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靈性歧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
滿額折

靈性歧路:揭露新時代靈修華麗糖衣下的誤用與陷阱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9026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第一本全方面剖析「靈性逃避」的書籍
當靈性工具不再有效,本書將啟示你如何回歸正道
讓我們學習了解並轉化無法活出富足人生的阻礙

為何心想事不成?
為何狂唸正向語句卻沒有用?
為何冥想靜坐卻只獲得短暫的寧靜?
問題並不在這些靈性工具本身,只因我們把工具想的太美好……

「靈性逃避」一詞,由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於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藉由靈性修煉與信仰,來逃避處理痛苦的感覺、未解決的創傷以及成長的需求;因為這種情況太過普及,導致常常被人們所忽略。《靈性歧路》一書說理清楚地批判根深柢固的靈修誤用,並運用心理學的見解,深入探討世人經常不自覺使用(即濫用)靈修的情形。

本書是第一本完全致力於解釋、處理靈性逃避行為的作品。作者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博士擔任心理治療師多年,他在本書中深入探討常用靈修來掩飾的未解決或被忽略的心理問題,包括:自我批判、「衝突恐懼式的」同情、過度與人為善、將憤怒妖魔化,以及情緒解離……等。若想提高自我覺察、與自己及他人建立更完整及更具有憐憫心的人際關係,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在靈修的過程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靈性逃避的行為,或避談自己的情緒及負面事物;而本書重點在於幫助讀者辨識出靈性逃避,透過與之保持親密將其內化,由內而外的了解它,最終能擺脫這種行為。一旦我們不再靈性逃避,我們便能更深入生活,純然地安住在我們的身體裡,活出更深刻、精采的人生。

常見的靈性逃避現象:
‧否定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
‧對與自己有關的事務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
‧與他人的痛苦保持距離。
‧出現嚴重的情緒解離狀態。

如何處理靈性逃避:
‧學習辨識靈性逃避並將其列舉出來。
‧承認自己的靈性逃避行為。
‧接受自己的脆弱面。
‧有意識的面對自己的痛苦與難處。
‧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親密。

作者簡介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博士(Robert Augustus Masters, PhD)
心理學博士、兩性關係專家、臨床醫學權威、心理╱靈性學導師暨訓練師,在心理治療、培訓心理治療師及靈性深化等方面,具有相當豐富的資歷。他在整合直觀方面的作品,動態結合了心理、生理與心靈等層面,強調身體化、真實性、深入處理陰暗面、情緒開放與表達及發展理性的成熟度。著作甚豐,著有《藉由親密而轉化》(Transformation Through Intimacy)與《黑暗狂照》(Darkness Shining Wild)……等十餘本書。

馬斯特斯博士為執業三十二年的心理治療師,同時也是靈性導師;他從各個角度見證、也親身經歷了靈性(與靈性逃避)的跌宕起伏。姑且不論他於此領域的努力,凡接受他治療的人都能學到如何轉向並進入自己的痛苦,讓自己可能穿越痛苦,而非超越痛苦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痛苦。他的工作本質上是要人更親近自己的一切,包括:光明黑暗、高低起伏、膚淺與深刻、神經質與超然、逝去與不朽……等面向。

馬斯特斯博士與妻子黛安在工作或教學上合作無間,所有團體、諮商與培訓事務,概由兩人聯手處理。如欲更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請至以下網站:www.robertmasters.com

譯者
張琇雲
台大外文系學、碩士,於譯界耕耘二十載,深覺譯土浩淼、譯者道遠,以及莫非定律之難逃。譯作二十餘本,包括《前世今生愛未央》、《奇蹟,正在發生》、《超越:生命的幸福之道》、《療癒密碼》、《追逐日光》、《聖境香格里拉》……等,每本都是心血結晶,都是最愛。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專業好評:
「本書內容不但重要,也極具深意……為今時今世不可或缺的精彩好書。」
——肯恩‧威爾柏(Ken Wilber),《整合視野》(The Integral Vision)作者

