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香港城市探微
滿額折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香港城市探微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探索一座城市,既需要一種「俯瞰」,
從三萬英呎的高空,去欣賞和解讀這朵大都會奇葩;
也需要一種「探微」,在窄巷中推開一扇扇窗戶,
用好奇的眼光細看城市的磚磚瓦瓦。

本書作者從內地來港工作三年,閒時遊閱大街小巷,分別從宏觀與微觀兩種角度探索香港,寫成「香港城市觀察」與「香港地名筆記」兩大部分,前者梳理香港城市特質及發展脈絡,後者深入舊城窄巷,寫下旅居香港的探微所得,希望令彼岸旅者認識「購物天堂」以外的香港;讓此岸居民更樂於去發現居住地的「廬山真面目」。

作者簡介

肖喜學,出生於一九七一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先後在北京、香港兩地工作,服務於大型中資企業及其駐港機構逾二十年。清華大學《住區》雜誌「邏輯城市」專欄主持人、撰稿人,致力於以經濟、地理、歷史、文化等多元視角研究城市問題。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xixue2009

目次

王緝憲序

自序

 

第一部分:香港城市觀察

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生存?

「蚊型地」與「牙籤樓」

香港為什麼學不了新加坡?

茶餐廳裏的城市

我們需要多少停車位?

為什麼說「港鐵模式」難以複製?

樓盤案名:兼論兩岸三地之審美觀

皇后大道東:透過一條街看見什麼?

界限街:與土地年期有關的那些事

大角咀海興大樓:五十年後的房子值多少錢?

一則「大逃港」舊聞的啟示

 

第二部分:香港地名筆記

香港最好聽的地名

香港最令人費解的地名

九龍:香港最善變的地名

香港最難懂的地名

香港最恐怖的地名

香港最易被誤解的地名

日治時期的香港地名

香港地名的殖民印記

香港地名的雅化和吉化

歌聲中的香港地名──引子

歌聲中的香港地名──獅子山下篇

歌聲中的香港地名──情歌篇

歌聲中的香港地名──世像百態篇

進教圍、舊金山與教宗方濟各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茶餐廳裏的城市

在香港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茶餐廳,它們看起來很擠迫,裝修和桌椅顯得陳舊,服務員老少高矮胖瘦都有,甚至連工作服也不統一,硬件條件跟內地的茶餐廳不能相提並論。但是,香港人這樣形容它:茶餐廳,是香港人每天都會經過或光顧的地方;是甜蜜回憶的地方,令人難以忘懷;是無情人間的加油站,給人點點暖意;是流離生活的支點,讓人找到僅有的歸屬;是讓無分階級的人,以實惠的代價,在充滿壓力的日子裏,來舒口氣、喝杯茶、吃碗麵的心靈避風港。這些平民化而又有人情味的飲食場所,有着他們的集體記憶,可以算是香港的代言物之一,立法會議員們甚至要為茶餐廳申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牌檔」的奮鬥

灣仔的日街、月街、星街一帶,由於緊鄰太古廣場三期,再加上發展商的整體打造,已經成為各式異國風味餐廳、酒吧、咖啡館、時裝店雲集之地,影視劇經常在這裏拍攝,時尚前衛的人群在這裏穿梭。然而就在光明街和進教圍的交口,一個鐵皮大牌檔就立在路的一側,店主在這裏煎蛋、沖奶茶、收錢,午飯時段還會在街道旁擺上露天桌椅,供周邊寫字樓的員工就餐,這讓本不寬敞的街道更加擁擠,如果這時旁邊的公寓有車輛要進出,西裝筆挺的進餐者就只好站起身來,挪動桌椅,讓汽車通過後再恢復原狀繼續吃飯。

不要小看這家小店,它就是經常上影視劇、接待過劉德華、呂方等一眾名人的德如茶餐廳,它的創辦人蘇媽媽今年已經八十多歲,店務雖已由她排行第六的兒子主理,但她仍經常到店舖打點。蘇媽媽談起小店的歷史:「五十年前丈夫去世,政府原本要收回大牌檔的牌照,知道我要照顧八個子女,所以繼續發牌讓我經營,後來租了毗鄰大廈的地舖居住。原本只賣奶茶、多士,七十年代將地舖改成茶餐廳,供應炒粉麪飯,經營至今。」這個具有香港色彩的勵志故事,告訴我們這間茶餐廳的源起。

