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別等失智上身:瞭解它、面對它、遠離它(修訂版)
滿額折

別等失智上身:瞭解它、面對它、遠離它(修訂版)

定  價:NT$ 280 元
優惠價:79221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關鍵特色
★ 寫給患者、家屬、醫療人員的「失智症指南」,權威醫師教你「預防失智上身」!
★ 從「瞭解」、「面對」、「遠離」三個面相切入,以案例結合理論實證,對於醫學研究的解釋,淺顯易懂,讓讀者認識失智症!
★ 以「實證醫學」的實事求是精神,破解似是而非的坊間流傳,解開一般人對「失智症」的錯誤觀念!

內容說明

「預防」是失智症,也是所有疾病最好的治療。
從年輕時開始做起,徹底「降低」老人失智症風險!

近年來,全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臺灣也在攀升當中,無論家中是否有長者都應該瞭解失智症,更何況此病症也已經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了!你也許有過這些疑問:

◎ 父母得到失智症了?
◎ 父母不記得我了,怎麼辦?
◎ 我將來會不會像父母一樣得到失智症啊?
◎ 我要如何做才能對病人有幫助?
◎ 病人是否應該接受安寧照護?
◎ 是否我做得不夠好,病人才會越來越嚴重?
◎ 要告訴病人他罹患失智症嗎?
◎ 該怎麼預防失智症?
◎ 有什麼社會資源可以幫助病人和家屬?

本書包括了失智症的診斷、病程和治療,及面對失智患者或長輩時的照顧技巧與心態調整,唯有家人間互相扶持,才能一起走過這段旅程。作者同時也教你如何預防失智症的發生,瞭解知能退化的過程,及早發現失智症早期的相關症狀和警訊,一旦懷疑有罹患失智症的可能,就盡早去看醫師,尋求相關單位的協助,便能多一分延緩失智症到來的機會。

◆ 失智症十大警訊,越多項症狀出現,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越大!

◎ 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或工作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
◎ 東西擺放錯亂
◎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
◎ 個性改變
◎ 對生活事務失去主動去做的興趣

◆ 藥物的幫助有限,現在開始認真看待,從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入侵!
◎ 多用腦:增加知能存款
◎ 多運動:提升認知功能
◎ 清淡飲食:地中海式飲食
◎ 良好人際互動

病變遠在病人出現症狀前的三、四十年就開始慢慢沉積,所以「預防」要從年輕時就開始,而不是等到中年、老年或已有症狀才想到!根據一九九一年「修女研究」顯示:縱使腦內已有明顯的病變,仍可靠後天的努力讓症狀不出現,進而享受愉快的老年。
預防並不是要讓我們不得到失智症,而是當我們不幸罹病時,能讓我們不發病,或延後失智症狀的出現!

延伸閱讀

作者簡介

作者

王培寧醫師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及老化研究中心進修。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及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專長為失智症、行為神經學、神經影像學及老化研究。
與劉秀枝教授合著有《別等失智上身》(臺灣商務出版)、《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劉秀枝教授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臺北榮總特約醫師。
自榮總退休後,繼續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康健》雜誌專欄撰文,均獲得熱烈迴響,是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
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別等失智上身》(臺灣商務出版)、《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寶瓶文化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 / 現代人,別等失智上身!
《別等失智上身》一書,是由我的兩位好朋友,也是好同事─劉秀枝主任和王培寧醫師所共同完成的,接到他們的邀請,要我為此書作序推薦,頓時感到無限的光榮,但同時又覺得非常惶恐。光榮的是,此書內容豐富且極具參考價值,肯定「大賣」,能夠沾上邊,當然是光榮之至;惶恐的是,劉秀枝主任是國內有關失智症的權威醫師之一,而王培寧醫師則是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傑出校友,也是年輕後輩之中的佼佼者,如旭日之東昇,前途未可限量。為兩位大師作序推薦,相信任何人都會是誠惶誠恐。
大家都知道,拜醫學進步之賜,現代人壽命大幅度的延長,而延長壽命的同時,老年退化性疾病也大幅度的增加(當然失智症尚伴隨神經破壞,非單純退化),所以從如何瞭解失智症,到如何面對失智症,以及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失智症,本書中都有精闢、詳盡與淺顯易懂的敘述,在此鄭重的向大家推薦這本值得一讀的好書。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 
潘懷宗