「羅伯特‧奧古斯都‧馬斯特斯在《靈性歧路》一書中敲響了暮鼓晨鐘,而且敲得震天價響,藉此喚醒那些糊里糊塗落入各式各樣解決方法的人。這些方法令人嚮往,不但保證能消弭痛苦、離苦得樂,而且是以靈性歧路學說和新時代奇蹟思維的形式呈現。本書發人深省且具有說服力,提醒我們:即便我們目前這種身體化(embodiment)的狀態滿是缺點,也有著亂七八糟的人性特質,卻不能因為便宜行事而迴避身體化的事實。此外,本書也邀請讀者深入內心,面對面接觸並接納自己最初始的真本性。馬斯特斯獨特的散文風格偶爾能令人放下戒心,也融合了詩的感性與異常清晰的說理,讓人明白何謂『真正重要的事』。」
——伊莉莎‧索貝爾(Eliezer Sobel),《第九十九隻猴子:一位靈性記者與大師、救世主、性、迷幻藥及其他提昇意識實驗的不幸遭遇》(The 99th Monkey: A Spiritual Journalist’s Misadventures with Gurus, Messiahs, Sex, Psychedelics, and Other Consciousness-Raising Experiments)作者

「若想穿越當代靈性學的泥沼,就必須願意毫不留情、誠實面對自己,並發揮敏銳的辨別力,因應當代靈性學可見與不可見的挑戰。馬斯特斯以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加上得之不易的洞察力以及高超的情緒智商,探討『靈性逃避』的許多面向。本書字字珠璣、說理清晰,對於修行路上的新手或老手,都是一本實用指南。」
——瑪麗安娜‧卡普蘭博士(Mariana Caplan, PhD),《睜大雙眼:在修行路上培養明辨力》(Eyes Wide Open: Cultivating Discernment on the Spiritual Path)、《登頂途中:過早聲稱悟道之誤》(Halfway Up the Mountain: the Error of Premature Claims to Enlightenment)作者

「在《靈性歧路》一書中,羅伯特‧馬斯特斯辯才無礙,提醒我們在修道途中不知不覺遺忘了的事物,亦即:大自然。在我們努力規避凡俗的挑戰時,卻脫離了自己生命的根本。在此情況下想尋求自己的完整性,有如踩著彈跳棒卻想摘星。馬斯特斯用犀利清楚的言詞叫我們回家,要我們面對自己逃避的行為,邀請我們在人性的核心╱深處,找到自己的靈性。現在這個時代,疏離式的靈修模式正廣泛流傳,卻容易置人於險境。值此之際,馬斯特斯無所不包的訊息舉足輕重、影響深遠。這些訊息或許吸引不了想輕鬆靈修的人,卻字字句句打在渴求真相的人心裡。我全心全意推薦本書。」
——傑夫‧布朗(Jeff Brown),《型塑靈魂》(Soulshaping)作者

「羅伯特‧馬斯特斯給了我們一份很棒的禮物——一本極有幫助的指南,供人檢視自己靈性歧路的傾向。本書顯然是這個重要主題最全面、也最淺顯易讀的論述。馬斯特斯的作品大力促成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心理治療與靈修的整合,亦大幅提高世人對靈性成熟意義的瞭解。」
——唐諾‧羅斯伯格博士(Donald Rothberg, PhD),《投入的靈修生活》(The Engaged Spiritual Life)作者

「在這部作品中,有許多得來不易的智慧。《靈性歧路》逐項詳細描述某些人可能以哪種方式,利用所謂靈性學,實則是在逃避個體化、逃避成年以及逃避魔性(diamonic)。卡爾‧榮格(Carl Jung)曾注意到:『精神官能症一向是合法受苦的替代品。』言下之意是,靈修本身可能只是一種鬼鬼祟祟的精神官能症,對西方人而言更是如此。本書見解深刻、立場堅定、直言不諱卻又語帶憐憫,促成並鼓勵靈修與心理治療結合,以截長補短,也承認兩者基本上是,也一直都是同一枚存在硬幣一體的兩面:最深刻的心理治療一定具有靈修的本質,而最深刻的靈性追求也包括某些深度的心理學。在邁向自我(selfhood)這條無法預測的道路上,靈修與心理治療任一方皆無法被排除在外。」
——史蒂芬‧戴爾蒙博士(Stephen Diamond, PhD),《憤怒、瘋狂與魔性:暴力、邪惡、創意的心理起源》(Anger, Madness, and the Daimonic: The Psychological Genesis of Violence, Evil, and Creativity)作者

