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現代人的生活智慧
滿額折

現代人的生活智慧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022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5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道德生命在經典之中!

人人活著,若都具生命的尊嚴,
就能造就可敬可愛的人間!

學習讓自己的心,如明鏡一般
增強耐挫力,理性面對現實

人是一現實生活的存在,離不開現實,也離不開生活。在這一段「活著」的日子裡,每個人必須面對「現實」,去求「生存」,以使自己生命得以延續存在。
人的任何工作與活動,都具有「道德實踐」的意義,都能展現生命的尊嚴,就此而言,我們可以說:人的一生,簡直就是一「道德實踐」,一自我實現的歷程。
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人受物慾引誘,逐漸失去道德理性的自覺,不知如何實踐生命的意義!現代人要如何理性生活?
儒家講道德理性,道德生於良心,理性發乎良知,良心良知人人皆有。而《論語》是儒學的經典,它講道德,講如何理性生活。
道德理性是超越時空的,所以《論語》的生活智慧,用到現實中來,便也成了當下現代人的生活智慧!若你能將書中每一篇的《論語》生活智慧,用到現實中來,細心體會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會給我們很多精神生命的啟發,便能活出現代人的智慧生活!

︱本書特色︳
取材廣泛,在看似平凡的答問中,析理論事公允客觀,只問是非,堅持理性,很能彰顯儒家的義蘊,也很能引領讀者掌握到儒學的精神脈動,對世道人心的提振很有助益,希望我能以簡明扼要的方式,繼續用儒家理性的態度,評論一些當前的時事,甚或試尋解決之道。
儒家講道德理性,道德生於良心,理性發乎良知,良心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只要本著道德理性來論事,就易引起大家心靈的共鳴。本書百餘篇時論,每篇都套用《論語》中的一句或數句話,意在證明:原來儒學就在開示我們如何理性面對生活,如何從現代生活中去創造意義與價值。

作者簡介

戴朝福
1947年生,新北市人。高雄師院國文系畢業,政大教研所結業。現任羅東社區大學論語認證課程講師,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正春書院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著有《儒家的生命情調──論語義理論叢》(學生書局 1993)、《真善美的世界──高中高職國文賞析》(學生書局 1996)、《中華文化的省思》(學生書局 1996)、《論語闡義(全四冊)》(正中書局 2010)、《道德理性與現實生活──試答儒學100問》(中華文化生活學會 2014)等書


社團法人中華文化生活學會出版拙著《道德理性與現實生活──試答儒學一○○問》一書,一些關心我的朋友閱讀完後,說那本書取材廣泛,在看似平凡的答問中,析理論事公允客觀,只問是非,堅持理性,很能彰顯儒家的義蘊,也很能引領讀者掌握到儒學的精神脈動,對世道人心的提振很有助益,希望我能以簡明扼要的方式,繼續用儒家理性的態度,評論一些當前的時事,甚或試尋解決之道,他們的誇獎與鼓勵,加強了我的信心,也激發了我提筆的動力。
「速食」文化好像影響到普羅大眾讀書的耐性,長篇大論的文章,似乎引不起一般讀者的興趣,為迎合這樣的趨勢,我於是決定每篇僅寫千字;三、五分鐘就可卒讀一篇短文,不覺費力,或許還可能誘引大家讀完這本小著,真的,即便有好的作品,乏人問津,沒人想看,對作者而言,不免有憾,對社會而言,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要寫好「時事評論」性的文章,談何容易,這一方面因於媒體報導的角度不同,評者可能會受到誤導而產生認知上的偏差,二方面因於個人主觀的封閉意識,及對隱性問題之疏於察覺而自以為是,三方面或可能因於自己邏輯推理上的盲點所致。每個人都有他的看法,多元的社會,一時似也難說孰是誰非。
儒家講道德理性,道德生於良心,理性發乎良知,良心良知人人皆有,所以只要本著道德理性來論事,就易引起大家心靈的共鳴。《論語》是儒學的經典,它講道德,講如何理性生活,只要我們細心體會,每一個章節,都會給我們很多精神生命的啟發,給我們很多生活的智慧;道德理性是超越時空的,所以《論語》的生活智慧,用到現實中來,便也成了當下現代人的生活智慧。本書百餘篇時論,每篇都套用《論語》中的一句或數句話,意在證明:原來儒學就在開示我們如何理性面對生活,如何從現代生活中去創造意義與價值。
處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人受物慾引誘,逐漸失去道德理性的自覺,不知如何實踐生命的意義;價值觀混淆,美其名是多元社會,人人自以為是,沒有交集,無法相互溝通,人群失去和諧,看不到國家希望,令人憂心。
厚植國力,需要以道德理性教育作根基,道德生命就在經典中,它不是教條,不老古板,是活潑親切,與時推移的,如何活化經典,讓人人想接近它,而不排斥它,正是本書撰寫的用意。

