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博弈:世事如棋;人生如局!
79折

博弈:世事如棋;人生如局!

定  價:NT$ 269 元
優惠價:79212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邱吉爾:「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為什麼有些人總能在:權力爭奪中,佔據主動、穩操勝券;宦海浮沉中,左右逢源、立於不敗;名利場上中,游刃有餘、進退自如。而有些人只能:滿腹經綸卻終生不得志;蓋世英雄竟敗給潑皮無賴;君子清正卻屢屢受挫。
在這看似紛繁複雜的社會中,總有許多的生存規律可循,這些規律就是我們必知的博奕智慧,也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會這張無形的棋盤上精心的佈局。善於揣摩人的心性,知曉歷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擁有精妙絕倫的高招,下出變幻莫測的妙棋;強者當更強,弱者將突圍,變弱為強!
本書從博弈論的角度解讀歷史,精選了近百條歷史鮮活個案的博弈法則,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時刻的決策與謀略,以史為鑒,希望您在開啟此書的那一刻,能夠品味到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的博奕智慧,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更好的選擇策略。

作者簡介

宿春君
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自由作家,對於中國文學、中國歷代典籍、歷史人物有很深的研究。

清崇德八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溘然離世。王位繼承隨即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有點權勢的諸王、貝勒都「相爭為亂,窺伺神器」。
其中,兼有名義和實力的當屬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
在多爾袞叔侄鷸蚌相爭的情勢下,皇太極的遺孀—三十歲的孝莊皇后卻趁機把黃袍裹在了自己五歲的兒子福臨身上,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但此時野心勃勃的多爾袞,也開始利用手中的軍政大權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大皇子豪格竟被幽禁致死……福臨的帝位岌岌可危。
孤兒寡母的孝莊母子如何對抗勢力強大的攝政王多爾袞?在這種情形下,身為弱者的孝莊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策—下嫁多爾袞。面對皇太后的千嬌百媚,多爾袞一時忽略了志在必得的無上皇權,敗倒在了孝莊的石榴裙下。
從此,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的繼父,只好全力輔佐年少的皇帝。孝莊皇后以此舉保證了母子平安,也保持了朝廷政局的穩定。在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煙雲中彌漫著情與權的較量,利與弊的權衡,更充滿了謀略的籌畫,智慧的交鋒……其實,這就是歷史的遊戲,歷史的博弈。
博弈,是個外來詞,在英文中就是「Game」,就是我們常說的遊戲。實際上,在西方世界,「Game」不僅僅是遊戲,它還有一層含義,就是人們在一定的規則下進行的競爭活動。博弈論的產生是源於兩位傑出的美國學者—馮.諾伊曼和摩根斯頓。
用專業術語來說,博弈論就是:「研究決策主體的行為在相互作用時,人們如何進行決策以及這種決策如何達到均衡的問題」。
通俗來看,博弈論就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收益的一種策略。
綜觀人類歷史,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悲喜劇。權力爭奪,總有人佔據主動、穩操勝券;宦海沉浮,總有人左右逢源、立於不敗;名利場上,總有人遊刃有餘、進退自如—這如同喜劇。
同時,也總有人滿腹經綸卻終生不得志;蓋世英雄竟敗給潑皮無賴;君子清正廉潔卻屢屢受挫—這如同悲劇。
在這看似紛繁複雜的歷史悲喜劇中,總有許多的生存規律可循,這些規律就是人們必知的博弈智慧,也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世事如棋,人生如局,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如同棋手,都在社會這張無形的棋盤上精心地佈局。善於揣摩人的心性,知曉歷史博弈的智慧,你就能擁有精妙絕倫的高招,下出變幻莫測的妙棋。強者當更強,弱者將突圍,變弱為強!
本書從博弈論的角度解讀歷史,精選了眾多鮮活的歷史個案,從中歸納出近一百條歷史的博弈法則,力求真實再現歷史風雲變幻的情境,充分展示人在生死存亡時刻的決策與謀略。
以史為鑒,希望您在開啟此書的那一刻,不僅僅享受到無數精彩紛呈、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也能夠品味到從歷史的長河中汲取的博弈智慧,讓我們在現實中更好地選擇人生策略,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敗。

