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刻板印象:我們為什麼那樣看別人,這樣看自己?(簡體書)
滿額折

刻板印象:我們為什麼那樣看別人,這樣看自己?(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你知道嗎?其實,在無形中我們經常給別人貼上標籤——遇到男性/女性,你會低估他/她的感性/理性程度;遇到90後,你先想到的總是張揚、活躍而非忠誠、依從;遇到同性戀,你會不自覺地減少對他/她的尊重;遇到農民工,你會預測他手機響起時一定是超大分貝的《月亮之上》……這種種刻板印象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社會效應,在不知不覺中對你的人生機遇造成深遠的影響——當這種身份的壓力加諸你自己時,你會擔心別人對你的看法,從而焦慮和分心,表現越來越差! 社會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克勞德.M.斯蒂爾敏銳地捕捉到了有關社會身份的微妙跡象,並在《刻板印象》中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您去回顧這個謎團被解開的過程,探究「社會身份」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使我們心負重壓、焦慮不安;我們還要一起學習一些能夠化解刻板印象影響的神奇策略。現在,我們不必再默默受害了。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拋棄歧視、肯定彼此的價值、用學習的態度去接觸不同的身份,讓女孩子對數學充滿信心、貧困的孩子不再低著頭行走,讓我們的朋友和家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克勞德.M.斯蒂爾(Claude.M.Steele),社會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曾任密歇根大學教授、斯坦福大學教授及心理系主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美國教育學會、國家科學學會、美國哲學學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密歇根大學和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榮譽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有: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威脅、自我肯定和成癮行為。

作者簡介

克勞德 M.斯蒂爾(Claude M. Steele)
社會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務長,曾任密歇根大學教授、斯坦福大學教授及心理系主任、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
美國教育學會、國家科學學會、美國哲學學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
曾被授予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密歇根大學和馬里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榮譽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有: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威脅、自我肯定和成癮行為。

名人/編輯推薦

比爾?蓋茨夏季書單中,一部深刻揭露社會現象的經典作品!
北師大心理學院許燕院長、金盛華教授推薦!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專家教授聯袂推薦!
美國國家心理健康協會、兒童保護基金會、羅素?賽奇基金會、《美國前景》雜志傾情推薦!

《刻板印象》揭露了一個事實:我們生來戴著有色眼鏡,同時又遭受著各種偏見。
《刻板印象》根植于社會規律,凝結了斯蒂爾教授二十年的觀察和研究,在最后提示了對抗身份壓力、走出思維誤區的方法。
無論是閱讀價值、還是對我們舊觀念的巨大震撼,《刻板印象》都是一部堪比《烏合之眾》的經典作品。

跨越民族、宗教、價值觀的限制、超越偏見、歧視、有色眼鏡的阻礙,正視將我們聯系在一起的種種身份,

推薦序
刻板印象就在我們身邊

