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滿額折

十里天下:史欽泰和他的開創時代

定  價:NT$ 400 元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辭掉優渥的美國工作返國,從無到有創造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
◎從產業先鋒、柔性改革實踐家到清大教授,看史泰欽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前瞻性決策。
◎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腥膻八卦,從個人史看大歷史的磅礡好書。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這群年輕的工程師包括史泰欽,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這就是台灣為什麼能有19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產業發展的原因~~胡定華

我能做一些事,都是因為很多朋友的幫忙,這本書,算是給朋友們交待,知道我沒有亂搞~~史泰欽

史欽泰,出生二戰後的窮苦漁村,客氣、安靜,不愛交際,他參與台灣最輝煌的科技產業發展,也是工研院成立以來,上任時最年輕、任期最長的院長。

天資聰穎的他,求學之路非常順利,留學美國全靠全額獎學金。1976年他卻選擇返台,加入當時剛剛啟動、前途難料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劃」。從第一線工研院工程師一路升遷至電子所主任、院長。他不僅見證這段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發展歷程,更是當中的關鍵決策者。

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上,史欽泰是真正帶兵領將、創造契機的人,他在各個階段,打下紮實基礎,從電子所、聯華電子、台積電、竹科,這是半導體界對他很一致的看法,他是很好的執行者、政策的推動者,以及重要政策的建立者。

上一代波濤壯濶、英雄雲集的台灣奇蹟,令人仰慕神往!然而,這一趟旅程,我看見了一個推動時代的真實力量:有遠見卻能謙卑溝通,有能力卻能捨己成全,浪漫多情卻能忍辱負重。是這樣的品格領導力,織成一張支持時代前進的基磐與網絡,他們真誠、真情,重公義甚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用生命寫下典範。

作者簡介

吳淑敏,作家.藝術家

26年工研院生涯,歷鍊科技傳播、科技史研究、網路創新、科技藝術創作,曾參與工研院創意中心的籌備與創建,推動創意台灣的產業願景十餘年。
她亦曾提出「創新城巿」和「產業轉型」的政策,獨立參選2014新竹巿巿長、2016新竹巿區域立法委員。

主要著作:
自由—十二個關鍵決策(2014)
消失的1945--台灣拓南少年史(2014)
工研院三十年院史大事紀(2004)
拓南少年史—探尋拓南工業戰士訓練所戰士身影(2004)
工業技術研究院25週年紀念特刊/影音光碟(1998)
行氣(2007,科技藝術作品)

名人/編輯推薦

【孫震推薦序:他一路扶持台灣資訊電子工業 】
史院長一輩子的努力,我們要肯定他。他是這場寧靜革命的先鋒,產業的將帥,帶領台灣20年的科技、產業發展。

史欽泰的成就被社會埋沒了。他很謙虛,一般人看不出來。史先生是半導體產業無中生有的功臣,在我看來,他是台灣半導體之父。

我如此說,對張忠謀先生沒有不敬的意思,他是雄才大略的人,把台積電的地位做到世界級的格局;但是從無到有、一路扶持台灣半導體產業,使台灣成為亞洲資訊電子工業的麥加,我認為,功勞要算在史欽泰身上。

1973年,我任職臺大經濟系,奉政府徵召加入了經濟設計委員會(後改組為經濟建設委員會)工作,當時政府選擇了幾項台灣具有優勢而且有潛力的工業,作為策略性工業加以推動發展,其中之一就是資訊電子工業。

科技,對我這個學經濟的人而言,一直只是生產函數中的一個變數,通常我們都把它當作餘數計算出來,稱為技術成長率。我教書時,一談技術就直接跳過去,來到工研院以後,才有具體的認識。工研院在我國科技產業發展中扮演了開創的角色。遙想1974年,潘文淵先生建議政府發展積體電路,他想的巿場可能只是電子錶,恐怕沒有想到發展到今天如此重要的地位!