目次

前 言 14
第一章 進退兩難的囚徒困境,何去何從 17
利益戰勝誓言,背叛情非得已 20
被迫的合作,讓對手陷入潛在困境 24
在放棄與堅守之間,獨闢蹊徑 27
青梅煮酒,英雄難論 30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34
大義滅親,一種無奈的選擇 37
以弱對強,暫時退讓以圖將來 40
棄智絕俗,全身而退的藝術 43
兩害相權取其輕 46
第二章 混沌世界裡的博弈,鏡中花水中月 51
一加一未必等於二 54
陽關道不通,可選獨木橋 57
霧裡看花,假做真時真亦假 60
遇事沉著冷靜,小不忍則亂大謀 63
少數派策略:萬綠叢中一點紅 66
以不變應萬變,成功需要定力 69
清醒易招禍端,不如糊塗 72
征服羊群的規則:打擊牧羊人 75
紅顏禍水,感情博弈要掌握好分寸 78
第三章 討價還價的博弈,帶劍的契約才有效 83
有效威脅,胡蘿蔔加大棒 86
出售的名譽:重賞之下才得勇夫 89
退一進二,於無聲處聽驚雷 92
方者圓者,為我所用即上者 95
與小人博弈,敬而遠之為上策 98
低調做人,勿讓自己的光芒蓋過上司 101
欲擒故縱,放長線釣大魚 104
第四章 狹路相逢的鬥雞博弈,勇者未必勝 109
言明利害,讓對手主動退出僵局 112
權衡利弊,該出手時就出手 116
斬斷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 119
一笑泯千仇,化干戈為玉帛 122
一口不能吃個胖子,可化整為零 125
坐山觀虎鬥,讓對手搞自我消耗戰 127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129
適時退讓,方可擺脫鷸蚌相爭的困局 131
第五章 功到自然成,資源配置的魅力 135
孫臏吃餅:2+1不等於1+2 138
製造不均衡以借刀殺人 141
良臣擇明主而事,明珠暗投誰之過 144
保存實力,輸掉戰役贏戰爭 147
制衡多方勢力,以左右逢源 150
第六章 路徑依賴,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153
上樑不正下樑歪,學會擺脫劣勢選擇 156
將錯就錯,從劣勢環境中突圍 159
「意怠」哲學:走多數派之路以明哲保身 162
因時而變,風口浪尖上順流而下 164
凡事不要苛求完美,極盛則衰 168
棄小利獲大益,避免因小失大 171
克服思維定勢,砍斷隱形的繩索 174
香水有毒,要警惕規律裡的陷阱 177
第七章 信息博弈,只願君心似我心 181
信息不明,機關算盡不聰明 184
投其所好,精彩的表演才能博得掌聲 187
一葉知秋,細小信息中蘊含大隱患 190
學會保密,多言的舌頭是隱秘的殺手 193
隱藏自己,摸清對手的底細 196
虛實莫辨,無為有處有還無 199
無功不受祿,信息不對稱下的取捨 202
知己知彼,人生無往不勝 206
虛者虛之,利用不確定性克敵制勝 210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213
第八章 智豬博弈,多勞未必多得 217
找準利益基點,借助對方化險為夷 220
兵貴神速,迅雷不及掩耳間擊敗對手 223
裝瘋賣傻,只是坐等時機 226
借助外部機會,讓自己化險為夷 229
借助貴人,加大自己的資源優勢 232
靈活應對,不做一味等候的「小豬」 235
寧要群策群力,不逞匹夫之勇 239
第九章 走出「零和遊戲」,從損人利己到合作雙贏 243
唇亡齒寒,自私的背叛是損人害己 246
不善待朋友,會失去明天投資的本錢 249
王與馬,共天下 252
不要忽視小人物這顆閒棋 255
集思廣益,將個人智慧上升為集體智慧 258
與弱勢結盟,讓自己成為主宰 262
第十章 歷史中的賭徒邏輯,成則王侯敗則寇 265
權利本是無情物,化作利劍不識人 268
壯士斷臂,血肉之軀賭成敗 272
揚揚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275
千鈞一髮之時,要有當機立斷 279
優柔寡斷,棄卒未必能保車 283
驚天豪賭只落得身敗名裂 287
慘無人道,終落得可恥下場 291
玩物喪志,莫讓慾望摧毀理智 293
第十一章 重複博弈的魅力,得人心者得天下 297
用誠信攻陷對手堅不可摧的堡壘 300
是否誠信取決於預期效益 304
承諾與風險同在 307
讓人信服,而非征服 311
得道多助,不在道義上失去正義的力量 315
江河不擇細流,有容乃大 318
善用人情,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回報 321
第十二章 歷史遊戲規則:不越雷池一步與冒天下之大不韙 325
制度沒有甄別能力,濫竽充數也可行 328
利用規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30
蕭規曹隨,好規則會有好效益 333
守規則,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36
功勞博弈,將名譽送給上司 339
兔死狗烹,太平與將軍的悖論 342
居功自傲,必成眾矢之的 345
捍衛規則策略:殺一儆百 349
強者的遊戲規則,順我則昌,逆我則亡 352
挑戰規則,有時要付出血的代價 356
第十三章 權衡得失,成本與收益是關鍵 361
以退求進,保住根本就是明智的選擇 364
順手牽羊,靈活變通以增值自己的利益 367
為尊者諱,面對強勢的含蓄策略 370
眼光長遠,吃小虧賺大便宜 373
勝者與敗者的對弈,勝者更要謹慎 376
破舊的官船與模糊的責任人 379

書摘/試閱

第一章
進退兩難的囚徒困境,何去何從
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殺,財物被盜。警方在此案的偵破過程中,抓到兩個犯罪嫌疑人,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並從他們的住處搜出被害人家中丟失的財物。但是,他們矢口否認曾殺過人,辯稱是先發現富翁被殺,然後只是順手牽羊偷了點東西。
於是警方將兩人隔離,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進行審訊,由地方檢察官分別和兩個人單獨談話。檢察官說:「由於你們的偷盜罪已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可以判你們一年刑期。但是,根據控辯交易的制度,如果你單獨坦白殺人的罪行,我只判你三個月的監禁,但你的同夥要被判十年刑期。如果你拒不坦白,而被同夥檢舉,那麼你將被判十年刑期,他只判三個月的監禁。但是,如果你們兩人都坦白交代,那麼,你們都要被判五年刑期。」
斯卡爾菲絲和那庫爾斯該怎麼辦呢?他們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坦白或抵賴。顯然最好的策略是雙方都抵賴,結果是大家都只被判一年。但是由於兩人處於隔離的情況下無法串供,所以,假設每一個人都是從利己的角度出發,他們選擇坦白交代是最佳策略。因為坦白交代可以期望得到很短的監禁—三個月,但前提是同夥抵賴,顯然要比自己抵賴而坐十年牢好。這種策略是損人利己的策略。不僅如此,坦白還有更多的好處。如果對方坦白了而自己抵賴了,那自己就得坐十年牢。這當然不合算!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應該選擇坦白交代,即使兩人同時坦白,最多也只判五年,總比被判十年好吧。所以,兩人合理的選擇是坦白,原本對雙方都有利的策略(抵賴)和結局(被判一年)就不會出現。
假如他們在接受審問之前訂立一個「攻守同盟」,那麼他們一定會同意拒不認罪。不過,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們一旦被分開,審問開始,每個人內心深處那種企圖經由出賣別人而換取一個更好判決的想法就會變得非常強烈。這麼一來,他們還是逃脫不了最終被判刑的命運,這就是博弈論裡經典的囚徒困境的例子,又稱囚犯的兩難選擇。
事實上,「囚徒困境」是人類生活中許多社會現象的濃縮和概括,它深刻地反映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個人因追求利己行為最終導致的是一個「納許均衡」,也就是對博弈的雙方都不利的結局。

