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滿額折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別的教養書教你怎麼影響孩子,
這本告訴你,孩子如何影響你。


父母對孩子,究竟該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
還是應該像虎媽一樣,嚴格要求嚴密掌控?
我們應該跟孩子如朋友般沒有距離?
還是應該要待以關愛但又不失嚴厲?
全球化是潮流,孩子及早學會外文才有競爭力?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懂科學的孩子邏輯才好……
天下無不是的孩子,孩子出狀況一定是父母不會教?

作者珍妮佛.希尼爾出生時,美國市面上的教養書僅有一本,然而今日教養書區可以看到滿滿數櫃、各種主題的書籍。她認為這些書有不少立意良善、內容也不錯,但那些五花八門的訴求卻明白透露出「現代父母對教養孩子一事深感焦慮,如臨大難」。為什麼會這樣呢?養兒育女這件事,人類明明已經做了上百萬年了,為何還需要這麼多書來教?人類學訓練紮實的她於是投入調查——
希尼爾密集訪問了數個家庭,親臨教養現場觀察孩子與父母的互動,並且耙梳大量社會科學研究。她發現,現今父母之所以忙得團團轉,一來是由於教養觀念在過去兩代已徹頭徹尾改變,「對孩子無條件付出」這觀念問世雖不到七十年,卻深植人心。再者是社會環境變遷,包括女性外出工作、行動科技發達、社會連結密切等,使得當代父母負擔的事務較以往更為繁多與全面。除了這些家庭故事,作者也耙梳了大量社會科學和科學的研究,並進一步採訪研究者釐清報告內容,此外也整理了不少哲學和心理學的見解。
這一代的孩子遠比以往世代要集關愛於一身,養育他們充滿挑戰,然而忙於種種為人父母的例行工作,與身為爸爸媽媽的感覺,是完全不同的。我們事後回想時會發現,陪伴孩子成長往往是我們喜樂的泉源、我們生命的故事。父母不只在孩子有成就時會引以為傲,就連他們做到人應該有的善良、慷慨,也都足以讓父母自豪。孩子或許把我們的生命搞得很複雜,但也讓它變得很單純。我們從照顧他們的過程中學習去愛他們、學習欣賞他們如何長大成人。我們很難用社會科學來描述這種喜悅,但父母的辛勞和這種喜樂不但沒有相牴觸,還是它的源頭。

▌本書架構:
《你教育孩子?還是孩子教育你?》一反坊間教養書多數著墨「父母會怎麼/可以怎麼影響孩子」,轉而詳述「孩子會怎麼影響父母」,包括父母的職涯決定、婚姻狀況、自我認知以及人生觀念等的變化。書中以孩子從小到大個階段為時間軸,探討「擔任父母的各階段」會面臨哪些重大課題。比如:
┥第一章〈自主權〉:談的是最初有孩子時,睡眠和工作等往往沒有完整時間,也不再「一人飽全家飽」那樣擁有充分自主權,凡此種種對父母的身心有何影響。
┥第二章〈婚姻〉:孩子是導致夫妻吵架最常見的原因,情況更甚於金錢、工作、婆媳問題、惱人的個人衛生習慣、溝通的方式、休閒活動、承諾問題、煩人的朋友和性生活。本章探討家事分工等事如何影響婚姻狀況;父母雙方對於教養孩子,看法和作法普遍有何不同;現代父親明明已經更投入教養,為何母親還是忙得團團轉?
┥第三章〈簡單的禮物〉:呈現我們如何因為照顧孩子,而有機會體驗他們這時代的新事務,或是重溫我們年少時的喜好。
┥第四章〈規劃栽培〉:探討中產階級家庭如何試圖為孩子的未來鋪路,把握各種栽培機會,以致孩子行程滿檔,孩子的功課成了父母例行的「晚餐」。
┥第五章〈青少年時期〉:呈現父母眼中「孩子最彆扭時期」,孩子變化的原因、親子衝突的癥結,以及對於同一件事孩子看待角度和父母的認知為何有異。孩子長大獨立讓父母頓時失去了生活重心,得經過難過的自省,才能回歸面對自己的生活。
┥最後一章〈喜樂〉:歸結現代社會賦予教養一事太複雜的設想與要求,使父母一旦沒做到某些事情便自責甚深。我們或可將教養一事單純視為「照顧」,父母盡己所能「不去傷害」孩子,但也允許自己犯錯、能面對並接受自身情緒,那麼養兒育女即使是人生重大挑戰,卻也能使你體會科學衡量不出來的深刻道理。
這本書不提供具體教養指示、也不言之鑿鑿說你怎麼樣跟孩子和伴侶相處最有益,實際上作者認為,多年後我們再看看今日風靡一時的各類教養書主張,很可能發現即使沒有「照書養」,其實也不會怎麼樣。