「本書字字驚人、句句屬實,是靈性肥胖症的解藥。書中聲明清楚瞭解自己的內心,為成熟的靈性生活所不可或缺。對於想踏上這條人跡較罕至的道路,想將深刻檢視生活視為靈修實踐一環的那些人,這本書就是靈魂的燃料。」
——珍‧修斯頓博士(Jean Houston, PhD),《神話人生》(A Mysthic Life)作者


一、以神聖之名,行逃避之實
何謂靈性逃避

「靈性逃避」一詞,由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於一九八四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藉由靈性修煉與信仰,來逃避處理痛苦的感覺、未解決的創傷以及成長的需求。這種現象十分普遍,也遠超過我們所認知。實際上,除非當事人表現出極端、明顯的行為,靈性逃避已普及到不會輕易被人注意到的地步。

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是我們:無論是個人也好,集體也罷,往往無法忍受面對、進入及處理自己的傷痛;反倒寧可選擇麻痺痛苦的「解決方式」,甚至罔顧這種「療法」可能造成多大的折磨。由於這種偏好已全面深入我們文化,人們早已變得司空見慣,因此靈性逃避成為一種看似副作用極少的強效止痛藥,幾乎與我們逃避痛苦的集體習慣完全吻合。這是一種精神策略,不只是為了逃避痛苦,也是為了合理化此逃避行為,而且所採用的方式包羅萬象,有的顯而易見;有的完全不著痕跡。

論及靈性修習,靈性逃避如影隨行、難以甩脫,雖然顯化於諸多方面,卻難以辨識。這些方面包括:誇張的超然態度、情緒麻木與壓抑、過度強調積極正面、憤怒恐懼症、盲目或過度氾濫的同情心、薄弱或模糊不清的界限、不均衡的發展(認知智能往往遠勝過情緒與道德智能)、詆毀自己的消極面或陰暗面,以及妄想自己已抵達存在(being)的更高境界。

自一九六〇年代中葉以來,對靈性的興趣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是東方靈性學,同時對靈性逃避的興趣與熱衷也相應崛起。然而,靈性逃避卻不常被提及,更遑論正視。比較簡單的作法,是將靈性逃避解釋為一種超越宗教與心靈進化的修行或觀點,尤其是在事事求快的靈修界,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秘密》等風靡一時的現象。此現象的特徵,就是觀念簡單、做起來也容易,例如:「別放心上」、「別人讓你不高興,其實問題出在你自己身上」或「凡所有相,皆為虛妄」等得來速點餐式的可重複加熱型智慧。以上這些成了隨手可得的消費品,而且不分男女老少,幾乎人人皆可朗朗上口。

可喜的是,這種錯誤或膚淺靈性觀的蜜月期即將結束,不少泡沫已被戳破。無論東西方,都有不少靈性導師被人查獲私生活不檢或光環不在;不少狂熱崇拜來了又去;為了瞭解更深層的意義,人們已經花夠多時間在廉價花俏的靈性飾品、資格證明、能量傳遞、大師崇拜等事項。想得到更真切靈性的渴望雖然可貴,但除非不再依賴靈性逃避,這種改變才會發生,才有意義,也才會真正紮根。這件事聽來或許容易,但行之不易,因為這表示不能再拒絕自己的痛苦,不能再麻痺自己,也不能再指望靈修能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真正的靈性不是一時快感,不是一陣激情,也不是一種知覺改變的狀態。暫時的美化雖無傷大雅,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某種更真實、更踏實、更負責的靈性;這種生機勃勃、渾然天成、缺之不可的靈性,必須能撼動我們存在的核心,直到我們不再以為靈性深化,是可以這裡淺嘗一點、那裡涉獵一些的事。真正的靈性,不是一種知識的火花或低鳴,不是一陣幻覺或醺醺然至某種意識的狂喜狀態一遊,也不是一種自絕於外的泡沫。真正的靈性,是一種解放的烈焰,是一種相得益彰的熔爐與聖殿,為我們所需的療癒與覺醒提供了光與熱。

陷入靈性逃避的人大多時候喜歡的是光而不是熱。困在較嚴重的靈性逃避狀態時,通常寧願大談意識層次理論,而非真正前往該處一探究竟;寧願按捺心中那把火,而非將火勢吹得更猛烈;寧願擁戴無條件的愛這種理想化的境界,而非允許愛以它更有挑戰性、更具個人特色的方式展現。因為這麼做太炙熱、太可怕、太難控制,會讓一些自己長久以來否認或壓抑的事物浮出表面。

