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心雲投影:星雲大師傾談人生修行
滿額折

心雲投影:星雲大師傾談人生修行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8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你修的是生活纏還是生活禪?人生也許不能重來,但生活態度可以改變,星雲大師提出「人生十修」法,教眾生如何打破妄念,永保初衷。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在生活中,生活才是禪。在生活中體現修行,聽一代佛學大師談如何修行。
※跟著作者深入淺出地理解偈語諭示,你就能看到星雲大師就一般人所關心的財富、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課題展開的真理和智慧。

【本書大要】
閱讀書中星雲大師鼎力推薦的佛家十修偈語,跟著作者深入淺出地理解偈語諭示,你就能看到星雲大師就一般人所關心的財富、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課題展開的真理和智慧。作者循序漸進、通俗易懂地引領讀者親炙大師真誠與慈悲的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注,透過精闢又易於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提供現代人更宏觀的視野以及更深層的省思。

【星雲大師如是說】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
*普通人對禪的認識的最大誤區之一,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
*最甜蜜的舉止,也許是最毒的藥物;最大的好處,也許就是最深的陷阱。
*人生中要緊的未必是際遇,而是應付際遇的態度。

作者簡介

羅金,著名雜誌資深撰稿人,佛教藝術傳媒資深顧問,擅長以簡潔淺白、優美凝練的文字表達甚深微妙的佛法禪機,從禪學文化中發掘適合於現代人的精神財富,對大眾人生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面進行分析和指導,啟發人在成長成功的過程中把握住自己,沿著精進的方向完善自我。著有多部暢銷書:《弘一大師的十六堂課》、《弘一大師的超脫之學》(風雲時代出版)。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禪在生活中,生活才是禪。
生活中體現修行,修行時體會生活。

還在為斷捨離執迷不悟?你修的是生活纏還是生活禪?
人生也許不能重來,但生活態度可以改變,打掉偏見執著,重練不一樣的修行人生!

般若蓮花處處開 聽一代佛學大師談修行
傾聽靈魂的呼吸,在生命的深處找回丟失的自己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靜土樂逍遙。——〈十修歌〉

目次

第一章 一修:人我不計較,寬容遍法界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星雲大師
1.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2.慈悲為懷,與人為善
3.不念舊「惡」,感化他人
4.和「不喜歡」自己的人友好相處
5.佛說原來怨是親
6.讓你贏,我也沒有輸
7.認真,但不「較真」
8.浮生若夢,何須計較

第二章 二修:彼此不比較,欲少方憂少
佛陀所說的斷掉各種貪欲,並非是說讓人變得無情無欲,而是說要消除人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有礙身心健康的欲望,從而完善人生,使人生更加幸福。——星雲大師
1.貪字頭上一把刀
2.無財是一種福氣
3.擁有是富者,「用有」才是智者
4.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5.別讓攀比毀了你的幸福
6.定期修剪自己的欲望
7.和「誘惑」保持安全距離

第三章 三修:處事有禮貌,教養悅人心
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成為千古的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星雲大師
1.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
2.身語意的行止
3.自身修養需不斷提高
4.談話切勿觸及「逆鱗」
5.必須學會發自真心地道歉
6.對人「關心」勿過度
7.改變不好的慣性
8.善用目光結善緣

第四章 四修:見人要微笑,常駐歡喜心
請不要抱怨世人的勢利,事實上,如果換了你,你也不會樂意在一個整天絮叨、憤怒、仇恨的人身邊多待。——星雲大師
1.你要快樂就能快樂
2.發自內心的美好微笑
3.讓微笑詮釋自己的快樂
4.放下抱怨,遠離煩惱
5.厭惡苦,並無法驅走苦
6.願眾生歡喜,你自己也能解脫
7.掌握好心情的法則
8.歡喜但向己求,莫從他覓

第五章 五修:吃虧不要緊,磨難為上緣
吃虧是福,藏匿著天理人欲的平衡,若要將吃虧是福作為人生信念來守持,必須接受佛學理念的三世說。當然,對於崇尚爭眼前、爭一時、爭朝夕的急功近利的急躁心態來說,這一說法是不對他們心路的。——星雲大師
1.為什麼佛家說「吃虧是福」
2.從做人高度來看待吃虧
3.不妨「主動」吃點虧
4.責罵是上進的鞭子
5.順境不沉迷,逆境能承受
6.一沙一世界,一塵一劫
7.每一次苦難,都是一種收穫
8.未經十災八難,終難成人

第六章 六修:待人要厚道,佈施勿求報
你可以沒有學問,但不能不會做人。人難做,做人難。在現今的社會,人要有表情、音聲、笑容,才會有人情味。懂得感恩者,才會富貴。一點頭、一微笑、主動助人,都是無限恩典。——星雲大師
1.先利人才能後利己
2.好人緣者行天下
3.助人助心,自立者方能自強
4.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傘」
5.富貴從佈施中來
6.佈施貴在心無私
7.合理地取悅他人,也是一種佈施
8.要有不求回報的清淨心

