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基督教神學導論(第5版)(簡體書)
滿額折

基督教神學導論(第5版)(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38 元
定  價:NT$ 828 元
優惠價:87720
領券後再享88折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2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呈現基督教神學的基本主題
關注基督教蘊含的內在力量
帶領讀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問題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牛津大學教授基督教神學幾十餘年的心得之作,簡潔而清晰地闡述了有關基督教神學的基本知識。書中概述了歷代以來基督教偉大傳統中的核心主題,向讀者展現出基督教神學的豐富思想及其歷史淵源,通過分析與思考來讓讀者理解每種思想的優劣,讓讀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學的基本觀點與深刻洞見。作為當今國際上最受歡迎的基督教神學教科書,本書選材精當,編排合理,廣受世界各地師生歡迎。無論是研習基督教神學,還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書都是必讀的入門佳作。

作者簡介

阿利斯特·麥格拉斯(Alister E. McGrath),1953年出生,英國北愛爾蘭人,獲得牛津大學神學、文學和分子生物物理學三個博士學位。享譽世界的基督教神學家、護教學家,英國牛津大學神學與宗教學系Andreas Idreos科學與宗教講座教授,牛津大學威克里夫學院前院長,同時兼任劍橋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神學、系統神學以及科學與宗教的關係,反對新無神論、反宗教主義,擁護神學批判實在論。著有《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科學與宗教引論》《無神論的黃昏》《道金斯的迷思》《歷史神學》《追求真理的激情》《基督教的未來》等。

名人/編輯推薦

※學者推薦※
☆《基督教神學導論》這部作品知識廣博、敘述明晰。阿利斯特·麥格拉斯既精通神學思想史,又善於寫作表達,二者的融合最終產生出這部在該領域普遍適用的教材佳作。
——加百利·法克利(Gabriel Fackre),美國安德沃·牛頓神學院(原屬哈佛大學)教授
☆阿利斯特·麥格拉斯在致力於介紹基督教神學方面堪稱大師。第五版延續了之前的風格,老師和學生都會受益匪淺。所有研究基督教神學傳統的學者都將受惠於麥格拉斯。
——道格拉斯·米克斯(M. Douglas Meeks),美國范德堡大學神學院教授
☆這部精心之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豐富的知識、簡明的方法和標準、雖不易掌握卻清晰明白的基督教語言,引導成千上萬的學生進入神學之門。
——《宗教與神學》(Religion and Theology)書評

目次

目錄

第一部 劃時代的里程碑:歷史時期、主題、基督教神學家

導 論 003

第一章 教父時期(約100—約700年) 005

1.1 神學活動的初期中心 005

1.2 教父時期概述 006

名詞解釋 006

教父時期的神學議題 006

1.3 重要神學家 008

殉道士查斯丁(約 100—約 165 年) 008

里昂的愛任紐(約 130—約 200 年) 008

德爾圖良(約 160—約 225 年) 009

奧利金(約 185—約 254 年) 009

迦太基的奚普里安(死於 258 年) 009

阿塔那修(約 293—373 年) 010

卡帕多西亞三傑 010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010

1.4 重要的神學爭辯與發展 011

確定《新約》正典的範圍 011

傳統的作用:諾斯替爭辯 012

普世信經的制定 013

基督的神人二性:阿里烏爭辯 015

三位一體教義 016

教會教義:多納圖爭辯 017

恩典教義:伯拉糾爭辯 018

重要術語 019

研討問題 020

基本問題 020

標準問題 020

 

第二章 中 世 紀 與 文 藝 復 興( 約 700—約 1500 年) 023

2.1 “中世紀”的定義 023

2.2 中世紀神學的里程碑:西歐 025

加洛林復興 025

教會與修道院的神學院校的興起 026

修會及其神學流派 027

大學的建立 028

彼得·倫巴德的《箴言四書》 028

經院神學的興起 029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029

人文主義的興起 030

2.3 中世紀神學的里程碑:東歐 031

拜占庭神學的形成 031

聖像爭辯 032

靜修爭辯 032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 年) 033

2.4 重要神學家 033

大馬士革的約翰(約 676—749 年) 033

新神學家西門(949—1022 年) 034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約 1033—1109 年) 034

