世界。
二O一七年

目次

媒體、作家推薦語
導讀:想喝一杯這樣的咖啡 傅佩榮
作者的話——成立二十年回顧

一、什麼問題?
蘇格拉底的咖啡館
尋找蘇格拉底
我們就是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何許人也?
何謂蘇式問答法?
一個人的對話

二、我在哪裡?
錯誤檢驗的生活
這裡,這裡!
聚會場所
這裡需要一個社團
追求誠實
家是獨一無二的
心繫於家
終於自由了
老兄,你能不能空出一間牢房?
一個有智慧的地方

三、你需要的是誰?
朋友
孩子必能引導我
超越信念
年輕而世故
哲學家俱樂部
年輕人與年長者
那麼老?
當我需要自己時我在哪裡?
與愛何干?

四、它到底是關於什麼
哲學性思考歷史
哲學思考的精神
從危機中瞭解自己
蘇氏精神
世界之外
出人意外的問題
接納「其中的什麼」
什麼是什麼?
探究的心想要知道

五、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過於好奇
尋找無知
蘇氏敏銳
真正的教導
傑出的人類

哲學家彙編
參考書籍
謝辭

書摘/試閱

一、什麼問題?

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咖啡館
「精神醫學強暴了繆思!」
這句突如其來的話把我從沈思中喚醒。我人在舊金山一家藝術咖啡館,坐在庭院裡的一張旋轉椅子上,周圍大約有四十五個人,他們分別坐在有著金絲細工裝飾的長凳和椅子上。這是一個仲夏的週二夜晚,我們每週一次的特別聚會正進行到一半。我們試圖找出答案:「何謂精神錯亂?」
一開始大家舉了些具體的實例,接著衍生出的問題卻越來越多。希特勒瘋了嗎?還是當時的社會本身就不正常,而他只是順勢運用了冷酷與算計?傑克倫敦精神錯亂了嗎?愛倫坡怎麼了?梵谷呢?瘋狂是不是他們天賦異稟的關鍵?為了個人藝術而犧牲健康的人是不是瘋了,還是只是在揮霍清醒的本質?為了你所相信或不相信的事情而冒著生命危險明智嗎?一個生意人整天做著自己討厭的工作是不是腦袋有問題?一個試著延長臨終病人生命的社會是不是很奇怪?一個浪費自然資源的社會是不是不太正常?架射數以千計的核子武器這種毀滅整個星球的行為是不是太瘋狂?世界上還有心智健全的人?還是我們的宇宙本身就錯亂了?瘋狂的概念是如何與不合情理、特立獨行、精神失常以及發狂的概念連結在一起?有沒有可能同一時刻既是清醒也是瘋狂的?還是不可能不這樣?有沒有可能完全正常?或完全瘋狂?什麼是決定某人或某事失常的標準?真的有精神錯亂這種事嗎?
問題,問題,問題。這些令人困擾、刺激、興奮、畏縮的問題。這些問題讓人暫時失去了理智。這種情形有時讓我以為腳下的地在震動。而那時並沒有地震。