 

目次

自序
輯一 生命的啟發
不論前世,不談來生,
只講如何充實飽滿地生活於現在,以安頓自己,
這就是儒家的生命學問!

大塊皆文章
複習與溫習
人生的解讀
愛情的貞定
教師的自我期許
交友
認錯與改過
生命的尊嚴
延生
事與言的道德實踐
貧與富的自處之道
活出自己
政治豈是高明的騙術
為人生而文學
法治與禮教
永恒的自我超越
天聽
看命
身體
孝敬
活讀、死讀、白讀
無限性與主動性
民主的素養
善思
心誠則靈
人性化管理
情緒的管理
生活的美感
小聰明與大智慧
理性的仁慈
抉擇的藝術
典範
奧客文化
贏家
教育的主體
輯二 理性生活 
道德實踐是一種生活藝術,
儒家看人生的價值,不重在成功什麼偉大的事業,
而在不服輸的奮進歷程!

媽寶
救助的界線
政客
公民教育
挑戰自我
勞工教師
時間管理
小確幸
政治的本質
颱風假
多元入學
無緣社會
農地
減法
同學會
聖戰
梅克爾
道德教育
健康的民主
生活基本功
秒買秒退
社會觀感
弔詭的政治語言
灑脫與性格
讀書
停車位
全民健保
追雪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感恩的心
服裝
選系
活化經典
養生
街友
輯三 生活智慧
從於道德理性,從於人格平等,
所謂「父父、子子」,大家各盡分位上的道德義務,
用理性的態度相處,自會交互感通,趨向和諧。

過年
銅像
恐婚懼生
婆媳之間
謙卑
作文
詐騙王國
大爺
知識分子
啟發
制服與儀容
教改
政事怠惰
毒品
暖男司機
營養午餐
家教
長照
軍隊
退休
兒戲
九二共識
南海爭端
年金改革
在野黨
寶可夢
奧運精神
校園教官
讓座
遊行
勞工休假
高度
名嘴
外遇
哲學課

書摘/試閱

大塊皆文章
《論語》講的是「人」的生命學問,是教人如何在現實中開發自己的智慧,安頓自己,以使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要開發智慧,不是整天光坐在家裡空思冥想就能辦得到,乃必須在生活中不斷去學習、體證,從錯誤的嘗試中不斷去反省、改進,才能有得。
「大塊皆文章」。真的,天地間處處都是老天提供給人的心靈創作題材,都是無言的示現,誠如佛家所謂的「一華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只要認真體會,詩人就可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到很多描述的詩作靈感,文學家就可從人文交接中走進情感的世界,科學家就可從現實存在的現象中獲得啟示,而覓得大自然的奧祕。……凡此林林總總,正說明了現實的存在面蘊藏有無限的奧機,它可供人作無限之知識與智慧的開發。
而人生在世不過百年,就時間上來說,生前死後都是不可知的邈然,人所能真正把握的,只在有生之年的每一個當下;就空間上來說,眼前人之所聞所見,都是真實的大千世界,而不是幻想的虛擬人間,所以人活著,就應該認真地面對它。只要時時學習,處處學習,認真體會,不管在客觀的知識上,或主觀的德養上,都會有收穫,而讓自己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成長,這就為什麼孔子在《論語》中開宗明義地要人「學而時習之」。(〈學而.—〉)
人活在世間,不只物質生活的需求受到很多人直接或間接的幫助,在精神生活上,也同樣受到很多今人乃至很多古人的開導與啟發。古人已矣,無法報答,而今人眾多,無論如何也報答不完,所以每個人永遠是一個負債者,應該抱持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世人。學習一方面是為了充實自己,一方面也是借著自己能力的增強,來回饋更多的社會,這樣的道德實踐是應機而行,是極具藝術性的。
人能積極、剛健、進取地面對當下,生命便覺充實飽滿,一方面從社會中學來,一方面又適時而合宜地回饋社會,拿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這樣心靈自能獲得安頓;每個當下都精神愉悅,陶醉在生活之中(不亦說乎),就會領受到這趟人生沒有白來,死而無憾,不畏懼死亡,所謂「死後的靈魂是否能到西方的極樂世界去」等等問題,都已無關緊要了。
不論前世,不談來生,只講如何充實飽滿地生活於現在,以安頓自己,這就是儒家的生命學問。

