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詩探索3(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詩探索3(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70 元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8736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詩探索3》由吳思敬、林莽主編,分為理論卷和作品卷。理論卷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的品質,內容為來自名家或實力雄厚的新銳詩評家或詩人,具體內容包括北島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研究、中生代詩人研究、詩壇態勢剖析、八十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回顧、姿態與尺度、新詩史料、新詩理論著作評介、外國詩論譯叢等。作品卷是整理詩壇上出現的創新性詩歌作品而成,其中包括大量詩歌獎項的獲獎詩人的優秀作品,具體內容包括詩壇峰會、探索與發現、漢詩新作、首屆“詩探索·中國春泥詩歌獎”專欄等。

作者簡介

吳思敬
著名詩歌評論家、理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1965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師範學院分院講師、副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
林莽,原名張建中,生於1949年11月,1969年到白洋澱插隊,為“白洋澱詩群”代表詩人之一,出版有《我流過這篇片土地》《林莽詩選》《穿透歲月的光芒》《永恆的瞬間》《林莽詩花集》等詩集、散文集八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名人/編輯推薦

《詩探索》 編輯委員會在工作中始終堅持:發現和推出詩歌寫作和理論研究的新人。培養創作和研究兼備的複合型詩歌人才。堅持高品位和探索性。不斷擴展 《詩探索》 的有效讀者群。辦好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的詩歌研討會和有特色的詩歌獎項。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貢獻。

在中國當代詩歌發展史上,北島是一位有重要影響的詩人。他的直面現實的勇氣、獨立的人格力量和覺醒者的先驅意識,他詩中凝結的一代人的痛苦經歷與思考,使他理所當然地成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作為新時期現代主義詩風的開啟者,北島為中國新詩的現代轉型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作品構成了當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
2016年5月21日,由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首都師範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廊坊師範學院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北島詩歌創作研討會”在河北廊坊師範學院召開。北島和法國漢學家、北島詩歌的翻譯者尚德蘭女士,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者、詩人等四十余人參加了會議。相對於北島詩歌創作的成就與影響,這是一個遲來的研討會;時間拉開了距離,卻也可以讓詩人與學者對北島做出較為客觀的文學史評價。會上,大家圍繞北島的歷史感和使命感,他的深層的靈魂詰問,他的智性人格的魅力,他的詩歌美學觀念,以及他在當代詩歌史上的地位,展開了廣泛、充分的研討。為讓更多的人瞭解研討內容,本刊特辟“北島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專欄,發表謝冕、鐘文、尚德蘭、苗雨時、劉波、陳衛等作者的文章,以饗讀者。
詩人楊克的名字早已為讀者所熟悉。由於在“盤峰詩會”上顯示的民間立場,以及此後主編《中國新詩年鑒》所顯示的傾向性,楊克一直被認為是“民間寫作”的主要代表。實際上,這個標籤放在楊克身上並不太準確。楊克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期踏上詩壇以來,其作品呈現的面貌是豐富與多變的。他的筆下既有現代主義手法的嫺熟運用,又有口語寫作的鮮活生猛;既有富於個人化的抒情,又有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思考。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他的詩歌更為密切地關注著當下中國所呈現的種種社會現象與精神現象。他的《天河城廣場》《人民》等詩作,通過對“廣場”“人民”等政治性話語的解構,明顯地表現了對現實的介入,以及對作為社會良心的詩人角色的承擔。本刊在“中生代詩人研究”專欄中發表了大衛娜、龍揚志對楊克兩首代表作——《信劄》和《人民》所做的點評。這兩篇點評文章,再加上羅執廷的《論楊克詩歌的文化批判和社會關懷》,可使我們對楊克的詩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印象。
新月派詩人邵洵美在1938至1939年間,曾在《中美日報》上連載《金曜詩話》三十一則。《詩探索•理論卷》2010年第1輯曾選發其中的九則,並配發詩歌評論家趙毅衡先生的《重新發現一個詩論家》一文,對邵洵美的詩學思想做了深入的評析。“詩話”,是中國古代詩歌評論的一種主要形式,但是新詩誕生以後,用詩話體談新詩的卻很少,《金曜詩話》是一種可貴的嘗試。鑒於《金曜詩話》自成體系,各篇之間聯繫密切,且讀者尋找全文不易,本刊決定在“新詩史料”專欄分兩次將未刊發的《金曜詩話》全部刊完,本輯刊發十二則,下輯刊發十則。
在2015年秋天召開的“紀念新詩誕生百年•新詩形式建設學術研討會”之後,本刊在2016年第1輯中曾開闢“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研究”專欄,刊發了三篇文章。本輯繼續在這個專欄裏,發表葉櫓的《分行結構意蘊——詩的形式要素試探》、簡政珍的《現代詩分行與思緒、轉喻的對應關係——以汪啟疆的〈季節〉為例》,希望引起讀者對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的進一步關注。
在本輯“詩壇態勢剖析”專欄中,我們刊發了詩人世賓《境界美學與“第四代”詩歌運動的崛起可能》一文,其中關於“第四代”詩歌運動的話題難免會引起紛紛議論。但此文對當下中國詩壇的現狀做了較為細緻的考察,也做出了自己的估量與判斷,相信對讀者不無啟發。當下的中國詩壇,一方面是有真正的詩人在寂寞中堅守,另一方面在各種微信平臺上,詩歌在爆發性地增長,少量的好詩被洪水般的庸詩、劣詩、偽詩所淹沒,各種詩歌圈子爭執不休。如何針對當下的詩歌態勢,撥開迷霧,做出有說服力的分析並提出有效的對策,應是時下詩歌評論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目次

