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簡體書)
滿額折

第一次世界大戰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不列顛帝國勳章獲得者馬丁·吉伯特爵士,嘔心四十載,逐一踏訪數十個一戰主戰場,手握邱吉爾有關一戰的私人資料,親訪百位元一戰將軍與老兵,研讀數十萬份資料、檔案、回憶錄、信函,與參加過一戰的英國前首相哈樂德·麥克米倫進行了歷時長達五年的深入討論,寫就了這部全面深入的《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

馬恩河戰役、伊普爾塹壕戰、新沙佩勒之役、加里波利登陸戰、凡爾登之戰、索姆河反攻、亞眠轉折戰,馬丁·吉伯特以一戰關鍵戰役為主線串聯全書,以層層推進的敍事,扣人心弦地還原了戰場上的激烈對抗和帝國統治者與將領們的野心謀略。全書通過一戰中還是士兵的希特勒、隆美爾、戈林、羅斯福、戴高樂,一直流亡的列寧、托洛茨基、史達林,戰爭伊始就為和平奔走的愛因斯坦等眾多獨特的視角,勾勒出宏大的時代背景,見證了一戰如何影響了一批未來的締造者們。坦克、飛機、潛艇、航母、速射機槍、野戰炮、毒氣等大量現代戰爭武器的成熟運用在本書中也得到完整而清晰的呈現。一戰之後,隨著帝國瓦解、皇權終結、制度變遷,信仰、道德、價值、藝術也經歷了滄桑巨變。

《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被柴契爾夫人、約翰·梅傑爵士、哈樂德·麥克米倫、哈樂德·威爾遜、托尼·布雷爾、戈登·布朗六位英國首相,跨越二十年一致推薦;並榮獲英國《衛報》錫安獎、大衛獎、林德和布蘭得利基金會獎。《紐約時報》評其為“權威單卷本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

作者簡介

馬丁·吉伯特,邱吉爾官方傳記作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20世紀最為傑出多產的歷史學家之一,著有各類專著共88部,連續入選六界英國首相的智囊團。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是其忠實的讀者。1990年,馬丁·吉伯特“因其著作和研究深刻影響了我們這個時代”,被英國政府授予不列顛帝國勳章;1995年,“因其為大英帝國的歷史和國際關係作出的貢獻”,被英女王封為爵士。2009年,馬丁·吉伯特被特聘為政府首席政策顧問;2013年,成為英國樞密院官員。英國前首相布朗稱:“馬丁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人生的導師,是智慧之河的舵手。他的許多見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權威的觀點。柴契爾夫人、布雷爾和我,都從他的著作中獲益匪淺。即使面對歷史中無法言說的黑暗困難之境,他的思想也使我們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同時保有人類對於信仰最純真的信念。”

名人/編輯推薦

柴契爾夫人、約翰·梅傑爵士、哈樂德·麥克米倫、哈樂德·威爾遜、托尼·布雷爾、戈登·布朗六位英國首相,跨越20年的一致推薦。

 

《紐約時報》“迄今為止好的單卷本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

柴契爾夫人辦公室藏書

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是其最忠實的讀者

英國《衛報》錫安獎(Guardian of Zion Award)

大衛獎(Dan David Prize)

林德和布蘭得利基金會獎(the Lynde & Harry Bradley Foundation Prize)

《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寫作過程中,英國前首相哈樂德·麥克米倫數次在寓所與馬丁·吉伯特長談;並且兩人長期往來通信。

《出版人週刊》“《第 一次世界大戰史》是一部經典戰爭史、現代武器史、領袖傳奇史。”

邱吉爾爵士官方傳記作者

英國政府首席政策顧問

被授予不列顛帝國勳章,大英帝國騎士爵位

英國前首相布朗稱:“馬丁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人生的導師,是智慧之河的舵手。他的許多見解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權威的觀點。柴契爾夫人、布雷爾和我,都從他的著作中獲益匪淺。即使面對歷史中無法言說的黑暗困難之境,他的思想也使我們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同時保有人類對於信仰最純真的信念。”