第七章 七修:心內無煩惱,自在樂逍遙
禪者有一顆「美心」,所謂「心美,一切皆美」,這個「心美」就是禪。懂得欣賞,平凡枯燥的生活也有它的溫馨,身處嘈雜的鬧市之中也能感覺很美;不懂得欣賞,身處人間仙境也會覺得毫無趣味。——星雲大師
1.參透得失的本質
2.不捨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3.感恩一切福佑
4.放棄無謂的固執
5.停止流無用的眼淚
6.「心美」就是禪
7.隨遇而安,隨喜而作
8.懂得加減法,人生永不絕望

第八章 八修:口中多說好,言談悅人心
多年以前,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讀到這麼一句話:「語言,要像陽光、花朵、淨水。」當時深深感到十分受用,於是謹記心田,時刻反省,隨著年歲的增長,益發覺得其中意味深長。——星雲大師
1.一言折盡平生福
2.肯定比「問號」要好得多
3.說出別人愛聽的讚美
4.會傾聽的耳朵勝過能言的嘴巴
5.不妄語,人無信不立
6.閒談莫論人非
7.說「不」是你的權利
8.好話也要在恰當的時機說

第九章 九修:所交皆君子,同道方為朋
佛陀弘法時處處寬容那些迫害、誣陷、加害他的人,同時以自己骨肉的割捨,促使傷害他的人有所警覺,在成佛之後,第一個度的人便是自己的朋友。——星雲大師
1.君子之交淡如水
2.秉持「寧缺毋濫」的交友原則
3.成佛之後,第一個度的人便是朋友
4.以同道為朋
5.欣賞對手的品質與人格
6.逢人只說「三分」話
7.積累各行各業的朋友
8.患難之交不可少

第十章 十修:大家成佛道,自己度自己
和許多傳說一樣,釋迦牟尼的降生也帶有強烈的神話色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領悟做人的思想和精神。佛祖是在開釋我們: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星雲大師
1.不執著,就有辦法化解
2.掃地掃地掃心地
3.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4.認清自己,才不至於迷失本相
5.人人皆可成佛
6.修行即是做事,生活無處不禪
7.不急不急,慢慢來

書摘/試閱

前言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此恬淡平適,是一代高僧星雲大師的內心寫意。星雲大師在講道中談起自己的一生,他說:「我一生沒有遺憾,希望你們也能得度歡喜。」
星雲大師的佛學開示語重心長,倍感親切,發人深省,釋發學識精義,對大眾的人生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面進行分析和指導,可謂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而他宣導的「人生十修歌」,更是將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推向了高潮。

2
佛家認為,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佛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就是說,修行如果與生活脫節,就算學再多的佛法,也是沒有用的。
星雲大師說,普通人對禪的認識的最大誤區之一,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黃粟禪師開田、種菜;溈山禪師和醬、採茶;石霜禪師磨麥、篩米;臨濟禪師栽松、鋤地;雪峰禪師砍柴、擔水;還有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果園等,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禪在生活中,生活才是禪。
禪宗的要義有一條就是:坐也禪,立也禪,吃飯、喝水都是禪,日常生活即是禪。佛家的修行並不是總要坐在那裡閉目默想,或者一味地敲著木魚念經,吃飯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顆平靜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活在當下;修行其實也很簡單,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出於生活。處處圓融,隨緣自在,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修行有很多內容,特別是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比任何時候都要經受更多的誘惑。如果不能有一個正確的是非標準,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隨時都可能成為欲望的奴隸,從而在人海中迷失自己。因此,每天每時我們都要記住:我們是在進行一場修行。

3
閱讀書中星雲大師鼎力推薦的佛家十修偈語,跟著作者深入淺出地理解偈語諭示,你就能看到星雲大師就一般人所關心的財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課題展開的真理和智慧。書中,作者循序漸進、通俗易懂地引領讀者親炙大師真誠與慈悲的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注,透過精闢又易於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可提供現代人更宏觀的視野以及更深層的省思。
讓我們一起踏入修行之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瞭解生命的真諦,使我們的生命達到充滿喜悅的圓滿狀態。
花開結果,即是菩提。如果能學會用一顆佛心來感悟人生,那麼在塵事中,你就會慢慢地修煉成一朵花,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幸福快樂。

第一章 一修:人我不計較,寬容遍法界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星雲大師

1.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星雲大師說:「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的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應該學會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禪宗有一則公案。

有位將軍向白隱禪師問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禪師反問:「你是做什麼的?」
「我是一個大將軍。」
白隱禪師大喝一聲:「是誰有眼無珠請你當將軍?你看來倒像是個屠夫!」
將軍聞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間的刀做勢要砍向禪師。禪師即說:「地獄之門由此開。」
將軍驚覺自己失態,即收起嗔怒心,向禪師作禮。
禪師說:「天堂之門由此開。」