《詩探索3:理論卷》
編者的話
北島詩歌創作研討會論文選輯
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讀北島
北島的文本意義
北島詩歌的節奏語法
航行在現代詩潮中的“紅帆船”——論北島作為一個純粹詩人
為當代詩歌建立啟蒙的傳統——北島論
北島詩歌的文學史寫作問題及意象討論
新詩形式建設問題研究
分行結構意蘊——詩的形式要素試探
現代詩分行與思緒、轉喻的對應關係——以汪啟疆的詩集《季節》為例
中生代詩人研究
論楊克詩歌的文化批判和社會關懷
黑暗時辰裏的一場打坐——讀楊克詩作《信劄》
《人民》:“經驗之詩”的命名可能
我說出了風的形狀
詩壇態勢剖析
境界美學與第四代詩歌運動的崛起可能
八十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回顧
那是一個滿懷激情和詩意的年代——蔣登科訪談錄
詩歌的天空佈滿彩虹——王強訪談錄
姿態與尺度
工業力量,在農耕和古典中的靈魂獨舞——讀師榕的詩
詩人訪談
地域、都市、現代性及語言創造——秀實和姚風,港澳詩歌對話
新詩史料
金曜詩話(十二則)
新詩理論著作評介
“詩史不孕症”終於有了治癒的希望——評臺灣張雙英的《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
外國詩論譯叢
童貞女與發電機(節選)
趙慧慧章燕譯