前 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有900多萬名陸海空軍士兵戰死,據估計另有約500萬平民在被佔領期間、在轟炸中遇難,或死於疾病與饑餓。1915年土耳其人對亞美尼亞人展開的大規模謀殺,以及戰爭期間流感的大爆發,是戰爭帶來的兩大破壞性副產品。1915年末,塞爾維亞人逃離塞爾維亞是另一個有大量平民喪生的殘酷片段;協約國海軍對德封鎖也同樣如此,其造成75萬多德國平民死於非命。

1914年—1918年打了兩場截然不同的戰爭。第一場是軍人之間的戰爭,是被佔領下的商船水手和平民的戰爭,這場戰爭中的個人苦難難以估量,在前線的戰壕中尤為如此。第二場戰爭是戰時內閣和君主,宣傳家和理想主義者之間的戰爭,其中充斥著政治與領土的野心和理想,和陣地戰一樣,它也鮮明地決定了帝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尤其在1917年—1918年,陣地戰與意識形態戰曾出現過數次融合,並催生了新的民族與政治力量。戰爭灼痛了歐洲的肌膚,在歐洲人心靈上留下創傷,同時也改變了歐洲的歷史和命運。

幾十年來,我曾造訪過許多與這場戰爭相關的戰區和戰場。1953年,在我的一位歷史導師艾倫·帕爾默的鼓勵下,我遊歷了數個地區,這些地方的戰爭紀念碑讓我認識到看待此次戰爭的不同視角:到維也納,那裏的霍夫堡宮和包爾豪斯廣場令人回想起年邁的皇帝和他手下的外交大臣們;到盧布爾雅那,這裏曾以萊巴赫之名為人所知,是斯拉夫民眾尋求擺脫奧地利而獨立的城市之一,而那裏的軍人則為自己扮演的維持哈布斯堡帝國統治的角色而懊惱;我還到過1917年面臨奧地利大軍壓境的威尼斯。

1957年6月,在薩拉熱窩,我站在加夫裏洛·普林西普於1914年6月打出那致命一槍的地方。十年後,我隨同父親來到西線戰場,我們在阿拉斯駐足,此處東面的軍人墓園是1917年和1918年戰役的最後遺跡;我們又來到伊普爾,每晚8點鐘在此傾聽伊普爾消防隊的兩名隊員在梅甯門高聲吹奏的《最後一班崗》。嘹亮的號角聲在梅寧門巨大的拱頂下方響起時,所有車輛都應聲而止。號手們的部分薪酬由盧迪亞·吉卜林的遺產支付,吉卜林唯獨的兒子在盧斯戰役中喪生。在紀念碑式的大門、牆壁及廊柱上,鐫刻著54896名在1914年10月—1918年8月中旬戰死於該突出部的英軍士兵的姓名,這些人具體的長眠之地已無從查考。

我還到訪了薩拉熱窩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地點——可以說一戰正是從這裏爆發——15年之後,我又動身前往法國雷通德附近的一片林中空地,去觀看1918年11月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的那節火車車廂的複製品。1940年6月,希特勒堅持還要在同一節車廂內接受法國投降。兩次大戰之間的許多聯繫都提醒我們這兩場戰爭之間只隔了21年的時間。在一戰的戰壕中作戰的許多人,在二戰期間已躋身領袖的行列,如希特勒、邱吉爾和戴高樂,還有的成了二戰中的將領,如隆美爾、朱可夫、蒙哥馬利和甘末林。胡志明在一戰中就志願參加法軍,以越南人的身份擔任勤務兵,哈樂德·麥克米倫曾在西線戰鬥並負傷,最終在二戰之後擔任英國首相。

