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張元素(簡體書)
滿額折

張元素(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5 元
定  價:NT$ 270 元
優惠價:8723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張元素為宋金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易水學派”的開創者,其發揚臟腑辨證理論,重視五運六氣病機證治,首創中藥引經報使理論,規範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闡發氣味厚薄與制方法度等,為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本書為張元素學術研究專著,對其學術思想、著作及臨床經驗作了闡述。

作者簡介

鄭洪新,女,1952年出生,遼寧省瀋陽市人。醫學博士。遼寧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國家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國家首批“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等。主編《張元素醫學全書》《週學海醫學全書》《中醫藥文化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等著作及教材。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5”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5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中醫理論肇始於《黃帝內經》《難經》,本草學探源於《神農本草經》,辨證論治及方劑學發軔於《傷寒雜病論》。在此基礎上,歷代醫家結合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提出獨具特色的真知灼見,不斷革故鼎新,充實完善,使得中醫藥學具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結構、豐富的原創理論內涵、顯著的臨床診治療效、深邃的中國哲學背景和特有的話語表達方式。歷代醫家本身就是“活”的學術載體,他們刻意研精,探微索隱,華葉遞榮,日新其用。因此,中醫藥學發展的歷史進程,始終呈現出一派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的繁榮景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自2008年起相繼依托2005年度國家“973”計劃課題“中醫學理論體系框架結構與內涵研究”、2009年度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醫藥古籍與方志的文獻整理”子課題“古代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研究”、2013年度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以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中醫理論體系結構與內涵研究室”建設規劃,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和醫療機構的專家、學者,選取歷代具有代表性或學術特色突出的醫家,系統地闡釋與解析其代表性學術思想和診療經驗,旨在發掘與傳承、豐富與完善中醫理論體系,為提升中醫師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能力和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鑒。本套叢書即是此系列研究階段性成果總結而成。
綜觀歷史,凡能稱之為“大醫”者,大都博覽群書,學問淹博賅洽,集百家之言,成一家之長。因此,我們以每位醫家獨立成書,盡可能尊重原著,進行總結、提煉和闡發。此外,本叢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醫家特色學術觀點與臨床實踐相印證,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醫案,用以說明理論的實踐價值,便於臨床施用。本叢書現已列入《“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音像、電子出版物出版規劃》中的“醫藥衛生”重點圖書出版計劃,並將於“十三五”期間完成此項出版計劃,擬收載歷代102名中醫名家,總字數約1600萬。
叢書各分冊作者,有中醫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資深專家、國家及行業重點學科帶頭人,也有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師中的學術骨幹,分別來自全國高等中醫院校、科研機構和臨床單位。從學科分佈來看,涉及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各家學說、中醫醫史文獻、中醫經典及中醫臨床基礎、中醫臨床各學科。全體作者以對中醫藥事業的拳拳之心,共同努力和無私奉獻,歷經數年成就了這份艱鉅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了傳承、運用、發展中醫藥學術的重大使命。
在完成上述科研項目及叢書撰寫、統稿與審訂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暨編委會和審訂委員會全體成員,精益求精之心始終如一。在上述科研項目負責人、叢書總主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潘桂娟研究員主持下,由常務副主編張宇鵬副研究員、陳曦副研究員及各分題負責人——翟雙慶教授、劉桂榮教授、鄭洪新教授、邢玉瑞教授、錢會南教授、馬淑然教授、文穎娟教授、陸翔教授、楊衛彬研究員、崔為教授、柳亞平副教授、江泳副教授、王靜波博士等,以及醫史文獻專家張效霞副教授,分別承擔或參與了團隊的組織和協調,課題任務書和叢書編寫體例的起草、修訂和具體組織實施,各單位課題研究任務的落實和分冊文稿編寫和審訂等工作。編委會還多次組織工作會議和繼續教育項目培訓,組織審訂委員會專家複審和修訂;最終由總主編逐冊複審、修訂、統稿並組織作者再次修訂各分冊文稿。自2015年6月開始,編委會將叢書各分冊文稿陸續提交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擬於2019年12月之前按計劃完成本套叢書的出版。
2016年3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了《關於加強中醫理論傳承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對傳承脈絡清晰、理論特色鮮明的古代醫家的學術思想研究,深入研究中醫對生命、健康與疾病認知理論,系統總結中醫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精華,提升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和產品研發的能力,切實傳承中醫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和預防治療觀”。上述項目研究及叢書的編寫,是研究團隊對國家層面“加強中醫理論傳承與創新”號召的積極響應,體現了當代中醫學人敢於擔當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追求!通過此項全國協作的系統工程,凝聚了中醫醫史、文獻、理論、臨床研究的專門人才,培育了一支專業化的學術隊伍。
在此衷心感謝中國中醫科學院及其所屬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中醫藥信息研究所、研究生院,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陝西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雲南中醫學院、安徽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河北中醫學院、貴陽中醫藥大學、中日友好醫院等16家科研、教學、醫療單位,對此項工作的大力支持!衷心感謝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關領導及華中健編審、伊麗縈博士及全體編校人員對叢書編寫及出版的大力支持!
本叢書即將付梓之際,百餘名作者感慨萬千!希望廣大讀者透過本叢書,能夠概要縱覽中醫藥學術發展之歷史脈絡,擷取中醫理論之精華,傳承千載臨床之經驗,為中醫藥學術的振興和人類衛生保健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由於種種原因,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促進本叢書不斷修訂和完善,共同推進中醫藥學術的繼承與發揚!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編委會
2016年9月

