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縱橫天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興亡關鍵
滿額折

縱橫天下: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興亡關鍵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百家講壇》通俗歷史講座第一人
當當網、亞馬遜網路書店年度百大暢銷書
易中天說史再創巔峰之作

春秋中期之後,秦的勢力抬頭,甚至迎頭趕上各國,但秦國依然被認為是蠻族而飽受歧視,就連城濮之戰後的踐土之盟,身為戰勝國的秦依然被排除在外,無法參加各國的盟會,原因無非是被歸於只是一個文化落後與政治混亂的諸侯而已。
從商鞅變法之後到秦始皇崛起這百年之間,原本視為西戎蠻夷的秦國卻成為最終吞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皇者。然而秦國無論是從土地改革或是郡縣制度所建立的文化在原有周朝的封建體制下的社會結構無一不是衝擊,這樣與眾不同的制度改革確實成功使秦國一舉站上歷史舞台的巔峰,這樣的霸業只存在十五年之久。隨即陳勝造反、項羽爭雄、劉邦稱帝,但這短短數十年的動盪卻影響後世數千年之久。

本書特色:
1.重新詮釋經典史籍
去除古籍本身文字文意上的艱澀難懂、曖昧難明的內容描述,用沒有閱讀門檻的故事情境寫法引導讀者進入歷史核心,找出當時歷史細微的脈絡。
2.內容博貫古今中外
與西方文明相互對照,不單只侷限於本書題目的文本時代,而是對於這件歷史事件有首尾相連、東西呼應的主題都加以介紹,相互引為佐證。
3.以人為本、文化為根的寫作架構
跳脫傳統史書的寫作手法,不是只單純紀錄單一歷史事件的編年史或是紀事本末。簡明扼要的說明整件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再透過作者本身對於歷史的觀察與分析,整理出一套人物、歷史、文化、人性的中肯見解。
4.正文條理清晰、附錄詳盡確實
正文直接敘述事件本身,不用過多的注釋旁引干擾閱讀。但書後詳細的注釋與大事年表,皆可按圖索驥找出事件最初的文本來源。
5.正體中文版改為直式排版,隨頁加注,便利讀者閱讀與查找資料便利。

作者簡介

易中天
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曾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高等教育和跨學科研究,著作等身。2006年在中國知名電視節目「百家講壇」主講《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品三國》、2008年《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皆掀起經典閱讀風潮。2013年開啟新的寫作計畫,預計完成36卷易中天中華史。現居江南,潛心寫作。

目次

第一章 始皇革命
興亡只在頃刻間
太陽又西昇
蠻族刷新歷史
憤而崛起
一號文件
一統天下

第二章 陳勝造反
鐵網帝國
焚書坑儒
大澤鄉
陳勝王
活該秦要亡
為什麼是楚

第三章 項羽爭雄
兵起江東
劉邦來了
秦二世找死
鉅鹿之戰
沛公入秦
鴻門宴
敗亡倒數計時

第四章 劉邦稱帝
韓信拜將
天下亂
一戰成名
關鍵一票
霸王別姬
劉邦項羽

第五章 大秦不死
新革命舊問題
殺戒
韓信之死
秦主義
集權是一種必然
秦亡之鑑

後記 我們有選擇嗎?

