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滿額折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9346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精選了劉雅靈教授過去二十餘年的研究成果,旨在探討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以「市場轉型」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如何帶動地方政治與社會的制度變遷。
全書收錄十三篇專業論文與一篇田野研究心得,以「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與「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為經,「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與「比較研究」為緯,共區分為四大主題,每篇文章都是立基於深厚的理論對話與大量的田野調查經驗,試圖從地方經驗出發,勾勒出當代中國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圖像。

作者簡介

劉雅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美國New School社會學系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國家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中國研究

編者的話

劉雅靈老師於1987 年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系博士研究生的身分到溫州做田野,開啟她將近三十年的田野調查工作,從時間上來看,劉老師應該算是台灣學者至中國大陸做實地訪談的先驅。劉老師原本計畫將其過去的研究與田野經驗撰寫成專書,但無奈2015 年中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後身體狀況已不允許老師繼續做甚花腦力、體力的學術工作。作為劉老師的學生,雖不具完成老師專著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有必要將老師過去一直是有層次、有系統的著作,進行彙整並出版成書,一方面,完成老師部分的心願,另一方面,也讓學界能更瞭解老師最愛的研究工作與成果。此便是本書的出版緣起。

本書收錄的論文共計十三篇,另外包含一篇「田野研究」心得短文(見本書〈附錄〉),多為1990 年至2011 年間,劉老師對中國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制度變遷之研究成果,其中若干論文是已刊登於社會學或中國研究領域的重要著作,但亦有部分著作是發表於學術研討會,或是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而未公開出版。按劉老師的研究思路與所呈現的作品,我們將所有論文區分為「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與「比較研究」等四大主題,期望這十三篇論文能夠完整勾勒出劉老師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學術貢獻。

這十三篇論文所涵蓋的研究時間,正是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的關鍵時刻。由於東歐劇變與蘇聯瓦解,19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成為比較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的發展究竟是會「步上後塵」或是作為一種「異例」而存在也成為研究的焦點,劉老師的研究即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在「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主題中所呈現的,就是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遺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與社會制度變遷的影響。而在「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主題中,劉老師所觀察的,是中國國家能力在經濟改革與社會力量崛起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最後兩個主題:中國大陸地方發展模式以及「溫州」與「蘇南」的比較研究,則是在前兩個主題的理論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觀察。

劉老師自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畢業後,1992 年回政治大學社會系任教,不僅將國家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與「後共轉型」等領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回台灣,也讓人見識到何謂扎實的田野研究態度。劉老師1992 年於The China Quarterly 所發表的文章(收錄於本書第六章),在豐富的田野基礎上,提出關於溫州發展的精闢解釋,對台灣中國研究社群而言,一方面讓學界熟悉國家社會學的研究路徑,另外一方面也透過社會制度的切入,帶來不同於過去意識型態研究與權力鬥爭論述的新典範。除了溫州外,劉老師田野的足跡可說是踏遍大江南北,包括江蘇(南京、蘇州、無錫)、福建晉江、廣東華陽、陝西(西安、寶雞)、湖北建始、河南(洛陽、鄭州、開封)、山東(濟寧、泰安)、浙江杭州、四川與重慶等,其中不少地點去過的次數多到讓接待的地方官員與政策研究單位學者佩服不已(劉老師田野心得可見〈附錄─田野工作挖掘真相〉一文)。且讓人感動的是,劉老師多次出資帶學生前往各地進行田野,不僅強化學生的研究基礎,也樹立了「認真好老師」的典範,我等都受深深受惠於劉老師。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非常多,首先是中央研究院吳玉山院士與政治大學社會系熊瑞梅教授,在百忙之中能抽空為本書寫「推薦序」,其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王春光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陳志柔教授、林宗弘教授能為本書各主題撰寫導讀與跋,王春光老師與溫州市委黨校科研處王健處長無時不刻關心劉老師的身體狀況、陳志柔老師對於劉老師生病期間以及本書出版的各種支援、吳介民老師身體微恙仍持續關心本書出版進度,都令人感動。再者,感謝李宗義博士協助翻譯“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一文,也感謝馬浩然、黃麒弘、趙鈺芬、彭思錦等人協助校稿,以及這段時間陪伴、關心劉老師的朋友們,大家一呼百應地集結,都只因我們受教、受惠於劉老師太多。

此外, 還要感謝The China Quarterl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台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刊》、《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現代化研究》、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巨流出版社等單位同意授權,我們才能將劉老師已經出版的著作集結成冊。

最後,要感謝巨流圖書公司,「巨流」過去出版了劉老師與黃樹仁老師合譯的《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以及黃樹仁老師的《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現在又能出版本書,可說是美事一樁。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我們謹用劉老師的口吻說:「喔⋯⋯那就謝謝你了」。