但若真的想要光,就承擔不起逃離熱的後果。如維克多‧弗蘭克(Victor Frankl)所說:「若想散發光芒,必得忍受燃燒。」與火焰的熱同在,不僅意味著在靜心時留意自身難關,也表示要進入該難關,跋涉入核心處,無論在那核心處有著什麼;無論它有多可怕、多痛苦、多難過或多赤裸,都要面對它、進入它、熟悉它。

我們與東方的修行方式已眉來眼去了好一陣子,現在是該更深入的時候了。這麼做勢在必行,不只是為了更親近這些超越儀式、信仰、教條的智慧傳統內涵,也為了騰出空間,讓這些傳統得以適度演變,而不只是進行必要的西化。如此一來,這些東方傳統論述都將不再助長靈性逃避(無論方式有多間接),反而將刻意、主動停止供應讓靈性逃避的花朵綻放的土壤。然而,除非我們與自己的生理、情緒、心理、心靈及社交層面深入整合,產生更深層次的整體感、活力感,以及心智健全感,否則這些改變即便發生,也不具有任何意義。

東方也好,西方也罷,任何修行方式,若只是將心理問題放在靈性脈絡中,而非真正深入處理,反而將為自己招來各式各樣的靈性逃避狀態。如果靈修導師未大力鼓勵、支持;如果修行者並未諄諄教誨,叫學生要更深入、更有意義地探究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如果那些真正需要探究的學生未這麼做,就只能透過自己學到的靈修方式,試著解決自己的心理與情緒問題。無論是創傷或其他問題,彷彿這種作法是一種「更高級」的活動或勝過優質的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常被視為比靈修略遜一籌的方式,甚至不被認為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倘若靈性逃避做得不著痕跡,那麼心理治療就可能被視為只是一種差強人意的方式,但陷入靈性逃避的人仍不願徹底探究自己最深層的傷痛。

靈性逃避充斥著整體性的概念以及存在本質的一致性,至少新時代的靈性逃避是如此,而「一體性」(Oneness)或許是靈性逃避最喜歡的標語,但實則引發並增強分裂,因為靈性逃避隔絕並拒絕痛苦、憂慮,以及無法療癒的事,而這一切,卻是人之所以為人不堪的面向。始終把這些面向隱藏在「底下」的暗處(受困於理智凌駕情感的狀態時,身體和感覺似乎就被貶到了底下)。這些面向一旦被釋放,往往表現惡劣,有如被關在籠子裡太久的野獸。忽略自己的這些面向,就好比平時對孩子呵護備至的父母,卻在離開孩子時,忘了留下充足的食物與衣物,也忘了吩咐人照顧孩子。無論用多動聽的言詞粉飾,都是一種失職。

靈性逃避的裝飾可能看起來還不錯,尤其是深陷其中的人會以為只要靈性逃避,就一定能從生活的紛擾與憤怒中解脫。但這所謂的寧靜與超然,尤其是對那些不遺餘力讓自己成為或看起來積極正向的人來說,往往只比形而上的安定好一些。

靈性逃避常見暴露出的跡象,是欠缺踏實感與身體感;而欠缺這兩感,往往讓人在理解這個世界時不著邊際,或過度死守某種心靈系統,因為那種系統似乎能提供心靈所欠缺的穩定性。此外,陷入靈性逃避者也可能落入過早寬恕及情緒解離的狀態,分不清憤怒與敵意、惡意的差異,以致於削弱自己的力量、模糊了自己的界限。親切過頭經常是靈性逃避的特色,這讓人難以觸及深切且真切的情感,而潛伏在親切底下的悲傷(主要是難以言喻、未被觸碰、不被承認的傷痛),導致人始終無法接受他人的關懷;但他人的關懷,卻能揭開或打開這過度親切的表相,好比小嬰兒正準備讓慈愛的父親或母親幫他沐浴。

靈性逃避不僅讓人遠離自己的痛苦與困頓,也讓人遠離自己真正的靈性,將人滯留在一種形而上的不安定狀態中:一種無限溫和、親切與表相的狀態。靈性逃避的本質常是隔絕,讓人漂泊不定,死守著自以為是靈性資格證明的救命符。也因為如此,靈性逃避使人無法充分體現人性。

但我們也別對靈性逃避太過嚴苛,因為進入靈修領域的每一位,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靈性逃避的行為;而且多年來,也曾使用其他方式,讓自己感覺更好或更安全。為什麼我們不能也懷抱同樣的期望,期待靈修能讓自己在生活各領域都感覺更好或更安全,尤其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呢?