利益戰勝誓言,背叛情非得已
玉寅生和三烏從臣是同學,相交甚好,他們沒有錢,於是以品性互勉。玉寅生對三烏從臣說:「我們應該潔身自好,以後在朝廷作官,絕不能趨炎附勢而玷污了純潔的品性。」三烏從臣說:「你說的太有道理了,巴結權貴絕不是我們這些正人君子所為。既然我們有共同的志向,為何不現在發個誓呢?」玉寅生非常高興,於是他們鄭重地把雞血抹在嘴上發誓:「我們二人一致決心不貪圖利益,不被權貴所誘惑,不攀附奸邪的小人而改變我們的德行。如果違背誓言,就請明察秋毫的神靈來懲罰他。」
後來,二人一同到晉國作官。玉寅生又重申以前發過的誓言,三烏從臣說:「過去用心發過的誓言還迴響在耳邊,怎能輕易忘呢!」當時趙宣子受到晉王的寵愛,人們爭相拜訪趙宣子,以期能得到他的推薦,從而得到國君的賞識。趙宣子的府邸前車子都排了很遠。這時三烏從臣已經後悔,想去趙宣子家又怕玉寅生知道,但是又很想結識趙宣子,幾經猶豫後,決定儘早去拜訪,以避人耳目。當公雞剛啼,他就整理衣冠,匆匆忙忙去拜訪趙宣子了。進了趙府的門,卻看見已經有個人端端正正地坐在正屋前東邊的長廊裡等候了,他走上前去舉燈一照,原來那個人是玉寅生。兩人相對而愧,趕緊告退了。
明代宋濂評論說:「二人貧賤時,他們的盟誓是真誠良好的,等到當了官走上佳途,便立即改變了當初的志向,為什麼呢?是利害關係在心中掙扎,地位權勢使他們在外部感到恐懼的緣故。」
人們趨炎附勢的行為並非性格軟弱導致的慣性舉止,而是為維護自身利益進行的一種博弈選擇,也就是這種所謂的「巴結」行為也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巴結」的前提是承認自己在某方面的弱勢,而要改變這種弱勢,維護或發展自身的利益就必須依靠外在的力量。這是一種絕對利己主義的理性選擇—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即使背叛某種道義也再所不惜。
三烏從臣和玉寅生的選擇,從純粹利益至上的角度來說,是理性的,也就是他們的背叛是明智的。因為,趙宣子的權勢對他們的仕途來說,是一種不能忽視的可利用的外在資源。如果他們都不趨附而固守他們所謂的忠貞的話,肯定與高官厚祿無緣。相反,誰趨附誰就有機會。在異國為官,無權無勢,受到賞識和提拔,對他們來說無疑是現實而又足具誘惑力的。那麼,背叛就是利益所需的選擇。
背叛的好處就是眼前的收益比較高,壞處則是可能會影響到將來的收益。但是,背叛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降低對手的收益。三烏從臣和玉寅生兩個人肯定都不希望對方比自己過得好,他們都擔心自己成為傻瓜。
誠信、道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德規範。講誠信、守道義也是社會得以良性發展的必要公德。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死守著乾癟的所謂忠義而不知變通,無疑是一種很不明智的行為。范文程和袁崇煥都是明朝人,也就是說,從封建道義上來講,他們都有忠於朝廷、效勞皇帝的義務。
范文程是范仲淹的後代,曾是東林黨人,東林黨受迫害時隱居鄉里。一六一八年,他自願投效後金政權,受到努爾哈赤的賞識和重用,在清軍入關和入關之後的政權建設及軍事策略上,他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為崇禎發喪、起用明朝舊臣等重要策略都是他的力諫的。范文程曆事四朝,卒後,康熙帝親寫祭文悼念。
袁崇煥是明末抗清大將,曆事兩朝,有滿腔抗清熱血。魏忠賢操權時,袁崇煥雖有赫赫戰功,但因受權勢排擠,只得罷官回鄉。崇禎即位後,邊疆再度告急,袁崇煥被重新起用,但就在他滿腔熱血奮勇殺敵的時候,被聽信讒言的崇禎帝以謀反罪名誘捕,並處以凌遲之極刑。受刑後,京城百姓爭相拿錢買他的肉、喝他的血,甚至連腸子都被按尺寸分割了。袁崇煥背負漢奸之名百餘年,直到乾隆時期才得以昭雪。
從博弈論角度來講,范文程與袁崇煥的選擇是一種與明王朝進行博弈的行為。在明王朝大勢已去的相同境況下,一個選擇了背叛,一個選擇了忠義。袁崇煥固然名揚千古,但其慘烈的結局讓人扼腕嘆息。明朝末年,皇帝昏庸無能,朝政綱紀敗壞,早已沒有勵精圖治的可能。審時度勢,從趨利避害的角度來講,背叛是一種合乎人情的理性選擇。這當然不是說袁崇煥是個不識時務、打腫臉充胖子的傻瓜,只是說從個人利益出發,他完全可以做出另外一種選擇—背叛。曾經滄海難為水,過去有朋友之情,有君臣之義,但如今情況變了,自身難保了,說聲「對不起」以後各人顧各人也實在是情非得以了。反過來,生活中我們也不要苛求別人對自己永遠保持忠誠,邱吉爾說得好:「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博弈法則:
如果沒有十全十美的辦法(既遵守誓言又獲得收益)讓自己從困境中解脫的話,人們就會選擇背叛,放棄誓言。否則,捨大顧小,從利益的角度說,這顯然是個得不償失的下策。