歡迎來到蘇格拉底咖啡館
雖然時值盛夏,卻是個寒冷的夜晚。不打緊。庭院滿滿是人。這群由老披頭、商人、學生、店員、教授、老師、相士、官員與無家可歸者組成的哲學探索小組,擠在爬滿長春藤的花園裡。從某方面來說這裡有點像教堂的禮拜,只不過面對的是異教徒。維繫彼此的是對問題的熱愛,以及挑戰自己最珍貴想法的一種熱情。
這時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位身材高挑、骨瘦如柴的男子身上,他剛才嚴厲抨擊了精神科醫師。不過,他是在一位精神科醫師權威地表示心智失常唯有倚賴精神醫療後,才展開攻擊。儘管,這位精神科醫師對他貶抑其專業的評語頗為不快,不過,對方卻不為所動,一派冷靜。這個男子有一雙深邃的藍色眼眸,像是可以看到人的心裡一般;削瘦的臉龐帶著一抹不易察覺的微笑。他明亮的紅色髮絲整齊地梳向腦後,但還是有一撮不聽話的鬈髮落在額前。當大家注視著他的方向時,四周只有噴泉的水聲。
「你的意思是?」我問他。「精神醫學何以是對繆思的強暴?」
我略略感覺到他希望自己的說法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不會受到討論與質疑。如果真是這樣,這裡就不是蘇格拉底咖啡館了。在這裡,我們承續著一種風氣,及單有堅持信念的勇氣是不夠的,還必須有接受挑戰的勇氣。
過了一會兒,他才把目光投向我。「柏拉圖把一種神性的瘋狂(divine madness)定義為『繆思女神附身』,」他審慎地選擇用辭,然後開口:「柏拉圖說,在創作上乘詩文的過程中,出現這種瘋狂是絕對必要的。但精神科醫師卻想修正我們的行為,要我們變成一般人,他們要毀了我們的繆思。」
「我是個精神病學社會工作者」一個男人立即插話。我以為他會對精神醫學的批評予以反擊,卻恰好相反,他微帶著悲哀的笑容說:「抗精神病藥物對人們的長期影響令我非常憂心。就如同精神病學家試圖『醫好』過動兒,因此給他們服用利他林(Ritalin)一樣,我想成人服用抗憂鬱劑Haldol、Zymexa以及長期使用鎮靜劑Thoraxine的次數這麼多,全是因為社會想要控制人類行為的一種慾望。一般行為是精神健康系統的神。對我而言,這是令人顫寒的事情。」
「與其讓他們毀了你身上的藝術細胞,瘋瘋癲癲地不是比較好?」這位瘦臉男子對這位意外的盟友問道。
「這是在正常與瘋狂之間非此即彼的問題嗎?」我問,「難道我們就不能有一點點瘋狂,或稍微瘋狂,而不是完全瘋狂?在柏拉圖的《斐多》中,蘇格拉底說,清醒與瘋狂的結合讓靈魂理性地去思索,而我不知道對於藝術是否也是如此。難道我們不能把內在的瘋狂以一種可以讓我們更能接觸自己思考的方式來調和,而我們也因此變得更具有創造力?」
不過,我開始懷疑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似乎是最不瞭解清醒與錯亂有何不同的人。有一陣子,我一直都天真地想把哲學帶出校園,回歸各地「民眾」。通常,我幾乎完全免費地做這項服務。顯然,我的作為被認為太過新潮、與眾不同、太脫離常軌、太過……瘋狂。我免費或只支領一點微薄的津貼,協助哲學討論,而我把這稱為蘇格拉底咖啡館。我去咖啡館、咖啡館和小餐廳;我到日間托兒中心、育幼院、小學、中學、高中和特教學校;我拜訪老人中心、療養院,以及看顧服務的住宅區;我還去過教堂、救濟院以及監獄。我在全國各地旅行--從曼菲斯到曼哈頓,從華盛頓州到華盛頓特區--從事哲學對話,幫助別人成立蘇格拉底咖啡館。我自行負擔所有的費用,再以其他的方式賺點小錢。我經常問自己:「這麼做,我是不是瘋了?」不過,這不打緊,我並不是要從中賺取利潤。這與金錢無關,這是一項使命。
首先,我成立蘇格拉底咖啡館並不是要去教導他人;施行蘇格拉底咖啡館是要讓別人可以教導我。事實上,我從別人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參與者從我這裡學到的還多。每一次聚會大家的各種想法,都讓我獲益匪淺。此外,你也可以說,這種瘋狂地追尋自我,讓我得以保持清醒。不過,這麼說似乎有點離譜。所以,我姑且說:我在尋找蘇格拉底。
終於,圈子裡有許多手舉了起來。這次的討論開始熱烈起來,聚集了某種能量。一位手裡抓著軟呢帽的矮壯禿頭男子跳了起來。「我可以說是這個主題的專家,」他說。他那明亮的綠色眼睛像是從這個人舞到另一個人的身上。「光是今年,我就被送進精神病院三次。他們憑什麼收容我?他們憑什麼判定我精神失常?我知道,我是世界上最正常、最聰明的人之一。」他繼續站著。
他非常驚訝自己的言論沒有嚇到大家或被嘲笑。相反地,大家還問他一堆問題,希望知道他的故事。顯而易見地,大多數人其實是在問自己,「相較於一位被歸類為精神錯亂的人,還有誰更理解精神錯亂?」這迫使我思索一件事,還有哪個幾乎全由不相識的人組成的團體,會對一位才剛自稱被診斷為心智異常的人,想要有多一些瞭解,儘管他堅稱自己是遭誤診。
然後,他說了我聽過最難以忘懷且合理的話之一:「唐吉訶德是瘋子,不過他的瘋狂卻讓他永世不朽。西班牙哲學家烏納穆諾說,唐吉訶德的傳奇就在於……他本身。他寫道:『這個人,這個生物,這個不朽的人,值得所有理論與哲學來探討,』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他還存在這個世上,『與我們同在,他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我覺得,烏納穆諾對唐吉訶德的評語,放在蘇格拉底身上是更為真確。不同於唐吉訶德,蘇格拉底顯然曾一度和我們同在,而且是理性人類的代表。」
他停頓片刻,低下頭。接著,他抬眼看著大家說:「蘇格拉底把他自己留給我們。他留下來的是他的智慧與德行。他與我們同在,用他的靈魂開啟我們。」我們驚嘆地看著他。
然後,一個高雅女子問道:「蘇格拉底心智真的那麼正常嗎?」 她身上穿著紫色的綠色和平T恤,還有一頭紫色短髮。
「妳認為呢?」我問她。
「這個嘛,」她回答說,「當蘇格拉底被審問,以不敬神與腐化雅典年輕人被視為異端時,檢察官官曾暗示他,只要同意閉上嘴巴,就可免他一死。但蘇格拉底卻說,寧可死也不願停止發問。」
「他寧可選擇死亡,是不是瘋了?」我問。
「蘇格拉底說沒有檢驗過的人生不值得活,」她說,「所以,我想這對他來說不是瘋狂。」
「我認為他瘋了,」一位頭髮散亂、腳踩涼鞋、身著夏威夷衫、頭上頂著歪掉的小圓帽,整體打扮看來不太搭調的男人說:「他的瘋狂引導社會走向文明。蘇格拉底是個典型的社會人。無論他去哪裡,他都會和他所遇到的人展開對談,他試圖幫助別人更深思,更寬容,更理性。他沒有瘋,因為他的決定都是在他掌握之中的有意識與理性的選擇。就算是結束自己生命也是這種的決定。雖然,以一般社會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是瘋了──不過,瘋得好。」
對這個晚上針對精神錯亂的討論,我按照每回蘇格拉底咖啡館結束時的慣例畫下句點:「這是值得我們繼續思考的事。」
然後……參加的人都拍起手來。他們是瘋子嗎?這場討論進行得很熱烈、踴躍,但也讓人挫折,大家的情緒卻很高昂。討論結束時我們發現的問題比得到的答案還多。什麼都沒有解決。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鼓掌?我不知道,不過我跟著拍起手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