史院長是臺大傑出校友,不過,我是當了工研院董事長才認識他。我做完國防部長後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有一天經濟部江丙坤部長說想請我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我覺得自己不懂科技,猶豫了幾天。後來李登輝總統鼓勵我多向科技專家請教,我就大膽接受了這個職務。起初,我每周都到新竹,後來覺得大家接待我很花力氣,就只在有重要活動的時候才來。

史院長的專業好到什麼程度,我無法評論。不過,他是臺大電機系畢業,從普林斯頓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在美國本來已有很好的工作,為了我們國家開創新產業,辭掉穩定的工作返國,從無到有,創造了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史院長不爭名、不爭利,在工研院這麼多出類拔萃的科技專家中,他尊重別人,所以能領袖群倫。我覺得是了不起的成就。

工研院是專業機構,史院長和經濟部溝通很好,關係非常和諧,在立法院的表現不卑不亢,令人敬佩。我能做的,就是鼓勵和支持。我記得有一年立法院預算委員會有一位召集委員,和工研院為難,不通過我們的預算,史院長借了半年的錢,也沒看到他發愁和生氣。他真是舉重若輕。

我覺得老天爺厚待我,讓我在工作多年之後來到工研院,為台灣的產業科技菁英服務,他們心裏想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國家科技產業發展的前途。我常引用胡定華先生的一句話,胡先生有次說到當年投身台灣積體電路發展的年輕工程師們,包括史欽泰先生,胡先生說:「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心中想到錢。」這就是台灣為什麼能有1980年代和90年代科技產業發展的原因。

我很高興和史院長做朋友,他是一位溫和、厚道、誠懇的人,公正不阿,也從不講人的壞話。他是一位淡淡的君子。


【胡定華推薦序: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四個關鍵】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成功,其中有四件事是絕對的影響,才使得它至今已非常成熟,能在國際競爭中佔得地位。

第一、工研院電子所的設立,引進海外技術並生根發展。這是孫運璿(decision maker)的決策,倡議、主事者是潘文淵(champion),電子所積體電路示範工廠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契機,我和史欽泰、楊丁元都是參與其中的執行者(executor)。

第二、有成功的案例真正可以賺錢,才能帶動投資,也就是聯華電子(UMC)的成功。這是有了前述開創契機後的一定行為,方賢齊(時任工研院院長)主事,也是最主要的倡導者,我們是執行者。技術移轉的工作是史欽泰在負責,聯電的營運則是杜俊元,及後來的曹興誠、宣明智。

第三、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的成立,主要是倡導新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 ,以化解台灣產業落後的劣勢。這個決策者是李國鼎(時任政務委員),張忠謀(時任工研院院長)是倡議、主事者,初始執行者是:我、史欽泰、章青駒、曾繁城。

第四、是產業群聚(cluster)要能成形,也就是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這個決策者是蔣經國(時任總統),主事者是當時國科會主委徐賢修,執行者是當然包括早年幾位竹科管理局局長何宜慈、李卓顯。

台灣半導體產業能發展成功,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以我為主」,堅持技術紮根。「以我為主」,不是指什麼事都自己來,而是能為長遠打算自主思考、整合內外部資源、有效率的執行。

在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上,史欽泰是真正帶兵領將、創造契機的人,他在各個階段,打下紮實基礎,從電子所、聯華電子、台積電、竹科,這是半導體界對他很一致的看法。在我的眼裡,他是很好的執行者、政策的推動者,以及重要政策的建立者。

(胡定華先生,台灣積體電路發展計畫第一位主持人,整理自2016年3月25日訪談)