推薦序2 / 一應俱全「All in one」的失智症指南
劉秀枝教授是我的老師,也是國內失智症研究的先驅。近年來,她於《聯合報》與《康健》雜誌的醫學專欄,早已是許多人獲得醫學常識的最佳平臺。我的父母都是她的忠實讀者,常常告訴我劉教授又有新作品發表了,甚至也會考我知不知道這些重要的醫學常識。這次她將這幾年有關失智症的文章,再加上王培寧副教授的一些著作,共同集結成冊,成為一本完整的失智症指南。很榮幸能在本書付梓之前,可以先行拜讀。
《別等失智上身》一書最大特點的就是劉教授的多重角色。她是出色的神經內科醫師與研究科學家,也是失智症患者的女兒。書中許多內容是她的親身經驗,特別是她描寫除夕回家過年,當晚睡在媽媽身邊,為了保護不斷起身上廁所的媽媽不會跌倒,整晚如履薄冰的經驗。看似幽默的筆調,卻有著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辛酸,也讓我知道平日在替患者開立處方時,常常不經意的說出一句話:「要好好照顧患者。」其實對於照顧者而言,是多麼的困難。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醫學研究的考證與更新,很多資料都是最新醫學期刊或國際會議的第一手報導,例如二○一○年三月發表的失智症新藥 Dimebon 試驗結果可能不如預期,也列入本書之中。劉教授與王醫師對於文獻的解釋,淺顯易懂,達到當今所要求的「庶民」皆可理解程度。此外,對於似是而非的醫學常識也不忘耳提面命一番,不打馬虎眼,如銀杏治療失智症其實是無效的。另外,對於經典的失智症研究,如「修女研究」則多所介紹,並發表她們的看法,非常有教育意義。事實上劉教授與王醫師長年致力於失智症研究,本書有關醫學教育部分,她們也發揮「實證醫學」的實事求是精神。
劉教授對於失智症還有一項不為人知的貢獻,在此特別與大家一起分享。過去我們是用「痴呆症」這個名詞,而非失智症。一九九○年時,劉教授與林克能心理師曾以問卷方式調查一般人喜歡用失智症還是痴呆症,發現民眾認為痴呆症有罵人的意味,對長者不敬。於是,在劉教授與南加大的李眉教授大力倡導下,失智症這個名詞終於正式被官方採用,社會局的身心障礙手冊把痴呆症改為失智症。近幾年,日本也有了相同的認知,將痴呆症改成認知症。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劉教授的倡導,臺灣才能比其他國家有著更先進的人文情懷。
閱讀這本書時,我常在想本書讀者群應該是誰?介紹給誰最適當呢?後來我想應該從功能取向。如果你是患者的家屬,這本書從頭到尾都值得細讀,除了知識的獲得外,更可瞭解病患家屬遇到的困難與解決的方式,尤其是書中以一個個鮮明的案例引導,加上解釋說明與貼心叮嚀,更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當然,醫療人員也可藉由此書,快速更新失智症醫學新知並瞭解患者與照顧者的需求,增強溝通能力。 除此之外,本書的第三部分「遠離它」,非常適合「頭好壯壯」的中年人閱讀,從現在開始重視養生並累積大腦資本,「預防失智症上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教授╱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王署君

目次

推薦序1 / 現代人,別等失智上身 
推薦序2 /一應俱全「All in one」的失智症指南 
自序3 /一個來自醫者、女兒、朋友的叮嚀 
自序4 / 戰勝失智症 

