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簡體書)
滿額折

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68 元
定  價:NT$ 408 元
優惠價:87355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在十九世紀,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擁有了無可爭議的海上統治權,然而,這一支規模空前的海上力量逐漸被美國所取代,一些同樣企圖以對抗形式攫取海上霸權的其他力量卻遭遇衰敗。這對於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依然有著耐人尋味的啟示。本書以十九到二十世紀各國海權發展之路作眼,對於美國如果一步一步走向海權大國的歷程加以考察和分析,尋求對於當今中國的啟示。

作者簡介

章騫(1967--2016),字德淳,曾供職於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以“聖寶劍橡葉騎士”涉足網路。主要研究方向為海上力量史和海上衝突史等。主要專著:《無畏之海:第 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艨艟夜譚》等,還在多種報刊發文百餘篇,主要有《十九世紀英國海權與全球化》、《海權與海上絲綢之路》、《海那邊:海上自衛隊將領談島嶼防禦》、《邁向“藍海”的第 一步:西沙海戰》、《從橙色到彩虹:二戰前美國海軍對日戰略計畫追蹤》、《探尋戰後日本的航母夢》以及《迎來還曆之年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等,並在《現代艦船》等雜誌設有專欄。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著名海軍史學者章騫生前最後一部作品

啟示中國該如何破解和平崛起的戰略難題

名人推薦

《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最為難得的就是,作者敏銳地從變化中的大國關係角度來觀察和分析現代海權的興衰與轉移。迄今為止,國內對海權的討論往往局限于海洋力量,從海軍力量與海洋利益方面來描述海權,而本書則是從大國關係角度討論海權,把動態均衡的國際關係歷史發展作為全球海權變化的動力,這樣的視角既豐富了海權研究的方法維度,也拓展了國內海權思維的歷史時空深廣度。

——趙楚

章騫的《不列顛治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系統而全面地回顧了那段王權更迭的歷史,為我們帶來了極好的梳理,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博弈的關鍵、制勝的奧秘以及避免零和的可能,相信這些對於當今中國,大有助益。

——崔軼亮

序一:李亞強

 

 

 

 

章先生的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面世了。這是繼《無畏之海》後章先生關於“海權”問題的又一力作,可喜可賀,既為業界取得新成果,也為章先生的研究又有新斬獲。在《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中,章先生以開闊的視野、深邃的目光、獨特的視角,開啟了一個嚴肅戰略課題的研討大門,對於當下如火如荼開展的海洋強國研究,當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作為專事海洋問題研究的同仁,本人有幸對章先生的大作先睹為快,受益匪淺,感觸多多,不吐不快。現權以管見祝賀《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正式出版並期望增添些許錦上之花。

海權理論濫觴自西方,海洋國家多在西方。西方國家最早將海權理論作為海上行動的指南,對海權理論有最充分的實踐,積累了最豐富的經驗。基於營養最豐富的沃土,西方學者在此領域歷經多年的研究,成果多多,論著可謂汗牛充棟,建立了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而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在海權理論與實踐方面實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縱觀歷史,中國在向海洋進軍的征途上是一隻半路睡覺的兔子。古代中國雖然發明瞭指南針、“牽星過洋術”並曾擁有先進的造船技術,也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創造了“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但古代中國畢竟是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大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空間與物質基礎均在東亞大陸,沒有巨大的海上財富來源,沒有面臨來自海洋方向的生死威脅,沒有真正從海洋獲取促使國家經濟騰飛、社會發展躍變的戰略利益,對海洋的探索與開發缺乏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動力,總體上只是個別事件、自發行為,更談不上戰略籌畫、理論總結,根本不知海權為何物,更不可能有海權的持續發展。尤其是近200年的“禁海”,使中國向海洋進軍的進程“休眠”了。中國落後了,中國挨打了。幾艘西方的炮艦就可以轟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的沿海甚至內河任意往來、耀武揚威。其所造成的結果是國家的財富、民族的血液被源源抽往國外,中華民族幾乎墜入萬劫不復的悲劇境地。滄海桑田,覺醒的中國已自立於世界東方,並打開國門昂首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然而,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特別是中國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的形勢下,不能不客觀地說,海權對於國人而言,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即使在國內的“專業”研究人員中,也有僅憑漢語字詞表面上的相近,望文生義,將海權與制海權、海權與海洋權益混為一談的。其原因是深刻的,既緣於“海權”的概念與理論發源於西方,與中國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較大的距離,也由於海權概念本身就定義模糊,甚至用其“母語”去解釋,其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毋庸置疑,研究“海洋強國”問題,不能沿中國的傳統思維“想當然”,必須從瞭解西方海權理論與實踐入手。章先生的《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的面世,恰逢其時!