解密時代真力量
2015年8月,沛錦科技總經理宋智達來電,因為他注意到史欽泰院長即將從學界退休;他深感這麼重要的一位科技界領袖,實在值得好好為他寫一本書。宋總經理一心促成,邀我主筆。
史欽泰,出生二戰後的窮苦漁村,客氣、安靜,不愛交際,他參與台灣最輝煌的科技產業發展,也是工研院成立以來,上任時最年輕、任期最長的院長。從許多的面向看,他值得探索一番。
第一次我們三位見面,史院長談方賢齊先生、胡定華先生更起勁,他沒有意願寫一本關於他的書。直到我說:十二年過去了,院長的政策是好是壞,有機會回顧、檢驗!他終於鬆口,讓我試試。
天資聰穎的他,求學之路非常順利,留學美國全靠全額獎學金。他卻選擇返台,加入當時剛剛啟動、前途難料的「積體電路技術發展計劃」。從1976年第一線工程師,擔任製程小組領隊,赴美學習、引進積體電路技術,一路升遷,至領導電子所、工研院。他不僅見證這段台灣最重要的科技產業發展歷程,更是當中的關鍵決策者。工研院衍生成立聯華電子、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都有他親手打點的戰功。
然而,一向低調的他,台灣社會大眾幾乎感覺不到他的存在。
我在1988年進入工研院,歷經張忠謀、林垂宙、史欽泰、李鍾熙、徐爵民等五位院長,卻對史院長最不熟悉。在工研院25週年、30週年兩次院史工作中,我分別擔任總主筆、總編輯,期間正是史院長任內。這兩次院慶,許多出版品問世,都是著眼在表達工研院的績效。在多數工研院同仁眼中,他是個溫和、正派、沒有光環的好人。
進行至今年四月、訪談多位業界和工研院主管之後,許多關鍵時刻一一曝光,史院長再次遲疑,認為出版「以史欽泰為核心」的書實在沒有必要。
直到九月,史院長終於同意出版,他說:「我能做一些事,都是因為很多朋友的幫忙,這本書,算是給朋友們交待,知道我沒有亂搞。」
上一代波濤壯濶、英雄雲集的台灣奇蹟,令人仰慕神往!然而,這一趟旅程,我看見了一個推動時代的真實力量:有遠見卻能謙卑溝通,有能力卻能捨己成全,浪漫多情卻能忍辱負重。是這樣的品格領導力,織成一張支持時代前進的基磐與網絡,他們真誠、真情,重公義甚於自己的利益,他們用生命寫下典範。
寫書過程,聖經經文時常湧現我腦海,彷彿映照史院長的所思所行:
他不爭競,不喧嚷;
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
看哪!我(上帝)所揀選,所親愛,
心裡所喜悅的。
這位「凡事不結黨,不貪圖虛浮的榮耀,存心謙卑,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科技界領導人,寫下他「為真理、謙卑、公義前往,無不得勝」的人生。這本書,沒有聲嘶力竭,沒有腥膻八卦,卻是極好看的一本人生好書。

目次

推荐序
孫震:他一路扶持台灣資訊電子工業
胡定華: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四個關鍵
作者序 解密時代真力量
第一部 無可限量的種子
童年、求學、留學美國,到返國之路
第二部 半導體產業最前線
美國RCA引進技術到聯華電子公司成立
第三部 風雲再起
第二期計畫、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公司的成立

第四部 工研院的轉型大業
從危機到轉機、轉型,到自我超越

第五部 為下一代開道路
12年清華大學的教育創新

第六部 多情應笑我
風城集絮
史欽泰: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吉光片羽—拾慧
創新與機會
我與工研院:一個沒有圍牆的創新知識寶庫
深情寫真
宋智達: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首席工程師
特別收錄
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AC)創始名單
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大事記
史欽泰工研院院長任內大事記
參考資料
赤壁賦深得我心

書摘/試閱

1946年,史欽泰出生在高雄茄萣鄉,一個尋常家庭。

茄萣鄉,位在台南與高雄的交界。它是一個小漁村,茄萣外海是絕佳魚場,小小的漁村,曾經有80% 的人是漁夫。地名的源起,一說是平埔族語「多魚之地」的音譯,另一說是海邊紅樹林樹種之一的茄萣仔,荷蘭人則在地圖上標示為「漁夫角」。