第1篇 瞭解它――當記性變差
當父母的記性變差 
懷疑記憶有問題應就教醫師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輕度知能障礙者需多動腦,定期作心智評估 
失智症不等於阿茲海默症 
當巴金森氏症出現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 
醫師開錯藥了嗎? 
為何醫師沒開這個藥? 
阿茲海默症治療的趨勢 
更年期會讓記憶變差嗎? 
明明手術成功,怎麼反而胡言亂語? 
當失智遇上譫妄! 
老年失智症之路漫長而崎嶇 
失智症的安寧療護 

第2篇 面對它――照顧無上限
藥物有限,親人陪伴愛無盡 
走進失智長者的時光隧道 
媽媽在家時間不多 
失智長者的藏寶遊戲 
為什麼他總是針對我? 
除夕的願望 
當失智遇到疼痛 
感染,加速失智症狀 
少輸為贏――失智患者的療效觀念 
罹患失智症,要不要告訴他? 
看他,還是不看? 
財務規劃好,家族不失和 
要讓母親參加藥物臨床試驗嗎? 
互相取暖的後中年兒女 

第3篇 遠離它――遠離失智症
遠離老年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病患為何多半是她? 
預防失智從年輕做起 
六百七十八位可敬的修女 
啟發性休閒活動有助於預防失智症
是用「惱」過度,非用「腦」過度 
為何丟三落四?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腦力存摺努力存 
運動健腦 
吃什麼可增加腦力? 
多吃豆腐會讓頭殼壞掉嗎? 
銀杏能預防失智症嗎? 
遠離中風,避開失智 
治療高血壓可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降血脂藥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嗎?

附錄1 / 可以到何處尋求協助? 
附錄2 / 參考資料

書摘/試閱

懷疑記憶有問題應就教醫師

之前已經提過,人隨著年紀的增加,記性和各種認知功能可能慢慢由正常而老化,甚至進展到輕度知能障礙的階段,最後退化到失智症的程度。但一般人怎麼區別正常老化、輕度知能障礙和失智症這三部曲呢?不太容易。有些患者明明一分鐘前的事都記不得,而家屬卻因他對過去的事如數家珍而覺得他記性還好,有人記憶測試的結果很好,但他卻因焦慮而懷疑自己有失智症。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看醫師,讓醫師來判斷。

看什麼醫師呢?主要是神經內科和精神科,最好是專門治療失智症的醫師。各大醫院門診的看診時間表上,通常會註明醫師的專長,以供民眾參考。如果有親朋好友已經在看失智症了,那也可以向他們請教。或者,成立於二○○二年的臺灣失智症協會常常舉辦各種關於失智症的演講與活動,也可提供相關訊息。

醫師通常會先評估是否有失智症。對患者及家屬問診後,再依病情需要安排各種心智測驗,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時還會安排與臨床心理師晤談,以決定其失智的嚴重程度。這些測試是為了鑑定患者是正常老化、輕度知能障礙或失智症。有時一次的評估無法確定患者是處於那個階段,那麼就需要追蹤其情況,一般來說,約六個月後會再作心智評估。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醫師究竟會安排什麼樣的心智測驗來做失智症認知功能的評估呢?目前常用的失智症認知檢測工具如下:

一、簡短智能測驗(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為一簡便可對時間與地方定向能力、注意力與算術能力、立即記憶與短期記憶、語言(讀、寫、命名、理解等)能力、視覺繪圖能力等的測驗,最高得分為三十分。分數越高,表示知能表現越好。總施測時間只需六到十分鐘,常被用於對老年人的認知評估,是最被廣泛使用的測驗。國內各醫院都有提供此一測驗,作為輔助診斷失智症及追蹤認知功能的工具,也是失智症患者在申請健保局失智症用藥時的重要依據。

