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滿額折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這本極具批判性的小書,將深切影響人類的未來——
★環境科學類的《動物農莊》、《美麗新世界》,
小說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專業推薦: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鴻源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
何榮幸 《報導者》總編輯
南方朔 社會評論家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蔡惠卿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劉瑞華 清大經濟系教授
劉致昕 《商業周刊/報導者》特約記者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

2093年。這時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氣候災難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了幾十年。人類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地球的氣溫飆升、海平面上升,嚴重的乾旱與水患、傳染病猖獗,最後造成了「2093年大崩壞」(Great Collapse of 2093)——西南極冰蓋的解體,導致大規模的人類遷徙、物種滅絕,全球秩序也重新洗牌。

在大崩壞的300週年(2393年),一位歷史學家提出了這份令人震撼的報告,說明由於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領袖當初未能採取行動、一小撮科學家與化石燃料集團勾結、阻撓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真相,最終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氣候災難的具體景象:

2060年,北極的夏天完全無冰,大量的物種消失,包括最知名的北極熊。

2073-20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公尺,20%的人口(15億人)必須遷徙;黑死病再度猖獗、60%至70%的物種滅絕、各民族國家的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

這個虛構故事,警世意味濃厚,而且以科學為基礎;它描述了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滿目瘡痍的世界。

兩位作者是科學史的專家,他們強調,科學家應該負起責任,更明確傳達氣候變化的真相給大眾知道;並且批判現今的一些「懷疑論」科學家,在談論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時,大多以「科學尚未證實」為藉口。既然尚未證實,就不是個問題,又何必去解決問題?因此大家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燃碳的模式,一邊破壞環境,還自圓其說,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大自然的循環,不需太過擔心。

同時,「科學實證主義」以及「市場基本教義」這兩種意識型態,更是造成2093年大崩壞的兩大因素。

本書融合了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觀點,提醒大家要珍視地球,起而行動。
人類的文明,是與環境共生的;大自然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終究,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各界推薦

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實在是一本極為重要的環境哲學作品,它非常扼要的談到了人們對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的思考盲點,那是近代思想史最大的鴕鳥心態。人類的許多問題,起源都是思想問題,而地球暖化本質上就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思想問題。
——南方朔,社會評論家

這是一本有意引起爭論的書,你有各種理由不喜歡書裡的說法,但你不能忽視作者提出的警告。
——劉瑞華,清大經濟系教授

如果你不想因為你的「行為」而被打成「地球殺手」的共犯,那麼現在就出門或上網去買這本書吧!
——蔡惠卿,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令人情緒起伏、嚴肅卻引人入勝的書,它展現的是在有遠見的領導者帶領下,可能可以避免的未來。凡是在華府工作或想在華府工作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伊莉莎白˙柯柏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歐蕾斯柯斯和康威這本關於未來世紀驚人且幾可亂真的歷史,符合喬治‧歐威爾、赫胥黎以及所有企圖用預言來避免災難發生的作家之。本書的細節充滿機智,真實性令人不安,述說了人類長期身處的危機,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
——金˙史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著有《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

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觀點。愈是忽視它,就愈可能發生。讀這本書,留心書中的警告,或許就可以避免可怕的預測成真。
——提摩西˙威爾斯(Timothy E. Wirth),聯合國基金會副主席,前美國參議員及美國眾議員

這本非常有價值的小書中所描述的情節,令人感到害怕,但很可能成真。它召喚讀者採取行動,以避免它真的發生。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作者

本書內容含有許多科學成分,有明智的推測,偶爾還閃現辛辣的幽默。
——《自然》雜誌

這本融合了科學與歷史的幻想之作,能引發人們思考,但是,它描述的真的會成真嗎?
——《科學美國人》雜誌

雖然這本書很輕薄短小,但十分詳細檢視了我們如何搞砸了我們的環境——而且呼籲大家一起來挽救它。
——《Discover》雜誌

作者簡介

姓名:娜歐蜜‧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

哈佛大學科學史暨地球科學教授。2004年,她的論文〈對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共識〉(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引用,之後引發《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熱烈探討,並做為美國參院委員會在環境和公共工程上的國會證詞。

2014年她在TED演講「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家」廣受好評,超過90萬次點閱。

姓名:艾瑞克‧康威Erik M. Conway

科學史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最近他因為在航太歷史的開創性貢獻,榮獲NASA歷史獎。他的第四本書《美國太空總署的大氣科學:一段歷史》(Atmospheric Science at NASA: A History),也榮獲AIAA(美國太空航空學會)歷史手稿獎。

兩位作者還合著《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Merchant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中譯本左岸文化出版),已被拍成同名紀錄片。