若真心希望能夠不再需要靈性逃避,就必須看見靈性逃避真正的樣貌,繼而不再從事與靈性逃避相關的行為;也必須懷抱真正的慈悲看待靈性逃避,無論這麼做是否可能或是否必須烈焰灼身。某程度上,這意味著靈修(以及其他的一切!)已不再肩負讓人感覺更好、更安全或更完整的義務。我們心中那位靈性逃避者需要的,不是譴責或羞辱,而是用一顆關懷的心,刻意將它納入覺知裡,卻不許它主導一切。這個知悉並瞭解自己靈性逃避的能力,能讓人用健康的觀點看待靈性逃避這件事。

我曾治療過許多說自己正在靈修的個案,尤其是冥想者。許多人全心全意與人為善,試著保持積極正向、不批判,至少一開始是如此,但他們卻同時用各式各樣靈修「該怎麼做」的念頭來譴責自己,例如:「我不該發怒」、「我應該更有愛心」或「花了這麼多時間靈修,我的心量應該更大才是」。他們逃避自己更黑暗(或「不太靈性」)的情緒、衝動與心念,希望能解放自己或至少讓自己感覺更好,卻反而將自己困在某種靈修與信念裡,其嚴重程度則是因人而異。

無論情況有多不明顯,即便是最精心設計的靈修方式也可能成為陷阱。其所導致的結果不是自由,而是增強了某個我,這個我希望自己已得到自由或已實現自由(亦即未領悟到奧斯卡獎沒有覺醒獎項的那個「我」)。而最明顯也最有可能的潛在陷阱,包括「我們應該克服困境,全然接受一體性」的這種信念,即使想將所有事物二分為積極與消極、高等與低等、靈性與非靈性的傾向,任其在心裡胡作非為。其他較不易察覺的潛在陷阱,則少了些形而上的催眠曲和揚升的隱喻,且披著洞察力的外衣。這些陷阱教人不要憎惡,所採行的方式,是培養一種冷眼旁觀的能力,兼或各式各樣的祈禱儀式。此外還有一些更難察覺到的陷阱,這些陷阱強調以接納與慈悲的態度面對一切。以上每種方式都有其價值,只要最終能促使人往更深入的方向前進。無論靈修至多麼深入的境界,每種方法都幾乎無法不受到靈性逃避影響,只要你心中仍盼望抵達一種脫離一切(個人與集體)苦厄的狀態。

我那些偏好靈修的個案一旦更熟悉自己的痛苦與難處,就能用更敞開的心與耳,逐漸瞭解自己苦惱的根源。有些個案捨棄了易使人誤入歧途的靈修方式,改採更適合自己的版本,少了些順服,卻多了些完整性與創造力。有些個案尋得新的靈修方式,不但更符合他們的需求,也能讓他們逐漸且更深入地瞭解:人世間的一切(真的是一切!),皆有助於療癒與覺醒。

我著述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剖析靈性逃避的現象及其各式各樣的面向,也是想藉此書助人擺脫靈性逃避的行為,如此才有可能進入更深層次的生活:一種完全充滿著愛、深度、理智與完整性的生活;一種在各層面都真真切切的生活;一種無論個人、人際(interpersonal)或超個人(transpersonal)層面,均受重視且過得淋漓盡致的生活。