二、知能篩檢測驗(Cognitive Abilities Screening Instrument, CASI)
知能篩檢測驗較簡短智能測驗要複雜一些,分數較多,但對失智症患者的認知功能,卻有更廣、更深入的瞭解,包括了注意力、集中力與心算力、近期記憶、長期記憶、時空定向力、語言、空間概念與構圖、抽象與判斷及思緒流暢度等九個認知領域作評估,最高得分一百分,分數越高,表示能力越好。施測約需二十至三十分鐘。

三、語言記憶測驗(Memory Test, MT)
語言記憶測驗也稱為字彙記憶測試,主要是讓受試者學習一系列的字詞或物品(有九、十、十二個字詞或物品不同的版本),並藉由受試者聽過後的立即回憶與延宕回憶的表現,來評估其記憶功能。由於失智症的核心症狀是記憶退化,且初期的症狀發生是輕微與緩慢的,所以根據目前相關研究的資料顯示,這項語言記憶測驗,在極早期失智症和輕度知能障礙的診斷上,比簡短智能測驗或知能篩檢測驗具備更好的區辨能力,更能區分出正常老化與輕微記憶退化的老年人。

四、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 CDR)
針對患者日常生活與認知功能作整體性的評估,作為失智症病程嚴重程度判定的依據。本量表包含六個功能項目:記憶、定向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社區事務、家居與嗜好、個人照料。整個評估需六十分鐘,對患者的評估約十五至二十分鐘,對家屬或照顧者的晤談約三十至四十分鐘。醫師可以根據評估的結果來了解病人的知能退化對各項生活、工作、社會功能影響的程度,也可作為患者身心障礙等級分類的依據。而衛生福利部對失智症患者,也規劃了居家、社區、機構與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等照護措施,依失智症患者不同的嚴重度,有不同程度的補助。

如果經由臨床和認知功能測驗的評估診斷為失智症,醫師就會安排各種實驗室檢查,以決定是何種疾病造成的失智症,才能對症治療。這些檢查包括血液常規、生化檢查(肝腎功能)、維他命B12濃度、甲狀腺功能、梅毒血清檢查、腦部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特殊病情需要的檢查有腦電波、腦脊髓液檢查、單光子電腦斷層檢查(PET/SPECT)等。

如果診斷是輕度知能減退,除了每六個月作心智測驗的追蹤,以評估是否有轉變為失智症外,大部分不需進一步檢查。但有些醫師會視情況,安排與失智症同樣的實驗室檢查,看看是否有其他疾病。雖然此種機會很少,但偶爾也會發生。例如有位診斷為輕度知能減退的患者接受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腦幹旁長了一個大聽神經瘤,造成水腦,使得記憶減退。後來再做更仔細的檢查,又發現患者除了記性稍差外,走路也有些不穩,所以與一般演變為阿茲海默症的輕度知能障礙並不完全符合。

如果診斷為正常老化,則有以下幾種可能:
1. 醫師會說沒關係,讓患者吃定心丸;
2. 雖然沒關係,但最好每年作一次知能測驗評估,看是否有變為輕度知能障礙或失智症的可能;
3.看看是否有其他原因讓患者覺得記性差或記憶的表現不佳。

以前一篇陳太太的例子來說,如果她的心智評估是正常的,則要考慮她是否有身體其他病痛或心情鬱悶等,才讓她有時丟三落四。或因時間匆促,一急之下就忘了帶已準備好的枸杞黃耆茶了。也許可以請陳太太乾脆不要做枸杞黃耆茶或前一天就準備好,置放冰箱,就不會如此匆忙了。但若是這些症狀越來越嚴重,還是盡快看醫師做檢查較好。


更年期會讓記憶變差嗎?