書摘/試閱

興亡只在頃刻間

大秦帝國像「鐵達尼號」一樣沉沒了,迅速異常,沒有商量,就像他們當年的橫空出世。
請看時間表──
前230年,秦滅韓。
前228年,秦滅趙。
前225年,秦滅魏。
前223年,秦滅楚。
前222年,秦滅燕。
前221年,秦滅齊,嬴政稱帝。
前210年,秦始皇卒,秦二世立。
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
前207年,秦去帝號,改稱秦王。
前206年,秦亡。
這就是說,從王國變成帝國,秦只用了九年工夫;從稱帝到滅亡,也不到十五年。
如此結局,恐怕是秦始皇沒有想到的。
事實上,嬴政對自己的帝國信心滿滿。他的自信,在稱帝之後的第一份詔書中表現得不容置疑。
詔書的內容,是要廢除諡號制度。
所謂諡號,就是中國古代君主、貴族和名人死後,被授予的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比如平王的平,文公的文,襄子的襄。有了諡號,此人就有了一個歷史的評價。最好的是文和武,叫「靈」的則不靈。春秋時期的晉靈公、鄭靈公、陳靈公、楚靈王,都是死於非命。
歷史總是會有價值判斷的,哪怕委婉隱晦。
然而秦始皇卻不以為然。因為君主的諡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後由他人議決。所以嬴政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很不可取。
問題是諡號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可以區別不同世代的君主。比如周,文王之後是武王,武王之後是成王,成王之後是康王。如果都叫周王,就不知誰是誰了。
同樣,沒有了諡號,秦的皇帝難道都叫秦皇?後人讀史的時候,怎麼弄得清呢?
秦始皇卻自有辦法。他說──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好一個「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看來,他根本就沒想到大秦帝國會有滅亡的那一天。
然而怎麼樣呢?
二世而亡。
實際上,秦二世繼位的第二年,陳勝吳廣就反了。義軍大旗一舉,天下雲集回應,星火頃刻燎原。兩年後,秦相趙高謀殺了二世皇帝,立子嬰為秦君,去帝號,稱秦王。也就是說,僅僅風光了十四年,大秦就一落千丈,由帝國重新變成了王國。更可悲的是,降格為王國的秦並沒能苟延殘喘,子嬰也很快就向劉邦投降。這位可憐兮兮的亡國之君,其實只當了四十六天秦王。
子嬰投降一個月後,項羽率諸侯聯軍入秦。他像一頭野豬一樣地闖了進去,掠財寶,擄美女,焚宮室,屠咸陽,殺子嬰,盡滅秦宗族。然後分封天下,自號霸王,都於彭城,史稱「西楚」。原來的秦王國則分裂成三個封區,封給了秦的三個降將,號稱「三秦」。
一個龐然大帝國,就這樣土崩瓦解。就連被秦始皇廢除的諡號制度,也在漢代恢復,並延續到清末。漢武帝的武,漢獻帝的獻,就是諡號。
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
想當初,秦是何等的不可一世!西元前241年,楚國牽頭,與趙、魏、韓、衛組成五國聯軍,以考烈王為總司令,春申君為參謀長,合縱攻秦。聯軍兵臨函谷(在今河南省靈寶市),氣勢洶洶地準備破門而入。秦人處變不驚,坦然開關迎敵,五國聯軍竟魂飛魄散,不戰而走。秦人不費吹灰之力,各國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現如今,秦又是何等的不堪一擊!屠城的項羽,本不過一介武夫;首義的陳勝,本不過一名戍卒;受降的劉邦,則不過帝國一個小小的亭長。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是比鄉長還低的「股級幹部」,卻取秦皇而代之,成為新帝國的第一任皇帝。
這裡面,難道沒有歷史的玄機?
如果有,那又是什麼?