當下,在世界範圍內“海權”已是較為成熟與完整的社會學理論。海權概念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及、被引用、被論述,其理論體系越來越普遍地被分析、被接受、被擴展。在此大背景下,僅解釋何為海權不僅落後於國際社會,也不足以適應中國走向海洋的理論指導需要。特別是在海權研究中,將海上軍事鬥爭與海軍建設作為關注焦點,似是中外的通病。因此,認識海權的科學內涵,把握其實質與精髓,至關重要。在本書開篇章節中,簡述“日不落帝國”盛世及海權對其影響時,章先生就深刻指出:“經濟發展相對而言可謂是英國政策的核心所在。”其後,在論及英美兩國海權異同時,章先生又指出:“英美雙方都是屬於海洋型貿易國家,這兩個國家的思考方式以及戰略取向也是以經濟為主導的。”其實,馬漢在其海權理論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就直言不諱地置疑:沒有足夠的商業活動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怎能夠維持強大的海軍?純粹的軍事性海上力量如同無根的植物,必會枯萎。不言而喻,海權的經濟意義最具根本性。發展海權的最終目的是國家民族的富強,經濟利益是國家強大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發展的基本需求。而海權發展本身,也首先是具有經濟意義的社會活動。就社會演變進程而言,戰爭是社會發展中的“突變”,其導致變化的能量必須在較長的和平時期中逐步積聚,也是和平時期漸變到臨界程度時的“質變”。要在海戰場奪取最終勝利,就必須要在和平時期謀求最快的發展,爭取最有利的戰略態勢。因此,儘管在和平時期海權並不如戰爭條件下耀眼奪目,但卻具有決定戰爭勝敗的決定性意義。海權的要義在於“制海”或“控海”,最終是要“用海”。如果不能“用海”,“制海”也好、“控海”也罷,就都將失去實際意義。

作為曾經最強大的“海權”,英國曾擁有最強大的艦隊和最廣闊的殖民地,且英國從未在決定性的戰爭特別是海戰中失敗過,但英國並沒有因此而保住其“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探究大英帝國衰敗的根本原因,其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其建立的殖民主義體制已不再適應國際社會的發展才是根本。當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國內,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生態環境形勢空前嚴峻,今後若干年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加速湧入城市,工廠將增加、住房將擴建、道路將伸展、城市將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逼向18億畝的“紅線”。一方面就業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眾多企業又面臨著“用工荒”的問題。與經濟問題緊密相關、卻又遠遠超越經濟範疇的貧富差距問題、醫療問題、社保問題、教育問題、人口老齡化加速造成的“未富先老”的困境等都必須要解決……有人疑問:中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持續發展?中國面臨的問題雖然比較嚴重,但正確分析危機形勢,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克服困難,戰勝危機,並取得更偉大、更穩定、更健康的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回顧海權歷史,大國的興衰、更替大多伴隨著對抗、爭奪和戰爭,甚至就是海上決定性戰爭的結果。在風帆戰艦時代,英國艦隊先與西班牙艦隊戰於英吉利海峽,後與荷蘭海軍在歐洲沿海廝殺,再與法國海軍大戰地中海。

