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吳增定讀尼采:《敵基督者》講稿
滿額折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90261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9元
庫存:9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敵基督者》是尼采發瘋前的最後一部著作,既是關於基督教的歷史與本質的探究,同時也是一部深刻的哲學著作,探討真理與信仰的關係這一永恒問題。

本書作者吳增定對全書六十二節進行逐一講解,帶領讀者詳細梳理這一文本所提出的問題與行文思路。作者將《敵基督者》置於尼采個人的思想脈絡與整個西方思想史的譜系中,指出這本書的中心意旨是重新釐定西方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傳統,從而對其進行價值重估。

作者簡介

吳增定,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德國哲學和近代西方政治哲學等。已出版著作《尼采與柏拉圖主義》(2005),《利維坦的道德困境》(2012)、《斯賓諾莎的理性啟蒙》(2012);譯作包括《敵基督者》(尼采)和《政治神學續篇》(卡爾.施米特)等。

慢下來,靜下來

「經典通識講稿」原序

甘陽

 

中國文化論壇在2005年於北京香山飯店召開的首屆論壇曾以「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為主題,對我國大學本科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通識教育的可行性作了廣泛的討論。那次會上許多學者專家初步達成的共識認為,我國大學的本科教育應該大力推動通識教育的發展,而通識教育的開展則應該首先着重建設「核心課程」,特別是「中外經典文本研讀」核心課程。在此共識基礎上,中國文化論壇委託我從2007年暑期開始先後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汕頭大學等合作開辦了每年一次的「全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講習班的具體方式為每次請若干資深教師細讀講解若干經典文本,每天上午授課3課時,下午授課3課時,學員除必須參加上午和下午的課程外,還要求參加至少兩次小班討論(晚上)。目前這個純粹公益性的講習班已經連續舉辦了五年,每次接受來自全國各高校的正式學員二百人,加上旁聽的人數常達四百人以上,對於傳播推廣通識教育的理念和實踐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這套叢書以講習班部分教師的講稿為基礎,同時接受其他優秀的通識講稿,目的即在讓更多讀書人分享通識教育的成果。我願借此機會感謝這些熱心通識教育事業的教師,感謝為歷屆講習班提供教學場地和行政後勤支持的大學領導和同事,更要感謝參加歷届講習班的數以千計的學員。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有賴於大學領導、大學教師和本科生、研究生的理解與支持,幸運的是,現在這樣的支持者正越來越多。

需要說明,中外經典文本細讀當然不是通識教育的全部,而只是通識教育的一個部分或一個方面。我們之所以特別注重這個方面,說到底是希望重新樹立認真讀書的風氣。經典閱讀的第一個要求是:Slowdown!(「慢下來!」)而不是快餐式閱讀。我相信,當今教育的最大敵人就是彌漫整個社會以至大學校園的浮躁之氣和急功近利心態,而通識教育就其植根于古典自由教育理念而言,首先必須提倡慢下來,靜下來,克服現代人的浮躁氣和功利心。許多歷史悠久的歐美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之所以今天仍然要求必修古希臘文和拉丁文,並不是旨在把所有學生培養成古典學家,而是希望通過學習這些並無實用性的古典語言讓學生慢下來,靜下來,從而成為能自由思考的自由人。

我想對所有的大學生說︰大學四年,慌甚麼?毛甚麼?急甚麼?慢下來,靜下來,開開心心讀點書!

 

2012年六一兒童節

目次

講稿

引論:尼采與《敵基督者》 3

第一部分:第1至13節 17

第二部分:第14至23節 35

第三部分:第24至35節 51

第四部分:第36至49節 71

第五部分:第50至62節 103

 

文 本

敵基督者——對基督教的詛咒 131

德/尼采 著 吳增定、李猛 譯

 

附錄

建議閱讀書目 293

後記 295

慢下來,靜下來(總序) 甘陽 297

中國文化論壇簡介 301

中國文化論壇理事會構成 305

書摘/試閱

引論 尼采與《敵基督者》

《敵基督者》是尼采晚期的一篇文本。確切地說,這是尼采發瘋之前寫的一部構思比較系統和完整的作品。我想首先從文獻的角度,把這個文本的相關背景跟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

我們知道,尼采於1889年1月6日突然發瘋,並被他的好朋友歐維貝克(FranzOverbeck)接回德國。他在發瘋前不久,也就是1888年9月,完成了《敵基督者》的寫作。所以,有不少人斷定尼采的《敵基督者》是瘋言瘋語,癡人說夢,完全不值得研究。從行文上看,《敵基督者》確實有一點「瘋狂」的痕跡。大家稍微瀏覽一下就會發現,尼采幾乎是通篇從頭罵到尾,罵得很激烈,很多罵人的話都是別人學不來的。