複習與溫習
儒家主張人在現實生活中要懂得把握當下,不斷學習,從中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成長,以使生活過得充實飽滿,所以我們可以說:儒學所講的人生,其實就是「學習」的人生。
學習當然要先從「記問」之學開始。所謂「記」,就是要記住學習對象的內容,如記英文單字、字詞、成語意思,記歷史人物及他所做的事之時間、地點、經過、結果,記九九乘法、數學公式、物理定律等等……;所謂「問」,就是看見一有不懂的事物,便問這一事,不問其他,如學生遇上了課業上的難題,他便只問這難處,不涉其他相關的問題。這種記問之學要牢記在心,就必須要下「複習」(重複學習)的工夫,久而久之,自能打下為學的基礎。
儒家教人要複習(這就是子夏所謂的「月無忘其所能」),更教人要「溫習」。所謂「溫習」,就是把原來所懂得的那些知識或經驗,透過內心的一番深入尋繹,順著它而綜合、聯結為新的知識,或從反面推演而創造出新的學問,正如同作菜一般:我們把生的食材,經過或煮或煎或炒或炸或蒸或燉等等逐漸加熱(溫)的工夫,就能超越原來的食材,而轉化為一道道可口美味的佳餚。可見要有創造性的成果,要真得到新的學問,都要從「溫習」來。溫習不只是吸收它,而且還消化它,使它成為我們成長的養分,使它轉化為我們行事的力量,它讓我們開闊了視野,使我們處事更能看到整體,而不囿限在局部,使我們從中更獲得左右逢源的智慧,減少不必要的錯誤嚐試,所以不管做學問或學做人,孔子強調求學須「溫故而知新」(〈為政.二〉)。
真的,求知識也好,學做人處事也好,做任何學問,人如只停留在「複習」的階段,只知照本宣科,只知邯鄲學步,而不知變通,不知從中找到它的精神脈絡,那麼將使自己成為一部讀書的機器,一切的見解完全被舊聞所限制,就成了道道地地之黏滯的書呆子;尤其在待人處事上,如果只堅守過去的經驗,而視它為永恆的教條,很可能淪為偏見,或養成一種無明的行為慣性而不自知,如是,當面對新的問題,處在多變的情境,不但無法應對自如,反被它所桎梏,事情難獲圓融的解決,可能還因應變不合宜而損害到了自己,這就為什麼求學不能只重「複習」,更須重「溫習」之故。
所以,朋友!作任何學問,要複習,更要溫習。