歷經聖文森特、坎珀當、尼羅河、哥本哈根、特拉法爾加等大海戰後,英國海軍摧毀了“無敵艦隊”、征服了“海上馬車夫”、粉碎了拿破崙揚威海洋並征服英倫的夢想,使英國成為真正的世界海洋霸主,開創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日不落帝國”時代。而美國恰恰是在英國的海權陰影下發展起來的。回到現實中,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這對於國家發展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變。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人“擔心”中國必然會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並按此思維推理,當中國走向海洋時就會引發激烈的海上軍事鬥爭,甚至爆發“大海戰”。由此不難看出,國際主流社會還不知道中國的未來發展將對現行國際秩序產生多大影響,也不太清楚如何與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相處、打交道。中國反復聲明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可“中國威脅論”總有市場,總有人願意相信中國的“威脅”。的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之前所沒有的的,走向海洋也無前轍可循。如何和平地“走出去”、建設新型的“海洋強國”,必無現成的答案。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求異”。一個成功的學者必須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直面挑戰,勇於求異,善於求異。章先生在海權史研究上甚下功夫,頗有心得,積澱豐厚。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秉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獨闢蹊徑,充分顯示其功力。研讀一下章先生的《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對於深刻理解海權理論、破解中國發展海權的戰略難題,必將有所收穫和啟迪。、

序二:張耀

 

 

 

 

擺在讀者諸君面前的是海軍史專家章騫先生的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

海權,在當前中國是個非常熱門的詞,關於海權、海洋戰略的學術研究也已經成為當下的顯學。的確,經過幾十年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資源輸入國,中國的海外投資和在海外工作經商生活的公民人數也與日俱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海外利益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都使得中國對海洋和海洋通道的安全需求達到了之前所沒有的的水準。與此同時,中國與一些海上鄰國的海洋主權權益的爭端也使得廣大國民對於國家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有了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傳統的陸地大國,中國民眾今天對海洋的關注是從未有過的。

在意識到海洋對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之後,接下來的一個順乎邏輯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確保我們的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在很多時候,這個問題被簡單地歸結為中國如何才能獲得海權?

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自從新航路開闢以後,爭奪海上霸權幾乎成了西方列強近代歷史的一條基本線索。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美國,幾乎每一個新崛起的列強都會捲入這個歷史漩渦。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幾百年的血與火的海洋爭霸歷史中,所謂的“海權”幾度易手,而每當一個國家成為海上霸主時,幾乎同時就成為當時的世界霸主。那麼,到底什麼是海權,如何才能得到海權呢?章騫先生的這本新作正是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關於海權是什麼,幾百年來各種理論概念和文獻可謂汗牛充棟,迄今國內外並沒有一個精准的定義。自從美國海軍少將馬漢提出了其海權論的理論之後,馬漢關於海權的闡述成為被接受度和認可度最高的概念。馬漢認為,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艦隊、附屬的基地、港口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說,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建立和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對促進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積累、奪取制海權和打贏海上戰爭以及維護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一個國家能否獲取海權則取決於6個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構造;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性格;政府的特徵和政策。馬漢的海權論對之後100多年的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癡迷海權的人把馬漢的海權論奉為圭皋,以為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獲取那海神手中的三叉戟。

對於一個海軍歷史愛好者而言,能夠知曉一些基本的歷史事實,探究一些歷史的秘聞和趣聞、考證一些戰役的細節就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對於一個歷史專家而言,知其然之後的知其所以然才是更為重要的境界。

在本書中,章騫先生對海權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海上力量當然是所有海權的基礎,但是光有力量不能組成海權,只有當國家的海上力量不但能控制海洋,而且這種控制不僅僅是耀武揚威,更是能夠促進本國經濟和貿易的良性迴圈發展、一定程度上也能讓其他國家甚至競爭者也能從中獲益,才是有意義的海權。