1957年,我來到了俄土邊境的戰場舊址,走進了曾在戰爭第一年中就有數十萬亞美尼亞人被屠殺的城鎮。十年後,我置身加沙的軍人墓園中,因有地震的可能,那裏的墓碑都很低矮,碑上記載著英土之間最激烈的一場戰鬥中數千名士兵的喪生。我在耶路撒冷城外站立,曾有兩名英軍士兵一早起來就在這裏搜尋雞蛋,卻看到一群要人朝他們走來,其中有牧師、伊瑪目和拉比,這群人沒有給英軍士兵食物,反而將聖城交到他們手中。自1969年起,我連續三年來到加利波利半島,在半島的許多登陸海灘、沖溝和山頭上,朗讀阿斯皮諾爾-奧格蘭德的兩卷本官方戰史及其他著作片段。望著它那現代靜謐的美景,回想起1915年這裏曾發生過苦戰,這種對比始終在我心中縈繞。

我撰寫《邱吉爾傳》期間,也曾在農場庭院內朗讀邱吉爾每天在這些庭院內所寫的、從西線戰場的戰壕中寄給妻子的信件。信中他坦承了那些不能像他一樣返回的人們所遭受的苦難,他自己六個月後就得以返回倫敦安享平民生活。1914年戰爭爆發之前,邱吉爾應德國皇帝之邀,觀摩德國陸軍的維爾茨堡軍事演習,他在從此處寫給妻子的私信中說:“儘管戰爭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其危急局勢令我心癡迷,但我每年都有更深刻的感覺——也能在林立的槍炮當中衡量這種感覺,戰爭是多麼邪惡、醜陋與野蠻。”40年間,許多老兵對我講述過他們在各個戰場上的經歷。1954年—1955年,我還是一名年輕士兵時,去過老人們的家中,那些經歷過塹壕戰的疲憊不堪的倖存者們正在生存和死去。1960年我開始進行歷史研究,此間我遇到過參戰各方軍隊中的許多老兵。他們的回憶及他們留存的信函和檔案成為我們得以窺見過去的一扇視窗。一戰史學家約翰·惠勒-貝內特爵士曾給我以鼓勵,1962年我以初級研究員身份進入牛津大學默頓學院時,我的三名資深同仁也給我以鼓勵:阿利泰爾·哈迪、雨果·戴森和邁克爾·波拉尼,他們都分別見證過那場遙遠戰爭的最高尚與最醜陋的方方面面。哈迪與戴森曾是西線戰場的士兵,波拉尼曾任奧匈帝國陸軍醫官。

撰寫《邱吉爾傳》期間,我見到了80高齡的薩沃裏將軍,他曾參加加利波利之戰,還讓我將手指穿過他顱骨上被一枚土耳其子彈打出的空洞。後來,他又繼續在美索不達米亞和西伯利亞服役。一名也曾在加利波利參戰——並因此榮獲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的航空兵——理查·大衛斯,從錢包中取出一張戰時的廁紙,上面印著德國皇帝的肖像,旁邊寫著“用我給你擦屁股”。

大戰最初幾星期在西線服役的另兩名士兵也通過他們的友誼和文字深深地影響了我。一個是法國畫家保羅·馬茲——曾獲優異功勳章、帶金屬勳帶的軍人獎章和法國戰功十字章,在一戰後來到英國居住,1940年6月德軍攻入巴黎時,他逃離法國。他在西線擔任偵察專家四年,親歷了英軍發動的歷次重大進攻。第二名軍人是英國政治家、少將愛德華·路易士·斯皮爾斯爵士——曾獲十字勳章,一戰後進入議會。1940年6月,他把戴高樂將軍帶到英國。馬茲和斯皮爾斯在牽涉一戰的書籍和談話中,都描繪出了弗蘭德斯戰場上的戰鬥與情緒,士兵的希望,以及自1914年宣戰到1918年停戰的漫長的四年中經歷的苦難。