拋開這些修辭性的話語不談,單從尼采哲學和思想自身的語境來看,《敵基督者》可以說是他後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不妨把《敵基督者》和其他的文本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根據大多數研究者的看法,尼采的思考和寫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悲劇的誕生》到《不合時宜的觀察》,這是尼采的早期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前五年,這是尼采思考和創作的巔峰時期。他在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包括《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二卷)、《曙光》、《快樂的科學》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它也是尼采本人最看重的一本書。他在《瞧!這個人》中對這本書有過專門的評價。他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代表了他的哲學思想的「肯定部分」,也就是他所贊成的觀點。《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核心思想就是所謂的「超人」。甚麼是「超人」呢?用尼采的話說,就是「權力意志」對它自身的「永恒輪迴」的無限肯定,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有限的生命對自身的無限肯定。這也是尼采哲學的中心思想。第三個階段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直至發瘋之前。尼采在《瞧!這個人》中說,他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寫的東西都是「否定性的」,都是為了反對某種東西。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要進行「價值重估」。甚麼叫「價值重估」?尼采的意思是,所有被傳統道德、形而上學和基督教等認定是善的東西其實都是壞的,而所有被它們貶低、批判為惡的東西都是好的。所以,「價值重估」的目的就是把所有被基督教和傳統形而上學顛倒的價值顛倒回去,恢復它原來和固有的秩序。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尼采的所有作品都具有「價值重估」的特點。《敵基督者》也不例外。實際上,《敵基督者》的原始標題就是「價值重估」。這話從何說起呢?我們知道,國內以前翻譯過一本尼采的書,標題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後來不再出版了。之所以不再出版,是因為大家後來都知道,這本書在西方學界早就被斷定是一部偽作。也就是說,它最初是尼采的妹妹偽造的。她把尼采的一些格言和遺稿,按照她自己的想法加以刪改、整理和編輯。很多人對尼采的解釋、誤解和批判,比如說他是法西斯主義和反猶主義等,都是以這本書為根據的。當然,說這本書是偽造的,或許有點過了。因為書中的原話的確是尼采本人的,但它們的編排順序和結構卻是她妹妹確定的。比如說,她把尼采批評猶太人和猶太教的言論都集中在一起,讓人誤以為他是一位反猶主義者。因為她和她的丈夫(也就是尼采的妹夫)都是反猶主義者。但是,尼采本人恰恰不是反猶主義者。他在很多地方,包括在《敵基督者》中,都批判了反猶主義者的無知和淺薄。後來,經過兩位意大利學者科利(GiorgioColli)和蒙提納里(MazzinoMontinari)的出色考證,這一切才真相大白。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這本書的標題和副標題,的確是尼采自己最初擬定的。他在寫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一直有個想法,想寫一本代表作,系統和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給這本書擬定的標題就是《權力意志》,而副標題就是「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在寫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後,尼采一直在為寫這本書做準備。但是後來,他僅僅寫了一部分就放棄了,所以這本書並沒有完成。不過,他仍然把已經寫完的部分整理出來,分成兩本書發表,一本是《偶像的黃昏》,另一本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敵基督者》。所以,《偶像的黃昏》和《敵基督者》都是對西方文明的「價值重估」,但它們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偶像的黃昏》針對的是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或形而上學傳統。這本書中最有名的一篇是「蘇格拉底的問題」。在這篇文章裏,尼采延續了他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一貫批評,把他們所開創的哲學或形而上學看成是希臘文明衰敗的開始。《敵基督者》則是針對猶太教和基督教傳統。這兩本書合起來,差不多就是一個對西方文明的「價值重估」。那麼,尼采是在甚麼意義上進行「價值重估」的呢?這就涉及他的基本哲學思想了。

提到尼采的哲學,我們首先會想到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幾個核心的觀點。他的哲學出發點,是對傳統形而上學和宗教的批判。尼采認為,它們的基本前提是自然和道德,或此岸與彼岸的對立。上帝就是傳統道德的代名詞,它構成了某種超越自然或塵世之上的絕對意義或價值。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開始就說,查拉圖斯特拉在山上待了十年,然後開始下山佈道。他的第一個教誨就是「上帝死了」。我們在後面就會講到,「上帝死了」也是《敵基督者》這個文本的思想背景。尼采所說的「上帝」,無論在基督教還是在猶太教之中,都代表了某種超出自然、超出塵世、超出有限生命之上的東西,也就是與塵世或此岸相對立的彼岸世界。所以說,尼采所說的「上帝」不僅僅指猶太教和基督教中的那個人格神,而且包括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的整個西方哲學或形而上學傳統。這兩個傳統雖然看上去水火不容,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也就是說,它們都在自然之上附加了某種超越自然的東西。這種超越自然的東西就是道德。所謂「價值重估」,其實就是否定強加在自然之上的道德。