《詩探索3:作品卷》

書摘/試閱

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
——讀北島
謝 冕

中國新詩一百年,一百年都在追求中。在這一百年中,前五十年,我只是一個愛讀詩的人;後五十年,我是一個寫詩失敗的人。詩伴隨著我整個生命的歷程,我讀詩,也讀詩人,讀詩歌的歷史。
我十分看重詩歌的審美性,我更看重詩歌的時代性。我認為每一個詩人都在追求詩與時代的契合、融匯,使自己的聲音能夠傳達時代的精神。對於詩人而言,僅僅表達自己是不夠的,他還應該通過他獨特的聲音,傳達出他所從屬的時代的聲音。審美性加上時代性,這就是我的詩歌理想。
從這個前提出發,我讀新詩史時,肯定了從胡適、陳獨秀開始的那一代人。我感謝他們,他們關於詩歌的言說中保留了諸多強大的、中國人為追求理想和光明而發出的狂飆突進的聲音。我因為《鳳凰涅槃》而記住了郭沫若;因為《死水》而記住了聞一多;因為《我愛這土地》而記住了艾青。
我目睹了中國新詩的建立與成長,我也經歷了中國新詩失去自由的痛苦的年代。我厭惡那些被規定的、“只能如此”的寫作,我也蔑視那種充滿現代迷信的、千篇一律的寫作。從那時起,我在內心深處祈求並期待中國詩歌恢復自由。
儘管等待漫長,那個日子終於到來。……。我最初認識北島和他的朋友們,是在北京昏黃街燈的地攤上,是在西單的民主牆上。那些散發著油墨清香的詩篇,給了我最初的喜悅和安慰。
這是中國最年輕的聲音,它們呼喚著中國詩歌自由精神的回歸。北島和他的朋友們唱著我們陌生而又親切的詩歌向我們走來:“從微笑的紅玫瑰上/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謠”;北島:《微笑•雪花•星星》。“黃昏就是黃昏/即使有重重陰影/陽光也會同時落入/他們每個人心中”。北島:《黃昏:丁家灘》。
就這樣,在百花山的山谷裏,在黃昏的丁家灘上,我認識了最初的北島,也認識了他的朋友們。正是他們,用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們:我們即將告別黑暗,“這是等待上升的黎明”。
這是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詩歌,它們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那些為文學和詩歌設置的枷鎖和鐐銬;它們告別虛假,回到本真的人生和人的本性。這些來自地下和民間的新詩人,連同那些被無情發配,從人間地獄帶著累累傷痕歸來的前輩歌者,他們共同譜寫了新生的喜悅和充滿血淚的人生,迎來了中國詩歌撥亂反正的新時代。
如果說,“五四”的新詩革命是中國新詩的建設期,那麼,“文革”結束後“新詩潮”的崛起,則是中國新詩的復興期。這就是我看重我們今天討論的北島,以及同樣看重他的《今天》和白洋澱的朋友們的原因。他們和他們受苦受難的前輩,共同打開了黑暗的閘門,讓新時期的陽光透進來。
北島說自己“總體愚笨”,北島:《三聯版小序》。其實他少言寡語,內心豐富。我和他相識多年,在國內,在我家,後來在國外,在維也納,在香港,在倫敦,在荷蘭,我們都曾相遇,但總未深談。認識北島,只是通過讀詩。他的全部人格,他的思想和藝術,詩是明證。他是一座北方孤獨的島,他的詩代表了一個時代。他的詩,是自由和抗爭的聲音。他的批判精神,他對已有事實的懷疑,他的卓然自立的自由靈魂和人性追求,正是我們在漫長的冬天所等待和期盼的。
它不是昨天,也不是遙遠的明天,而是我們共同面對的今天:“即使明天早上/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讓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筆/我也決不會交出這個夜晚/我決不會交出你”。北島:《雨夜》。在抹殺自我的年代,在被教誨一切都盲從的年代,在所有的真相都被遮蔽的年代,始終都堅持獨立的精神是多麼需要勇氣!這時我們聽到了驚雷一般的回答:“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島:《回答》。
北島除了說自己“總體愚笨”,還說自己“性格倔強”,“到處重重迷霧,只能往前走”。北島:《三聯版小序》。其實,交往多了,我不僅認識了他的堅定,也認識了他的溫情。“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個人”;北島:《宣言》。“我是人/我需要愛/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裏/度過每個寧靜的黃昏”。北島:《結局或開始》。這是溫情的、人性的北島,也是豐富的北島。
寫作是孤獨的,詩人是孤獨的,因為詩人是暗夜裏最初的醒者,詩人是舉燈的人。這座矗立在中國大地的孤島,有他的一份寂寞,更有他的一份堅定:

群山之間的愛情
永恆,正如萬物的耐心
簡化人的聲音
一聲淒厲的叫喊
從遠古至今

這是他去國之後《在天涯》中的詩句,不僅孤獨依舊,而且溫情依舊,對母語的敬畏依舊。向孤獨的寫作致敬,向誠實和謙卑致敬,更向堅定的歌者致敬!