湯瑪斯·阿奎那(約 1225—1274 年) 035

鄧斯·司各特(約 1265—1308 年) 036

奧卡姆的威廉(約 1285—1347 年) 037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約 1469—1536 年) 037

2.5 重要的神學進展 038

鞏固教父的遺產 038

探討理性在神學中的作用 038

神學體系的發展 040

聖禮神學的發展 040

恩典神學的發展 040

瑪利亞在拯救計畫中的角色 041

直接回到基督教神學的源頭 041

批判《武加大譯本》 041

重要術語 042

研討問題 04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時期(約 1500—約 1750年) 045

3.1 宗教改革概況 045

一場宗教改革?抑或多場宗教改革? 046

3.2 宗教改革的動力 046

德國宗教改革:路德宗 047

瑞士宗教改革:歸正宗 048

激進派宗教改革:再洗禮派 049

英國宗教改革:聖公會 050

天主教改革 051

第二次宗教改革:制定信綱 051

3.3 宗教改革之後的運動 053

天主教的鞏固 053

清教 054

敬虔主義 055

3.4 哥白尼爭辯與伽利略爭辯 056

3.5 重要神學家 058

馬丁·路德(1483—1546 年) 058

胡爾德里希·茨溫利(1484—1531 年) 059

約翰·加爾文(1509—1564 年) 059

阿維拉的特蕾莎(1515—1582 年) 059

希歐多爾·伯撒(1519—1605 年) 060

羅貝托·貝拉明(1542—1621 年) 060

約翰·格哈德(1582—1637 年) 060

喬納森·愛德華茲(1703—1758 年) 061

3.6 重要的神學進展 061

神學的來源 061

恩典教義 062

聖禮教義 062

教會教義 063

3.7 神學著作的發展 063

教義問答 063

信 綱 065

系統神學著作 066

重要術語 067

研討問題 068

 

第四章 現代時期(約 1750—現今) 069

4.1 西方的神學與文化進展 070

啟蒙運動對傳統神學的批判 070

浪漫主義與神學想像力的復興 073

馬克思主義:基督教的知識對手 074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危機 075

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起源的新理論 077

後現代主義與神學新議題 077

4.2 重要神學家 079

施賴爾馬赫(1768—1834 年) 079

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 年) 080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080

保羅·蒂裏希(1886—1965 年) 080

卡爾·拉納(1904—1984 年) 081

漢斯·烏爾斯·馮·巴爾塔薩(1905—1988 年) 081

于爾根·莫爾特曼(1926— ) 081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1928— ) 082

4.3 神學的宗派發展 082

天主教 082

東正教 084

新 教 084

福音主義 085

五旬節派與靈恩運動 086

4.4 西方近年來的一些神學運動與潮流 087

自由派新教 087

現代主義 089

新正統主義 091

回到源頭或新神學 092

女權主義 093

解放神學 095

黑人神學 097

後自由派神學 098

激進正統主義 100

4.5 發展中國家的神學 100

印 度 100

非 洲 102

重要術語 103

研討問題 103

 

第二部 來源與方法

第五章 準備啟程:起步的基礎 107

5.1 神學的定義 107

神學的實用定義 107

神學這一概念的歷史發展 108

神學作為學科的發展 109

5.2 神學的結構 110

聖經研究 111

系統神學 111

哲學神學 112

歷史神學 113

教牧神學 114

靈修神學或神秘神學 115

5.3 導論的問題 116

5.4 神學中的委身與中立 117

5.5 正統與異端 119

歷史角度 119

神學角度 120

5.6 基督教與世俗文化的關係 121

殉道士查斯丁(約 100—約 165 年) 122

德爾圖良(約 160—約 225 年) 12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123

20 世紀:理查·尼布林(1894—1962 年) 124

研討問題 125

 

第六章 神學的來源 127

6.1 《聖經》 127

《舊約》 127

《新約》 128

其他著作:次經與偽經 129

《聖經》各卷書及其簡稱 130

參照《聖經》的寫法 131

《聖經》相關的常見術語 131

《舊約》與《新約》的關係 132

《聖經》的正典:歷史與神學問題 134

上帝的話 135

敍述神學 136

解釋《聖經》的方法 138

聖經的默示論 142

6.2 傳統 144

傳統的單一來源論 147

傳統的雙重來源論 147

徹底否定傳統 148

神學與崇拜:禮儀傳統的重要性 149

6.3 理 性 149

理性與啟示:三種模式 150

自然神論 151

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 152

批判啟蒙運動的理性主義 153

6.4 宗教經驗 154

存在主義:人類經驗的哲學 155

經驗與神學:兩種看法 15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批判以經驗為基礎的神學 159