1976年9月3日,我至今對那一天記憶猶新,那天我與安東尼·艾登(時為艾馮郡伯爵)在他的威爾特郡家中共進午餐。他談起了二戰的片段,二戰爆發恰好距當時37年。他20歲的兒子、皇家空軍少尉西蒙于1945年6月在緬甸的戰鬥中陣亡。我們在談話中多次提及一戰,包括英國1915年做出的援助塞爾維亞的決定,及俄國1917年退出戰爭造成的衝擊。艾登最清晰的記憶是在西線戰場的戰壕中被告知他的弟弟尼古拉斯1916年戰死于日德蘭海戰。尼古拉斯·艾登在“不倦”號戰列巡洋艦上掌管一個炮塔,整艦被擊沉時,年僅16歲。

哈樂德·麥克米倫也對我創作《邱吉爾傳》的工作,通過信件以及我和他的寓所長談,給我提供了幫助。我也才瞭解到他那精巧的字體、無力的握手及稍顯不雅的拖著腳走路的步態都是1916年作戰行動中所負的傷造成的。

我的足跡告訴我,歐洲沒有一處地方能免除一戰的記憶,沒有哪個地方沒有一戰紀念碑。華沙和里爾,布魯塞爾和貝爾格萊德在兩次大戰中都曾在被占期間艱難度日。軍隊從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從柏林和維也納,從君士坦丁堡和雅典,從巴黎和羅馬,從倫敦和紐約,從開普敦和孟買出發,奔赴戰區。那些曾經陷入惶恐和綿延戰爭的人們,返回後發現,至少在歐洲的城市中,物資匱乏與哀傷情緒已經取代了先前短暫高漲過的熱情。每座城市中的紀念碑都記錄了這一損失。

戰役構成了戰爭的框架和每日報導的內容,但呼應著戰鬥者腳步的是嘩變、罷工和革命,這是數百萬人在工廠和勞動營中進行的抗議。芥子氣是戰鬥者面臨的意料之外的風險。潛艇將數千名商船水手、士兵和平民送入了毫無標記的墳墓。空襲又增加了平民遭遇的恐怖。戰線後方數百萬市民面臨的只有饑饉與匱乏。

我本人的研究工作讓我寫出了幾部著作,一戰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包括《賀瑞斯·朗博爾德爵士:一位外交官的肖像》,該書從一位身在柏林的英國外交官的視角考察了一戰的爆發;《邱吉爾傳》第3—4卷,其中分別敍述了達達尼爾海峽之戰,西線戰場和彈藥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集》,覆蓋了每一塊戰場及各方交戰的方方面面。在《放逐與回歸:為了猶太人民族家園的鬥爭》中,關於戰爭對於中東地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熱望的衝擊分三個章節加以介紹。

也是在1964年,我將《1900年—1945年間的歐洲大國》一書的手稿交付牛津大學的一家印表機構後不久,這家機構的負責人瓦維卡太太就找到了我。在書中我將發動1914年戰爭的部分責任歸於奧地利。這就令她十分困惑並心緒不寧。她在維也納出生,在維也納上學;由於是猶太人,她於1938年被驅逐出奧地利,但她確切地知道奧地利對1914年戰爭事件不應承擔任何責任。應該譴責的是塞爾維亞人和俄國人(而且應由我本人做出譴責)。

這段插曲給我造成了強烈衝擊,給我造成同樣衝擊的還有瓦維卡太太描述的戰後維也納令人絕望的饑餓,以及她所見到的哈布斯堡帝國戰後被瓜分的不公。

對某些人而言,這是一場懲罰與淨化之戰,對其他人則是要以戰止戰。它的名稱“大戰”(Great War)表明它擁有迄今為止前所未見的規模。然而,接下來卻發生了另一場更具破壞力的世界戰爭,以及世界各地的“局部”戰爭。據1994年1月估計,全球各地正進行著32場大小戰爭。在對這些現代衝突的探討中,一戰繼續保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1993年12月26日,在我撰寫本書期間,一名英國電視記者在評論波士尼亞沒有為耶誕節實行停火一事時,就以深深的戰壕為背景,報導說:“環繞維泰茲的戰壕體系使人想起一戰,全是淤泥。”畫面上顯示的戰壕並不顯得特別泥濘,裏面沒有進水,也沒有受到猛烈的炮火轟炸。但一戰的畫面經歷了數代人留存了80餘年。一段相對較短的時間,一場持續了四年零三個月的戰爭,竟激勵、困惑又攪亂了隨後的整個世紀。