目次

生平概述
一、時代背景
(一)宋金時期的社會背景
(二)宋金時期的文化背景
(三)宋金時期的科技與醫學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現存醫學著作
(一)《醫學啟源》
(二)《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三)《潔古珍珠囊》
二、殘存或僅存書目的醫學著作
(一)《黃帝八十一藥注難經》
(二)《潔古家珍》
(三)《產育保生方》《潔古本草》
三、張元素父子的醫學著作
四、《病機氣宜保命集》作者存疑
(一)《病機氣宜保命集》與《活法機要》《傷寒保命集論類要》
(二)《病機氣宜保命集》的作者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理論淵源於《內經》
(二)方藥宗法於《傷寒雜病論》
(三)傳承歷代醫家學術思想
(四)與同時代醫家劉完素的相互影響
二、學術特色
(一)臟腑病機辨證論治體系
(二)五運六氣病機證治
(三)中藥升降浮沉、歸經報使理論

臨證經驗
一、臨證主治心法
(一)內科病
(二)婦人病
(三)小兒病
(四)瘡瘍病
(五)目疾
二、創立新方傳世
(一)調補脾胃之名方——枳朮丸
(二)分經論治之代表——九味羌活湯
(三)濕熱疼痛之聖方——當歸拈痛湯
三、臨床用藥規律
四、針灸學術思想與實踐
(一)臟腑辨證與針刺“接經法”
(二)陰陽學說指導“大接經針刺法”
(三)傷寒病證針灸取穴
五、臨證醫案
(一)風痰頭痛案
(二)積滯目疾案
(三)熱結關格案
(四)陽厥怒狂案
(五)中風中臟腑案
(六)養正除積案

後世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張璧
(二)李杲
(三)王好古
(四)羅天益
三、後世發揮
(一)補土派之創新
(二)溫補脾腎學派之演變
(三)本草學之拓展
(四)張元素創立新方的現代研究
(五)張元素學術思想現代研究薈萃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1)肺病寒熱虛實用藥式
①氣實瀉之
肺氣實,多見痰濕阻肺、肺火熾盛、肺氣壅滯等病機證候,治以祛痰除濕、清肺瀉火、理氣通滯之法。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理論,腎(膀胱)為肺之子,實則瀉其子,故有肺氣盛實,宣降失常,通調水道失司,治以瀉膀胱利水之法。
瀉子水為金之子,瀉膀胱之水,則水氣下降,肺氣乃得通調。可用澤瀉、葶藶、桑白皮、地骨皮。
除濕肺氣起子中焦,胃中濕痰凝聚,其氣上註於肺,祛胃中濕痰,正以清肺。可用半夏、白礬、白茯苓、薏苡仁、木瓜、橘皮。瀉火肺屬金,畏火,火有君相之別,君火宜清,相火有從逆兩治,氣實只宜逆治。可用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訶子。
通滯邪氣有餘,壅滯不通,去其滯氣,則正氣自行。可用枳殼、薄荷、幹生薑、木香、厚朴、杏仁、皂莢、桔梗、紫蘇梗。
②氣虛補之
肺氣虛,多見肺氣虛損而不斂、肺氣陰兩虛而生燥等病機證候,治以補氣斂肺、滋肺潤燥等法。根據五行生剋制化理論,脾為肺之母,虛則補其母,故肺氣虛損,常培土生金,治以補脾益氣之法。
補母土為金母,補脾胃,正以益肺氣。可用甘草、人參、升麻、黃芪、山藥。
潤燥補母是益肺中之氣,潤燥是補肺中之陰,金為火刑則燥,潤燥不外瀉火,瀉實火則用苦寒,瀉虛火則用甘寒,可用蛤蚧、阿膠、麥冬、貝母、百合、天花粉、天門冬。
斂肺久咳傷肺,其氣散漫,或收而補之,或斂而降之,宜於內傷,外感禁用。可用烏梅、罌粟殼、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③熱者清之
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火(肺熱)熾盛,多見於外邪犯肺化熱,或痰濕蘊熱,或肝火犯肺等所致,火熱熾盛,又恐傷及肺津。故治以清肺潤燥之法。
本熱清之清熱不外瀉火潤燥,前分虛實,此分標本寒熱,意各有註,故藥味亦多重出。
清金清金不外滋陰降火,甘寒苦寒,隨虛實而用。可用黃芩、知母、麥門冬、梔子、沙參、紫菀、天冬。
④寒者溫之
肺寒則溫之,有標本之異,分為本寒溫之和標寒散之。
本寒溫之肺為清虛之臟,外感寒邪,入裡犯肺,或寒邪及寒飲食直中於里,或過用寒涼傷肺,則肺寒,“溫肺必先溫脾胃,亦補母之義”,故治以溫肺補母之法。原書注云:“金固畏火,而性本寒冷,過用清潤,肺氣反傷,故日形寒飲冷則傷肺。”
溫肺土為金母,金惡燥而土惡濕,清肺太過,脾氣先傷,則土不能生金,故溫肺必先溫脾胃,亦補母之義。可用丁香、藿香、款冬花、檀香、白荳蔻、益智仁、縮砂仁、糯米、百部。
標寒散之肺外合皮毛,易為寒熱所侵。外感寒邪,傷及皮毛肌腠,則衛氣被遏,開合失常,故治以辛溫發散解表之法。原書注云:“不言標熱者,肺主皮毛,邪氣初入,則寒尤未變為熱也。”
解表表指皮毛,屬太陽,入肌膚則屬陽明,人筋骨則屬少陽,此解表解肌和解,有淺深之不同。可用麻黃、蔥白、紫蘇。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3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