近半年來,五十歲的李女士覺得記性明顯衰退,思緒也不若從前清晰流暢。例如本來是過目不忘,現在則要做備忘錄;原來事事都記在腦海,現在每天都要看行程表,有一次竟然還把重要的約會給忘了,讓她非常懊惱,很擔心是否是失智症的前兆。
雖然她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並沒有受到影響,但其家人也察覺到了她的記憶力不如從前。陳女士並不覺得有工作壓力或人際關係的困擾,也沒有憂鬱或焦慮的症狀。李女士因而自費做體檢,包括腦部的磁振造影掃描等,結果都正常。她的字彙記憶測試表現優異,請她記住十二項名詞,她第一次就記住了,十五分鐘後還能完全講出這十二項東西,表示其記憶力遠比一般人好。
陳女士的情況並非失智症的前兆,但也找不出其他可能造成記憶減退的因素。進一步詢問,發現她這半年來經期不太規則,可能已進入更年期。那麼李女士的記性不佳是因為更年期的關係嗎?

停經過渡期(Menopause Transition),分為停經前(Premenopause)、更年期早期(Early Perimenopause)、更年期晚期(Late Perimenopause)以及停經後(Postmenopause)四個時期。停經前這個時期的月經還很規則;更年期早期月經開始不規則,但兩次月經相隔不超過三個月;到了更年期晚期,則距上次月經相隔的時間超過了三個月、小於十二個月;停經後的時期,是指距離最後一次的月經已經超過十二個月了。

約六十%的更年期婦女自覺記性不好,例如想不起名字或號碼、忘了要做的事、不能專心以及需做小抄等。但除了更年期外,這些症狀也有可能是壓力、生活負擔、焦慮、憂鬱、身體狀況或年紀漸大等所引起的。因此需要對停經過渡期的婦女長期追蹤其認知功能,探測其記憶力是否變差。

到目前為止,有三個有關研究可供參考。

第一個是芝加哥聖路克醫學中心(Rush-Presbyterian-St. Luke' s Medical Center)對八百零三位社區婦女的研究,其年紀在四十二到五十二歲之間且正處於停經前或更年期。每年測試其認知功能,追蹤兩年,發現其記憶和思考速度不但沒有變差,而且有少許進步。

第二個是臺北榮總追蹤金門社區中四百九十五位四十至五十四歲的停經前婦女,十八個月以後,一百一十四位進入更年期前期。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停經過渡期並不影響婦女的認知功能,只有思緒流暢度稍差而已。

第三個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對美國多個社區婦女的四年追蹤,研究中共有二千三百六十二位四十二至五十二歲的婦女,不僅參與人數較多,歷時也較長,所得的結論與前兩者不同。這二千三百六十二位婦女分別處於停經前(八%)、更年期的早期(四十九%)與晚期(十二%)以及停經後(三十一%),因此可探討每個停經過渡期的時間長短對每年認知功能變化的影響。

經過複雜的統計分析後,發現停經前的婦女在思緒速度和記憶力的表現上,每年測試的分數均有進步,這些進步可能是因每年重複測試的學習效果。

處於更年期早期的婦女,雖然思緒速度每年也有進步,但記憶力測試卻沒有逐年進步的現象;到了更年期晚期的婦女,在思緒速度和記憶力兩者上,每年的測驗分數都沒有進步,表示缺乏學習的能力。但停經後的婦女,則反而又出現思緒速度和記憶力測驗,在每年追蹤時都有進步的現象。而且,如果在最後一次月經之前就先開始服用女性賀爾蒙者,其記憶力的表現較沒有服用者好,但假如是在停經後才使用,則無助益。

此研究雖然顯示進入更年期的婦女的記憶和思緒速度可能會變差,但在停經後又進步,表示更年期對認知功能減退的影響是有時限的,在完全停經後認知功能很可能又會好轉。

李女士該如何因應呢?除了接受認知功能的定期追蹤外,雖然目前對停經過渡期時的記憶減退並沒有共識,但是李女士也許可以看婦產科醫師,考慮短期服用女性賀爾蒙是否能改善記憶。另外,雖然並沒有明顯的工作和情緒壓力,還是要在可能的範圍內減輕工作,等進入停經後時期,說不定就會恢復原來的過目不忘呢!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21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