被迫的合作,讓對手陷入潛在困境
法國國王路易十一酷好占星學,在宮廷裡養了幾個占星師,其中一位尤其靈驗,讓很多自詡洞察人生的能人佩服,路易十一也對他的能力很賞識。
有一次,這名占星師預言一名貴婦將在三日內死亡。大家不以為然,那是一個美麗、富有、健康的女人,任何不幸都不可能降臨到她的身上。但三天後貴婦意外地死於車禍,受驚的馬將她拋出了車廂,她就這樣被摔死了。人們都驚訝於這險惡的預兆靈驗了。
國王被嚇壞了,他想如果不是占星師謀殺了貴婦來應驗自己的預言,就是占星師和魔鬼有一個約定。國王也開始惴惴不安,因為占星師已經威脅到了路易本人的安全。國王決定,殺死這個讓人害怕的占星師。
於是,路易召見占星師,並提前命士兵埋伏在宮殿裡,一接收到他發出的暗號,就衝出來將占星師刺死。在殺死占星師前,國王決定問他最後一個問題:「你自詡能夠看清楚別人的命運,但你知道自己的命運如何嗎?告訴我,你能活多久?」占星師稍微思考了一下,說:「我會在您駕崩前三天去世。」
路易十一知道占星師可能在說謊,但他絕不可能為了證實占星師的謊言而讓自己冒喪失生命的危險。於是,路易十一沒有發出預定的暗號。而這名占星師不但保住了性命,還得到了國王全力的保護。國王聘請宮廷醫生照顧他,占星師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但事實上,路易十一死前的第三天,占星師並沒有死,他甚至比路易多活了好幾年。可見,在預測生死的問題上,占星師顯然是利用了路易十一,他把自己的災禍巧妙地轉嫁到了國王身上。
這個歷史事件對於我們每個人處於劣勢時轉換思維方式是很有啟發的。創造一種困境,使對方陷入與你一樣無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麼即使他本來可以奪走你所有的優勢,此時他也只能被迫與你合作,做出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你的決策。路易十一本來有決定占星師壽命的權力,但在聽了那個可怕的預言後,他在決定奪走占星師生命的時候,就不得不想一下自己還能不能活下去。這個絕頂聰明的占星師就這樣經由自己的壽命與國王的壽命之間的巧妙聯繫,使自己化險為夷,並享受到令人豔羨的奢華生活。
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不要悲觀失望,設法把你的對手綁在自己的船上,讓對手和你陷入同樣的困境,沒有人面對危害時而能不自私自利的。此時,他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會無奈地做出有利於你的讓步。民間有句俗語:「臨死也要找個墊背的」,從博弈思維上來講,其實是同一個道理。這不是簡單的一損俱損的報復心理,而是一種困境中的博弈策略。
西元前三五四年,魏惠王因與趙國有中山之爭,故派龐涓率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派孫臏和田忌率兵救趙。孫臏向田忌建議圍攻魏國都城大梁。結果,魏都告急,龐涓急忙回師,齊國以逸待勞,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這裡,孫臏給龐涓設置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要麼放棄趙國,救援都城;要麼繼續圍攻趙國,棄國都和魏王不顧。對龐涓來說,他很清楚齊國救趙的意圖,但他又不能不置魏王和都城的安全於不顧,最後做出趕緊回師的決定。而龐涓的這一決策就使齊國救趙的目的達到了。
現實生活中,因為存在很多干擾因素,使得策略的選擇不能處在資訊完全公開的理想模式下。但恰恰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巧妙地設計佈局,創造出一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困境,迫使對方與自己合作。

博弈法則:
在孤立無援的時候,不要絕望,可以想辦法擴大自己的同盟隊伍,也就是設法把你的對手綁在自己的船上,形成一個暫時的利益共同體,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情況下,讓對手和你陷入同樣的困境,迫使他與你合作,從而作出有利於自己的決策。

在放棄與堅守之間,獨闢蹊徑
克里斯托.萊伊恩是英國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設計師。除了年輕,他一無所有,但他很幸運,參加了溫澤市政府大廳的設計。一六八八年,這位年輕的設計師運用工程力學知識,依據自己多年的經驗,很巧妙地設計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大廳天花板的方案。一年後,市政府權威人士進行驗收時,卻說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他再多加幾根柱子。
克里斯托.萊伊恩卻十分自信,他認為只要用一根堅固的柱子便足以保證大廳的安全。他堅持自己完美的設計而拒絕了工程驗收者的建議。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府官員,對方威脅要將他送上法庭。
在種種壓力下,克里斯托.萊伊恩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意味著公然與政府作對;放棄,又有悖於自己為人的準則。最後他屈服了,在大廳裡增加了四根柱子,市政府人員仰望著五根高大結實的柱子,放心了,工程順利通過了驗收。
克里斯托.萊伊恩主持設計的市政府建成後,官員你來我往,換了一批又一批。三百年後的一天,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花板時,愕然發現萊伊恩後來加的四根柱子根本就沒頂到天花板,柱子和天花板之間差了難以察覺的一毫米。
後人將這個市政府大廳稱為「嘲笑無知的建築」,世界各國的建築家和遊客慕名前來,觀賞這根神奇的柱子。如今這個大廳仍堅固如初。萊伊恩當時說:「我很自信,自信至少在一百年後,當你們面對這根柱子時,只能啞口無言,甚至瞠目結舌—我要說明的是,你們看到的不是什麼奇蹟,而是我對自信心的一點點堅持。」
萊伊恩在關於柱子問題上,與那些自以為是的官員們有過衝突,還差點兒把自己送進監獄,但他很快就明白,面對那些無知的人,頂撞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於是很巧妙地想到了這個辦法。
面對強勢的對手,有些人是抱怨,然後是屈服,要麼就是碰得頭破血流。很多事情不是做不到,而是沒有想到。像萊伊恩一樣,在放棄和堅持之間獨辟一條蹊徑才是最聰明的。
西元前一三一年,羅馬執政官馬西努斯圍攻希臘城鎮帕伽米斯的時候,由於城高牆厚,不得不集中兵力猛攻城門,但要攻打城門就必須要用到撞牆槌,馬西努斯想起幾天前他曾在雅典船塢裡看過兩支沉甸甸的船桅,就馬上下令把其中較長的一支立刻送來。
接到命令的軍械師認為短的那根桅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不但攻城效果比長的那根要好,而且運送起來也方便。於是,他擅自做主送去了較短的船桅。他甚至幻想著這根短桅杆在戰場上發揮功效,使指揮官不得不賞賜他許多戰利品並讚揚他的高明。
馬西努斯見送來的是那根短的桅杆很生氣,軍械師卻以專家自居,滔滔不絕地向馬西努斯解釋使用短桅杆是何等的理智,並表示在這些事務上聽專家的意見才是明智的。馬西努斯等他說完,立刻叫人剝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地將他打死了。
這名軍械師的道理沒有錯,較短的桅杆因為撞擊速度快,所以產生的撞擊力度就格外大。但馬西努斯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手下要遵從命令。其實,這名軍械師完全可以找個很好的藉口來證明他的道理,比如說正打算運送長桅杆時,卻發現這根長桅杆已經有了難以察覺的裂痕,不得已才送來了短桅杆,而不必用自己的道理直接衝撞上司。 
卡耐基說:「無論對方的才智如何,都不要存在靠爭論改變任何人的想法。從爭論中獲勝的唯一秘訣是避免爭論。」真理都是不言自明的,無需過多的爭論。要花費心思的是用怎樣的行動來堅持真理。