 

作者簡介

珍妮佛.希尼爾
以優秀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人類學系畢業, 曾榮獲紐約新聞從業女性俱樂部的優秀頭版編輯獎,長期與《紐約時報》合作擔任編輯、撰稿,也多次受邀上新聞性節目。她的文章曾四度獲選「美國最佳政治文章寫作」,目前為《紐約雜誌》合作編輯,負責編寫政治、社會科學和心靈健康方面的文章。她與家人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張瓊懿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醫學生理學博士,喜歡藉閱讀來開拓視野,更樂於與人分享所聞、所學,因而熱衷於翻譯工作。譯有《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抗NMDA受體腦炎倖存者自傳》、《羅絲瑪麗:啟發身障人權、特殊教育和醫療倫理的甘迺迪家族悲劇》、《品嚐的科學》(合譯)、《癌症探祕》、《生命的關鍵決定:從醫生決定到病人決定的時代》、《不願面對的真相》等書,並長期擔任《BBC知識》、《孤獨星球》等雜誌譯者。

名人/編輯推薦

『蘊含精闢見解和發人深省的警句,處處可見坦誠與獨到的智慧。這本書讓我以不同角度看待自身為人父母的經驗。』
——安德魯・所羅門,《背離親緣》作者

『作者從社會變遷角度和各式各樣的家庭故事,讓家長了解自己和其他父母共有的教養焦慮與無助來源。章節安排順著孩子年齡,當父母們的「痛苦」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達到極大值時,作者終於給了我們一些希望感,開始探討教養中的「喜樂」,也提醒家長停下腳步,回到自身,分辨覺察在教養中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才得以好好享受那些甜美的瞬間。』
——臨床心理師丁郁芙

『在教養孩子的旅程上,這本書將成為不可或缺的地圖。書中內容聰明、有趣,處處可見希尼爾精闢的見解……每個父母都應該一讀再讀。』
——丹尼爾.吉爾伯特,《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充滿智慧、發人省思的作品,寫實得讓我不禁懷疑作者是不是躲在我家偷窺。推薦給那些生命因為孩子而豐富無比,但生活也從此天翻地覆的父母。』
——克蒂絲.希坦菲(Curtis Sittenfeld),《我在貴族學校的日子》作者

『每讀幾頁就有一個令人震驚,而且有根有據的新發現。』
——《雪梨晨鋒報》

『這本書兼具感性和理性,作者珍妮佛.希尼爾具有寬懷胸襟和敏銳的洞察力,評論這個社會重要議題時,既剛毅果斷又溫暖熱情。』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