現代社會,寬容是必須修煉的一門人脈課。學會寬容,就學會了做人的責任。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容的最高境界,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忘卻別人的過失,以寬容的心態對人,以寬闊的胸懷回報社會,能夠形成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良性循環。
屠格涅夫曾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所以,如果你能寬容別人,那麼在自己有過失或錯誤的時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寬容。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體現了對「異見」的胸懷,是一種高層次的包容。
其次,要做到合作和良性競爭,寬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和人對事物的理解總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一定會遇到不同意見。如果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的異議,我們將寸步難行;相反,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個人經常與人發生口角。後來,他向一位大師請教:「我總是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因為他們總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見,您說我該怎麼辦?」
大師想了一會兒,說:「你說水是什麼形狀?」
此人搖頭說:「水哪有形狀?」
大師問:「我把水倒進杯子裡,水難道還沒有形狀嗎?」
這人似有所悟,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又說:「如果我把水倒進花瓶呢?」
這人很快又說:「哦,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又把水倒入一個裝滿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時,大師感慨地說:「看,水就這麼消失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藉此告訴我,我們身邊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與他們相處得好,就要把自己變成可以倒入各種容器中的水,是不是這個意思?」
大師微笑著說:「你現在已經有所得,但還不完全正確。」
看著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師接著說:「水井裡的水,河裡的水,海裡的水,雖然有不同的形態,可它們都是水。」
這個人恍然大悟:「人其實也應該像水一樣,能夠順應和包容外界的變化,但永遠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師笑著點了點頭。

對於別人的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像水一樣去包容、改變。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就是因為水「不較真」。它沒有自己的形狀,卻從來不改變自己的本質。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義,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也是在讚嘆水的寬容。
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批評會讓人不服,謾罵會讓人厭惡,羞辱會讓人惱火,威脅會讓人憤怒,唯有寬容讓人無法躲避、無法退卻、無法阻擋、無法反抗。

2.慈悲為懷,與人為善
佛說: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了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星雲大師在談到他對佛的理解時曾說:「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有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佛曰: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從本性上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佛家典籍《寶鬘論》中說:「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在外雲遊。一天,他在山上林下打坐,忽然一隻受傷的野兔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便以衣袖掩護這隻死裡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會兒,一個壯士氣喘吁吁地跑來向禪師索討野兔:「請將我射中的野兔還給我!」
禪師帶著耐性,慈悲地開導那個壯士:「牠也是一條生命,放過牠吧!」
壯士不滿地說:「要知道那隻野兔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無論禪師怎樣勸解,壯士始終不依不饒地和他糾纏。禪師沒有辦法,拿起身旁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壯士,並且說:「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兔?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壯士嚇了一大跳,終於覺悟到殺害生靈是件殘忍的事。

玄素是唐代的一個得道高僧。有一次,一個惡貫滿盈的屠夫心血來潮,效仿別人想要供請玄素。人們都認為玄素肯定不會去,但玄素毫不猶豫地就去了。人們對此很不解,向他詢問緣由。玄素回答說:「佛性平等,賢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別。」
「心懷天下蒼生,時時克制世間名、利、情的襲擾,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勤奮精進,追求真理,修得的無窮的智慧以慈悲善良的胸懷普度眾生,引導大家脫離人生為名利無休止爭鬥的苦海……」這就是佛的境界。
學佛修行之可貴,在於常湧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同體大慈力,同懷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現前時,亦能超脫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變道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慈悲心,這個世界會越來越溫暖,處處充滿愛和友善。我們應該有一顆慈悲為懷、與人為善的佛心。

3.不念舊「惡」,感化他人
星雲大師認為,不念舊惡,既是包容別人,也是感化他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樣,這個世界就會多出幾分仁愛,而少去許多的怨恨。

漢末三國的宛城之戰中,張繡投降曹操後,又趁曹操不備伺機發難,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就連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張繡的士兵亂箭射傷,險些死在亂軍之中。這可算是曹操戎馬生涯中少有的幾次險境之一,兩人間的仇怨不可謂不深。
後來,張繡為躲避袁紹的報復,再次向曹操投降時,曹操仍非常熱情地迎接他。
曹操的一個部下進言道:「張繡與您有大仇,為什麼不殺了他呢?」
曹操卻說:「張繡當初之所以能給我損子折將,那是因為他有本事,是個人才。」因而不僅既往不咎,未報殺子之仇,還與張繡結成了兒女親家,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劉備、孫權、曹操,漢末三國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詬病最多的,但魏國卻比蜀吳兩國更強大,這當中曹操不念舊惡的品格無疑幫了他大忙。事實證明,曹操是正確的,後來張繡在官渡之戰中立下戰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人與人間,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未必就真的是「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只要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你不念惡,禮義相待,進而對他表示格外的親近,也會使為「惡」者感念你的「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
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魏徵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為唐朝立下豐功。

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麼一點「惡」行。他當宰相時,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藉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黃州,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臺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從來不記別人過去的罪惡,別人對他們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讚揚他們的高尚品格,對他們這種不念舊惡的博大胸懷更是倍加推崇。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夥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被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知道李、陸有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宰相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於是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鑑,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我們應該有良好的氣度,不責難別人微小的過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銘記別人過去的錯誤。這三種做法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也可以使人遠離危害。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