博弈法則:
在博弈中,面對強勢之人,頂撞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放棄又違背了真理。做出一種屈服的姿態,在選擇和放棄之間找到一條捷徑,在給足別人面子的同時,又捍衛了自己的權益,兩全其美才是最高明的決策。

青梅煮酒,英雄難論
西元一九八年,劉備跟隨曹操成功消滅呂布,後還都許昌,劉備被封為左將軍,曹操對其禮遇有加,出則同車,坐則同席。
曹操在許田圍獵時,故意表露自己篡位的意圖,以試探臣下的心態。當時所有人都不敢言,只有關羽年輕氣盛「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劉備「搖手目送」攔住關羽,還不時討好地對曹操說:「丞相神射,世所罕及!」
卑怯的漢獻帝終對曹操不滿,卻又奈何不得,最後偷偷割破了手指頭寫了道密詔,然後藏在腰帶中交給了岳父董承,董承一心想解救這個可憐的女婿,把劉備也拉入了他的謀變團夥中。劉備一邊跟著國丈策劃謀殺,一邊心驚膽戰地開始在曹操的後園裡種菜。曹操是何等精明又何等多疑之人,他想劉備這樣的人突然種菜,心中必有什麼大計畫。於是趁著梅子青黃,特意帶著人馬到劉備的菜園子裡邀請劉備一起喝酒。「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然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在外龍掛,曹操與劉備憑欄觀望,曹操說:「劉先生知道龍的變化嗎?」劉備說:「不大清楚啊。」曹操說:「龍呢,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現在正值春天,龍就藉著時節開始變化了,就像人得志的時候在四海縱橫一樣。龍的存在猶如世間英雄。您在各地闖蕩了這麼久,一定知道現在誰是世間英雄吧,不妨說出來看看。」
劉備謹慎地說:「我凡人肉眼,怎麼能知道誰是英雄呢?」
曹操說:「您就別客氣了,即使沒見過面也一定聽過名聲吧。」劉備見推辭不得,只好說出了一串名字,大到時下與曹操抗衡的袁術、袁紹,小到揭竿而起的農民兄弟張鄉、張魯,唯獨沒提參加了董承聯盟的馬騰和他自己。曹操遂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爾!」劉備吃了一驚,嚇得勺子都掉在了地上。幸好,當時雷聲大作,劉備遂從容地撿起勺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於是,曹操大笑,他想連雷聲都害怕的人怎麼可能是英雄,從此不再懷疑劉備。後人有詩讚賞劉備道:「勉從虎穴暫棲身,說破英雄驚煞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
這則故事充分說明了劉備善於韜晦。韜,本意是「弓袋子」,有「進去」之意;晦,是黑暗、隱蔽的意思;進入隱蔽狀即為韜晦。韜晦之策是境況不利時,暫時退隱,以養精蓄銳他日東山再起。不要以卵擊石,要想辦法把卵孵成雞,雞和石頭較量,勝算自然長了很多。在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博弈中,曹操分明佔據主動,具有絕對的優勢,他只是藉機來試探劉備的真實意向;面對這種困境,劉備權衡利弊,沒有強出頭,而是選擇了後園種菜的韜晦之策,避免了曹操的猜忌,保全了自己,隱藏了實力,實在是英明的決策。
面對困境,人們往往會意氣用事,孤注一擲地進行毫無希望的反抗。其實,反抗的後果就是更大的損失。如果採取忍辱負重的態度來對付困境,甚至彎彎腰,低低頭,結果你會發現如此:你的境況反而會好些,對方會因你的退讓而措手不及,因為他期待的其實是你的全力反擊。
這樣,你就可以一點點控制局面,擺脫困境了。一時的英雄不等於永遠的英雄,一時的懦夫也不表示一輩子都是懦夫。
十九世紀中葉,當西方人用軍艦把成箱成箱的鴉片運到中國的時候,鴉片貿易也威脅了日本。天皇和他的大臣們十分緊張,紛紛發表言論,商討如何才能避免亡國之災。其中大臣崛田正睦寫了這樣一份備忘錄:「因為我相信我們的政策應該是締結友好盟約,派遣船艦到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同時效仿外國人的長處,彌補我們的不足;厚植國力,充實軍備,然後逐漸擴大我們的影響,直到最後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知道日本,而且承認我們的霸權。」這份備忘錄可謂是對進退規則的有力闡釋,並指導了日本未來的政策走向。能制己方能治人,日本人控制了自己一時的反抗衝動,潛心學習西方的長處,經過明治維新,最後不但擺脫了西方不平等條約,還耀武揚威地把自己的炮艦開到了中國。
尊嚴當然是一個人、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東西。適度的退讓不是屈服,更不是放棄尊嚴。身處困境,只有用暫時的退讓來調整自己,才能進一步等待反敗為勝的時機。