「二戰」後,大量人口自中國內地湧入香港,使得香港居住和商用建築空間都十分匱乏,政府一方面考慮到人多有大量飲食需求,另一方面考慮到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於是發出特別牌照在街頭經營熟食攤檔。這類攤檔不需要支付租金,設備簡單,相當於一個內設廚房用具的巨型鐵皮箱,節省了不少建築空間,店主營業時擺出可折疊桌椅,晚上「收爐」時則會用木板、鐵皮把小店包起來放在路邊。香港1970年代進行市區重建時,為改善市容和衛生狀況,不少大牌檔由於牌照被收回而結業,也有部分遷入店舖,例如源於灣仔克街的再興燒臘、源於中環的鏞記燒鵝和九記牛腩,均從大牌檔起家,如今已成為著名食府。迄今,全香港只剩下28個大牌檔牌照,按規定,牌照在持有人離世後會自動失效,不能傳給其繼承人。而德如茶餐廳則擁有灣仔區現存唯一的大牌檔牌照,正是由於其標本意義。經常會有教師帶學生來此地參觀拍照,也有外國遊客專程來品嘗香港地道風味美食。

當「茶」遇見「餐」

一般認為,1946年即有食肆以茶餐廳名義經營,1946年黃柏壯創辦、位於中環的「蘭香閣茶餐廳」,是香港已知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而1952年開業、同樣位於中環的蘭芳園則是現存最古老的茶餐廳。蘭芳園同樣是從大牌檔發展而來,目前仍是28張大牌檔牌照的持牌人之一,其位於中環結志街的老店還保留着綠色鐵皮屋的傳統大牌檔風格。

發展成為茶餐廳的另外一支,則是所謂的「冰室」。冰室盛行於19601970年代,主要提供咖啡、雪糕、汽水、麵包、西餅等飲品和仿西式食物,不過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越來越多,再加上大牌檔進入店舖經營後也引入西式食物,於是兩者就越來越相似,狹義的「冰室」越來越少見。如今,以「冰室」名義運營的還有三十多間,你如果在街上看見以「冰室」命名的餐廳,廣義上也可當它是茶餐廳。

茶餐廳可以理解為西式餐廳的本土化、平民化變種,在茶餐廳出現之前,西式食物只有正式的西餐廳才提供,而且專門服務外國人和高收入者,普通人士消費不起,而茶餐廳則提供廉價的西式食品選擇。茶餐廳也可以理解為將中式食品進餐方式西化的場所,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向來採用聚餐形式,即一群人圍坐在一起共享菜品,而茶餐廳則借鑒了西餐的模式,即每個人點自己的菜品並享用自己的那一份。

「茶餐廳」顧名思義,其實包括了兩部分內容,即「茶」和「餐」,而每一部分都能體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在「茶」的部分,除了冰室的汽水,也有從英式紅茶變種的港式奶茶,從咖啡室抓來的港式咖啡,把奶茶和咖啡混合起來的鴛鴦,檸檬也被玩了個夠,除了檸檬水、檸檬茶,還有「檸樂」(檸檬 + 可樂),甚至「鹹檸七」(鹹檸檬 + 七喜)等;在「餐」的部分,又分為早餐、午餐、快餐、常餐、下午茶餐、晚餐等;其中中式食品包括各種粥、粉、麵、飯、燒臘(如燒鵝、叉燒、臘腸)等;西式食品包括意粉、通心粉、餐包、三明治、香腸、煎蛋、奄列(煎蛋捲)、豬扒、雞扒等;此外也引入其他地區的食品,例如東南亞咖喱、日式烏冬等等。菜品也經常是各式混合的,例如:麵條配香腸、煎蛋,米飯配豬扒、咖喱等。

一篇文章這樣分析茶餐廳獲得港人垂青的理由:「茶餐廳的方便快捷,與爭分奪秒的港人生活節奏十分合拍;茶餐廳定價大眾化,每餐平均消費約二十至四十港元,即使天天光顧,普羅大眾也消費得起。」茶餐廳作為一種餐飲形式,有着包括菜品在內的獨特物質形態,對香港人來說又是一種生活習慣,並且昇華為一種文化。香港作家馬家輝甚至將「茶餐廳文化」類比為「香港文化」,他說:「混血,雜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既有雲吞麪亦有鵝肝醬,甚至印度飛餅、越南米線、泰國河粉,茶餐廳就是『茶樓+餐廳』,把世界宇宙包羅在碗筷刀叉之間,是具體而微的全球化象徵。」

 