研討問題 160

 

第七章 認識上帝:自然與啟示 161

7.1 啟示觀 161

7.2 啟示的模式 163

啟示為教義 163

啟示為同在 164

啟示為經驗 165

啟示為歷史 166

7.3 自然神學:範圍與局限 167

湯瑪斯·阿奎那論自然神學 168

約翰·加爾文論自然神學 170

歸正宗傳統論自然神學 171

上帝的兩部書:自然與《聖經》 172

7.4 在自然中辨識上帝的方法 173

人的理性 173

世界的秩序 173

世界之美 174

7.5 反對自然神學 175

神學的反對:卡爾·巴特 175

神學的回應:湯瑪斯·托倫斯 176

哲學的反對:阿爾文·普蘭丁格 177

哲學的回應:威廉·奧爾斯頓 178

卡爾·巴特與艾米爾·布倫納的爭辯(1934) 178

7.6 自然科學與基督教神學:互動的模式 179

科學與神學的延續性 180

科學與神學的獨特性 180

科學與神學的趨同性 181

科學與神學對立 181

研討問題 182

 

第八章 哲學與神學:對話與爭辯 183

8.1 哲學與神學:婢女的觀念 184

柏拉圖哲學 186

亞里斯多德哲學 187

實證與證偽:可以證明基督教的觀念嗎? 188

實在論:神學命題是指什麼? 190

8.2 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191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 192

湯瑪斯·阿奎那的“五法” 195

凱拉姆論證 197

經典的設計論論證:威廉·佩利 198

8.3 神學語言的本質 201

否定神學與肯定神學 201

類 比 202

隱 喻 204

遷 就 206

個案研究:哥白尼學說之爭 207

研討問題 208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學 209

第九章 論上帝 211

9.1 上帝是男性嗎? 211

9.2 有位格的上帝 213

“位格”的定義 214

對話式的位元格論:馬丁·布伯 216

9.3 上帝能受苦嗎? 218

古代的看法:上帝不受苦 219

受苦的上帝:于爾根·莫爾特曼 220

上帝死了? 223

9.4 上帝的全能 225

全能的定義 225

上帝的兩種能力 226

上帝自我限制的觀念 228

9.5 上帝在世界上的作為 229

自然神論:上帝通過自然律施展作為 229

湯瑪斯主義:上帝通過第二因施展作為 230

過程神學:上帝通過勸說施展作為 231

9.6 上帝為創造者 232

創造教義的發展 233

創造與否定二元論 234

希波的奥古斯丁的創造教義 235

從無中創造的教義 236

創造教義的含義 237

上帝為創造者的模式 238

創造與基督教對生態的看法 239

9.7 神義論:惡的問題 240

里昂的愛任紐(約 130—約 200 年) 241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242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243

阿爾文·普蘭丁格(1932— ) 243

近代的其他貢獻 244

9.8 聖靈 245

聖靈的模式 245

關於聖靈神性的爭辯 246

希波的奥古斯丁:聖靈為愛的結合 248

聖靈的功能 249

研討問題 251

 

第十章 論三位一體 253

10.1 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起源 253

三位一體看似不合邏輯 253

三位一體說明耶穌基督 255

三位一體說明基督教的上帝 255

伊斯蘭教對三位一體教義的批評 257

三位一體教義在《聖經》中的基礎 258

10.2 三位一體教義的歷史發展 259

三位一體用語的出現 259

三位一體概念的出現 260

理性主義者對三位一體的批判:三位一體的衰落,

1700—1900 年 262

形象化的問題:三位一體的類比 263

“管理的”三位一體與“本質的”三位一體 264

10.3 三位一體的兩種異端 264

形態論:年代形態論與功能形態論 265

三神論 267

10.4 和子句爭辯 268

10.5 三位一體:古代與現代的六種看法 272

卡帕多西亞三傑 272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273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275