刻板印象會威脅到每個人,優秀的人也難于幸免。學習好的學生被視為高分低能,女強人被解讀為沒有女人味的成功者。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身份或幾個身份:性別、民族、國籍、宗教、價值觀……任何能區別出不同的人的因素,都可以構成一個身份,身份會規定你的言行。任何一個身份,都會形成一些刻板印象。身份權變事件——“刻板印象威脅”對個人行為起到了限制作用,甚至會構成“精神詆毀”。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刻板印象的威脅——這就是《刻板印象》一書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克勞德 M.斯蒂爾教授是一名黑人,他在童年就與刻板印象威脅相遇了。以其親身感受開始關注并研究此現象,之后撰寫了這本書。書中用口哨吹奏維瓦爾第樂曲的青年黑人故事,引出了“刻板印象威脅”。而女生在高等數學課堂中的表現,是關于“刻板印象威脅”研究真正開始的地方。研究證明,“女性的數學能力差”這一刻板印象給課堂中的女生帶來了額外的壓力,身份標簽壓制了她們的思維,占用了她們的認知資源,讓她們在學習和考試中無法完全發揮自己的實力。而更甚之的是,“女性的學術能力有限”這一刻板印象在2005年1月麻省理工大學舉辦的一次主題會議中,引發了一場強烈的爭論,這次風波最終導致哈佛時任校長引咎辭職。
女性經常被刻板印象所擊中。美國最高法院的第一名女性大法官桑德拉?戴?奧康納,每次判決之后,都會有媒體圍繞著她的身份和判決做文章,監視和審查無所不在。然而,在第二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到來之后,這種主觀上的沉重壓力霎時消失了——雖然身為九名中的兩名依然是少數群體。有趣的是在奧康納大法官退休之后,她當初體會到的沉重壓力又被金斯伯格重新感受到了。對于女性的刻板印象的證據告訴了我們,這種威脅不但影響廣泛、作用隱蔽,而且連社會精英們也不能幸免。
刻板印象帶來的“污名效應”并不是對所有人都起同樣的作用。斯蒂爾教授在前期選用的被試樣本都是美國頂級高校的優秀學生,他發現這個問題之后,另外一組研究者設法找到了普通的黑人學生來進行實驗。結果是頗能引人深思的——“后進生”對這種壓力免疫,斯蒂爾教授將其稱為“成功者的詛咒”。在社會層面,其諷刺意義在于,貧困落后的少數群體越有才華、越努力去改變自身的困境,他們對抗偏見而“過度努力”,進而又面臨更大的壓力;而同樣處于困境的多數群體成員,則沒有這種額外的壓力。
另外,刻板印象威脅遠不止是成年人的事情。愛荷華州的艾略特老師在小學三年級的教學中證明,通過眼睛顏色人為制造的“污名效應”的壓力會大大影響到孩子們的學業表現。甚至五六歲大的小孩都已經有了感受到這種壓力的心理基礎了。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到這種額外的壓力,并因此遭遇失敗。
那么,對這種強大而又隱蔽的威脅,我們應該如何做?《紐約時報》的黑人專欄作家安那托勒?布洛雅拋妻棄子、改換身份偽裝成白人,出生于紐約的“希望工程女孩”伊拉?格拉絲選擇定居法國,她們通過改變自己的身份、改變自己所處的環境來改變自己面對的壓力。這確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并不那么完美,可能并不適用于大多數人。斯蒂爾教授在《刻板印象》中也提到了對應對刻板印象威脅的方法的探索,他和其他研究者們在實驗室中得到了答案——雖然目前僅僅被驗證在教學中有效。在我們對學生乃至自己孩子的教育中,這些方法無疑是極具借鑒性的。
斯蒂爾教授在《刻板印象》中的思考和研究,在當今社會建設中是具有重要價值的。讓大眾了解刻板印象這一社會心理現象,對于消弱歧視、增進友誼、建立一個真正平等和諧的社會,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許 燕 教授
于北京師范大學麗澤樓
2014年3月8日



目次

對本書的贊譽
推薦序 刻板印象就在我們身邊
譯者序
致謝
第1章 起源:從身份認同說起
1 社會身份,限制和威脅著我們
2 用口哨吹出維瓦爾第樂曲的黑人小伙
3 刻板印象讓人承受更多的壓力,從而失敗
4 這是一種普遍而又強大的阻礙
第2章 發現:為失敗尋找原因
1 旁觀者的誤區:忽視當事人面臨的環境
2 少數群體為何取得的成績不佳?
3 被邊緣化的少數群體
4 在校園里制造“少數派”:對孩子過于可怕的壓力
5 在實驗室制造“少數派”:污名效應
6 為女性的數學能力平反:學界的軒然大波和實驗證明
第3章 縱覽:無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威脅
1 媒體對西雅圖超音速隊的評價是如何大逆轉的
2 被釘在腦門上的名聲
3 刻板印象威脅只對女性有效嗎?