願本書的論述有助於你。

目次

目錄
一中心簡介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譯者序
一 以神聖之名,行逃避之實:靈性逃避介紹
二 認清靈性逃避的真相
三 別再否定自己的消極面
四 盲目的慈悲:披著關懷外衣的病態包容
五 健康與不健康的超越
六 釐清靈性捷徑
七 探究心靈陰影
八 靈性逃避因何而起?
九 奇蹟思維剖析
十 為何教導心理治療的靈性導師寥寥無幾?
十一 善用憤怒
十二 有界限,才可能自由
十三 別放在心上?
十四 解除「性」要讓人感覺變好的義務
十五 不美化、也不逃離人際關係
十六 去身體化的靈性與身體化的存在
十七 真正的負責:真心、膽識、責任感
十八 靈性輕信與異端
十九 生病是我們自己造成嗎?
二十 當無二學說喪失其無二性
二十一 讓羞愧感自陰影中浮現
二十二 當靈修的蜜月期不再
附錄一 無法之法:直觀整合心理治療
附錄二 照亮、整合身體、心智、心靈與情緒
致謝

書摘/試閱

內容試閱
第八章 靈性逃避因何而起

因為痛苦。
或更精確地說,是因為「逃避」痛苦。

痛苦伴隨著生命而來,而相伴其左右的,是我們對痛苦的「解決方式」,其中大多是用來脫離痛苦的方式,無論是酗酒、吸毒、性愛、思維、物質、自負或靈修等。這些「解決方式」雖具有鎮痛╱麻醉的效果,到頭來卻將引發更大的痛苦,但明知如此,通常也阻止不了我們採用這些方式。

抗拒痛苦,徒使痛苦加劇。越想逃避痛苦,痛苦就變得越黑暗,根也紮得更牢。然而,當我們停止逃避痛苦,不再批判或對抗痛苦,它的存在就會開始有助於我們,而非有礙我們。面對自己的痛苦,與痛苦變得親密,便能克服自己所受的苦(我所謂的苦,指的是痛苦的戲劇化表現),也能領悟到若真有心想得到寶藏,就必須面對那頭守護寶藏的巨龍。迎戰巨龍,表示我們已準備好、或已夠成熟到能真正欣賞或善用那份寶藏。巨龍本身並未擋住我們的去路,反倒是路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陷入靈性逃避的我們不會想與那頭巨龍扯上關係,並視牠為智能低下的路障和一種殘留的消極面。我們所投射出的只是舊時的恐懼,而且一旦「認為」那份寶藏是自己的,無論那是什麼寶藏,都形容得煞有介事,於是寶藏的實體與寶藏的概念便合而為一了。

困在靈性逃避領域時,多半無法看見自己痛苦的實相,也會麻痺自己,不去感受更深層的感覺;也不感受他人的痛苦,甚至無感到連最悲慘的那種痛苦,也只是膚淺虛假地回應。這是超然沒錯,卻是不健康的那種超然!健康的超然,讓人與自己正在經歷的事隔開卻不分開。然而,麻痺自己,完全不去感受或只感受部分的痛苦,就無法真正體現慈悲,於是對慈悲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認知層次。無論他們對慈悲、普世的愛、平等及其他心靈美德,講得多麼頭頭是道,卻往往只流於「抽象」概念,而非親身踐行。這種時候往往無法瞭解痛苦的緣由,也無法看清真正發生的事。

陷入靈性逃避時的我們想要寶藏,卻不想面對巨龍,以為只要揮一揮正向思考與意念的魔杖,便能消除任何負面想法或情緒。但這頭巨龍可無法如此輕易擺平!儘管心裡明白事實並非如此,但否定消極面、否認自己的痛苦,拒絕接受其他提醒我們並非事事如意的事物,這些做起來相對容易。面對自己的痛苦,不僅是照顧自己,也是一種激進的關懷(radical caring),因為這麼做將不再助長自己逃避的行為,也不再使人藉由成癮行為來遠離痛苦;面對自己的痛苦,也就能面對他人(在個人和集體的脈絡下)在個人與集體層次的痛苦,即便只是間接地面對也好,於是對他人的慈悲心也更加深、加廣;面對自己的痛苦,就是把所有那些被我們拒絕、排除、斷絕、忽視、迴避、躲開、驅逐或認為毫無價值的內在成分,帶入我們心中,因為我們的心有空間容納這一切。所有人都面臨著諸多挑戰,其中多半是自己與集體的制約。能「理解」自己的制約而非只是認同它,絕不是一件動動腦筋即可做到的事,而是需要面對、進入引發制約行為的那份主要的痛苦。面對自己的痛苦,鼓起勇氣,選擇與自己的痛苦及其根源變得親密,需要的絕不只是相信或複述自己學到或讀到的那些與自己的真本性有關的內容。若想突破痛苦,就必須進入痛苦。