『希尼爾思慮恂達的同理心,給了父母必要而深具啟發的引導。』
——《波士頓全球報》

『內容豐富有趣,深具啟發性,是一部讓人揪心又窩心的作品。』
——《華盛頓郵報》

目次

第一章 自主權
第二章 婚姻
第三章 簡單的禮物
第四章 規劃栽培
第五章 青少年時期
第六章 喜樂

書摘/試閱

第二章 婚姻
我太太怒不可遏。「你就只想到你自己,」她這樣告訴我,「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得自己一個人照顧這個家庭。」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歐巴馬勇往直前》(The Audacity of Hope, 2006)
☆☆☆☆☆
潔西.湯普森參加的ECFE課程規模比較小、比較嚴肅,但安琪.霍德的小組恰好相反,規模大,也比較隨性。組裡的同伴都已經聽過彼此的故事和遇到的困境了(像是:「你們有看到我幾個月前的狀況——那時我對我的婚姻已經不抱希望了。」)他們互相安慰、彼此激勵,希望可以從其他人的分享中獲得建樹。這個小組能聚在這裡交流分享當然是緣分,但我認為它也同時是在郊區生活的產物:和生活在人口密集地區的同儕相比,他們的社交生活孤立許多,我看得出他們顯然很開心能有這樣的固定聚會。
這一組ECFE的成員包括了一名律師、一名警員、一名女籃球隊教練、一名電腦科學家,還有一個百貨公司的兼職人員。其中有一半的人為了照顧嬰兒或幼兒,暫時辭去了工作;另一半的人則選擇了兼職的工作,寄望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不過就我所知,這件事簡直比登天還難。
我在這本書的導言中曾經提到安琪,二十九歲的她是這個組裡最年輕的成員。她的先生克林特也是少數會來參加小組的爸爸,雖說小組的聚會時間是在白天。「我可以先講嗎?」她問大家,「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像過去兩個星期這麼慘過。」她的老大艾利今年三歲,「他得了腸胃型流感,晚上沒辦法睡,而所有壓力都必須由我來承受,孩子早上起床時,我得跟著起床、幫他們穿衣服、餵他們吃東西,就算前一晚沒睡好,我還是得去上班、得做家事。」她的聲音有點顫抖,「我和我先生的關係現在糟糕透了。他不知道我就要崩潰了,昨天他還告訴我他有點胃痛,我因為還有一大堆事要忙,就回他:『是喔?』」她的聲音整個變了,「我其實想跟他說,『胃痛就胃痛,干我屁事?』」
她哭了起來,「我是護士欸!」
最後這句話太有梗了,稍微化解了尷尬的場面。有幾個人噗滋一聲笑了出來,最後連安琪自己也笑了,並且迅速擦去眼淚。「他以為他每天從早上五點上班到下午兩點,回家後倒垃圾——」
「他會幫你倒垃圾?」有個組員插了話,「好好喔!」
「——和鏟雪、負責維護濾水器,」她繼續說,「小孩的事就得全歸我管。」
「他是不是說,『但他們就是要找媽媽?』」另一名成員問道,「我老公總是說,『他們不讓我幫。』我心想,如果你肯多花點時間的話……」
「我先生有那種『我負責賺錢,所以其他事都得你來做』的觀念」,另一個媽媽說道。「他覺得『我已經工作一整天了』,我則認為,拜託,難不成你以為我整天閒閒沒事嗎?」
「我愈來愈不滿,」安琪說道,「我想跟他好好談談,但他的反應總是,『好啊,那你來做這些事、這些事,還有這些事,那我會覺得公平一點,這樣我就願意多負責孩子的事。』」
「他不知道這不是一種交易嗎?」第四個人說話了。
「我們會反覆討論彼此的需求,」安琪解釋,「然後相安無事個幾天,但是沒不久就又回到原點了。」
「你得跟他好好來場批鬥大會,」又一個人說話了。
就這樣,這位女士給了最後的判決,結案。大家非得聽她的不可,因為她的工作是警察。
—————
受孩子介入衝擊最大的,首先是我們的個人生活習慣,其次就是我們的婚姻了。過去,大家一直認為養育小孩對我們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但是不意外,早在一九五七年列馬士特(E. E. LeMasters)就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為人父母的危機」,而且內容是把父母親視為一體探討,不是分開的兩個個體。