4 黑人群體面臨的身份壓力也浮出水面
5 優秀的詛咒:平庸者對身份壓力熟視無睹
6 一種現象,多個名字
7 我們每個人,都在與社會身份斗爭
第4章 生活:從社會的角度看待身份認同
1 從黑人變成白人的《紐約時報》作家
2 改變身份,就能改變環境,從而改變人生
3 身份的壓力占據了我們的思想,揮之不去
4 身份的影響力為何如此強大?——因為它帶來了威脅感
5 你和我之間最無關緊要的不同,也可以制造出身份、群體和偏見
6 “希望工程女孩”的故事
第5章 體驗:我們都是“少數派”
1 當從多數群體變成了少數群體的時候
2 沒有人永遠都是多數群體,刻板印象威脅總會
找到你
第6章 誤區:努力的結果未必都是好的
1 孤獨奮斗的結果是惡性循環
2 為了對抗偏見而鉆進了牛角尖
3 “過度努力”現象讓結果適得其反
第7章 負擔:刻板印象威脅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1 我們連愛情的感覺都會搞錯
2 面對刻板印象威脅時的情緒反應:焦慮
3 面對刻板印象威脅時的生理反應:血壓升高
4 面對刻板印象威脅時的思維反應:胡思亂想
5 約翰·亨利的啟示:少數群體成功的壓力,以及更高的高血壓發病率
6 關乎身份,追求卓越需要付出更沉重的代價
第8章 線索:造成威脅感的真正原因
1 女性大法官的困境
2 提醒你是“少數派”的種種線索——把威脅感塞入你的頭腦
3 對線索的理解,是可以被改變的
第9章 教育:發生在課堂里的博弈
1 即使沒有歧視,依然存在壓力
2 身份威脅的影響統治著全美大學
3 一位導師帶來的轉變
4 夸獎無效,強調高標準要求有效
5 換個角度看環境
6 有沒有方法改善孩子的表現?
7 幾次練習的效果就能持續兩年之久
8 有幫助的教學方式大集合
9 營造安全感的效果:只對自強者有效
10 入學考試低估了落后孩子的成績
第10章 距離:身份威脅讓我們彼此分離
1 “西南航空專供頭等艙”現象
2 并非歧視,而是害怕被當成歧視
3 靠著學習的心態放下包袱
第11章 總結:身份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3章
纵 览:
无所不在的刻板印象威胁
1 媒体对西雅图超音速队的评价是如何大逆转的
1978年我还居住在西雅图,那年西雅图超音速队闯入了NBA总决赛。第二年他们终于夺得了总冠军的头衔。然而在这一段辉煌之后他们却迎来了长时间的沉寂。在1977~1978赛季,超音速队5胜17负的开端实际上并不让人乐观。接着超音速队俱乐部的管理层解雇了当时的教练并且聘用了一名新教练,他就是年纪轻轻的兰尼•威尔肯斯(Lenny Wilkens),几年前他也担任过该队的助理教练。球员阵容没有任何调整,唯一的变化就是威尔肯斯,但是这一变化立刻就为球队带来了胜利的转机。在威尔肯斯的执教下,球队取得了42胜18负的佳绩。超音速队以常规赛47胜35负的战绩打入季后赛。虽然在争夺总冠军头衔的第七场决赛中因最后几秒钟输掉6分而无缘冠军,但是扭转乾坤般的成绩变化还是揭示出:仅仅是一个人员的变动(威尔肯斯的加入)就能让整个队伍重整旗鼓,焕发新的生机。
不过更有趣的是,在球队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后,媒体对他们的报道也随之逆转。在球队出现好转之前,当地体育记者用尽了最难听的语言来形容球队队员。控球后卫能够很好地传球,但是无法突破到篮下。大前锋的投篮距离太远,而且会轻易丢掉近在篮下的前场篮板球。体育记者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进行报道的。他们总是从他们的视角出发去解释场上的情况,他们习惯于从球员自身以及球员的特征入手来寻找原因。但是他们的解释有失偏颇,很明显,他们过于强调球员的缺陷以及负面的特征。