太陽又西升

跟周一樣,秦也是「西邊升起的太陽」。
秦人大約一直是生活在西方的,來歷卻不甚了然。據說,他們的先祖叫大費,也就是跟隨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的父親是舜的司法部長皋陶,也叫大業。皋陶的母親是顓頊的孫女,叫女脩(讀如修),因為無意中吃了一隻玄鳥蛋,便懷孕生下了皋陶。
這故事跟商族的傳說如出一轍,不免讓人懷疑是「山寨版」。但伯益被舜「賜姓嬴氏」,卻值得注意。
秦族當然姓嬴,卻未必是舜之所賜。嬴字從女,很顯然不是父系的氏,而是母系的姓,就像炎帝的姜,黃帝的姬。姜即牧羊女,姬是美女族 ,那麼,嬴是什麼?
請看金文的嬴字──
如此複雜多變的字形,實在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文字學家的解釋則有兩種,多數學者認為嬴就是蜾蠃(讀如果裸,細腰蜂),但也有人認為是龍。不管怎麼說,都證明秦族起源很早,而且是由母系氏族變成部落的。
變成部落的這個族群,也像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樣,有了自己的圖騰。只不過我們不知道這圖騰是蜾蠃,還是龍。也許,就像楚人的圖騰是熊,秦人的圖騰是龍。這個說法如果成立,那麼,秦族竟是「龍的傳人」。他們當中出了個「祖龍」(秦始皇),倒像是天意了。
不過在堯舜禹的時代,秦還只是「潛龍」。在後來的戰國七雄中,他們的起點甚至比楚還低。楚在西周初年可是受封了的,雖然只是個子爵,或者因為被視為蠻夷而稱楚子。秦卻直到周孝王的時候才受封,號稱秦嬴,爵位最多是大夫,封邑則叫秦。其地,在今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也有人說是今甘肅省天水市隴西縣秦亭。
秦君被正式封為諸侯,是在西元前770年。這時,平王已經東遷洛陽,周人的老根據地也被西戎佔領。於是周平王對護駕有功的秦襄公說:「秦國如果能從那些野蠻人手裡收回失地,那麼岐山以西就都歸你們了。」
哈!秦人得到的封地,其實是淪陷區。
已經無法確知周平王當時的想法。也許在他看來,被西戎佔領的岐山和豐水一帶,自己反正是無力收回了,不如當作一張空頭支票開出去。秦人有能力變現固然好,變不了現自己也沒虧。至少,人情總是做了的,而且分文不花,是順水人情。
秦的先君卻非常爭氣,他們還真把周的失地收了回來,然後如約將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自己則把領地擴展到岐山腳下。這時的秦,才算正式成為周天下最西邊的一個邦國,不但有爵位,而且有地盤。
這是秦文公十六年(前750)的事。後來的秦,便不斷向東發展。西元前714年,秦寧公遷都平陽(今陝西省寶雞市陽平鎮)。前677年,秦德公遷都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等到他們遷都咸陽時,秦已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孝公也被周顯王封為西伯(西方霸主)了。
與此同時,他們也成了周的掘墓人。
這當然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因為就算周王室在劫難逃,也未必就一定該死在秦的手上。齊、楚、趙、魏、燕、韓,哪一個沒有狼子野心,哪一個不是虎視眈眈,又哪一個實力不雄厚?既然號稱「七雄」,就不會是省油的燈。
事實上,當時疆域最廣的,是楚。其次,才是秦,還有趙。再次是齊、魏、燕。但即便是齊,也兼併了宋,擁有七十二座城池。地盤最小的韓,也滅了鄭。楚之滅國更多,老牌的邦國陳、蔡、魯,還有兼併了吳國的越,都被他們收入囊中。這難道是弱者?
再說兵力。據統計,七國之中,兵最多的是楚,一百萬。其次齊、魏,七十萬。再次是秦,六十萬。然後是趙,四五十萬;韓和燕,三十萬。因此,即便最弱的燕和韓聯手,兵力也與秦相當。如果六國合縱,總兵力可達三百四五十萬眾,比秦的五倍還多,怎麼就抵擋不住呢?
顯然,這需要一個解釋。