很多學者都說,學術研究的基本精神是要區分事實和對事實的解釋,也就是區分事實與價值。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價值中立」。其實,尼采也是持這種主張。這個說法聽起來或許讓人有些奇怪。尼采不是一直說要「價值重估」嗎?怎麼會贊成「價值中立」呢?但尼采的真正意思是,真正的「價值中立」就是「價值重估」。按照他的看法,西方傳統宗教和形而上學所追求的真理,實際上無非是人的一種解釋,一種價值;這種價值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是人把自己的價值或解釋強加在自然之上,強加給世界。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因還是在人身上。說到底,我們都是有限的個人。我們都知道,包括人在內的世界萬物都是有限的,都是終有一死的。出於生存和安全的本能需要,我們總是希望有一個更真實和永恒的東西存在;它不是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而是在彼岸,是一個彼岸世界。這個彼岸世界就是道德世界,或者說,就是上帝。實際上,尼采揭示出了我們作為人的自相矛盾之處。本來,我們發明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學這樣的東西,是用來保護我們的生命的。因為活在一個變化無常的塵世間,我們有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感。所以我們希望有一種更真實的生命,一個永恒不朽的彼岸世界。但是最後,恰恰是宗教、道德和形而上學等彼岸世界變成了對我們有限生命的否定,使得我們認為它毫無意義。

在《歷史對於生命的用途和濫用》這篇早期的文本之中,尼采把人和動物進行了比較。他說,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是,動物的記憶非常短暫,而人的記憶和意識卻很持久。舉一個例子,有一頭羊可能在一年以後被殺死。設想一下,倘若牠知道一年後自己會被殺死,結果會怎麼樣?牠肯定要鬧革命,肯定要反抗的。問題是,牠並不知道這一點!動物的記憶很短暫。牠既沒有長久的過去,也沒有長久的未來,只有短暫的現在。牠既不知道自己從哪兒來,也不知道自己往哪兒去。牠永遠活在當下。這聽起來很有一點佛教的精神——「剎那即永恒」。在尼采看來,恰恰是動物對過去和將來的「無知」保護了牠自己,使得牠不會承受歷史和變化之苦。但是,人不一樣。人就是太「有知」了。人知道自己「本是塵土,還將歸於塵土」。人的記憶和思想過於長久,所以總想知道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人清楚地意識到,他的生命與歷史的長河相比顯得多麼短暫。這種時間和歷史意識,給人帶來了巨大的焦慮感。尼采認為,傳統的道德和宗教就是為了應對人的這種焦慮感。傳統道德和宗教會告訴人:你所活的短暫一生都是不真實的,更真實的生活是靈魂不朽,是死後的生活,是永恒的彼岸世界,是上帝,如此等等。

不過尼采同時看到,傳統的宗教和道德也產生了一種相反的效果。它發明出來一個絕對價值,但這個絕對價值卻反過來成了對我們當下生活的限制和否定。這樣一來,我們便會把那些想像的東西看成真的,卻把真實的生活世界看成是假的。尼采要做的工作,就是把那些被傳統宗教和道德顛倒的東西再次顛倒過來。因為包括基督教在內的傳統宗教和道德,都是一種保護軟弱者的東西。只有軟弱者出於生存的焦慮感,需要道德和宗教上的安慰。強者能夠直接面對和肯定現實,不需要欺騙和安慰。所以,尼采的「價值重估」就是重新確立價值等級秩序,使得它不再貶低和否定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是反過來積極地肯定它。

現在,我們回到《敵基督者》的文本。尼采對基督教的基本看法是,基督教在根本上也是來源於人對自身有限存在的恐懼和焦慮感,也是一種想像和偽造。當然,這種想像和偽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其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猶太教。

猶太教的上帝或耶和華是猶太人的保護神。最初,他同希臘的諸神一樣,都代表了一種肯定生命的價值。比如說,耶和華想怎麼做就怎麼做,想發洪水就發洪水,想殺人就殺人,看起來有點像是無惡不作似的。但在尼采的眼裏,這樣的神恰恰是最真實的。因為神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神本來就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也是希臘人對神的基本看法。希臘神話中的諸神是尼采最喜歡的神,因為希臘人的神,比如《荷馬史詩》中的諸神,都是非道德化的,沒有道德色彩,甚至在我們看來是不道德的。比如說,宙斯一看見漂亮女子馬上就去勾引,勾引不成就硬來。在我們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神怎麼能做這麼不道德的事呢?但尼采說,這才是真正的神,健康的神。