博弈法則:
面對困境,不考慮收益的反抗往往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如果採取忍辱負重的態度,讓對方在你的退讓中放鬆警惕,從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住你的既得利益,反而是個相對高明的決策。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袖子做得長,舞蹈自然優美,反之,捉襟見肘,衣不蔽體怎能舞得從容呢?政治舞臺上的權力之舞就是如此,很多時候,不在於舞臺有多大,而在衣服是否足夠華美。衣服穿的美,刀尖上的探戈舞也能跳得美輪美奐。
劉師立本是李世民手下的一名親衛,因參與李世民奪權的兵變而被加官晉爵,升至左驍衛將軍,深受李世民重用。後來有人嫉妒劉師立,向太宗告發說:「劉師立自稱眼有赤光,身體上有特別標記,姓名也是上天特定的。」
李世民聽說後,把劉師立叫來,親自問他是否有這回事,劉師立嚇壞了,趕緊伏地叩頭說:「臣在隋朝的時候只是個地位低下的六品小官,從來不敢想到會有今天的富貴,幸而遇到陛下,待我恩寵有加。對於陛下的恩德,我時常想著以性命相報。我所得到的早已超過了我應得到的,怎麼還會謀反呢?」
李世民笑笑說:「我知道你是什麼人,所以才會召你過來一問。這是別人的謊話,你不要理會。」不僅沒有怪罪他,還立即賜給他很多布匹為他壓驚,好生安慰。劉師立從此更加忠於李世民,後受命守衛邊疆,多次立功。
太宗晚年率師親征遼東,命宰相房玄齡留守京師長安。出發的時候,太宗對房玄齡說:「朝中之事,事無大小均交給愛卿全權處理,不必向我稟報。」然後便出發了。
但不久,留在長安的房玄齡接到造反的密報,查問下來,竟然是指控自己謀反的。他不敢擅自處理,趕緊派人用驛車把告密人送到皇帝行營。太宗一聽說房玄齡送來個告密的,很是驚訝,再得知告的是房玄齡後,毫不猶豫處死了告密者;然後責備房玄齡太謹慎了,不該這點小事也來請示他,以後這類誣告該自己酌情辦理。有了太宗的話,房玄齡這才放下心來處理朝政,在後方安撫百姓,全力支持著前方的武器和後備供應。太宗後來嘆道:「我有蕭何一樣的房玄齡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唐太宗不是不對大臣設防,而是他心中自有分寸,他深知做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哪些事該防,哪些事不該防。太宗自信的本錢就是自己一貫的賢明,他從一開始就把握好了自己選擇臣下的尺度,然後才去放心任用。用人不疑的關鍵不在於疑還是不疑,而在於你對局勢本來的控制程度,很好地控有局勢,即使真有人不忠,也有能力去控制,也就是說,實力是根本。自己行得正,走得端,不管別人如何行動,都傷害不到你。
因此,做任何事都不要捨本逐末,要從根本上不斷增加自己的實力。實力越強大,周圍的人自然而然就會主動依附了,和別人討價還價時底氣就足了。

博弈法則:
深謀者必無虞,凡事看得遠,提前做好謀略,中間即使有小的差錯也容易解決。否則,為人褊狹而且鼠目寸光,往往會失信於人,同時也會導致貪戀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捨棄了長遠的利益,這實在是損人不利己的下下策。

大義滅親,一種無奈的選擇
樂羊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名將,他才華出眾,品德高尚,但身為人臣,樂羊也時常面臨「囚徒困境」的難題。
魏文侯三十八年,將軍樂羊奉君之命出兵討伐中山國,而這時他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做官。兩國交戰,中山國利用樂羊之子,想迫使魏國退兵。為了能夠爭取民心,樂羊就對中山國採取了圍而不攻的策略。
當消息傳到魏國的時候,一些官員便紛紛向魏文侯告狀,稱樂羊之所以圍而不攻,是為了保護他的兒子。魏文侯聽了之後,並沒有直接相信官員的謠言,而是立刻決定做兩件事:派人到前線慰問部隊;為樂羊將軍修建新的住宅。
被圍困已久的中山國國君眼看著已經沒有突破敵人的方法了,只好殺死了樂舒,煮成肉羹,送給樂羊。樂羊說:「樂舒幫昏君做事,死如糞土。」隨即下令攻城,中山國滅,國君自殺。
樂羊得勝回朝後,魏文侯命人拿來了兩個箱子,讓樂羊看。樂羊打開之後,發現全是揭發他圍城不攻的奏章。樂羊什麼都明白了,激動地對魏文侯說:「沒有大王的明察和氣度,不但破不了中山國,我樂羊早成為刀下之鬼了。攻下中山國並非我的功勞,大王排除各種雜音,徹底相信我,因此這份得勝的功勞應當算在大王您的頭上!」
魏文侯高興地對樂羊說:「既然我派你去攻打中山國,支持你、相信你那是必然的,無論怎樣,這次能夠攻下中山國你的功勞是無人可比的。」隨後,魏文侯重賞了樂羊。
在這個故事裡,一方面是脅迫兒子的中山國,一方面是魏文侯的君命難違,夾在其中的樂羊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囚徒困境。如果選擇保全兒子,那麼他面對的就是因為一己之私而有違君命甚至叛國的危險,這種千古的罪名和巨大的風險一般人都無法承受,樂羊也不例外;權衡再三,他選擇了大義滅親,寧可放棄兒子也要打贏中山國,這樣能夠最大化地保全自己的利益,對樂羊來說是種較好的結局。身處囚徒困境的博弈,任何一個囚徒的決策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做出抉擇,雖然看似是最優的決策,但在實施上總有不少的遺憾和損失。
在這裡不能不提到能夠左右樂羊做出這種選擇的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魏文侯對樂羊的信任和支持。在當時的情形下,魏文侯也面臨著一場和樂羊之間的君臣博弈,如果魏文侯一時衝動聽信讒言,從而懷疑樂羊的話,那麼他面對的結局可能不僅是失掉一員大將,而且也將輸掉一場戰場,這種損失太大了;於是他選擇了信任樂羊的策略,贏得了人心,贏得了戰爭,是最好的結局。在博弈上,有一種選擇就是讓對方做出犧牲,從而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魏文侯就以樂羊大義滅親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說,魏文侯的決策的確高明。

博弈法則:
身處囚徒困境的博弈,任何一個囚徒的決策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做抉擇。如果不能有一個最佳的策略,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次優策略以盡可能的保障自己的權益,雖然免不了遺憾和損失,但在某種意義上也已經是比較好的選擇了。