人生的解讀
人是萬物之「靈」,他有別於植物和動物。植物只就地依著土壤、陽光、水分等等大自然給它的客觀條件去生長,沒有「知覺」的問題;動物則有知覺,餓了就覓食,累了就休息,遇上危險就逃避,……這些出於本能的自然反應,都只是為了自保,至於如何才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什麼才是理想,以及如何去實踐才能達到這個理想等等問題,牠則從沒想過,也沒有這種能力去想。只有人,由於最具「靈」性,所以會考量上述的種種問題,以從平凡生活中創造出意義與價值。
本著這種靈性,於是對人生便有不同的解讀(不會只有一種詮釋,也會有種種其他的解讀,正說明了人心的「靈」活),諸如:基督教領受到人在世間不管如何修心養性,都不免犯錯,便覺得這是由於人具有與生俱來之洗不清的原罪之故(據《聖經》的解釋,說原罪出於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之偷食禁果而來),人既無法除罪以自贖,只有信仰上帝、耶穌才能得救,所以必須專一信其教,依其教義而生活,才能顯其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佛教則從人之現實上的挫折與痛苦,說人生是苦海,只有皈依佛,才能獲得般若智慧,求得解脫,而展現價值。至於儒家則從正面去解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對嬰兒呱呱落地便哭啼不停,不說成因為不想來到苦海的人間,而說他捨不得離開母親懷抱,這種「捨不得離開母親懷抱」就是人與生俱來之「報本返始」之孝道的善根,由此可見人性本善;而人最先接觸的群體是家庭,最先有恩於我的是生我、養我、育我、教我的父母,所以實踐仁道,當從孝悌開始,有子說:「孝弟為仁之本」(〈學而.二 〉),所講的精神義涵就在這裡;人只要保持這種與生俱來的善性,而依之努力在現實中去實踐,這就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上述佛教、耶教雖都從負面去解讀人生,但他們之跟隨佛、耶去求解脫、求得救,其行徑,卻都得落實在現實存在面的生活中,借著具體之行善、佈施的客觀表現,以求與佛之慈悲與耶穌之博愛精神交相感通,從感通中求解脫、贖罪,所以教義儘管各自不同,他們對人生之道德的善之具體的實踐,都展現了意義與價值。因此依儒家「致廣大」的性格,雖不必定認同他們的教義,但對他們能展現人生之光明面及其所生發之種種社會的正面力量,不但不排斥,反更加肯定與讚賞。我們長期受儒學影響,無形中薰陶出了這種博厚的胸襟,所以在中國人的社會裡,很難發現有對不同宗教的尖銳對立與抗拒,而能彼此祥和地生活在一起,各尊重其所信,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雖不必信你信的宗教,卻尊重你之所信,大家可以各信其信而融洽地相處,這也是儒學中庸性格的一種展現。

愛情的貞定
說來世間真有意思:一個人長大成人以後,上蒼或許為了讓他體驗人生,考驗、砥礪他的德養,特別設下奇緣,讓男女在巧合的機遇裡相識、相愛,然後結婚生子,從夫妻的配偶關係,延展而生發為父母子女的天倫關係,接著擴充下去,而子子孫孫,世世代代,……直到永遠。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多彩多姿之「生生不已」的生命歷程,正如每天之日起日落,一年四季推陳出新之生生不息的宇宙生命。儒家就是用這種「生」理,從人道來體證天道,由天道來契貫人道的。
夫妻是人倫的大始,是「承先啟後」的世代樞紐。沒有夫妻,就成就不了家庭,成就不了世世代代;夫妻一倫生變(如離婚),整個家庭便隨之不安,尤其無辜的子女將會因於父母之失和、離異而使心靈受到重創,這是人生的大不幸。為避免類似這樣的不幸,夫妻彼此之間當力求「愛情的貞定」,來維繫長久的關係。「愛」是普世真理,任何宗教都離不開愛,儒教講仁愛,佛教講慈悲,耶教講博愛,要推愛到天下,當先懂得去愛自己的另一半,連一個人都專愛不來,如何高談「汎愛眾」?所以真要推廣愛,維持夫妻不渝的愛,實是重要的第一步。
夫妻要貞定愛情,重在彼此內在之道德心靈的感通,而不在姿貌、名位、財富等等外在條件(色)的講求,因為姿貌將隨歲月日漸衰老,誰也無法阻擋,名位、財富之或得或失,總是無常,當這些外在的條件一有了變化,夫妻的情愛馬上跟著動搖,沒有穩定性的基石,是培養不出「不渝」之情操的(今人為求婚姻生活的新鮮感,常講求形式上的浪漫,企圖借此來激發生理上的慾求,但此間若無彼此感通的真愛,便易覺得虛偽而倦怠)。
只有兩心相許,多從光明面去欣賞對方,則當對方有了過錯,必會淡化它,為它理由化,而視它為情有可原;當雙方偶起誤會、衝突,也必會很快冷靜下來,共同探尋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此相處久了,彼此了解對方氣質的限制,忽略其缺點,牢記其優點,夫妻自能相處和諧,情愛永不渝。
總之,容貌無法長保青春,名位財富未必能永遠擁有,只有人的德養,越經過砥礪、磨練,越趨向圓融、完美,正如陳年的老酒,越陳越香,人越老,越能彼此欣賞、敬重。可見夫妻相處之道,在重德,不在重色,子夏說:「賢賢易色」(〈學而.七 〉)這句話,的確是千古名言,歷久而彌新。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