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中英對照)
滿額折

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中英對照)

定  價:NT$ 310 元
優惠價:9027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作者於2016年出版首本中文著作《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進了史丹福》後,引來巨大回響,大半年間十次再版,並高踞當年香港暢銷書榜榜首。每次出席香港及內地的分享會,均被家長、教師包圍簇擁,請教如何面對孩子的學習疑難。她感同身受,開始研究香港的教育問題癥結所在,並寫成《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中/英文),希望作為禮物送給香港人,以回報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

本書的40個教育提案涵蓋學前教育、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專、老師及其他方面。前言探討思考教育的本質,從香港的教育歷史出發,指出殖民地時期教育理念的缺失,從而提出今天教育的精神,不再是留強汰弱,而是如何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如何提供更多的選擇,以如何發揮每個人的價值。因為有信念,亦有不同教育體系的經驗,因此令作者提出的40個教育改革,顯得一氣呵成,而非支離破碎。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its issues have captur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Notable examples include the education reform, 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iberal studies, STEM,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s, TSA, and extra HK$5 billion for education. While we believe that every policy is initiated by a sound vision, the education policies have created immense pressure and discontent on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What are the root causes - problems with execution? Insufficient support? Lack of resources? Something's wrong with our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is book, Dr. Agnes Chan will give you 40 proposals to bring happiness back to education students.

作者簡介

陳美齡,生於香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除活躍於藝能界外,也以作家、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亞洲大使」、日本癌症協會「微笑大使」及多所大學客席教授等身份出現,曾以日文及英文撰寫八十多本著作。她為女性的權益發聲,為兒童問題全世界奔走,為日本侵華歷史事件鳴不平;更長期致力文教推廣,宣揚世界和平,是日本外籍人士的重要意見領袖,其事蹟亦被《時代》等雜誌廣泛報導。

Agnes Chan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obtained her PhD in Education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Chan is not only a well-known performer; she is also an author, a UNICEF Goodwill Ambassador, an ambassador for the Japanese Cancer Society, and a professor at multiple universities. Chan has published over eighty books in Japanese and English. She is an advocate of women's rights, helps children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her voluntary work, and promotes world peace through culture and education. Chan is a key opinion leader in Japan and her views have been widely featured on Time and other world renowned magazines. Her first Chinese book, 50 education method: a mother who put her three sons into Stanford (2016) , was met with tremendous enthusiasm. It has been reprinted ten times within half a year and remains a best-seller in Hong Kong. Many parents and teachers have consulted Chan for education advice at her lectures in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Empathetic to their concerns, Chan started researching on the problems of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its root cause. 40 Education Proposals: Bring Happiness Back to Hong Kong Studen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Chan’s tribute to her homeland and a gift to her fellow Hong Kong citizens. Chan offers excep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issues of Hong Kong education. Her perceptive 40 reform proposals ar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all stakeholders in education.

二○一六年七月,我在香港出版了新書《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這本書得到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鳴,公眾反應熱烈,並成為當年的暢銷書。

 

在分享會上,教育界的持份者如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有出席。他們贊同我的教育法,也分享了他們對香港教育制度的不滿。

 

他們認為,以評核為核心的教育制度,令他們備受壓力。學習原是一種喜悅,能夠上學是一個恩典。但在競爭激烈的教育環境下,上學卻變成一種負擔,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在不同的聚會上,我一而再的聽到相同的怨言。

 

為了尋找問題的根源,我立刻開始研究香港的教育制度,前前後後用了大半年時間。

 

我主動和教育界會面,聆聽他們的故事和意見。其中有大學副校長,中學校長和老師,小學老師、家長和學生,幼稚園校長,教育局的公務員等等。

 

他們的意見啟發了我,印象深刻。本人有幸積累了超過三十年的教育經驗和對世界各地教育的認識,反覆引證後,我總結了香港教育制度改革的四十個提案。

 

其中有些只是輕微的改變,很容易做到;有些則是比較大的變革,需要時間及努力才能做到。但若果可以一步一步實踐的話,我想香港教育系統一定可以為家長、老師、學生們減少壓力,令教育內容更充實,教育機會更平等,教育環境更健康。

 

這些改革可以說是很多家長、老師和學生的心聲,也是我為香港教育制度設想的理想藍圖。

 

我由衷地感激所有與我分享故事和想法的人,沒有他們的幫助,我不可能寫出這些提案。每一個提案的後面都是很多人的心願。

 

我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令每一位小朋友都充滿喜悅地學習,可以充滿信心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我愛香港!更愛香港的小朋友!