随着教练的更换,超音速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之,体育记者要对比赛的胜利进行分析,而不再是分析失败的原因。他们关于队员特征的描述也变得不一样了。他们对同一名球员的描述与一个月之前截然不同,现在他们的缺点变成了他们的优势。现在控球后卫突破不到篮下反倒证明了他能够出色地掌控全场局势,而大前锋前场篮板球成功率低的问题摇身一变,成了他出色的外线投篮附带的一个小小代价,中锋跑动不足反倒造就了他的篮下稳定性,使他成为篮下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等到球队打入总决赛的时候,体育记者简直把球队每个位置上的球员都描述成了天才。
为了理解少数族裔学生和女性学生学业表现受抑制的原因,我们可以将其与1977~1978赛季初期的超音速队所受到的束缚来进行类比。无论对于前者还是后者,人们在对其原因进行解释的时候,都采取的是旁观者的角度,而且人们都爱对各种糟糕的表现进行议论,却从来不谈及成功的方面。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只有用学生自身的缺陷来解释他们的学业困境才显得合理,就好像球员的不足是超音速队在赛季初期表现欠佳的唯一合理解释。从这种角度来解释问题其实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方式。一旦要从心理层面去分析少数群体学生或者女性学生的学业表现欠佳问题,人们就会从学生自身去找原因,这种思维方式就像幽灵一样盘踞在我们的研究之上。
2 被钉在脑门上的名声
在思想史学家达丽尔•斯科特(Daryl Scott)的著作《轻蔑与怜悯》(Contempt and Pity)中,她从非洲裔美国人的经历入手,深刻透视了这种用于解释问题的由来已久的思维模式。与前面提到的体育记者们类似,社会学家在整个20世纪都在观察并努力解释黑人的各种负面经历(无论是经济方面、社会方面、教育方面还是医疗方面)。斯科特指出,这些社会学家与体育记者相似,他们总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短处,似乎一个缺点就足以解释一切,这种思维方式被斯科特称为“精神诋毁”(psychic damage)。
其实这种观点并不陌生,20世纪中期伟大的社会心理学家戈登•阿尔伯特(Gordon Allport)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而且他的观点简明扼要,“一个人的名声(无论这种名声客观与否)总要被别人强行钉在他的脑门上,而且这名声总要跟性格扯上点关系”。所以说,社会投射给黑人群体的意象(比如黑人具有攻击性、黑人缺乏智慧等)深深地伤害了黑人的心灵。当黑人反复暴露在这样的环境中,这种意象就会被“内化”,也就是说,黑人会暗自接受这种社会强加给自己群体的意象,更糟的是,他们会认为这种意象不单适用于群体、也适用于他们自身。这种内化过程会引发对个人特质的破坏性作用,比如引发低自尊、低期待、动机不足、自我怀疑以及诸多类似的特质。而这些不好的特质又会进一步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比如:高失业率、婚姻失败、学业不佳甚至是犯罪。
正如斯科特所说,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一个科学观点,它还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刻板印象,正是这种观点、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受到负面评价的群体最终的失败。按照这种观点来说,如果黑人学生(或者女性学生)的学业表现没有达到预期(比如依据学习能力对大学学业表现所作的预估),那么只能从他们个人心理层面的缺陷去寻找原因(比如缺乏自信、缺乏期待、自我设障等)。这种观点来源于旁观者视角,而且这种观点日复一日地得到人们的习惯和社会传统的支持。在我努力构想下一步研究计划的时候,我总是难以逃脱这种观点的影响。
3 刻板印象威胁只对女性有效吗?