前言

科幻作家建構出想像的未來,歷史學家企圖重建過去,他們最終想了解的是──現在。這本小書將兩者合而為一,想像有個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過去,而這個「過去」正是我們的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本書的設定是在西方文明(1540-2093)終結的三百週年之時;書中提到的困境,就是我們這些啟蒙時代的子孫,在面對氣候變遷的確鑿證據並了解大難即將臨頭之際,卻沒有起而採取行動。這位未來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已迎來第二次的黑暗時代(Dark Age),而西方文明的逃避現實與自我欺騙,來自其對於「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頑強信念,導致世上的強權國家在面對悲劇時,竟然毫無作為。此外,由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要求各種主張必須通過極嚴苛的標準才能被接受──哪怕這些主張是與近在眼前的威脅有關──使得最了解問題的科學家們有志難伸。現在,我們就來聽聽生活在中華人民第二共和國的未來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半陰影期(Period of the Penumbra, 1988-2093)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因而造成2073至2093年的大崩壞(Great Collapse)與大遷徙(Mass Migration)。


1
半陰影期的到來
The Coming of the Penumbral Age

在「文明」的史前時期,許多社會歷經了興盛與衰亡,卻鮮少留下清晰豐富的記錄以說明發生的經過,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為何以「西方文明」自居。即使現在,羅馬和馬雅帝國崩潰已兩千年、拜占庭和印加王國殞落也已一千年,但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研究古代綜合失敗分析的專家(synthetic-failure paleoanalyst),對於這些社會為何會失去其人民、國力、安定和認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西方文明的情況與此不同,因為其所作所為的後果不僅可以預知,而且被預知。此外,西方社會在技術上經歷了轉型,在二十世紀的紙本和二十一世紀的電子版本都留下大量記錄,使我們得以鉅細靡遺地重建過去。儘管學者專家們在個別的事件上各有各的論調,卻幾乎一致同意,身處西方文明的人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卻無力阻止。確實,這整件事最令人驚訝的一點就是:清楚了解處境卻無法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採取因應之道。知識並沒有化為力量。

西方世界在殞落的一百多年前,就知道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氣會吸收行星大氣層中的熱能。三階段的工業革命造成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始作俑者是英國(1750-1850),接著是德國、美國、歐洲其他各國以及日本(1850-1980),最後是中國、印度和巴西(1980-2050)。(在這本小書中,我將使用當時的民族國家稱謂。對於不熟悉地球在大崩壞前的政治地理學的讀者,簡單來說就是:英國的遺跡就在今日的坎布里亞〔Cambria〕;德國隸屬於北歐斯堪地那維亞聯盟;美國和加拿大則是在北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North America〕。)在二十世紀中葉,幾位自然科學家──這樣稱呼他們是因為,基於古代的西方傳統,針對自然界的研究必須獨立於其社會制度──他們了解到,人為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理論上可能會使得地球的溫度升高。當時幾乎沒什麼人擔心這點,因為總排放量仍然很低,不管怎麼說,大部分的科學家認為大氣層根本就是個無底洞。1960年代的人常說:「解決污染的方法,就是稀釋它。」

隨著地球容納汙染物的大洞趨於飽和,「稀釋」已不足以解決問題,情況開始產生了變化。例如有機氯的殺蟲劑(最知名為二氯二苯,又名DDT)和氟氯碳化合物(CFCs)等化學藥劑,即使相當低的濃度便能產生極強大的效果。1960年代時,證據顯示,DDT會破壞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生殖功能;1970年代,科學家正確地預測到CFC將耗盡平流層的臭氧層。另外,大量的物質被釋放到地球環境中,產生了另一些飽和效應,這些物質包括燃煤產生的硫酸,以及從許多源頭──例如燃燒化石燃料、生產混凝土、砍伐森林,以及當時普遍的農業技術例如在田裡種稻,還有畜養牛隻做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CH4)。

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察覺到,人類的活動正在使地球的物理和生物機能產生決定性的改變,使我們進入了地質史的人類世(Anthropocene Period)時期。❶這些科學家並非具有先見之明,因為許多相關的研究只是核武測試、核武開發的副產品罷了❷;他們──那年頭的性別歧視仍然普遍──渾然不知自己所研究的正是地球滲坑(planetary sink)的極限。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未來學家保羅.埃爾利希(Paul R. Ehrlich),他的著作《人口炸彈》(The Population Bomb)在1960年代晚期流傳很廣,但是到了1990年代卻被認為不足採信。❸

儘管如此,累積的研究夠多,就足以激起一些迴響,於是人們展開重大研究計畫,並成立新的機構以正視並深入探究這個議題。在文化上,一年一度的地球日(彷彿不是每天都是地球日!)促使人們頌揚地球;在美國,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成立正式確立了環境保護的觀念。1980年代末的科學家認識到,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會對於地球氣候、海洋化學和生物系統帶來明顯的影響,若不盡快加以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許多團體和個人紛紛呼籲有必要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開始轉型為非碳基礎(non-carbon-based)的能源系統。