2016年5月20日於廊坊師範學院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北島的文本意義
鐘文


無論是從思想史,還是從文化史來看,二十世紀都稱得上是語言被解放的世紀。語言的奴隸制度被解體,語言真正成為主人。柏拉圖把語言看作上帝的理性世界的僕從,語言只是對這理性世界的死板的摹寫。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有了進步,但也只是把語言從上帝的僕從縮小為理性的僕從,仍然還是奴隸。從十九世紀末開始,西方思想家已經從根本上顛覆了語言是“上帝的僕從”和“理性的僕從”的這種看法,認識到人的現實基礎是“我說”,而不是“我是”。人的一切活動應該先有“我說”,再向“我是”發展,這是人與現實關係的一場革命。語言不再是附屬品,它獲得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一種“客觀現實”。從此以後,寫作者應該明白,自己受制於“語言”的這一陌生邏輯,延伸開來,就生成了人的生存覺醒中的關鍵一點——語言覺醒。
索緒爾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大發明家,他是用語言研究去生髮哲學思考的創始人。他第一個提出語言是自己說自己,語言是一種符號,並提出“能指”與“所指”這一對概念。“能指”是表示者,“所指”是被表示者。“所指”是指語言的概念,“能指”是指語言的有聲意象。語言的發展就是“能指”的任意性結果。索緒爾還提出了聚合關係——組合關係、語言——言語、共時性——歷時性等新的觀點。索緒爾是把語言作為一種完整的形式體系、一個統一的領域、一個自足的系統來研究的。索緒爾的這些概念和觀點,無疑在人類的思想史上引發了一場大革命。這場革命從人的形式研究一直延伸到人的生存研究,從哲學、邏輯一直發展到科學。由此,人類的研究慢慢地從邏輯理性達到直覺、性、下意識等。這是人的第一次思考、真正的思考。真正思考的隊伍後來越來越長,這支隊伍有克爾凱郭爾、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伽達默爾、福柯、德里達等,遍及整個世界,包括俄羅斯,但沒有中國。
中國人不會說話,至今仍然如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一種恐怖的邏各斯籠罩著中國,籠罩在每個中國人的頭上。北島當年寫詩,用了一句“綠色的陽光”,結果把他的爸爸嚇得抱頭鼠竄。“綠色的陽光”,這是要被殺頭的語言。歷史上每一個階段都會有邏各斯現象,因為語言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頑固的偏見,它一方面虛構了一種精神風俗,另一方面又約束了人的精神創造,固化了一切形態。作為“有用的偽造”(尼采),它是永遠的過去式、永遠的束縛。但是中國語言的邏各斯,是一種以權力專政介入、意識形態污染窒息至死的邏各斯,是枷鎖式、黑屋式的邏各斯,是二十世紀語言的奧斯維辛。
從這樣的背景出發來看北島的詩歌文本,其意義是無限的。現在的文學史研究者都認為,北島的“我不相信”是一種生存覺醒、思想覺醒,但他們好像都忽略了一點,“我不相信”也是一種語言覺醒,是一種與生存覺醒和思想覺醒伴隨而來的語言覺醒。北島對整個世界的黑暗(包括窒息至死的語言世界)表現出懷疑、決裂與反抗。這樣的一種覺醒勢必與尼采的“上帝死了,價值翻轉”的呼喊存在著呼應。