以弱對強,暫時退讓以圖將來
康帕內拉出生在十七世紀初的義大利南方的卡拉布里亞城。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對哲學、宗教、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精深的研究。因為宣傳唯物主義思想,對教會權威大膽提出懷疑,教會把他視為異端,一五九三年他首次被捕入獄。
當時的義大利分裂為很多小國,各小國間相互敵對,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成為西班牙等國掠奪和角逐的場所,連年戰爭,人民深受苦難。一五九九年,三十一歲的康帕內拉領導組織義大利南部人民,準備發動一次起義,推翻西班牙的統治。可惜機密洩露,起義失敗,康帕內拉被捕。他們用酷刑折磨他,把他的手臂釘在坐椅上,宗教法庭的人想用這種辦法改變他的信念。
康帕內拉以驚人的毅力對抗著各種迫害,但監獄裡非人的折磨使他的健康狀況急轉直下,他漸漸地不能承受那些花樣翻新的酷刑。他不得不放棄了自己強硬的姿態,學著偽裝自己的意圖。他終於明白,思想的表達方式不只是對抗。於是,他開始裝瘋賣傻,想要騙過那些審判官的眼睛,企圖讓他們以為他的信仰源於無法控制的瘋狂神經。因為法律規定,一個瘋子無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六○三年,宗教法庭對他作出了終審判決:康帕內拉是個瘋子。在以後的四年時間裡,他的境況好了一些,宗教法庭把他當做瘋子而不是異端者來對待。他被一根鎖鏈鎖在牆上,此時康帕內拉可以寫作,他利用這可憐的自由寫出了《伊斯帕尼亞君主政體》一書。
這本書認為西班牙應該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是西班牙的神聖使命。書中宣傳的思想與他一貫的主張背道而馳,宗教極端分子認為這個瘋子已經得到了重生,他們決定釋放他。一六六二年,康帕內拉終於獲得了自由。他出獄後,遷居到法國。但當時法國的傳統宗教勢力也很強大,他於是又寫了《無神論投降》一書。這本書攻擊的目標是自由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和喀爾文教派等各種異端人物。該書反駁異教徒的信仰,支持天主教的優越性。然而,那些異教徒的主張卻氣勢壯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作者對他們流露出更多的是讚揚而不是批判。與此相比,在為教會申辯時,用的則是陳腔濫調。
這讓宗教極端分子感到不安,這顯然是一本異端書,可是他們卻找不到任何證據給他判刑,因為他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在為教會說話。如果把他抓進監獄,也就是否定了自己的教義。他們拿他毫無辦法。而無神論者卻把這本書尊為聖經,自由思想家們用書中的觀點來維護自己的信仰。
康帕內拉用暫時的妥協獲得了自由,用有限的自由巧妙地堅持著自己的思想。聰明的人既避免被人反駁,也能避免反駁他人。他的思想本來就擅辯,但不會把這種鋒芒在人前輕易顯示出來。
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暫時沒酒改日醉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戊戌變法失敗後,西太后大開殺戒,到處追捕維新人士。「罪大惡極」的康有為、梁啟超在外國人的掩護下,溜之大吉。而譚嗣同等所謂的「戊戌六君子」卻主動跑到西太后屠刀下就義。事實上腦袋掉了,卻於事無補。譚嗣同說:「自古以來,革命就是要流血的,維新革命的血就開始從我流起吧。」膽量著實可嘉,但道理卻不通,不知道他是為了革命而流血,還是為了流血而革命的。反觀活下來的康、梁等人,卻因積極逃命而在日後又繼續大有所為,如果孫中山再多做幾年醫生,恐怕今天的中國歷史就要被他們改寫了。而史書上記載的關於六君子的故事,從他們腦袋掉下來那一刻起就都結束了。

博弈法則:
以弱對強的情形下,貿然亮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無形中會成為對方攻擊的靶子。這種貌似勇敢的博弈行為,實則是沒有遠見的匹夫之勇。若以暫時的妥協來保存自己的實力,在此過程中逐漸謀求反敗為勝的機會,才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棄智絕俗,全身而退的藝術
西漢的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屢出奇計,為西漢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勞。漢六年(西元前二○一年),劉邦大封功臣。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子房的功勞。」請他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推辭不受,最後被封為留侯。
張良的謙遜,很多人頗為不解。劉邦的另一位謀士陳平就曾問張良:「先生功高蓋世,榮寵受之無愧,又何必拒絕呢?我們追隨皇上,出生入死,今有幸得償所願,先生不該輕言捨棄。」陳平見張良一笑不答,又說:「先生足智多謀,非常人所能測度,莫非先生別有籌畫?」張良斂笑正容道:「我家幾世輔佐韓國,秦滅韓時,我倖存其身,得報大仇,我願足矣。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做了帝王的輔佐,貴為列侯,我還有什麼悔憾呢?我只求追隨仙人遨遊四方了。」
張良從此閉門不出,在家潛心修煉神仙之術。跟隨張良多年的心腹一次忍不住問張良:「富貴榮華,這是人人都不願放棄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時,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義氣中人,這樣銷聲匿跡,豈不太可惜了嗎?請大人三思。」
張良嘆息一聲說:「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擇啊。」張良的心腹聞言一怔,茫然不語,張良低聲說:「我年輕時,散盡家財,行刺秦王,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方有今日的虛名。時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當是無用之物了,我還能彰顯其能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方為智者啊。」
張良和外人從不袒露心聲,好友探望他,他從不議論時事。一次,群臣因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之事找他商議,他枯坐良久,最後只輕聲說:「皇上有此意願,定有其道理,做臣子的怎能妄加評議呢?我對太子素來敬重,只恨我人微言輕,不能幫太子進言了。」
群臣苦勸,張良只是婉拒。群臣悻悻而去,張良的心腹對張良說:「大人一口回絕,群臣皆有怨色,再說廢立太子乃天下大事,大人怎忍置身事外,不聞不問呢?」
張良道:「皇上性情,我是深知的啊。此事千頭萬緒,關係甚大,縱使我有心插手,只怕也會惹來一身的麻煩。群臣怪我事小,皇上怪我事大,我又能怎麼樣呢?」
呂后派呂澤去強求張良,軟硬兼施之下,張良無奈給他出了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一直崇敬這四個人,待見他們出山相助太子,大驚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說:「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干呢?請轉奏皇后,此事千萬不要再提起了。」呂后聽了使者回報,感嘆良久,她對自己的妹妹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張良對世事的變故一概不問,求見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見。呂后見他潛心研學道家養生之術,便不以他為患,反而對他越生欽敬,她派人對張良說:「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應該及時享樂。聽聞你為煉仙術,竟致絕食,何須如此?切不要自尋煩惱了。」
在呂后的一再催促下,張良這才勉強用飯。呂后對其他的大臣或殺或貶,卻獨對張良關愛有加。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刻意隱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選擇。這其中自有智者對智慧的獨特認識,但更多的還是他們對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憚。在封建專制時代,一個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為君主所用,他面臨的危險也就越大。縱使賣身投靠,他們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被視為潛在的威脅。
可見,無論何種情形,如果他不能克制自己的言行,再加上恃才傲物的話,就會引起君王和一個群體的不滿,結局往往不妙。