在世界近代史上,真正獲取過全球性海上霸權的只有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其中英國更是執世界海權之牛耳達250年之久,成為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在英國成為世界海洋霸主的歷史進程中,法國、俄國、德國先後對英國的海上霸權提出過挑戰、形成過威脅,然而他們最終都失敗了。章騫先生在本書中對這些歷史案例都進行了闡述,對法國、俄國、德國的海上力量由興到衰的歷史都進行了簡練而精到的分析,對其中涉及的各種海權理論和思想、戰爭進程和得失、成敗原因和影響都一一進行了梳理。法俄德三國對英國海上霸權發起的挑戰均歸於失敗固然有地理、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的原因,但一個共同的原因是,僅僅試圖依靠力量優勢來超越、壓倒對手是很難成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功地取代了英國成為新的海洋和世界霸主。與法俄德諸國不同的是,美國並沒有直接用力量來挑戰英國,雖然美國的國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超過了英國。章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對美國立國以後海軍200年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總體上的觀察,並就幾個重要歷史案例進行了具體分析。章騫先生認為,美國在自身力量不斷發展並最終超越英國的過程中,並沒有過分濫用自己的優勢力量來解決自己和英國及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而是在加強自己的力量建設的同時不斷在理念和制度上進行創新,從而在利用力量把其他競爭者逐漸擠開的同時從內部和平解構了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基礎,使得大英帝國最後既無可奈何、又心甘情願地向美國移交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章騫先生認為,美國之所以能取代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力量是重要的,但不是唯 一的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制度的創新、理念的創新、道義高度的搶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章騫先生的結論自然只是他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不是歷史的定論,但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今天的中國正在迅速發展,其發展速度與力度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相比可謂不遑多讓,中國對自己的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的關切可謂之前所沒有的,中國國內對於如何定義中國的“海權”、獲取保障中國利益的“海權”的研究和討論也在不斷深入。

筆者以為,雖然中國未來的海洋權益保障、海上力量建設的理論、道路、方法還很難在短期內定論,但中國斷無可能、也無必要重複西方列強海上爭霸的老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未來,單一的、絕對的、排他的、零和的海上權利將越來越不能被世界所接受。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應該是和平的,能夠給地區和世界帶來更多合作;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也應該是共贏的,它將不僅能保障中國的權益,也能夠為其他國家帶來機遇。中國的海上能力和力量當然會不斷得到發展,我們的海洋權益也將得到堅決維護,與此同時,中國也應該為世界海洋治理貢獻更多的思想、理念和公共產品。

從少年時代,章騫先生就和筆者是有著共同愛好的好友,我們都對海洋和海軍事務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資訊不甚發達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發現任何一點相關資料都會讓我們興奮好一陣子,他不但喜歡動腦,尤其勤於動手,我的海外親友寄來的各種相關雜誌圖書,他幾乎都是親手抄錄了其中大部分數據資料,甚至把大部分軍艦的線條圖臨摹下來,還想像設計了不少架空場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他的這種癡迷,使得我們今天得以看到了他的眾多成果。

歷史,在很多時候被人們看作是故事,歐美文字中的“歷史”一詞不少帶有“故事”的詞根。在今天的互聯網資訊時代,傳統的、考據式的歷史研究應該得到更多方法的補充以讓普通民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專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意義。章騫先生的這本書一改傳統歷史著作引經據典的考證式寫法,用一種講故事的方法與讀者娓娓道來,使得本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無論是對於專業人員還是業餘愛好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希望,在未來能看到章騫先生更多既專業、又有趣的研究成果。

序一:李亞強

 

 

 

 

章先生的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面世了。這是繼《無畏之海》後章先生關於“海權”問題的又一力作,可喜可賀,既為業界取得新成果,也為章先生的研究又有新斬獲。在《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中,章先生以開闊的視野、深邃的目光、獨特的視角,開啟了一個嚴肅戰略課題的研討大門,對於當下如火如荼開展的海洋強國研究,當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作為專事海洋問題研究的同仁,本人有幸對章先生的大作先睹為快,受益匪淺,感觸多多,不吐不快。現權以管見祝賀《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正式出版並期望增添些許錦上之花。