1978年西雅图的体育记者们终于突破了他们固有的报道模式。他们开始变得实事求是,不过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并非是体育记者们的洞察力,而是因为超音速队以同样的球员阵容开始赢得胜利了。这样一来事情就很明了,球员的缺陷并不是导致球队前期失利的唯一原因。当然了,体育记者们的报道也不是完全错误的。球员的确是各有其不足,而这种不足也确实对球队的失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回过头来说,这些不足并不是失败的唯一原因。一定还有其他原因,这正是威尔肯斯所找到的症结。
西雅图的体育记者们在见证了球队的成功后产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也一样,我对少数族裔大学生和女性大学生的学业表现的观察和解释也总是随事实而不断发生变化。我并不是说这些学生自身没有缺陷。我们社会中的教育向来不是平等的,无论是从获取教育的机会,还是从教育的质量上来说都存在不平等。社会经济层面的劣势、社会实践的隔离、文化背景的限制都可以导致某些特定的群体缺乏教育机会。过去是这样,如今仍然是这样。这种差异很可能导致特定的群体缺乏某种相应的技能,这就足以影响该群体在大学中的表现,这也应该引起研究者们的注意。尽管如此,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事实都说明这些缺陷和不足绝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那就是我们选取实验被试的标准很高。被试的教育背景都很好,不存在能力不足的情况,也没有动机不足的情况。无论从哪种标准来看,他们没有明显的心理方面的或者能力方面的缺陷。他们是经过严格选拔才进入国内一流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不过,我们还是看到,在密歇根大学的课堂中,无论是能力更强的学生还是能力稍弱的学生都存在学业表现欠佳的问题,而且正如很多研究论文所提到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存在这一现象。这些事实都在与缺陷论抗衡,缺陷并不足以解释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的研究结论。
我决定不要过于关注缺陷论,我需要先解答一个更基本的问题。我需要知道,我和斯蒂文在研究中发现的关于女性数学表现受污名效应抑制的结论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群体。如果还有其他群体的能力受到广泛的负面评价,那么污名效应压力是否会影响他们的表现?比如说,它是否会影响非洲裔美国人在高难度测验中的表现?别忘了,正是这一群体在学业中遇到的困境触发了我们的整个研究。
4 黑人群体面临的身份压力也浮出水面
在1991年的这个时候,我再一次举家搬迁。我从坐落在安娜堡市的密歇根大学搬到了斯坦福大学,这次我们搬回了全家挚爱的西海岸。跟我一起来到斯坦福大学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同事,他叫约书亚•阿伦森(Joshua Aronson),那时刚刚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他已经成为纽约大学的一名杰出教授)。他来斯坦福进修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自我肯定理论,也就是我和我的学生在几年前一起建构的那个理论。在来到斯坦福之前,他刚刚完成了一篇关于自我肯定理论的颇具见解的博士论文。对于社会心理学以及如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他有着敏锐的直觉。不过就像之前的斯蒂文一样,约书亚发现他的导师完全沉浸在一些其他的研究问题中,比如学业表现受抑制问题、女性的数学表现问题、污名效应对智力表现的影响、污名效应对人们在特定领域的去留的影响等。这是摆在桌面上的一片片凌乱的拼图。约书亚对它们充满好奇、满怀想法,他参与到了我的游戏中,来回挪动这些拼图,想要找到完成拼图的线索和方法。我觉得非常幸运,毕竟有人能跟我合作,这样就能更快地解开这个谜题。
我们首先对各种摆在面前的事实进行思考,这些事实包括:学业表现受抑制的现象、对女性学生和黑人学生的访谈以及我和斯蒂文在密歇根大学所做的实验。我们罗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结果推广的问题。我和斯蒂文的确观察到了污名效应压力对女性数学表现的影响,但是这个结果是否能够推广到其他智力水平受到质疑的群体(比如非洲裔美国人)中呢?如果能推广,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污名效应压力对智力的影响是具有普遍性的,也就是说,只要社会大环境对某一群体的智力抱有负面的评价,那么这个群体中的部分人甚至所有人都会受到这种污名效应的影响。如果该结论不能得到推广,那么我们就得重新考虑这个问题,会不会有可能是女性群体对这种污名效应压力格外敏感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污名效应压力对黑人学生有影响,那么它是否能够对能力很强的黑人学生起作用。