王信賢 張弘遠 林雅鈴 於指南山麓

目次

推薦序
 獻給我欽佩的雅靈老師 / 吳玉山
 中國地方社會經濟制度的變與不變:一生的研究志業 / 熊瑞梅
編者的話

主題一: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 張弘遠 導讀
1 中國準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1949-1990s
2 中國國內市場的分裂─計畫經濟的制度遺產
3 中國準計畫行政體制:鄉鎮政府從企業經營到土地收租的軟預算財政

主題二: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 王信賢 導讀
4 薄弱的國家基層行政能力─大陸的稅收與土地政策
5 國家/社會關係研究途徑:理論與實例

主題三:地方經濟發展模式 陳志柔 導讀
6 自下發軔的改革:溫州農村工業化的私營經濟與地方政治
7 私營經濟中的假三資企業:晉江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
8 廣東華陽的依賴發展: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的利益共生
9 強制完成的經濟私有化:蘇南吳江經濟興衰的歷史過程
10 經濟轉型的外在動力:蘇南吳江從本土進口替代到外資出口導向

主題四:比較研究 王春光 導讀
11 中國大陸農村發展模式之比較研究─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評估
12 經濟轉型中的應對策略與制度分歧:溫州與無錫
13 中國都市化過程中新興的「農民收租階級」:溫州與無錫「城中村」的轉型路徑、集體抗爭與福利政策

跋─由上而下的統治,自下而上的改革:論劉雅靈學術論文集的歷史意義 / 林宗弘
附錄─田野工作挖掘真相

書摘/試閱

主題一 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

導讀者:張弘遠(致理科技大學國際貿易系副教授)

本書在主題一的部分收錄了劉雅靈教授從民國86 年到99 年間,對於大陸市場轉型的三篇精彩研究。1992 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因為最高領導人的意志與作為,中國經濟開始加速轉型,發展初期由於採取放權讓利的做法,因此一時之間百花齊放,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紛紛出現,互領風騷,如何評價這些不同的模式?如何理解不同地方發展模式之間的制度關聯?如何站在宏觀的高度給予審視?對此則未有定論,為此,劉老師尋思以西方依賴理論作為對話基礎,嘗試發展出一個觀察大陸經濟改革的宏觀架構。

此外,對於中國經濟改革的發展與變化,外界究竟應該視之為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系崩解後的自我修正,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借鏡援引?過往依賴的指令計畫經濟制度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更重要的是,這些既存的因素對於中國經濟影響又是什麼?上述種種問題吸引劉老師的關注,而本主題中的三篇論文便是其研究的過程與紀錄。作為一個社會學者,劉雅靈教授嘗試從文化脈絡、制度建構與個人理性選擇等三個層面,完整建立對大陸經濟改革的理論架構,最終期望能發展出一個屬於社會學脈絡的宏觀敘述。

面對大陸經濟轉型所導致的經濟差距與社會失衡,如何建構出一個完整的觀察架構以利分析,對此劉老師運用「準世界經濟體系」作為概念工具,展開其對大陸區域經濟的調查。「準世界經濟體系」概念成形於民國86 年劉老師國科會研究計畫的成果─「中國準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1949-1990s」,其借用自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劉雅靈教授對其理論內涵加以修正後作為分析大陸經濟動態變遷的工具。

劉老師認為任何理論都必須要能「完整」的預視因果關係的緣起與影響,因而對於當時解釋大陸經濟成長之「古典經濟學說」、「地方政府經濟法人」(local state corporatism)、「社會主義經濟發展」(socialist pathways)等三者理論,其以為尚有未盡之處。首先,古典經濟學說無法說明如粵北、閩東、浙南等欠缺地利但卻能經濟成長的原因;其次,地方政府經濟法人將推動經濟成長歸因於地方政府官員的積極性,但對於若干擁有國營企業基礎或欠缺政府主導角色,卻仍能推動經濟成長的例證無法提供解釋;最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從國家能力的角度切入,卻又不能合理解釋何以主張社會主義的中共經改卻會造成區域差距的擴大?為此,劉老師提出了準世界經濟體系的概念,利用核心、邊陲、半邊陲的概念來說明大陸經濟分工所產生的不平等交換對於區域差距所產生的影響。

劉老師重新詮釋中國經濟與世界體系間的關係,鑑於中國不平等交換主要是在計畫經濟時期透過官僚體系再分配來完成,經濟改革之後,則是引入市場機制來進行分工,因此這兩個階段的分合適應對於後來大陸經濟也產生了雙軌制的效果,此外,由於大陸引入大量外資,因此與世界經濟體系高度整合,中國經濟自然無法自外於世界經濟體系,所以中國經濟體系屬於一個「準世界經濟體系」。