海權理論濫觴自西方,海洋國家多在西方。西方國家最早將海權理論作為海上行動的指南,對海權理論有最充分的實踐,積累了最豐富的經驗。基於營養最豐富的沃土,西方學者在此領域歷經多年的研究,成果多多,論著可謂汗牛充棟,建立了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而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在海權理論與實踐方面實在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縱觀歷史,中國在向海洋進軍的征途上是一隻半路睡覺的兔子。古代中國雖然發明瞭指南針、“牽星過洋術”並曾擁有先進的造船技術,也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創造了“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但古代中國畢竟是以農耕為主、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大國,社會發展的基本空間與物質基礎均在東亞大陸,沒有巨大的海上財富來源,沒有面臨來自海洋方向的生死威脅,沒有真正從海洋獲取促使國家經濟騰飛、社會發展躍變的戰略利益,對海洋的探索與開發缺乏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內在動力,總體上只是個別事件、自發行為,更談不上戰略籌畫、理論總結,根本不知海權為何物,更不可能有海權的持續發展。尤其是近200年的“禁海”,使中國向海洋進軍的進程“休眠”了。中國落後了,中國挨打了。幾艘西方的炮艦就可以轟開中國的大門,在中國的沿海甚至內河任意往來、耀武揚威。其所造成的結果是國家的財富、民族的血液被源源抽往國外,中華民族幾乎墜入萬劫不復的悲劇境地。滄海桑田,覺醒的中國已自立於世界東方,並打開國門昂首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然而,在當今全球化時代,特別是中國提出要“建設海洋強國”的形勢下,不能不客觀地說,海權對於國人而言,是一個相當陌生的概念。即使在國內的“專業”研究人員中,也有僅憑漢語字詞表面上的相近,望文生義,將海權與制海權、海權與海洋權益混為一談的。其原因是深刻的,既緣於“海權”的概念與理論發源於西方,與中國的歷史發展和文化傳統有較大的距離,也由於海權概念本身就定義模糊,甚至用其“母語”去解釋,其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毋庸置疑,研究“海洋強國”問題,不能沿中國的傳統思維“想當然”,必須從瞭解西方海權理論與實踐入手。章先生的《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的面世,恰逢其時!

當下,在世界範圍內“海權”已是較為成熟與完整的社會學理論。海權概念也越來越多地被提及、被引用、被論述,其理論體系越來越普遍地被分析、被接受、被擴展。在此大背景下,僅解釋何為海權不僅落後於國際社會,也不足以適應中國走向海洋的理論指導需要。特別是在海權研究中,將海上軍事鬥爭與海軍建設作為關注焦點,似是中外的通病。因此,認識海權的科學內涵,把握其實質與精髓,至關重要。在本書開篇章節中,簡述“日不落帝國”盛世及海權對其影響時,章先生就深刻指出:“經濟發展相對而言可謂是英國政策的核心所在。”其後,在論及英美兩國海權異同時,章先生又指出:“英美雙方都是屬於海洋型貿易國家,這兩個國家的思考方式以及戰略取向也是以經濟為主導的。”其實,馬漢在其海權理論代表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中就直言不諱地置疑:沒有足夠的商業活動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怎能夠維持強大的海軍?純粹的軍事性海上力量如同無根的植物,必會枯萎。不言而喻,海權的經濟意義最具根本性。發展海權的最終目的是國家民族的富強,經濟利益是國家強大的物質基礎,也是國家發展的基本需求。而海權發展本身,也首先是具有經濟意義的社會活動。就社會演變進程而言,戰爭是社會發展中的“突變”,其導致變化的能量必須在較長的和平時期中逐步積聚,也是和平時期漸變到臨界程度時的“質變”。要在海戰場奪取最終勝利,就必須要在和平時期謀求最快的發展,爭取最有利的戰略態勢。因此,儘管在和平時期海權並不如戰爭條件下耀眼奪目,但卻具有決定戰爭勝敗的決定性意義。海權的要義在於“制海”或“控海”,最終是要“用海”。如果不能“用海”,“制海”也好、“控海”也罷,就都將失去實際意義。