卡爾·拉納(1904—1984 年) 277

約翰·麥奎利(1919—2007 年) 278

羅伯特·詹森(1930— ) 279

10.6 近代神學中對三位一體的一些討論 280

施賴爾馬赫論三位一體的教義定位 280

于爾根·莫爾特曼論社會性三位一體 281

艾伯哈德·雲格爾論三位一體與形而上學 282

凱薩琳·莫里·拉庫格納論三位一體與拯救 283

莎拉·科克利論女權主義與三位一體 284

10.7 三位一體的復興:幾個例子 285

傳教的三位一體神學 286

崇拜的三位一體神學 286

贖罪的三位一體神學 287

三位一體的教會論 287

研討問題 289

 

第十一章 論基督的位格 291

11.1 耶穌基督在基督教神學中的地位 293

耶穌基督是基督教的歷史起點 293

耶穌基督啟示上帝 293

耶穌基督承擔拯救 294

耶穌基督界定得救生命的形態 294

11.2 《新約》的基督論頭銜 295

彌賽亞 295

上帝的兒子 296

人 子 297

主 297

救 主 298

上 帝 299

11.3 教父對基督位格的辯論 300

初期的貢獻:殉道士查斯丁到奧利金 300

阿裏烏爭辯 302

亞歷山大學派 305

安提阿學派 306

屬性相通 308

阿道夫·馮·哈納克論教父基督論的發展 310

11.4 中世紀基督論中道成肉身與墮落的

關係 311

11.5 基督論與救贖論的關係 312

11.6 基督論的模式:古代與現代 314

上帝在基督裏的實質性同在 315

基督為上帝與人之間的中保 316

上帝在基督裏的啟示性同在 317

基督為上帝的象徵性同在 319

基督為聖靈的載體 319

基督為敬虔生活的榜樣 321

基督為英雄 322

基督論的虛己論 323

研討問題 324

 

第十二章 信仰與歷史:現代的基督論議題 325

12.1 啟蒙運動與基督論 325

歷史的哲學無用性 326

批判神跡 326

教義批判的發展 327

12.2 信仰與歷史的問題 327

時代的難題 328

形而上學的難題 328

存在性的難題 329

12.3 探尋歷史的耶穌 330

第一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0

探尋耶穌的宗教人格 331

對探尋的批判:1890—1910 年 332

魯道夫·布林特曼:暫停探尋 335

再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6

第三次探尋歷史的耶穌 338

12.4 基督的復活:事件與意義 339

啟蒙運動:復活為“非事件” 339

大衛·弗雷德里希·斯特勞斯:復活為神話 340

魯道夫·布林特曼:復活為門徒經驗中的事件 341

卡爾·巴特:復活為超越批判研究的歷史事件 342

沃爾夫哈特·潘能伯格:復活為可接受批判研究的

歷史事件 343

復活與基督教的盼望 344

研討問題 345

 

第十三章 論基督的拯救 347

13.1 基督教對拯救的看法 348

拯救與耶穌基督聯繫在一起 348

耶穌基督塑造拯救 350

拯救的末世層面 350

13.2 拯救的基礎:基督的十字架 351

十字架為獻祭 352

十字架為勝利 355

十字架與赦罪 359

十字架彰顯上帝的愛 366

暴力與十字架:勒內·吉拉爾的理論 370

13.3 男性救主能拯救女性嗎?女權主義

者論拯救 371

13.4 基督拯救的模式:傳統與現代 372

保羅的一些拯救意象 373

神化:使人成為上帝 374

在上帝面前稱義 375

個人的聖潔 375

人真正的存在 376

政治解放 377

靈性的自由 378

13.5 基督拯救的分配 378

拯救的體制化:教會 378

拯救的私有化:個人信仰 379

13.6 基督拯救的範圍 380

普救論:所有人都將得救 381

只有信徒能得救 381

特定救贖論:只有蒙揀選者將得救 382

研討問題 383

 