歷史學家將1988年視為半陰影期的開始,那一年,全世界的科學和政治領袖設立了一個國際性的科學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負責傳播相關的科學資訊,也是保護地球以及其居民的國際治理基礎。一年後,「蒙特婁破壞臭氧層物質管制議定書」成為保護大氣層的國際治理準則;1992年,世界各國根據這套規範,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聯合國使用的中譯名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防止氣候系統中「危險的人為干擾」。看來全世界似乎已經認知到危機的急迫性,因此開始一步步協商並設立了一個解決方案。

然而,就在改變的行動真正發揮影響前,出現了強烈的反對聲浪。批評者宣稱,由於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太大,使得遏止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不便和成本並不具正當性,又說所有解決問題的努力都不符成本效益。一開始只有少數人提出這類的主張,而且幾乎清一色是美國人。(事後看來,美國以各種藉口證明其所做所為的正當性係可以理解,但當時許多人卻參不透這點。)有些國家試圖迫使美國參與國際合作但都失敗了,其他國家則是利用美國的不作為,合理化自己的破壞性發展模式。

二十世紀結束時,否認氣候變遷的說法大行其道。在美國,包括總統、國會議員和州立法機構成員在內的政治領袖都採取一概否認的立場;歐洲、澳洲和加拿大的企業家、金融家和幾位政治領袖也鼓吹「不確定性」的說法。在此同時,非工業化國家則出現另一個否認氣候變遷的版本,它們認為,氣候變遷的威脅論是為了要阻撓它們的發展。

但是有些明顯的例外,例如中國。它逐步控制人口數量並轉而仰賴非碳基礎的能源,但中國的努力幾乎未獲得西方的關注與效尤,部分是因為西方人認為中國的人口控制措施不道德,還有就是中國快速的經濟擴張導致其溫室氣體排放量急遽增加,因而使得它們採行再生能源的效果不彰。但是到了2050年,中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效果隨著排放量開始快速下降而變得明顯,若是其他國家能追隨中國的腳步,此處回顧的歷史將會大大不同。❹

然而實際的情況是,2000年代初期,人類繼續對於氣候系統做出有害的干預,火災、水災、風災和熱浪開始加劇,但其影響卻被低估。「積極否認」(active denial)的人們依然堅稱,極端的氣候災害反映的是自然變化而已,但他們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至於「消極否認」的人們則繼續過著如常的生活,他們不認為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必須要大幅改變工業與基礎建設。對於這些越來越嚴重的災難進行研究的自然科學家們,卻不出面改變這種不肯面對現實的態度,反而埋頭研究個別的氣候災難事件的「可能原因」究竟為何。當然,單一的洪水、熱浪或颶風本質上並不會威脅到人類文明,但氣候模式的整體改變、對冰凍圈(cryosphere)的影響以及全世界海洋的逐漸酸化,確實會對人類社會造成威脅。但是我們的科學家啊,不管是大氣層、水圈、冰凍圈、還是生物圈方面的專家,都無法清楚地表達這種明顯的模式改變。

同時,氣候變遷正在加劇。2010年,俄羅斯空前的夏季高溫和火災,造成五萬多人死亡與150多億美元的災害損失(依據2009年兌美元匯率換算);次年,澳洲的大洪水使得二十五萬多人受到波及。2012年的美國成為人們口中「沒有冬季的一年」,創下了冬季氣溫的記錄,包括最高的夜間低溫在內,而這應該要引起人們關注才對。隨之而來的是夏季的空前熱浪,以及禽畜與農作物的損失。2023年知名的「永夏之年」,恰如其名地在全球奪走五十萬條人命,而其造成的火災、作物災損以及禽畜和寵物的死亡,造成近五千億美元的損失。

貓狗等寵物的死亡,特別引起富裕的西方人的關注,然而這個2023年的異常現象,很快就成為新的常態。

 

目次

導讀:
台灣將成燒烤地獄! 南方朔

推薦序:
看見真相,之後呢?——想起高雄那塊農地 劉致昕
卡珊德拉的痛苦——聽見地球心碎的聲音 李偉文
一份不太平盛世的啟示錄 劉瑞華
人類文明真的會大崩潰嗎? 黃貞祥
預言?寓言?2093年大崩壞 蔡惠卿

前言
第1章 半陰影期的到來
第2章 化石燃料的肆虐
第3章 市場失靈
後記
古老用語辭庫
作者訪談
注釋

地圖
阿姆斯特丹
孟加拉
紐約市
佛羅里達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