博弈法則:
如何調整與君王、與一個群體的衝突和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大智若愚、棄智絕俗,最大程度地隱藏自己的智慧,這樣就可以避免君王的猜忌,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

兩害相權取其輕
清崇德八年(一六四四)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突然覺得舞姬歌女的表演和金樽清酒的頻進使他覺得暈眩,這位曾經是八旗王爺,現今的大清國主隨後就死掉了,沒有一點預兆,以至於他還沒來得及體會漢族農耕生活的魅力,更沒來得及告訴誰來登上他留下的寶座。在王位繼承人問題上,又一場腥風血雨的爭鬥開始了。
因為孔老夫子的謙謙風度還沒影響到這個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所以王位爭鬥的很厲害。大凡有點權勢的諸王、貝勒都「相爭為亂,窺伺神器」。其中,兼有充分名義和足夠實力的,當屬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各不相讓。
在多爾袞叔侄鷸蚌相爭之下,皇太極的遺孀—三十歲的孝莊趁機把黃袍裹在了自己五歲的兒子福臨身上,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這一年,李自成的農民軍攻佔了北京,逼死了崇禎,搶到了陳圓圓,激怒了吳三桂。多爾袞率八旗軍揮師入關。十月一日,福臨在北京定鼎登基,這個剛會背唐詩的娃娃成為清軍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
兒子稱帝後,年輕有為的皇太后卻憂心忡忡。野心勃勃的多爾袞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自己的萬歲夢想。當初之所以對莊妃這對孤兒寡母讓步,不過是他的權宜之策。對多爾袞來說,比起豪格,福臨和他年輕的媽媽實在是太嫩了點。隨著清軍入關後的節節勝利,多爾袞的權力慾望也膨脹到了臨界點。他利用手中的軍政大權結黨營私,打擊異己,大皇子豪格被幽禁致死,功高名望的濟爾哈朗一夜之間就成了草民。多爾袞的王府宏偉壯麗,勝過帝居。「關內關外,都知有睿親王此人」,福臨的帝位岌岌可危。
面對這種情形,孝莊做出了靠情人以保兒子的決斷—再嫁。面對皇太后的百媚回眸,多爾袞一時忽略了志在必得的無上皇權,敗倒在孝莊的石榴裙下。清宮頒詔:「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消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效?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就這樣,清皇宮裡演繹了一段令人羨煞的風流情話,至於類似的英王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故事已經是三百年以後的事了。皇太后公然下嫁後,攝政王多爾袞成了幼帝的繼父,這位「皇父攝政王」愛屋及烏,全力輔佐年少的皇帝。遇元旦或慶賀大禮,多爾袞與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孝莊皇后以此舉保護了母子平安,也保持了朝廷政局的穩定。
對多爾袞來說,不爭皇位抱美人也是個不錯的結果,但對於貴為太后的孝莊來說,這場婚姻又有幾分浪漫在裡面呢?太后到底愛不愛那個英俊但卻霸道的皇叔,旁人對此無法得知。只是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分析的話,與多爾袞連姻,對於孝莊來說顯然是個優勢策略,既能消除政治上層潛在的爭權隱患,又借助多爾袞的實力穩固了自己一方的地位。
如果他們真是兩情相悅那倒也是個完美的大結局,只是真相似乎並不如此。順治七年十一月,多爾袞因行獵跌傷死於喀喇城後,旋即就被人告發謀逆,多爾袞勢力遭到清洗。
至此,再也沒有外在力量威脅順治的皇位了。可惜順治很不爭氣,母親好不容易爭來的皇位沒坐太久便英年早逝,孝莊從諸多皇孫中選擇了不滿八歲的玄燁繼承帝位,自己位尊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十二月,孝莊病死。也許是因為覺得下嫁愧對前夫,太皇太后遺命葬於東陵,沒有與皇太極合葬。
人的一生難免會碰到一些左右為難的困境,關鍵是在困境中千萬不要感情用事,冷靜下來,給自己理出個頭緒,從最壞處著眼,一步一步的擺脫困境;用理性的選擇來給自己尋找轉運的時機。如果每一個選擇都能做到充分權衡各方得失,做到「兩害相權取其輕」,那麼,最後的結果就不會太壞,不太壞的結果必然存在反敗為勝的機會。
比起放棄和冒險,「兩害相權取其輕」是一種樂觀、現實的人生態度。魔鬼給你關上所有門時,上帝必會偷偷地為你虛掩其中的一扇。人更多的時候,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絕境的,學會理性的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是必要而又現實的。

博弈法則:
找不到優勢策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分不清劣勢策略。因為不是每一個博弈都有優勢策略,但每個博弈必定存在劣勢策略。所以,當我們無法找到最優策略的時候,博弈論告訴我們,首先要選擇的就是尋找自己的劣勢策略,然後根據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來尋找自己的最佳策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12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