蠻族刷新歷史

秦能夠成功,也許因為他們是「野蠻人」。
的確,蠻族是有可能改寫歷史的,儘管並不一定都改得好。但可以肯定,一個蠻族如果善於學習,又能保持蠻野的精神,那麼,他們就會戰勝和超越自己的老師,並在老師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先進的文化來。古代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後來的阿拉伯人和歐洲人,都如此。
同樣的劇本也在中華大地上演。夏代,東邊的商人是蠻族;商代,西邊的周人是蠻族。結果,卻是商文明優於夏文明,周文明又優於商文明。看來,文明的延續、發展和創造需要新鮮的血液,哪怕它來自所謂「夷狄」。
秦成為邦國的東周,便正處於這個當口。
東周和春秋的天下大勢。不難看出,這時生活在所謂「中國地區」的諸夏和諸華,差不多都已日薄西山。其中境況最差的如陳、蔡、曹,早就淪為三等國。好一點的如周、鄭、宋、衛、魯,也只是二等國。一等國是誰呢?晉、楚、齊、秦、越。
這五個一等國,大都在「中國」周邊,甚至不是「華夏正宗」。楚是南蠻,而且北邊有盧戎,南邊有百濮。越是東夷,而且北邊有淮夷,南邊有百越。齊也是東夷。他們的開國之君雖然是姜太公,但一到封區就把自己東夷化。吞併了膠東半島的萊夷之後,更是夷夏不分。
此外還有燕,雖然號稱西周開國元勳召公奭(讀如紹公是)之後,卻其實生活在山戎地區,與「中國」之間也有北戎、白狄和赤狄隔絕,根本就是「化外之地」。整個春秋時期,幾乎聽不到他們的任何消息。然而一到戰國便勃然崛起,成為七雄之一,這裡面難道沒有原因?
與燕相似的是秦。只不過燕人是北遷的諸夏,秦人則恐怕原本就是西戎。他們最早生活的地區(今甘肅省禮縣東北)像「犬戎」一樣被叫做「犬丘」,後來又因為善於養馬而被冊封在秦,無非說明秦人原本是遊牧民族,他們的封區則不過周的牧區。
秦,是由牧民變農民,牧區變邦國的。
變化很可能是雙向選擇的結果。一方面,處於戎狄包圍之中的姬周,很希望通過「和平演變」化敵為友;另一方面,西戎當中最有頭腦的嬴秦,也很願意向先進的華夏文明學習。你有情,我有意,雙方一拍即合。
於是,平王東遷前後,周秦兩族度過了一個不短的蜜月期。秦的「華夏化」,應該就是在這時完成的。只不過,作為被犬戎和驪戎包圍,而且與戎狄雜居的遊牧民族,他們與姬周的同化不可能那麼徹底。周的殘餘最後被秦收拾得一乾二淨,也並非偶然。
這就是春秋戰國之際的中華文明圈。處於中心地帶的「傳統中國」(周、鄭、宋、衛、魯)衰朽,敗落,萎縮。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則是華夏化的東夷(齊、越)、南蠻(楚)、西戎(秦)、北狄(燕)。
例外的是晉。
晉是五大國中唯一的姬姓國,也一直以華夏正宗自居。然而晉國卻是與白狄和赤狄接壤的,在長期的戰爭中也難免「戎狄化」,甚至在建國之初就已經因地制宜,夷夏不分。晉,其實也是「混血兒」。
何況即便是高舉「尊王攘夷」大旗的晉,到春秋末年也面臨崩潰。分裂後的三晉(魏、趙、韓)則最先被秦所滅。夷狄化的華夏,還是鬥不過華夏化的夷狄。
如此說來,文化越是落後,就越有希望?
也不見得。
事實上春秋五大國中,文化最落後的不是秦,而是越。所以,越的興起非常迅速。從閃亮登場到滅亡吳國,只用了二十一年。然而勾踐死後直到滅亡,越都停滯不前,乏善可陳。他們的崛起和輝煌,跟另一個華夏化的蠻夷吳一樣,都只在頃刻之間,可謂曇花一現。
持續輝煌的是楚,最後勝出的是秦。秦滅了楚,楚滅了越。楚滅亡越,是在商鞅變法之後沒多久。這是一個臨界點,也是一個分水嶺。此後,楚便開始走下坡路,秦卻如賓士的駿馬、飛駛的列車,風馳電掣,一往無前,幾乎沒有誰能夠阻擋他們的步伐。
秘密莫非就在於此?
正是。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