第十四章 論人性、罪與恩典 385

14.1 人類在受造物中的地位:初期的反

思 385

上帝的形象 385

罪的觀念 387

14.2 希波的奥古斯丁與伯拉糾爭辯 388

“自由意志” 389

罪的本質 390

恩典的本質 391

拯救的基礎 392

14.3 中世紀對恩典教義的綜合 393

奥古斯丁的遺產 393

中世紀對“實際性恩典”與“習慣性恩典”的區分394

中世紀晚期對習慣性恩典的批判 395

中世紀關於功德的本質和基礎的爭辯 396

14.4 宗教改革關於恩典教義的爭辯 397

從“靠恩典得救”到“因信稱義” 397

馬丁·路德的神學突破 397

路德論使人稱義的信仰 398

法庭式稱義的觀念 399

約翰·加爾文論稱義 401

特倫托會議論稱義 401

14.5 預定的教義 404

希波的奥古斯丁(354—430 年) 404

天主教的爭辯:湯瑪斯主義、莫里納主義和詹森主義 406

新教徒的爭辯:加爾文主義與阿明尼烏主義 407

卡爾·巴特(1886—1968 年) 409

預定論與經濟學:韋伯的理論 411

14.6 達爾文爭辯與人類的本質 412

年輕地球創造論 413

年老地球創造論 413

智慧設計論 414

有神進化論 414

研討問題 415

 

第十五章 論教會 417

15.1 《聖經》中的教會 417

《舊約》 417

《新約》 418

15.2 教會論的早期發展 419

15.3 多納圖爭辯 420

15.4 初期新教的教會教義 423

馬丁·路德(1483—1546 年) 423

約翰·加爾文(1509—1564 年) 424

激進的宗教改革 426

15.5 基督與教會:20 世紀的一些主題 428

基督通過聖禮同在 428

基督通過上帝的道同在 430

基督通過聖靈同在 431

15.6 第二次梵蒂岡會議論教會 432

教會為團契 433

教會為上帝的子民 433

教會為靈恩的團契 434

15.7 教會的“標誌” 434

一 個 435

聖 潔 438

大 公 439

使 徒 442

研討問題 444

 

第十六章 論聖禮 445

16.1 聖禮神學的早期發展 445

16.2 聖禮的定義 447

16.3 多納圖爭辯:聖禮的功效 450

16.4 聖禮的多種功能 452

聖禮傳達恩典 452

聖禮堅固信仰 453

聖禮增進教會內的合一與委身 455

聖禮為上帝對我們之應許的確據 456

複雜的案例研究:聖餐的功能 457

16.5 聖餐:真實同在的問題 460

西元 9 世紀關於真實同在的爭辯 461

“記號”與“聖禮”的關係:中世紀的看法 462

變質說 463

意義變換與目的變換 464

合質說 466

真正的缺席:紀念說 466

16.6 嬰兒洗禮的爭辯 467

嬰兒洗禮除去原罪的罪咎 468

嬰兒洗禮的基礎是上帝與教會的約 469

嬰兒洗禮不合理 470

研討問題 471

 

第十七章 基督教與世界宗教 473

17.1 西方多元主義與其他宗教的問題 474

17.2 對宗教的看法 475

啟蒙運動:宗教為原始自然宗教的墮落 476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宗教為人類情感的客體化 477

卡爾·馬克思:宗教為社會經濟異化的產物 478

西格蒙德·佛洛德:宗教為欲望的實現 479

埃米爾·塗爾幹:宗教與儀式 481

米爾恰·伊利亞德:宗教與神話 481

卡爾·巴特與迪特裏希·朋霍費爾:宗教為人的發明 482

宗教的三位一體神學 484

17.3 基督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485

排他論 486

包容論 487

多元論 492

研討問題 494

 

第十八章 末後的事:基督教盼望 495

18.1 末世論的發展 496

《新約》 496

初期基督教與羅馬人對死後團聚的信仰 497

奥古斯丁:兩座城 498

費奧雷的約阿基姆:三個時代 499

但丁·阿利蓋利:《神曲》 500

死亡面前的盼望:傑瑞米·泰勒 502

啟蒙運動:末世論為迷信 503

20 世紀:重新發現末世論 503

魯道夫·布林特曼:末世論的去神話化 504

于爾根·莫爾特曼:希望神學 505

赫爾穆特·蒂利克:倫理學與末世論 506

時代主義:末世論的結構 507

《在希望中得救》:本篤十六世論基督教盼望 508

18.2 末後的事 509

地 獄 510

煉 獄 511

千禧年 512

天 堂 514

研討問題 517

神學術語表 519

出版後記 528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720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