作為曾經最強大的“海權”,英國曾擁有最強大的艦隊和最廣闊的殖民地,且英國從未在決定性的戰爭特別是海戰中失敗過,但英國並沒有因此而保住其“日不落帝國”的地位。探究大英帝國衰敗的根本原因,其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落後於時代,特別是其建立的殖民主義體制已不再適應國際社會的發展才是根本。當下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國內,臨著產能嚴重過剩,生態環境形勢空前嚴峻,今後若干年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將加速湧入城市,工廠將增加、住房將擴建、道路將伸展、城市將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逼向18億畝的“紅線”。一方面就業面臨著較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眾多企業又面臨著“用工荒”的問題。與經濟問題緊密相關、卻又遠遠超越經濟範疇的貧富差距問題、醫療問題、社保問題、教育問題、人口老齡化加速造成的“未富先老”的困境等都必須要解決……有人疑問:中國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持續發展?中國面臨的問題雖然比較嚴重,但正確分析危機形勢,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克服困難,戰勝危機,並取得更偉大、更穩定、更健康的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回顧海權歷史,大國的興衰、更替大多伴隨著對抗、爭奪和戰爭,甚至就是海上決定性戰爭的結果。在風帆戰艦時代,英國艦隊先與西班牙艦隊戰於英吉利海峽,後與荷蘭海軍在歐洲沿海廝殺,再與法國海軍大戰地中海。

歷經聖文森特、坎珀當、尼羅河、哥本哈根、特拉法爾加等大海戰後,英國海軍摧毀了“無敵艦隊”、征服了“海上馬車夫”、粉碎了拿破崙揚威海洋並征服英倫的夢想,使英國成為真正的世界海洋霸主,開創了整整一個世紀的“日不落帝國”時代。而美國恰恰是在英國的海權陰影下發展起來的。回到現實中,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提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這對於國家發展是一次重大的戰略轉變。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有人“擔心”中國必然會落入“修昔底德陷阱”,並按此思維推理,當中國走向海洋時就會引發激烈的海上軍事鬥爭,甚至爆發“大海戰”。由此不難看出,國際主流社會還不知道中國的未來發展將對現行國際秩序產生多大影響,也不太清楚如何與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相處、打交道。中國反復聲明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稱霸,可“中國威脅論”總有市場,總有人願意相信中國的“威脅”。的確,中國的發展道路是之前所沒有的的,走向海洋也無前轍可循。如何和平地“走出去”、建設新型的“海洋強國”,必無現成的答案。學術研究的價值在於“求異”。一個成功的學者必須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直面挑戰,勇於求異,善於求異。章先生在海權史研究上甚下功夫,頗有心得,積澱豐厚。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秉持獨立思考、實事求是的學術精神,獨闢蹊徑,充分顯示其功力。研讀一下章先生的《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一書,對於深刻理解海權理論、破解中國發展海權的戰略難題,必將有所收穫和啟迪。、

序二:張耀

 

 

 

 

擺在讀者諸君面前的是海軍史專家章騫先生的新作《不列顛太陽下的美國海權之路》。

海權,在當前中國是個非常熱門的詞,關於海權、海洋戰略的學術研究也已經成為當下的顯學。的確,經過幾十年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當今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資源輸入國,中國的海外投資和在海外工作經商生活的公民人數也與日俱增。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海外利益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切都使得中國對海洋和海洋通道的安全需求達到了之前所沒有的的水準。與此同時,中國與一些海上鄰國的海洋主權權益的爭端也使得廣大國民對於國家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有了全新的認識。作為一個傳統的陸地大國,中國民眾今天對海洋的關注是從未有過的。

在意識到海洋對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之後,接下來的一個順乎邏輯的問題就是如何才能確保我們的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在很多時候,這個問題被簡單地歸結為中國如何才能獲得海權?