香港最令人費解的地名

在香港,有一類地名比較奇怪,它們的中文和英文在字義上毫不搭配,不好記憶,也讓人一頭霧水,這一部分我們來盤點這些令人費解的地名。

淺水灣(Repulse Bay

港島南部有兩個著名的海灣——深水灣和淺水灣,一個叫做熨波洲的小島在中間隔着。深水灣是華人的豪宅區,以別墅為主,淺水灣是西人的豪宅區,以公寓為主;深水灣的英文叫做Deep Water Bay,那麼淺水灣就叫做Shallow Water Bay了?偏不,而是叫做Repulse BayRepulse在英文中是擊退、擊敗之意,得名是因為1840年代曾於該灣停泊的英國海軍軍艦HMS RepulseHMSHis/Her Majesty's Ship的縮寫,即「國王或女王陛下的船艦」,說明該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國內樓盤以「淺水灣」命名的時候,有的會把這個「repulse」也直接拷貝過去,只能說明命名者對歷史的無知。

銅鑼灣(Causeway Bay

銅鑼灣目前已經是香港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但「銅鑼灣」原來指的是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因為在填海之前,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而早期海岸線就在今日銅鑼灣道的位置。不過,如今被稱為「銅鑼灣」商業區的位置,並不是原來的被稱為「銅鑼灣」的海灣位置,而是海灣西北方向的「東角」(East Point)。香港開埠後,東角成為英資怡和洋行總部所在地,當時怡和在此區域設置貨倉及糖廠。由於來往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很不方便,就興建了一條連接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的位置。至1950年代填海工程將海灣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用來修路,一部分則成了維園。原來曾經位於海邊的銅鑼灣道和建於海灣中的高士威道,都變成了內陸道路。

你坐地鐵到銅鑼灣,列車會提醒你「Causeway Bay」到了,所以「銅鑼灣」就等同於「Causeway Bay」了。但是,「Causeway」不是「銅鑼」,而是「海堤」的意思;而且不要以為「銅鑼灣道」就叫「Causeway Bay Road」,實際上叫做「Tung Lo Wan Road」,「高士威道」才叫做「Causeway Road」(即「海堤道」之意)。

香港仔(Aberdeen

「香港仔」即是「小香港」的意思,為什麼不模仿新加坡叫「小印度」(Little India)的方法,叫香港仔做「Little Hong Kong」呢?香港仔在港島南區的中心位置,原稱「石排灣」,這一帶於明代已被稱為「香港」,也是「香港」的起源之地,後來「香港」被指代為「香港島」全境,故初時的「香港」就成了「香港仔」。

後來香港政府將此地命名為Aberdeen,實際上港島中心區還有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路叫做Aberdeen Street(鴨巴甸街),雖然兩個地方離得很遠,但是都跟「鴨子」沒啥關係。鴨巴甸街在香港開埠後作為華人與洋人聚居的界線,華人住街道以西,街道以東則是洋人居住,並成為維多利亞城的市中心。Aberdeen(鴨巴甸,又譯為阿伯丁),其實是曾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為第四代阿伯丁伯爵)。他曾兩次出任外相,其中第二次恰逢英國佔領香港及《南京條約》簽訂之時。

赤柱(Stanley

赤柱位於香港島區之赤柱半島,淺水灣以東。據說赤柱以前有很多木棉樹,有鮮紅的花朵,在日出陽光照耀下看起來像紅色的柱子,因此村名稱為「赤柱」。另有一說是因海盜猖狂,當地常遭搶劫,也有海盜寄居於此,原住民稱該地有「賊常住」,客家口音「賊住」後來轉為「赤柱」。不管如何,「赤柱」都是一個中國名字。那麼Stanley 又是怎麼回事?跟Aberdeen類似,Stanley 其實是Edward George Geoffrey Smith-Stanley(斯坦利勳爵),此人曾經三次出任英國首相,不過三次加起來也不到四年,他在1841年曾擔任殖民地大臣。

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

水坑口以前是港島北岸的一個海角,附近有一個大水坑,1850年代填海後已成為內陸地區。1841年義律與琦善私下擬定《穿鼻草約》後,英軍登陸香港,其測量人員發現附近有一片突出的高地既平坦又臨海,可用來紮營,於是開闢從海旁到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前譯「波些臣街」)。

126,英國遠東艦隊支隊司令伯麥(James J. G. Bremer)乘高爾合號(HMS Calliope)在水坑口登陸,並在海面鳴炮,表示正式佔領香港。他們把水坑口命名為Possession Point,即「佔領角」之意。Possession Point Possession Street都有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所以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文地名改成了較為中性的「水坑口」,而英文則保留至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