對痛苦的恐懼越深,就會採取越極端的靈性逃避「解決方式」。譬如,我們可能表現出一副特別重視靈性的樣子,行為從浮誇不實(自尊自大)到故作卑微(一無是處)皆有之。這種情形類似過度控制。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一切幾乎無能為力的人,通常會很渴望這種控制。我們可能發現他人的痛苦,尤其是情感層面的痛苦,會讓我們感覺極不自在;因為無論有多小聲,他人的痛苦都呼應了我們自己被掩蓋的痛苦,同時也讓這份痛苦逐漸浮出表面。陷入靈性逃避時的我們不願承認,也不願感受自己的痛苦,並將自己立於他人的痛苦之外,或許還會對別人說些像是:「說說看你把自己搞成這樣有什麼好處」、「發生這種事真是太好了」、「別活在過去」以及「這是你的業報」(這可能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等,諸如此類的心靈妙語。只要能讓自己保持距離,說什麼內容的話都行,而且最好是隔著一大段距離。

並非所有靈性逃避者都會這麼明目張膽地逃避痛苦;這場逃避之舞可能跳得讓人難以察覺。比方說,想想提倡用正念的專注力觀照所有情況的那些靈修方式。在那些方式當中以及那些方式本身,並未表現出任何靈性逃避的跡象。然而,教人只要客觀地觀照正在發生的事,危險之處在於,這麼做會使人成為過度消極或事不關己的觀察者,因而導致一種過度超然的態度。

這種靈修方式認為旁觀正在發生的事,不進行任何有意義的親密接觸,對心靈是有好處的。以這種方式修行,可能會讓人感到安心、自在。當然,這種靈修方式並沒有錯,錯在它的使用方式,或許也錯在它的教導方式。力行靜心的人可能以為自己正與痛苦並肩而坐,正在分分秒秒觀照它,但其實只是「坐於其上」,隔著一段距離遠觀,而不是與它變得更親密。

倘若靜心技巧主要是用來逃避痛苦,便是在靈性逃避。不過,利用靜心來緩和痛苦或降低痛苦的強度,未必就是靈性逃避的跡象,而是讓人得以更深入生活的一種放鬆技巧。擴大自己的界限、軟化痛苦的邊緣,能給痛苦更大的空間呼吸、伸展、展現它的各種面向。一旦痛苦變得較不尖銳,即可將自己的注意力導入痛苦中,從內在深處逐漸瞭解它。與自己的痛苦越親密,承受的苦楚就越少。這種觀念有違一般的信念。當我們說自己很痛苦,往往不是真的置身於痛苦之中,只是比自己想要的更靠近痛苦一些。此時的我們其實仍在痛苦之外,仍與它相隔遙遠,仍在保持距離。而心懷慈悲,有意識地進入痛苦之中,培養與它的親密度,就能開始真正離苦。此時傷害或許仍在,但我們與它的關係已有所改變,這份傷害不再是我們的一大問題,反倒可能成為導向「心靈要務」(What Really Matters)的入口。

重點是,別美化痛苦的覺醒力,也別因痛苦存在而唉聲嘆氣。真正的自由,並不意味著痛苦就不存在,而是完全接納卻不誇大自己的痛苦。這表示要正面迎向任何正在守衛寶藏的巨龍,而那份寶藏,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寶藏。龍是什麼?龍不就是嚇阻或看似在威脅我們的那件事之原型存在嗎?而且這份嚇阻或威脅,既來自外界、也源於內在。為了取得寶藏,我們必須面對、迎戰正在守衛寶藏的任何巨龍。

無論牠們以何種樣貌出現,起初我們可能認為這幾頭龍是障礙、問題或麻煩。但之後我們將逐漸不再將其視為路上的障礙,而是途中不可或缺的事物。這條路通往何處?通往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事物。立足於這條路上,意味著要放下自己所受的苦,直到沒有任何事物橫梗在自己和痛苦之間。這趟路得自己走才行。選擇走這趟路,既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他人;因為當我們療癒得越深入,就越能成為賦予他人生命的力量。

願我們面對、迎戰心裡那頭巨龍,找到自己與生俱來的療癒、覺醒與自由,並領悟到我們的任務不是離苦得樂,而是「因」苦得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