我和斯蒂文在研究中发现污名效应对能力很强的数学专业女性学生可以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影响是否也存在于能力很强的黑人学生中?我们有理由对此表示怀疑。事实上,在我为这一研究申请基金的时候,所有的评审委员都对此表示怀疑。他们很难相信我所描述的这种污名效应压力真的会对国内顶尖大学里的学习能力一流且学习动机充足的黑人学生产生干扰作用。他们认为这些学生如此优秀、如此跃跃欲试,不可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压力就被淘汰出局。我能理解他们的疑虑,毕竟这个研究假设和大家的直觉不太相符。但是这种假设并不是信手拈来,我们也是基于我们所收集到的各种事实依据才得出这种结论的。至此,我们明白我们需要面对两项挑战:一是需要验证我和斯蒂文在女性学生身上发现的污名效应对数学表现的影响是否同样适用于黑人学生,二是如果适用于黑人学生,那么是否对最优秀的黑人学生同样奏效?想要验证这两个问题,我们可谓拥有天时地利,我们所在的斯坦福大学可是全美对生源最为挑剔的学校了。
我们马上就展开了实验研究。我们邀请斯坦福大学的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来参加研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大一新生。我们每次带一名被试进入实验室,让他接受高难度词汇推理测验,题目选自高阶GRE测验。对于大学新生来讲这个测验的难度很高,在前测中我们发现被试平均只能答对30%的测验题目。所以这个测验肯定能引发挫折感。与女性接受困难数学测验类似,我们认为这种挫折感能够令黑人被试感到焦虑,因为这种挫折感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会验证关于黑人群体缺乏心智能力的刻板印象。
白人学生当然也不喜欢这种挫折感,但是他们不会对此感到焦虑,这种挫折感并不意味着他们印证了什么关于他们群体的观点。因为美国社会中并不普遍存在关于白人智力较低的这种负面刻板印象。
事实正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在这个复杂的测验中,白人学生比黑人学生的表现好很多。在这个限时30分钟,包含30道题目的测验中,白人学生平均比黑人学生多答对4道题目。这个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这只是部分GRE测验的节选而已,如果在整个GRE测验中都保持这种差距,那么这种刻板印象对GRE总分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强调一下,在计算测验成绩差异的过程中,我们用标准化的统计方法对被试间可能存在的测验技能差异进行了校准(我们以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入学时的SAT成绩作为评判他们测验技能的依据)。通过这种统计方式,我们可以认为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这些被试都具有同等的测验知识和测验技能。我和斯蒂文曾经在实验室中捕捉到女性学生在数学方面存在表现受抑制的现象,同样的,我和约书亚现在共同发现了黑人学生在关于词汇推理的实验室测验中同样存在表现受抑制的情况。
当然了,对于这一结果还有其他可能的解释方式。虽然我们已经尽量使被试们的测验知识和测验技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但是或许黑人比白人缺乏动机。因此在遭遇测验中的困难时他们无法像白人那样坚持不懈、攻克难关;又或许黑人对待测验的态度没有白人那么严肃认真;还有可能测验中的项目存在文化偏差,这种偏差无形中增加了黑人的答题难度。单凭这一次实验的结果,我们无法判断究竟哪种原因更有说服力。
为了找到真实的原因,我们需要进行另一部分的研究,我们需要消除黑人学生可能会感觉到的污名效应压力。跟之前针对女性学生的数学测验情况类似,实验中的难点并不是如何引发污名效应压力(因为我们认为在一般的测验情景中,被试只要一遇到困难,就会自动触发这种压力),我们真正的难题是如何去除这种污名效应压力的影响。
这次我们想出来的办法与此前我和斯蒂文在实验中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我们仍然在同样的测验情景中使用一套相同的测验题目,但是我们会告诉被试们,这套测验不是用于评估个人智力水平的测验,而是一个一般课业问题“任务”。通过改变指导语,我们使有关黑人智力的刻板印象与本次测验无关。既然这个“任务”评估的不是个体智力水平,那么有关黑人智力的刻板印象就不会影响黑人被试的测验表现了。可以说,黑人学生原本可能会在高难度的词汇推理测验中体验到污名效应的威胁,但是通过改变指导语的方式,我们把他们从这种威胁中解放出来了。
他们的表现也确实如此。在测验中,他们与具备相同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白人学生表现得一样出色,而且他们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之前那些认为自己正在接受词汇能力测验的黑人学生。在新的测验情景中,黑人学生不需要面对有关于他们群体的负面的刻板印象威胁,那些原本在测验中可能会出现的表现受抑制的情况也随之消失了,而且消失得一干二净!