史欽泰的祖父有小學畢業學歷,在鄉下已經算是很有學問的人,國民政府來台後實施地方自治,找人當議員,他的祖父曾因此當過地方上的議員。在史欽泰的印象中,當時並不了解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很多人來找祖父,好像他是地方上比較公正的人。祖父60幾歲就過世了,從政也未曾是這個家庭的志向。
他的回憶裡:
茄萣是窮得不得了的地方,大部分的人都是住茅屋,地面是泥土,只要一下雨都是滑滑的。 那時候晚上非常暗,沒有電,不太有人會在晚上做什麼重要的事,多半悠閒在外面乘涼、看星星⋯。
那時代物資少,沒有鞋子上學,鄉下都是這樣。一方面是窮,一方面鄉下也就是這樣。我記得第一年小學的書包是我媽媽縫的,因為她去學裁縫,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母親自己做的。


茄萣小狀元

因著父親工作關係,小學階段,史欽泰整整唸過三所不同的學校。
史欽泰的父親學農,在台糖工作,被派駐到偏僻的農場種甘蔗,因為必須巡看蔗田,就和蔗田、蔗農生活在一起。農場通常只有三四戶人家,對外交通只有倚賴載送甘蔗的小火車,而且,也只有在運送甘蔗的時候,小火車才會開進農場。
如此一來,上學就成了一件困難的事。由於茄萣的老家離小學比較近,父親自顧不暇,史欽泰在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就跟著阿嬤生活、上學。童年回憶裡,陪阿嬤回娘家的路如此清晰:
我阿嬤的娘家在湖內,茄萣到湖內之間有公墓,遇節慶陪我阿嬤回去,走路要走將近一個鐘頭才回得到家裡。湖內那邊是使用井水。
後來有人幫農場那幾戶人家做零星的工作,每天運用台車(一塊木板加四個輪子的交通工具)出入,也順便買菜帶回來給太太們。雖然交通仍舊很不方便,小孩子總算可以跟著去上學。
因此,到了三、四年級,他回到家裡,跟著兩個弟弟一起坐台車去唸書。五、六年級時,因為父親又調職,比較接近麻豆糖廠,他轉學到麻豆鎮念文正小學。幾乎每個學校念兩年,很難交朋友,對小學同學也都沒什麼印象。多年後,他參加小學同學會,大家記得的,就是:「那個來一下就走掉的,很厲害!」

出生在這個都是漁夫、魚塭的窮漁村,想升學、攻取美國頂尖大學的博士學位,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事,也完全不在史家的規畫當中。史欽泰說:

父親已經算是那個時代比較好的職業,所以我也沒什麼理由不唸書。三兄弟中我唸書比較好,我是念書很順,並不是父母有特別的計畫。

在鄉下,升學不易。史欽泰就讀文正國小時,每一個年級最多兩班,讀升學班,就到城裡考試,另一班則是不升學的。升學班裡,看起來更有能力的送到台南考試,其他同學就參加縣或鄉鎮的中學、農專、技職學校⋯⋯等的入學考試。

當時老師挑了12個學生到台南去考聯招(當時是初中),12個人都上榜!但是在鄉下唸書,程度其實跟不上,第一年大部份同學都留級,最後只剩下三個人能夠初中準時畢業。

初中三年以後再考高中,史欽泰順利考入台南一中。高中畢業之際,台灣還有保送大學的制度,他正是符合保送大學資格的學生之一。他選擇進入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大學的選擇,鍾情半導體
他記得當時台南一中前幾位同學都選擇台大醫學系。傳統上,台灣人多半最希望孩子念醫,特別是中南部。史欽泰卻不想:
我基本上不願意當醫生,因為我覺得時間不自由,好像被關在醫院, 覺得蠻無聊的。再者,我想,醫生每天都面對痛苦的事,痛苦的臉。我喜歡到處去看東西,我認為醫生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我排斥,選擇保送到台大電機。
當時他完全不理解這個選擇將帶來的影響,電機系做什麼?他只知道是理工、是科學:
當時我只知道發電機、馬達啊,這些傳統的東西,根本不知道電機將來是什麼樣子,資訊很有限。我的爸媽完全讓我自己選擇。