猶太人剛剛立國的時候,他們的神,耶和華,也是為所欲為的,是非道德的。但是後來,厄運來了。猶太人頻繁地被異族征服,回不了故鄉。在漫長的流亡過程中,他們關於神的觀念也發生了變形。因為處在一種極度的絕望之中,他們覺得:只要相信神,神就會拯救他們。這樣一來,他們就改造了神的觀念。他們的神不再為所欲為、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而是變成了一個道德的神。猶太人的神耶和華告訴他們說:你們之所以遭遇這樣的厄運,是因為你們在道德上有罪;你們要想回到自己的故鄉,就必須受到懲罰,必須進行懺悔。最終,猶太人的神就被道德化了,打上了濃厚的道德色彩。基督教的上帝只不過是對猶太教上帝的進一步道德化,並且祂的道德化、祂對此岸世界的否定要比猶太教更徹底和更激進。這樣的否定在《福音書》之中已經完成,在保羅那裏更是達到了巔峰。在基督教之中,否定和仇恨塵世的上帝不僅變成了末日審判者,而且變成愛的象徵。在尼采看來,整個中世紀以及現代西方文明的歷史,從宗教上講,無非就是猶太教上帝的一步一步變形、一步一步被道德化的歷史。

我們一直覺得,現代啟蒙運動和現代性是反基督教的。從一方面看,的確如此;但從另一方面看,問題卻不是那麼簡單。尼采就認為,現代啟蒙運動恰恰是對基督教的繼承和改造,這種繼承和改造開始於馬丁.路德,完成於盧梭和康德。尼采在很多地方都說過,盧梭和康德以道德的方式把基督教的上帝又保留下來,把基督教的價值改造成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盧梭雖然反對作為啟示宗教的基督教,但卻肯定了作為自然宗教的基督教,並且把後者看成是道德的基礎。康德的核心命題是,我們雖然無法在科學上認識上帝,但出於道德的需要卻必須要相信上帝。這是一種現代平等主義和道德化的上帝。不僅如此,尼采甚至認為,幾乎所有的現代意識形態,比如甚麼自由主義、平等主義、社會主義、左派和女權主義等,都是基督教上帝的變形。通過對基督教的批判,尼采勾勒了一個宗教意義的西方文明史。當然,這個歷史是否真實,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尼采從來不關心他所勾勒的西方文明史是否會被很多人認可。他認為,凡是希望獲得別人承認的東西一定都是最差的。越「普世」的東西,越「全球化」的東西,在尼采眼裏就越沒有價值。

最後,我簡單地介紹一下《敵基督者》的篇章結構。《敵基督者》的正文總共有62節,此外還有一個非常簡短的「前言」,在正文後面還附有一個「反基督教法」。這個「反基督教法」有意和基督教的「反異端法」對應,在時間和紀年上都是反基督教的。

按照瑞士尼采專家佐默爾(Andreas Urs Sommer)的看法,《敵基督者》的正文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至13節,主要講的是為甚麼要批判基督教,這種批判所依據的價值標準是甚麼?基本原則是甚麼?簡單地說,就是基本標準的闡發。第二部分是第14至23節,主要是以佛教為參照,通過基督教和佛教的比較來澄清基督教的價值觀。第三部分是第24至35節,講的是基督教的史前史,也就是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它是如何從猶太教的歷史之中演變過來的。通過這樣的演變,尼采進一步揭示了耶穌作為拯救者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類型。第四部分是第36至49節,主要講的是基督教歷史所造成的災難。第五部分是第50至62節,這是整個《敵基督者》的核心部分,它所處理的基本問題就是信仰和真理之間的關係。

因此,《敵基督者》看起來雖然是一個宗教史的研究,但是嚴格來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尼采要處理的問題,我們都非常熟悉,也就是真理問題。只是尼采認為,所有傳統的哲學或形而上學,嚴格說來,都不是對真理的真正追求和熱愛,而是一種信仰或信念,或者說是一種「信以為真」。基督教更是如此,它是一種非常典型的「信以為真」。為甚麼要「信以為真」呢?是出於安全感的需要。信徒不能接受耶穌死亡的「真理」、真相或事實,所以他們相信耶穌是上帝,是「道成肉身」,相信耶穌復活了,相信有絕對永恒的真理。在尼采看來,所有這些都屬於他們的信念或信仰,而信仰跟真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所以說,《敵基督者》所討論的是一個哲學問題,也就是真理與信仰之間的關係。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無庫存之港版書籍,將需向海外調貨,平均作業時間約3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縮短等待時間,建議您將港書與一般繁體書籍分開下單,以獲得最快的取貨速度。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1
庫存:9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