一戰引起的某些政治變革就像戰爭本身一樣對生命和自由造成了破壞,又使暴政維持了50多年時間。一戰帶來的疆域變動,本來旨在將長期的錯誤糾正,但直到今天仍在不斷造成爭議和衝突。

1923年,盧迪亞·吉卜林在《大戰中的愛爾蘭近衛軍》一書的前言中寫道:“對這些記錄的編纂者而言,唯獨的奇跡就是,從戰爭的漩渦中竟能查找出事實的真相。”由於最初的槍聲是80年前打響的,各位專家都已對戰爭的重大、不為人知的片段,及各種謎團進行了探索。本書嘗試就這一事件展現我本人的研究、閱讀、情感和視角,該事件和多年後的“猶太人大屠殺”一樣,在西方世界留下了一道烙印。同時,本書也試圖在將領、謀略與巨大數位的框架下,講述個人的故事。

如果用單獨一頁來記載一戰中戰死的900萬名士兵當中每個人的事蹟與苦難,他們的戰時希望,戰前生活與愛情,那麼就將寫出相當於本書規模的2萬本書。普通歷史中的個人苦難難以盡述,但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嘗試去做。1993年12月3日,邁爾·羅農在《耶路撒冷郵報》上發表了有關一戰的兩本書的評論中有三個簡短的句子令我震撼:1914年—1918年數百萬人在弗蘭德斯的污泥中掙扎或死去。誰還記得他們?即使名字被刻上墓碑,到如今也已無人問津。”沒有哪本著作能夠調正失衡的天平,即使已有數本著作開始嘗試為此而努力,其中就包括近期英國的林恩·麥克唐納和法國的斯特凡妮·奧杜恩-魯佐的作品(邁爾·羅農評論的作品之一;另一本是詩人以撒·羅森堡的傳記,他戰死於1918年愚人節的一場戰鬥中)。在本書中,我已盡力在更廣闊的戰爭敍述中,讓個人的痛苦居於必要的地位。

馬丁·吉伯特1994年6月20日于牛津大學默頓學院

目次

第一章 戰爭的前奏1

第二章 “欣喜若狂”14

第三章 開局之戰29

第四章 從蒙斯到馬恩河44

第五章 掘地為壕:塹壕戰的開端58

第六章 臨近聖誕:爛泥、軟泥和毒蟲72

第七章 求破僵局89

第八章 加利波利登陸103

第九章 協約國危急109

第十章 同盟國蒸蒸日上122

第十一章 協約國屢戰屢敗137

第十二章 “此戰將結束于凡爾登。”157

第十三章 “歐洲瘋了,世界瘋了。”171

第十四章 索姆河會戰:註定會有一場血腥浩劫182

第十五章 各線戰場的戰爭200

第十六章 戰爭激化214

第十七章 戰爭、逃兵、嘩變231

第十八章 西線僵局,東線混亂245

第十九章 帕斯尚爾戰役和俄國革命258

第二十章 戰爭與和平的條款268

第二十一章 勝利邊緣的同盟國280

第二十二章 德國的最後一搏289

第二十三章 “戰鬥,戰鬥,其他一切全部無關緊要。”296

第二十四章 協約國反攻307

第二十五章 潮水轉向324

第二十六章 同盟國的崩潰339

第二十七章 最終停戰356

第二十八章 媾和與紀念361

第二十九章 “……紀念那位偉大戰友。”375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