此一「準世界經濟體系」則透過省與縣之間的「地級市」作為研究與觀察的地點,劉老師透過對浙江溫州、陝西寶雞、江蘇蘇南、廣東珠江流域等地區進行觀察,溫州民營企業的快速發展使其擁有能力改造自身處境,進而從邊陲農村向上升到半邊陲的位置。陝西寶雞過去因為「三線建設」之故,擁有許多國營軍工企業,然而其核心的地位來自於國家再分配機制的資源轉移,所以當其邁入市場經濟之後,由於欠缺鄉鎮企業部門,整體經濟活力不足,再加上重工、輕工比例錯置,經濟衰退的結果在1990 年代使其從過去計畫經濟時期的核心地位下滑至半邊陲的位置,而且下滑的趨勢仍在持續。而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則在開放之後與全球經濟緊密連接,利用香港資本與自身廉價勞動力結合,快速推動輕工業的發展,而如東莞、順德、深圳、惠州等地的經濟表現更是亮眼,遂讓此地上升至半邊陲的位置。至於蘇南則因為社隊企業發展的早,市場經濟的程度較高,因此其快速工業化帶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也讓環太湖地區成為大陸農村工業化的代表,進而讓此地成為大陸準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核心位置。

劉老師透過中國大陸準世界經濟體系來描述各地方經濟起伏發展的現象後,其進一步欲回答導致區域發展差異的制度因素為何,為此她將注意力放在計畫經濟時期的制度遺產對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的影響,而這個階段的研究重點則以民國88 年發表於《政治大學社會學報》之〈中國國內市場的分裂:計畫經濟的制度遺產〉一文中。

此文主要欲解釋市場化雖然推動大陸經濟成長,但其國內市場卻明顯出現區域封閉與市場分割的現象,這種諸侯經濟的生態伴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導致了大陸省際貿易發展難於國際貿易的狀況。劉老師認為計畫經濟時期的產業規劃與供需系統強化了國內市場的分割,而其後的財政制度更加深了這種分裂,最終讓國內市場分割成為牽制國際經濟體系形塑大陸市場的制度障礙。

當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分割的現象出現後,劉老師開始關注類似的制度障礙對於大陸地方政治經濟治理會造成何種影響?是否會影響市場開放的效益並造成經濟衰敗的結果?相關的研究成果於民國99 年發表在《臺灣社會學刊》的〈中國準計畫行政體制:鄉鎮政府從企業經營到土地收租的軟預算財政〉一文為代表。

延續之前對於制度障礙的觀察,劉老師發現大陸基層農村的財政系統出現了問題,過往透過制度誘因帶動地方政府推動經濟的做法也逐漸產生流弊,劉老師認為在大陸政體之下,幹部目標責任制讓地方幹部為了升遷考核而承擔過多工作,而上級政府支出責任下移則導致地方官員為配合上級工作而挪用財政,而整個國家體制背後的父權主義讓中央與省等上級部門無法坐視地方財政惡化導致的治理失能,環環相扣的結果遂讓地方幹部為了短期籌資而成為土地資源掠奪者,同時也因為滿足上級而開始濫用財政工具,導致原先類似於發展型的政府角色轉型成為掠奪租金的政府角色,這種受到制度約束的理性選擇,造成地方官員開始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選項,讓大陸基層農村出現嚴重的財政紀律問題。

從「準世界經濟體系」到「計畫經濟制度遺產」,再到「準計畫行政體制」,劉老師建構出了一個觀察大陸經濟社會變遷的完整制度架構,這三篇論文雖然完成於不同年代,但由於研究主旨相近且理論脈絡一貫,因而讀起來有如姊妹之作,相互印證,相信能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收穫。而從這三篇文章的研究論述之中,讀者還可以看到劉老師在處理大陸經濟改革的相關議題上,是如何從宏觀敘述到中層視野,再由中層視野到微觀分析來鋪陳其研究脈絡,而選擇適當的田野地點更有助於其理論工作的發展。

此外,劉老師的相關研究都是以深刻的田野調查為方法,運用個案來協助印證或修正理論,並最終達到概念建構的目標,因而這些研究成果在方法論的學習上也能提供讀者若干啟發。作為一個制度論者,劉老師的努力,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大陸改革與發展的窗口,讓我們能夠在觀察中國大陸這隻巨龍的轉身過程,可以掌握其變化的律動並覺察相關變遷背後的因果關係。

隨著中國大陸的快速變化,其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面貌已與改革初期大有不同,然而若將時間變數納入考量,透過比較制度的歷史視野,我們仍然能夠看到改革前期、改革初期等相關制度安排對於當前中國大陸發展的影響,而劉老師透過學術研究所建構的分析路徑對此仍具有高度的洞察能力,可以作為後續研究時的理論基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3 46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