以史為鏡,可以明興替。自從新航路開闢以後,爭奪海上霸權幾乎成了西方列強近代歷史的一條基本線索。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美國,幾乎每一個新崛起的列強都會捲入這個歷史漩渦。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幾百年的血與火的海洋爭霸歷史中,所謂的“海權”幾度易手,而每當一個國家成為海上霸主時,幾乎同時就成為當時的世界霸主。那麼,到底什麼是海權,如何才能得到海權呢?章騫先生的這本新作正是從歷史的角度切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自己的思考。

關於海權是什麼,幾百年來各種理論概念和文獻可謂汗牛充棟,迄今國內外並沒有一個精准的定義。自從美國海軍少將馬漢提出了其海權論的理論之後,馬漢關於海權的闡述成為被接受度和認可度最高的概念。馬漢認為,海權應該包括海上軍事力量和非軍事力量。前者包括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艦隊、附屬的基地、港口等各種設施,後者則包括以海外貿易為核心的,和海洋相關的附屬機構及其能力,也就是國家海洋經濟力量的總和。從物質形態上來說,海權實際上就是一個國家在海洋上的綜合實力。建立和發展強大的海上力量對促進國家經濟的繁榮和財富的積累、奪取制海權和打贏海上戰爭以及維護國家國際政治地位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一個國家能否獲取海權則取決於6個要素,即:地理位置;自然構造;領土範圍;人口數量;民族性格;政府的特徵和政策。馬漢的海權論對之後100多年的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癡迷海權的人把馬漢的海權論奉為圭皋,以為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獲取那海神手中的三叉戟。

對於一個海軍歷史愛好者而言,能夠知曉一些基本的歷史事實,探究一些歷史的秘聞和趣聞、考證一些戰役的細節就可以獲得很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然而,對於一個歷史專家而言,知其然之後的知其所以然才是更為重要的境界。

在本書中,章騫先生對海權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海上力量當然是所有海權的基礎,但是光有力量不能組成海權,只有當國家的海上力量不但能控制海洋,而且這種控制不僅僅是耀武揚威,更是能夠促進本國經濟和貿易的良性迴圈發展、一定程度上也能讓其他國家甚至競爭者也能從中獲益,才是有意義的海權。

在世界近代史上,真正獲取過全球性海上霸權的只有英國和美國兩個國家,其中英國更是執世界海權之牛耳達250年之久,成為顯赫一時的日不落帝國。在英國成為世界海洋霸主的歷史進程中,法國、俄國、德國先後對英國的海上霸權提出過挑戰、形成過威脅,然而他們最終都失敗了。章騫先生在本書中對這些歷史案例都進行了闡述,對法國、俄國、德國的海上力量由興到衰的歷史都進行了簡練而精到的分析,對其中涉及的各種海權理論和思想、戰爭進程和得失、成敗原因和影響都一一進行了梳理。法俄德三國對英國海上霸權發起的挑戰均歸於失敗固然有地理、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諸方面的原因,但一個共同的原因是,僅僅試圖依靠力量優勢來超越、壓倒對手是很難成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功地取代了英國成為新的海洋和世界霸主。與法俄德諸國不同的是,美國並沒有直接用力量來挑戰英國,雖然美國的國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已超過了英國。章騫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對美國立國以後海軍200年的發展歷史進行了總體上的觀察,並就幾個重要歷史案例進行了具體分析。章騫先生認為,美國在自身力量不斷發展並最終超越英國的過程中,並沒有過分濫用自己的優勢力量來解決自己和英國及其他列強之間的矛盾,而是在加強自己的力量建設的同時不斷在理念和制度上進行創新,從而在利用力量把其他競爭者逐漸擠開的同時從內部和平解構了大英帝國海上霸權的基礎,使得大英帝國最後既無可奈何、又心甘情願地向美國移交了海上霸主的地位。章騫先生認為,美國之所以能取代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力量是重要的,但不是唯 一的因素,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制度的創新、理念的創新、道義高度的搶佔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章騫先生的結論自然只是他自己的思考和觀點,不是歷史的定論,但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今天的中國正在迅速發展,其發展速度與力度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相比可謂不遑多讓,中國對自己的海洋權益和海外利益的關切可謂之前所沒有的,中國國內對於如何定義中國的“海權”、獲取保障中國利益的“海權”的研究和討論也在不斷深入。