列馬士特發現,有八十三%的新手父母身陷「嚴重」危機。如果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多,那也是因為實際狀況就是這麼糟,只不過大家從來沒料到罷了。二〇〇九年,四位研究人員分析了一份大規模研究中的一百三十二對夫妻,發現大約九十%的夫妻在生下第一胎後,對婚姻的滿意度就下降了——雖說它的影響程度只在「輕微到中度」。二〇〇三年,三位研究人員審視了將近一百份問卷調查後發現,「有孩子的女性中,只有三十八%的人對婚姻的滿意度高於一般;至於沒有孩子的女性,則有六十二%的人對婚姻的滿意度高於一般」。一九九二年,《當伴侶成為父母》(When Partners Become Parents)這本書發行時,卡蘿蘭和菲利浦.柯恩(Carolyn and Philip Cowan)這對走在時代尖端的夫妻檔指出,他們長期追蹤了一百多對夫妻,發現在他們的孩子滿十八個月大時,婚姻便會開始進入「某種困境」。「在我們觀察的夫妻中,」他們寫道,「能樂觀看待婚姻的是少數。」
美國價值觀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merican Values)指出,有人陪著一起撫養小孩,會比獨自一人撫養要讓人感到開心。但是幾乎所有研究一致認同,大部分人的婚姻滿意度都會隨著時間走下坡,只不過這種情形在孩子出生後更為顯著。有人認為,養育孩子只是加快婚姻走下坡的速度;也有人認為,孩子會讓夫妻關係惡化的程度加劇。還有人認為,婚姻滿意度和孩子的年紀有關,孩子出生的頭幾年特別辛苦,等孩子上小學時會稍微緩和,但是一旦進入磨人的青春期,對夫妻關係就又是另一項艱鉅的挑戰了。
不過很令人意外的,主流教養書籍很少深入探討這些理論,提到的往往只有夫妻也需要約會之類的老生常談。有趣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裡,養育孩子對夫妻關係帶來的影響,是少數讓研究人員願意向大家分享自身經驗的議題。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當伴侶變成父母》的地位都有如教科書,它的主要內容雖然是作者多年嚴謹探索的心得,但是開頭幾頁其實是非常私人的。柯恩夫婦寫道,他們在十多歲時認識,很年輕便結婚,然後很快的生了三個孩子。「我們要很坦白的告訴大家,」他們寫道,「在我們的孩子上小學時,我們之間的關係其實非常緊張。」他們發現,身旁一些朋友也和他們面臨相同的狀況:
我們傾聽這些夫妻描述他們夫妻間相處的難處,以及他們對婚姻的失望,同時也檢討我們自己的關係,慢慢的,我們理出了一些大家共有的現象。我們原先以為我們是因為結為夫妻才會經歷這些痛苦,但追究起來才發現,問題的癥結往往出現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幾年。
在成為爸爸、媽媽之前,大家多半認為孩子可以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以為孩子可以成為他們之間的潤滑劑、讓他們的感情更堅固。的確,有孩子的夫妻比較不會離婚,尤其是在他們的孩子還小的時候,但他們之間也比較容易產生衝突。柯恩夫婦發現,在他們取樣的夫妻中,有九十二%的人表示,他們在孩子出生後比較會出現意見不合的情形。(這種現象不只出現在異性夫妻,一份二〇〇六年發表的報告指出,與同性結婚的女性也一樣,在孩子出生後,衝突便開始增加。)二〇〇九年,三位心理學教授藉由周密的研究設計發現,孩子比金錢、工作、婆媳問題、讓人受不了的個人習慣、溝通方式、休閒活動、承諾問題、煩人的朋友、性生活等,都還容易讓夫妻間產生爭執。在另一份研究中,同一群研究人員發現,夫妻在孩子面前吵架時,會吵得特別凶,爸爸們會更顯敵意,媽媽們會更顯難過,最後的收場也更為難看。
這項研究的其中一位作者馬克.康明斯(E. Mark Cummings)認為,導致這種公開衝突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真的非常生氣了,氣到沒有辦法關起門來說話。」或許就只是作者說的這麼單純。但是我有另一個理論,這個理論不是分析數據而來的,而是我個人的經驗,以及我與人面談得來的結論:我認為這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會吵得比較凶,是因為在場的孩子雖然緘默不語,卻不斷在提醒我們這份人生責任。原本吵的可能是老公工作態度太消極、太太對女兒說話的口氣太差,但是現在都不再只是工作習慣和教養方式的問題了,而是攸關未來的爭吵——這牽涉到他們是什麼樣的榜樣、什麼樣的人,又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希望你兒子看到他父親膽小懦弱,在職場上毫無魄力嗎?如果你女兒長大後像母老虎,你想她是從哪裡學來的呢?