 

這正是我決定與大家分享這四十個提案的原因,但願它能引起社會上的討論,令香港的教育改革可以勇往直前。

 

小朋友是我們的希望也是社會的未來。我們需要有充滿愛心的教育工作者和領頭人,才可以成功培育青出於藍的下一代。

 

香港的教育制度究竟缺少了甚麼?讓我們一起思考和討論。

目次

前言 10

學前教育 第一提案 24 

幼稚園 第二至第五提案 27

小學 第六至第二十一提案 32

初中及高中 第二十二至 第二十八提案 58

專上教育 第二十九至 第三十五提案 70

教師 第三十六至 第三十八提案 89

其他 第三十九至 第四十提案 93

書摘/試閱

前言

 

歷史記載,教育制度本是建基於「留強汰弱」的形式來訓練和選出社會中的精英。這些精英受訓後成為社會的領導和棟樑。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制度,教育必須有高的回報。為了篩選最好的人才,評核是必不可缺的,只有能成功通過評核才能獲得獎賞。

 

這個制度的道德據點在於教育是一種選擇。

 

義務教育實施後,教育不再是一種選擇。家長必須送子女上學接受教育和評估。得不得到回報也好,上學是義務。但因制度上只有一部分學生能最終過關,不及格的學生便成為制度上的「失敗者」。學生之中不免有被迫上學的感覺,不但得不到回報,反而受懲罰,感覺不滿。

 

成王敗寇,成功的盡得制度中的好處,而不及時格的則受到鄙視,被淘汰出局。

 

推行義務教育制度的理由是,相信教育能改善學生的人生。當學生接受充足訓練後,便可發揮潛能。上學不應只是有錢人的特權,而是屬於每一個人的權利。平等受教,均一水準。

 

因教育有利於整個社會,一切開支亦應由政府負責。

 

然而,這「均一教育」的想法已不合時宜,今時今日的教育應該迎合學生的個別需要。當中的邏輯是,當每個人都可各自發揮所長時,社會整體也能獲益。

 

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戰。因為這種模式需要關注每一個學生,亦需要大量的師資。現在知識已可以很輕易地通過互聯網獲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提供者,而是學習的推手。

 

香港現況如何?

 

香港仍處於「留強汰弱」的狀態,在義務教育中,有幾個年級設有統一強制評核考試制度,以便篩選尖子。這些嚴苛的測驗為學生、家長和教師帶來極大的壓力。當制度內的每一組人都感到焦慮,而且無法享受學習的樂趣時,便意味著教育制度已出現了問題。

 

我們都希望孩子和學生能愛上學習,從中發掘自我,建立自信,追求夢想。

 

遺憾的是,我們的孩子現在長期處於考試失敗和殷切期望的恐懼中。我們在培訓著一整代年輕人去浪費大量寶貴時間預備考試,或鑽研他們餘生也許派不上用場的知識。

 

總有更好的方法!

 

我們一定要為孩子思考和創造更好的教育環境。

 

沒有孩子,便沒有未來。當他們不快樂,我們會面對一個充滿怨氣和絕望的社會。

 

孩子們現在別無其他選擇,必須走上一條只有少數人能成功之路。考試不夠分數的孩子感到被忽視、遺棄及挫敗。這種情況對社會百害而無一利。

 

我們必須把正確的學習目標重新確立,為孩子的生命注入光彩和活力,鼓勵他們以自己的速度和想法去追尋夢想。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建立一個支持、培育及欣賞孩子的教育制度,給予他們足夠的選擇,全面構思階段性地協助他們成長。制度必須促進向上的社會流動,過程中亦不可將任何學生拒諸門外。

 

香港的教師使命感強、學生勤奮、家長熱心,所以絕對有潛力創造和維持一個更優質的革新教育制度。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確保每一名孩子能盡情發揮他們的潛能,從而開展愉快豐盛的人生。

 

為了成就此目標,教育必須遵從「兒童四大基本權利」:

 

生存權

成長權

受保護權

參與權

 

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提倡和確保這些權利在教育制度內外均得到維護。

 

現時教育制度評估

 

香港的現有教育制度主要仍沿用英國殖民地時代的系統。那是一個以訓練能幹勤奮行政人員和官員為目標的有效機制,有利鞏固殖民管治。

 

回歸中國二十年,香港教育仍是停滯在殖民地時代的原則運作。香港並不需要繼續跟從一個超過一百年前成立的教育制度。

 

今天的香港擁有改善自身教育制度的自由,去確保香港兒童的需要。重新評估教育制度,以及實施各項改革,刻不容緩。

 

香港的教育制度並非一無是處,只需要一些微調,便可以更切合香港和未來的發展。

 

現有制度的不足

 

窒礙社會流動

教育本該是抗衡不公和推動社會流動的火車頭,以有效收窄貧富懸殊。香港的教育制度卻漸漸演變成這理想的相反:成為一個窒礙社會的流動、抑制年輕人出頭機會的體制。

 

有經濟能力把子女送進私立或國際學校的家庭,有更多選擇,更優質的教育和較小的壓力。反觀未能負擔額外費用的家庭,子女便要面對更艱難的環境。

 

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愈少,弱勢家庭脫貧的希望便愈渺茫,產生貧窮漩渦的現象。

 