基于这一实验结果,我认为我们有信心提出以下三点看法:首先,我们知道污名效应压力对智力表现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它并不仅仅对女性群体起作用,它至少发生在两个群体身上——女性群体和黑人群体。在重要的测验情景中,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污名效应压力就是这些群体需要面对的身份权变事件。这与我小的时候所经历的游泳池限制一样,游泳池限制是那个时代芝加哥黑人群体需要面对的与种族身份有关的权变事件。不过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这种身份权变事件附带有非常严重的代价,因为它会影响人们在一些重要的测验中的表现,而有时这些测验甚至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轨迹。
其次,尽管我们的评审委员以及我们自己都对此有所怀疑,但是实验结果说明这种权变事件的影响力很大,它甚至能对最优秀的学生的测验表现产生影响,要知道这些学生很少有学业方面或动机方面的问题。就像超音速队开始取得胜利时体育记者们产生的转变一样,我们现在所发现的这些确凿的证据迫使我们重新去思考和解释这些群体性的学业表现受抑制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污名效应压力对学业表现受抑制的情况负有一定责任。
最后,通过实验室研究我们完全还原了现实生活中黑人学生学业表现受抑制的情况,而且我们取得了可靠的结果。这就说明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它进行深入剖析,进一步探究它是如何起作用的。按照这个逻辑往下走,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答的问题:这些体验到污名效应压力的人是否害怕自己的表现可能会印证刻板印象?对此他们是否感到担忧?
我们通过一个很简单的研究来剖析这一问题。我们同样还是让斯坦福大学的白人学生和黑人学生来参与一个非常困难的词汇测验。在测验开始之前,我们会给被试呈现一些例题,这样他们就能对测验的难度产生感性的体会。接下来我们会给他们呈现出80个词语片段,每个词语片段都缺失了两个字母,需要让被试按照填词测验的做法把这些单词补全。在80个词语片段中,有12个词语片段可以被填成关乎黑人智力的刻板印象的词语(我们是基于前期访谈得出这12个词语的),比如说:__mb,可以被填成dumb(愚笨的);__ce,可以被填成race(种族)。如果说要接受一个高难度测验,就足以让黑人学生的脑袋里充斥着关于黑人的刻板印象,那么他们肯定会填出更多的与刻板印象有关的词。研究结果也确实如此。与被试认为测验不会测评智力水平的情况相比,在得知测验将会测评智力能力的情况下,黑人学生填出的与刻板印象有关的词汇个数明显更多。可见,在置身于污名效应压力之下时,黑人学生会很自然地想起关于自己群体的刻板印象。由于在两种情景中,白人学生几乎都不存在污名效应压力,所以他们几乎没有填写出任何与刻板印象有关的词汇。
约书亚设计了另外一种方法来探究刻板印象引发焦虑的方式。我们还是邀请黑人和白人被试来参与研究,研究开始之前要求被试对各种音乐风格和体育运动进行打分,其中有些音乐和运动是与黑人意象有关的,比如说:篮球、爵士乐、嘻哈;而另外一些则与黑人意象无关,比如说:游泳、网球、古典音乐。非常有趣的是,当告诉黑人学生他们即将接受一个能力测验时,他们会在打分阶段表现出对黑人特征的不屑,比如说与白人学生相比,他们对篮球、爵士乐、嘻哈等文艺体育项目打分更低。然而当告知黑人学生接下来的测验测评的内容与能力无关时,黑人学生会对具有黑人特征的选项表现出强烈的偏好。看来具有黑人特征的文体活动能够激发关于黑人身份的感知,当这种身份感知会引发刻板印象的压力时,他们就会倾向于回避这些选项。这种倾向恰恰暴露出,他们想要逃避的负面刻板印象正是与他们的黑人身份有关的刻板印象。
最后,我们还发现了一个证据,这个证据证明刻板印象压力的威胁会迫使人们去寻找借口,人们会在自身之外来为他们欠佳的表现找一些借口。当我们询问被试在参加实验的前一天晚上的睡眠情况时,认为自己即将接受能力测验的黑人学生比认为自己即将接受非能力测验的黑人学生报告的睡眠时间更短,他们也比任何一种实验条件下的白人学生所报告的睡眠时间更短。当面临刻板印象的摆布时,一个人总要找一些方法来降低它对自己的危害,所以这种找借口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无论他们的动机水平如何,无论他们的技能如何,无论他们对于自己在测验中的表现有怎样的预期,无论他们的能力如何,无论他们是否对这一领域感兴趣,这些黑人学生都在持续地对抗一种社会强加给黑人群体的负面评价;而且由于他们属于黑人群体,这种对群体的负面评价也对他们每个个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他们接受测验(或者其他考验)的时候,他们一直承担着历史赋予他们的重担。