不管你怎麼解釋都好,總之,在有了孩子之後,夫妻間幾乎什麼事都可以吵,經濟壓力變大了,社交生活、性生活等步調都得重新調整。這些議題我們在這一章都會談論到,不過我首先想討論的,是看似平淡無奇,卻是所有夫妻都會遇到的家事分工問題。孩子誕生後,家中的工作量會一下子暴增,到底誰該負責什麼事、負責多少事,經常是夫妻紛爭的根源,而且往往不是大家想像中那麼容易解決。原因之一是現代社會有別於過去,如今大部分的女性也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在這方面我們沒有前例可循。此外這件事還會翻攪我們的內心深處,讓我們覺得問題不只出在做家事而已。
▌我明明有幫忙,為什麼老婆就是不滿意?
我來到安琪位於明尼蘇達州羅斯蒙(Rosemount)家中那個早上,她就像上一章裡的潔西一樣,看起來疲憊不堪。但原因不是她前一晚還得工作,而是她背痛而且有個孩子哭個不停。安琪開門迎接我時,手上還抱這名一歲大的小薩。三歲大的哥哥艾利則坐在屋後吃他的恐龍造型燕麥片,於是我們過去和他作伴。艾利是個嚴肅的小男生。安琪摸摸他的頭,要他動作快一點。幾分鐘後,我們一起坐進車子裡,往「小小探險家」出發。這是一個當地的夏季活動,大家每個星期聚會兩次。
和潔西的情形一樣,我上次見到安琪是幾個月前參加ECFE課程的事了。她跟潔西都不是那種自怨自艾的人,很樂意跟我分享了她遇到的挑戰。我會想要多了解她的事,是因為她和她的先生克林特的工作都是輪班制的,這種狀況下,還得和年紀這麼小的孩子為伍,婚姻能維持住真的不是簡單的事。他們夫妻倆都覺得自己跟單親家庭沒兩樣,兩個人都得獨自完成照顧小孩的事,然後去上班,當中沒有人可以替手。這種安排非常累人,也因為這樣,兩人經常抱怨對方做的事比較容易,或是計較誰去騎了一個小時的腳踏車、誰又多睡了一個小時的午覺。彼此都認為自己做的事比較辛苦。「我們雖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卻各過各的生活,對事情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安琪這麼告訴我。「有些事我覺得重要,或覺得困難,但是他不見得這麼認為。」反之亦然。
有趣的是,不少父母就算作息相同,依舊覺得他們的生活沒有交集:他們可能分別在早上和晚上陪孩子做不同的事,週末時,一個人負責接送小孩,另一個人就負責其他工作。但是安琪和克林特的狀況不一樣,他們兩個是連最基本的生活架構都不同。很多夫妻會在他們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只不過他們的問題嚴重程度要高出十倍就是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一片混亂,而且關係極為脆弱,」安琪說道。「只要有點狀況——小薩晚上不睡覺、我們的狗生病了、我的背要斷了——事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我去拜訪那天,安琪值精神科的晚班,所以下午兩點半得出門,一直到半夜才會回來。克林特則是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聖保羅機場擔任租車公司的經理,他早上四點就得起床,差不多下午兩點十五分會回到家。克林特每星期上五天班,所以兩個人一天碰面的時間經常只有十五分鐘,就像今天一樣。
安琪和我開車帶艾利去營隊時,她看起來心情不大好,在車裡時,我問她最近好嗎?「我和克林特昨天晚上又吵架了,」她回答,藍色的眼珠炯炯有神,看起來一點兒也不像前晚只睡了兩個小時。「我想要他幫忙照顧狗,」她繼續解釋,「他回我,『不要找我!』」
這隻叫艾可的狗當初確實是安琪想養的。她覺得孩子們一定會很開心。沒有錯,孩子們的確很開心,但是克林特不覺得家裡現階段還有餘力訓練一隻狗——果然被他說中了。「所以我回他,『好,那小孩半夜起床你來負責,』」安琪說道。他的確起來了幾次。「但是凌晨三點小薩大哭時……」安琪說道,「又是我得起來。」
為什麼不是克林特?
「我心情很糟!」她說道,「他不打算起來幫忙,但是寶寶又一直大哭。最後我的背抽筋了,所以我也哭了……」克林特下床去幫她拿了冰枕。「今天晚上,」她下定決心,「孩子如果醒來的話,我要全交由他負責。」
這樣的討價還價讓人不禁要問:在孩子出生之前,她和克林特有沒有討論過要怎麼分配照顧孩子的責任呢?
「有啊!」她毫不遲疑的大聲回答。「他那時候明明說,『平均分工!我什麼都可以做!』」她的語氣中沒有不滿,只有失望。「只不過,他還是很珍惜他個人的時間,而我卻永遠『以孩子優先。』」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