那個年代,讀書的人,尤其受高教育的人很少。
史欽泰進入大學是1964年,世界局勢仍然十分動盪,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已打了好幾年(1960年開始),而前一年──1963年11月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

進入台大,知識領域豁然開朗,除了從老教授學習,最重要的新知識來源是來自海外的訪問學者、客座教授。

1960年代,台灣大學電機系裡,沒有教半導體的專任師資。當時偶而有海外學人願意回國短期講學,每一年台大電機大約會邀請兩、三位訪問學者回來,講授他們正在進行的新領域,可以說,都是當年台灣教授開不出來的課。史欽泰因此有機會聽到積體電路,進而下定決心要走這個領域。他回憶道:
大四那一年,我們班基本上是兩個出路,一邊是半導體,一邊是電腦,這兩個方向都有國外回來的客座專家;我雖然兩邊的課都有選,但後來慢慢偏半導體。當時半導體的客座專家就是回台灣的IBM研究員方復先生-他現在是中研院院士,也是工研院早期前瞻科技指導委員會(ARAC,Advanced Research Advisory Committee ) 顧問。我們班上有一半同學後來走半導體,都是因為修了他開的課,像台積電的研發領導:蔣尚義、胡正明,當年和我同班念這門課。
當時大學生,尤其台大電機系,畢業後幾乎沒有人留在國內。但是,想要出國留學,絕大部分人都需要獎學金,很少人能自費留學的,因為幾乎不可能,除非家境真的很好。

那時台大電機系畢業的學生在國內,可以做研究工作的地方只有一個,就是方賢齊(時任電信總局局長)在電信總局以下、剛剛設立不久的電信研究所。這是模仿美國Bell Lab(貝爾實驗室)設立的研究單位。其他比較好的工作機會就是到外商公司,或是到加工出口區。當時李國鼎先生(時任經濟部長)已經在推加工出口區,來台投資的外商都是在那裡做組裝(assembly)。再有,就是留在學校當助教。

史欽泰想要學半導體,出國留學更是必要的選項。

「當時沒有什麼資訊,也不知道如何選擇學校,總是多少是看先前學長的經驗,很幸運的,普林斯敦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錄取了我,同時提供獎學金,因此,我就到美國去了。」史欽泰回想當年的經濟條件,毫無疑問的,如果沒有這筆獎學金,他不可能出國留學。

我大學修了課,覺得半導體蠻好的,也知道了普林斯敦大學有半導體。普林斯敦給我獎學金,一個月大約100多塊美金(大約是180 美金,那時候1美元約是40塊台幣),再包括免學費,那時候只知道生活沒有問題。到了美國,覺得每樣東西都貴,買不下手,我是窮慣的人,不成問題。後來考過試,奬學金增加,有200多塊,日子就過得比較好。

很多同學必須要先借錢。像我先出去,我就把錢存下來寄給同學當作保證金,要有保證金才能出國,所以我們的錢是彼此在周轉;留學生在美國打工也蠻多的。

回想起來,我去普林斯敦也是很奇妙的緣份。第一,我不認識這個學校,只是有三個台大電機學長在那裡念書。第二,居然有獎學金,學校名字聽起來也不錯。那時候資訊很少,都靠前人的線索。
打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第一批先鋒當中:楊丁元、史欽泰、章青駒,這三位台大電機系前後期學長弟,也是美國普林斯敦大學前後期學長弟。他們正是當年回國短期教學的方復先生,播下的種子!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定價:100 40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