側重評核

香港的教育制度,分別在不同年級設有強制評核考試制度。

 

這些評核不僅需投入大量公共經費及人力資源,亦為教師、家長和學童構成沉重壓力。是否有繁複評估學生和學校程度的必要,應要檢討。

 

與其營運一個以考試為本的評核制度,倒不如善用資源,締造一個有利孩子學習的環境。

 

資源分配不公

不同類型的學校獲得不同程度的政府資助,形成資源分配不均。

 

專上教育雖得到大部分的政府教育資源,卻未能善用資源輔助和提升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ong Kong 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 DSE)不及格學生的就職和升學機會。

 

教師的待遇亦因不同類型的學校和資格規定而有迴異,做法不公平,因而使教師全力以赴的動力減少。

 

專上教育入學試不公

香港不少獲政府資助的大學,對海外和本地學生設有不同的入學要求。這種差異性的入學標準可被視為歧視本地學生。

 

教育商品化

現有制度依重以考試評核學生,衍生追求分數的心態,令不少家長在學校以外的私人補習上大灑金錢。

 

不少家長因要支付額外補習和課堂的費用,承受龐大的財政壓力。缺乏經濟能力的家長無法負擔額外學費,令子女的考試準備不如他人充足,變相削減他們取得好成績的機會。

 

改革目的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建立香港獨有的教育制度,培養未來學生勇於尋找及實踐理想。

 

改革必須:

減輕壓力

確保公平

擴闊選擇

重拾學習的樂趣

發揮創意

提高學生的自我肯定能力

培養孩子成為有公德心和樂意貢獻社會的人

以合理報酬及適當的認可鼓舞教師全力以赴

鼓勵家長及社區參與教育過程

確保管理及評核團隊有清晰的遠景和領導

 

學前教育

 

教育在孩子呱呱落地的那刻已展開。豐富營養、早期啟發、愛與關懷全都是健康童年的基石。

 

三歲前為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孩子在這段期間建立道德價值觀、對別人的信任、正面的自我形象,以及健康的體魄。

 

然而,不少香港家庭的父母雙方均需工作,未必能在日間照顧孩子,大多要交托祖父母、家傭或托兒所教師看顧孩子。

 

怎樣才可改善和確保學前教育能顧全所有孩子的幼兒發展?

 

第一提案 |學前托管者課程|

我建議推行一個專為三歲以下幼兒托管者而設的課程。課程包括教導幼兒健康飲食、遊戲治療、健康習慣、與幼兒互動的方法等。課程應邀請托兒專家、心理學家和營養師為導師。整個課程應由各界專家細心策劃,給予托兒者寶貴資訊和協助。

 

根據不同參加者的需要,課程將以英語或粵語授課。課程共有十二堂,每堂設有不同的主題。完成課程的參加者將獲發出席證明書。

 

由於不少家傭會在周日參與彌撒,此課程故可與教會合作在教堂地方推行。非基督徒的托兒者可到社區中心報讀課程。

 

根據我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經驗,這些課程可降低兒童死亡率,有利他們的心智發展。

 

經培訓的托兒者,能更妥善地替補未能親自照顧的父母看護孩子。

 

幼稚園

在三至六歲期間,孩子開始發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學習社交技巧、繼續吸收所見所聞。

 

他們的腦部發展迅速,會以身邊人的意見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想法,亦鞏固日常習慣,身體深受食物和周遭環境影響。

 

穩定中帶啟發性的環境和充滿愛心的托兒者,對孩子的健康發展尤其重要。社交互動非常重要,每一名孩子必須為建立自信而踏出第一步。

 

這個年紀的孩子亦需要大量休息,身心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才能茁壯成長,他們大部分已踏上教育制度的漫漫長路。

 

第二提案 |統一幼稚園教師的薪級|

教育局推行的免費優質幼稚園計劃中,幼稚園只要取得所需資格,便可獲教育局資助,同時亦需接受當局監管。

 

師生比例的要求是一比十五,教師必須持有幼兒教育證書。然而,教師沒有統一的薪酬制度,而且每所幼稚園的待遇亦有不同。

 

幼稚園向教育局提交的年度報告本應反映,不過現實卻不是理想般透明。

 

統一的薪酬制度可協助資源較少的幼稚園,吸納經驗豐富和高質素的教師,亦可為有志成為幼稚園教師的人士提供安穩的職途。獲益的將會是小朋友和未來社會。

 

第三提案 |減少過分進取的課程|

為確保學生能贏在起跑線上,幼稚園的課程設計愈來愈進取。

 

當局沒有為幼稚園的課堂內容設立任何規定,只提供指引。有些幼稚園更誤導家長相信,愈進取的課程對孩子愈有利。

 

事實上,學生需要時間探索和玩耍,從不同形式的活動激發創意。

 

針對每所資助幼稚園的課程多元化作詳細研究,可為家長在選校時提供更清晰的藍圖。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