筆者以為,雖然中國未來的海洋權益保障、海上力量建設的理論、道路、方法還很難在短期內定論,但中國斷無可能、也無必要重複西方列強海上爭霸的老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未來,單一的、絕對的、排他的、零和的海上權利將越來越不能被世界所接受。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應該是和平的,能夠給地區和世界帶來更多合作;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也應該是共贏的,它將不僅能保障中國的權益,也能夠為其他國家帶來機遇。中國的海上能力和力量當然會不斷得到發展,我們的海洋權益也將得到堅決維護,與此同時,中國也應該為世界海洋治理貢獻更多的思想、理念和公共產品。

從少年時代,章騫先生就和筆者是有著共同愛好的好友,我們都對海洋和海軍事務有著濃厚的興趣。在資訊不甚發達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發現任何一點相關資料都會讓我們興奮好一陣子,他不但喜歡動腦,尤其勤於動手,我的海外親友寄來的各種相關雜誌圖書,他幾乎都是親手抄錄了其中大部分數據資料,甚至把大部分軍艦的線條圖臨摹下來,還想像設計了不少架空場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他的這種癡迷,使得我們今天得以看到了他的眾多成果。

歷史,在很多時候被人們看作是故事,歐美文字中的“歷史”一詞不少帶有“故事”的詞根。在今天的互聯網資訊時代,傳統的、考據式的歷史研究應該得到更多方法的補充以讓普通民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專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意義。章騫先生的這本書一改傳統歷史著作引經據典的考證式寫法,用一種講故事的方法與讀者娓娓道來,使得本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無論是對於專業人員還是業餘愛好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希望,在未來能看到章騫先生更多既專業、又有趣的研究成果。

 

目次

目錄

序幕 女王們的鑽石慶典

第一章 日不落帝國治下的新海權

一、基於自由貿易的新海權

二、工業時代的海軍

第二章 英國的傳統對手們

一、法國海軍

二、俄國海軍

第三章德意志的未來在海上!”

一、統一前的德意志地區海上力量

二、德意志帝國海軍的誕生及其特徵

三、俾斯麥巧妙的外交政策

四、審慎的殖民地擴展以及海軍建設

五、醉心于大海軍的威廉二世

六、提爾皮茨的登場

七、英德海軍競賽的展開

八、“奢侈品艦隊”的終曲

第四章 大洋彼岸的嶄新海上力量

一、從大陸海軍到合眾國海軍

二、海上技術與制度的先進

三、美英戰爭之後的海軍政策與組織

四、南北戰爭中的美國海軍

五、通往新海軍的陣痛

第五章 新海軍和海權論

一、ABCD艦的建造與新海軍

二、美國海軍建軍思想的轉變

三、馬漢與“海權論”

四、美國裝甲艦隊的誕生

五、門羅主義和門戶開放

第六章 從衝突走向合作

一、珍重,再見!夏威夷王國

二、圍繞薩摩亞的三國爭奪

三、排擠英國在南美的勢力

四、第一次委內瑞拉危機

第七章 大白艦隊1

一、精彩的小戰爭

二、“太平洋帝國”的形成

三、希歐多爾·羅斯福與美國海軍的發展四、無畏艦革命之下

五、溫言和大棒

六、巴拿馬運河的建設

七、大白艦隊環球行

第八章 邁向世界大戰之路

一、海軍的革新時代

二、“橙色計畫”與兩洋艦隊構想的產生

三、威爾遜無與倫比的海軍

四、英美《倫敦宣言》之爭

五、致命的水下潛影

六、“五月花”的歸來

七、“民主主義兵工廠”的端倪

第九章 海上主宰權的移交

一、巴黎的海軍之戰

二、“紅色”還是“橙色”?

三、日本海軍的興起與英日同盟的結局

四、對等時代的開始

五、條約時期的美國海軍

六、海上帝國的落日

七、美利堅治下的和平?

結語 駛向新時代的海洋

一、美國是一個例外嗎?

二、代價巨大的海上主宰權

三、全球化的海上新秩序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55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