我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第一次讀到北島的《回答》: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為了在審判前,/宣讀那些被判決的
聲音。//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
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藍的,/我不相信雷的回聲,/我不相信夢是假
的,/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讀到這裏的時候,我驚訝得瞠乎其目。因為當時中國的語境是鐵窗語境,這個語境只相信:天是藍的,夢是真的,好望角已發現,冰川紀已過去。北島這種驚世駭俗的呼喚需要有赴湯蹈火的決心。“我不相信”,的確是時代的傷口與個人的傷口契合在一起時喚出的勇氣與正義,於是它就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識,也成了北島的標識。“我不相信”作為一個詩歌形象,它肯定具有歷史意義的傳記性,永不可磨滅。“我不相信”作為詩歌形態的表意語形出現,它不是一句意識形態的口號,而是一句明明白白的大白話。這句大白話與“天是藍的”“雷的回聲”等形象共同組成了一幅詩意的圖畫,結果其“能指”範圍就非常廣泛。這就是誤會中的智慧,用詩去創造人工神話來抵制專制的語言邏各斯。
北島的“我不相信”有做語言主人的自豪。“我不相信”是相信語言可以支配世界,可以改造世界,有語言做主人的權威。語言覺醒一定會帶來思想覺醒和生存覺醒,這是一種聯動革命。中國的五四運動開始是白話文語言革命,後來才演變為各種行為革命。古往今來的權力集團死守他們的語言體系,保護了他們的語言邏各斯就等於守護了他們的生存基礎。意識形態與語言存在是一張牌的正反面。北島對於語言作為一種人自為人的基因因數、自由因數的敏感,表現在他的全部創作中。當然他有一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
北島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早期的詩與後來的詩有很大的不同。他早期的詩更多的還保留著那個時代的烙印,從用語選擇到意象創造。比如他在《一束》《太陽城劄記》《一切》等詩歌中大量使用的還是海灣、帆、噴泉、畫框、日曆、羅盤等等那個時代氾濫的詩物象。詩人用的詩圖畫常常是“童年清脆的呼喚”“開滿野花的田園”“陪伴星星的夜晚”。這些用詞是鮮亮的,但又是呆板的、公用的,是沒有詩人個人體驗性在裏面的時代話語,是濫用的、單向性的、平面化的時代沿用語。但是我們又應該看到,詩人沿用了這些辭彙,卻常常是用別人的酒來澆自己的塊壘,不妨礙詩人創造出真實的個人化的詩歌形象,包括“我不相信”的詩歌形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個人化、私密性的事,一旦入詩,詩的語言解放程度就越高。《雨夜》是北島早期詩歌中少有的幾首愛情詩之一,詩中也有“我不相信”的形象,但它比之《回答》卻更有獨到性、原創性,語言是鮮活的、個人的:

即使明天早上/槍口和血淋淋的太陽/讓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筆/我也決不會交出這
個夜晚/我決不會交出你/讓牆壁堵住我的嘴唇吧/讓鐵條分割我的天空吧/只要心在跳
動,就有血的潮汐/而你的微笑將印在紅色的月亮上/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喚醒記憶

尤其是最後四句寫出新的語言形象。“血的潮汐”“微笑——印在——月亮上”,這些語言在當時是非常獨特的。《太陽城劄記》中寫命運,“孩子隨意敲打著欄杆/欄杆隨意敲打著夜晚”,聲音的聯動暗示命運的隨意;寫愛情,“恬靜。雁群飛過/荒蕪的處女地/老樹倒下了,嘎然一聲/空中飄落著鹹澀的雨”,愛情的神秘、偶然、不可言說的甜味,感覺的廣闊性是通過“飛過”“荒蕪”的視覺,“老樹倒下”的聲音,“鹹澀的雨”這些視、聽、味的斷裂式的並呈來表達,這就非常陌生、新穎,唯其陌生卻異常生動。這些都是有切膚之體驗的語言,特別有詩味。
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期,詩人對語言的運用已經越趨自覺,感覺的手每時每刻都在做著語言遊戲。比如他寫的《很多年》,他寫那種微妙的感覺,有一種特別異樣和新穎的呈現:“我小心翼翼/穿過緩緩流動的夜晚/燈火在鋼叉上閃爍/很多年。寂寞/這沒有鐘的房間……”這種語言是透明與不透明之間指向複雜與異樣的語言,這種語言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日趨增多。
我把北島的創作分為早期、中期,以1989年他的出走為界。1989年以後的創作,他完全淘汰了早期曾用過的時代沿用語——那種呆板的、中性化的語言;他從溫和的暖色抒情轉向了冷抒情;他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他有獨到體驗的物象,例如鐘、鐘聲、表、刀、鋼叉、傷口等。這些物象大多冷峻、鋒利,喻義多向,這是詩人當時的心靈顏色的對應物。他這樣寫鐘聲:“鐘聲深入秋天的腹地/裙子紛紛落在樹上/取悅著天空/我看見蘋果腐爛的過程……/沉默的敲鐘人/展開了時間的幕布/碎裂,漫天飄零/一個人日子撞擊不停……/萬物正重新命名/塵世的耳朵/保持著危險的平衡/這是死亡的鐘聲”(《鐘聲》)。鐘與鐘聲在這裏已不是一個單向單義的物象,它以其鮮明的表像,又以其多樣的喻義給人以詩的衝擊。它展現了沉重到痛不欲生,但是又不屈於希望的複雜,一種“危險的平衡”、黑暗與光明交集時的矛盾,全部通過報應、復仇、反抗的鐘聲而得到隱喻化的歷史展現。鐘聲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符號,它是生命的時間提示,所以喻化為對善的嘉勉,也是對惡的震憾。這時候,北島文本中有大量精彩的、充滿陌生化的、新鮮的個人語言,如“老謀深算的鐘錶”、“早晨起來/大地到處滾動著蘋果”、“方形的月亮”、“早晨那些魚內臟如燈/又亮了一次”、“喋喋不休的日子”、“四月的風格不變/鮮花加悲傷加抒情的翅膀”、“我雙腳冰涼,在田野/那陽光鞣制的虎皮前止步”。這是一批全新的感覺體驗世界的用詞。詩人的感覺體驗在深層的異域中敞開了肉身,以全新的語言經驗傳達給人,新的語言經驗形成了全部獨特的詩圖畫。
北島是怎樣從自發到自覺地去尋找詩人的語言的?詩人的語言是什麼樣的語言?我認為詩人的語言應該有如下四個特徵:
第一,詩人的語言是私人語言。詩歌是詩人吟給自己聽的悄悄話,是內心的獨白,它不是人際溝通的對話,原則上它排斥公共語言。詩的語言從本質上來說是詩人的人格、秉性的外化,是本真的東西。一切學識、知識、文化在詩人心中的積澱,都是通過秉性在發言。剛才我們講到,北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的全新的語言都是跟他的生命體驗密不可分的。
北島的語言特色是自然、本色而又豐饒多彩的,屬於雄秀兼備的類型。他喜歡選擇自然語態,語言的邏輯多陳述句;不用情感詞,多用實體詞,不拗句,只拗詞;多做名詞、形容詞的革命。比如北島在他的用語中,常常會用一般詩人不多用的斷言句——“是”與“不是”。他的《一切》十四句是十四句斷言句。他的《歧路行》有一段四十句詩是三十六個斷言句。他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那塗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然後是四個“我不相信”,詩的最後一段仍然是兩句斷言:“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北島從一開始用“我不相信”,到後面用“我高叫,永不”,似乎成為風格。有人置疑這樣做是著意做意識形態的對抗,這樣的評論不正確。應該看到北島這種最樸素、最自然的語態,這種悲劇性的直面,沒有喜劇的曲折,正是詩人正直、有擔當的人格色彩的表現。自然的秉性是自然的構造,語言就是一種本性的流露。
第二,詩人的語言是語言邏輯的能動。邏輯從來是語言生命的毒藥。為詩者就是構建詩的邏輯,非語法的邏輯,更非邏輯的邏輯,拗邏輯成為詩人語言的日常功課。北島是一個拗得不厲害的詩人,他自有一套從平隱中拗出詩意來的做法。他中期的詩歌特別明顯,見他的《回家》:

回家,常妄想/收回他的一縷輕煙/我的道路平行於/老鼠的隱私//往事令我不安/
它是閃電的音叉/伏擊那遺忘之年的/隱秘樂器//而此刻的壓力/來自更深的藍色

道路——平行於老鼠的隱私,這是邏輯上出格的表達,但唯有其出格,才能顯出我回家後的狼狽不堪。音叉——伏擊——樂器,這是使動與被動的混淆,但它對於焦慮不安的狀態有很大的形象性。壓力——來自——藍色,藍色明顯是被借用的詞性,但只有用藍色才能夠表現遙遠、巨大的狀態,才有新意。
早期的詩中那種偉大而空洞的元陳述的表達幾乎看不到了,能指的遊戲卻越來越精彩。
第三,詩人的語言是被詩人體驗過的語言。體驗是創造者的專利,詩的全部獨特色彩來自於此。我們閱讀北島關於流亡的詩性語言:“每一刻都是捷徑/我得以穿過東方的意義/回家,關上死亡之門”(《新年》),這是每一刻的盼望化成每一刻的絕望的表現。“當風暴加滿汽油/光芒抓住發出的信/展開,再撕碎”(《晨歌》),這是心如刀剜的詩畫。“我沿著氣泡攀登/我沿著雷鳴的掌聲攀登/我沿著陌生人的志向攀登/我沿著旋律攀登/他開始了終點以後的旅行”(《東方旅行者》),這又是描摹了一種瀕臨死亡、一種異常的病態狀態。語言只有在生活的五味缸中沉浮千遍之後才會建立起這種只屬於詩人與這世界的虛幻關係,獨特的體驗勢必讓語言突破牢籠。
第四,詩人的語言是充分的肉身世界語言。我這裏不用感性世界而是用肉身世界,因為感性或者感覺是相對於知覺和理性而言的,只是理性的一個表皮而已,它是不獨立的。從身體現象學的觀點看,身體表現為某種具有生命、靈性和生機的東西,它是靈化的,自成一體的。所以詩語言必須是一個肉身世界。克爾凱郭爾曾說過,詩歌境界是一種直接的、內在的、無關聯性的、模糊的,但又是自成一體的。這一論述十分精到。克爾凱郭爾是哲學家兼詩人,所以他有兩重感知,兼具理性思維邏輯和詩性思維邏輯。他對生命的體驗與表達,簡直無人能及。北島的詩歌在肉身世界的創造上卓有成就。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寫過一首悼念他妹妹的詩,叫《界限》,是一篇佳作,是一篇在《回答》之外的《回答》,回答的是生與死:

我要到對岸去/河水塗改著天空的顏色/也塗改著我/我在流動/我的影子站在岸邊/
像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我要到對岸去/對岸的樹叢中/驚起一隻孤獨的野鴿/向我飛來

這首詩是寫人在生死界限中的幻覺。一條河流,天地分隔,生死永訣。河水塗改著天空也塗改著我,指悲情的傳染,這世界一切皆悲。寫人在這悲慟之中的驚悚,變成了影子,像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這個意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複遝地說“我要到對岸去”,這又是一種生的呼喚。最後的三句是高潮,是悲痛之中的幻覺:“對岸的樹叢中/驚起一隻孤獨的野鴿/向我飛來”。“野鴿”這個意象似乎有點受帕斯詩歌的影響,但仍然是北島的戛戛獨造。整首詩對物象的描寫既平易樸實又驚心動魄。抒情的鋪展非常節制,意象的塑造濃縮有力,有非常大的震撼性。全詩是一條物的線索,河——樹——野鴿;一條情的線索,悲痛——驚悚——幻覺。這首詩的語言特徵正如德里達所稱讚的好的語言要放置到“處女狀態”(意指“沒有被使用過”的狀態),這首詩的語言就是處在這種狀態。一首好詩大凡都有一個到兩個刺點(“刺點”是羅蘭•巴爾特對好的攝影的一個發明概念),《界限》的刺點是樹與野鴿。詩歌的刺點來源,一個是意象語言的獨創,一個是拗句和拗詞的效果,再就是意思上的悖謬與矛盾的運用。一旦詩歌有了刺點,它就會產生陌生化效果和延異化效果。讀者看了這個刺點就往往會止步,會流連忘返,會興趣盎然地去破譯這首詩歌,讀者被深埋了。但是,這些刺點是需要詩歌用抒情去作裹掖效果的。這首詩裏面“我要到對岸去”的複遝和情境交融的描寫就是一種抒情的表現。但是,如果刺點太多,或者不明確,或者這個刺點沒有情的支撐,讀者往往就會拂袖而去,這就是中國古詩論中所謂的“隔”。
北島在談他的創作體會的時候,提倡詩人應該像野獸一樣生活。這是詩人體會至深的一個斷言。詩人要擺脫專制的語言邏各斯式的籠罩,要追求自己的個體語言、自身體驗的語言,首先詩人必須成為一個個別的人。詩人力求去“還原”,從神的人、類的人“還原”為本真的人,一個真正的個別人。這樣就能做到敞開自己的五官六覺。詩人感覺的淤塞已經成為致命因素。詩人必須去接收與發現更多原始性、野性的東西,這樣才能夠使詩人敞開它的任意性,從生命的根底去發出任意的衝動。北島這樣的論斷是很有道理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6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