5 优秀的诅咒:平庸者对身份压力熟视无睹
这些早期的研究提供了清晰而充分的证据,这些证据证明,在学术方面存在不足并不是受到污名效应压力影响的前提条件。事实上,这些研究结果清晰地指出了一种非常具有讽刺性的可能性:学术能力强的人会比学术能力弱的人更容易受到污名效应压力的影响。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我们非常有必要让大家都了解这一真相,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污名效应压力的本质,让我们清楚它对哪些人的影响更大。到当时那个阶段为止,我们的研究还不能回答上述问题,因为我们的研究被试仅限于学术能力很强的人群,我们不知道如果在学术能力较弱的人群中进行这些实验,结果会是怎样。污名效应压力是否也会对学术能力弱的人产生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就说明与能力有关的污名效应压力会在能力情景中影响每一个个体;如果没有影响,则说明在某一群体中能力出众的人会格外容易受到污名效应压力的影响。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我们研究过的群体中找一些学术能力较弱的被试来参与同样的实验,然后观察他们的表现是否会和学术能力强的被试一样受到污名效应压力的影响。我们所面临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在这样顶尖的高等学府里,去哪找能力差的学生样本呢?
要不怎么说机缘巧合呢——虽然不是总有这种好运气,但是有时的确会撞上好运。在我们发表了早期研究结果之后不久,一位名叫约瑟夫•布朗(Joseph Brown)的研究生和他在工作中结识的本科生助教米可•朱烈特(Mikel Jollet)想要约见我。他们俩是一对非常有意思的搭档:约瑟夫是那种苗条干练、颇具学者风范的非洲裔美国人,他戴着金丝边眼镜,读过几乎所有你想要阅读的书籍;而米可是那种活力四射的嘻哈范儿大学生,他整个人都充盈着一种自信的企业家风度(实际上,不久以后,米可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成就的摇滚乐队“Airborne Toxic Event”的主唱)。他们两个人对我和约书亚所进行的关于“种族刻板印象如何影响斯坦福大学黑人学生的测验表现”的研究非常感兴趣。他们有一个疑问:如果我们在洛杉矶内城中学(米可三年前从这所高中毕业)进行同样的研究,实验结果会是一样的吗?而且他们确实有机会来实现这个研究。米可仍然和他的高中老师保持着联系,他认为老师会允许他在学校中进行这个研究。机会来敲门了!
事不宜迟,米可马上就带着实验用具乘上了去往洛杉矶的飞机,他将在自己的母校复原我和约书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研究。他准备以这个研究作为他的本科毕业论文。他从SAT词汇测验中挑选了一部分试题做成了30分钟的测验题目,对于高中生来说SAT测验是很有难度的。他将所有黑人学生和白人学生分置于两个单独的教室中进行施测。对于他希望能够感受到刻板印象压力的组,像我和约书亚在实验中所做的那样,他只是简单地介绍说这个测验是用于评估语言能力的。请注意就是这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就能暗示黑人学生在这个测验中,他们有可能会印证一种关乎黑人能力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对于他不希望感受到刻板印象压力的组,他同样仿照我和约书亚的做法介绍这个测验,告诉被试这个测验是关于问题解决的测试,对个体能力差异不具有诊断性的评判作用。这样的指导语切断了“关于黑人能力的刻板印象”与“黑人在测验中的表现”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个测验要考察的侧重点显然与黑人群体的刻板印象无关。
接下来,他做了一项我和约书亚没有做的工作。他测评了这些高中生被试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以及被试们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他的发现很有意思,而且他的发现恰恰生动地印证了我们的假设——我们所预测的那种颇具讽刺性的假设。在比较看重学业的这一半学生中,米可发现的研究结论与我和约书亚的研究结论一致,那就是当黑人学生得知这是一个能力测验时,他们要承担一些额外的风险,即有可能会印证有关黑人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的风险,他们的表现会比具有同等能力的白人学生明显更差。但是,当他们认为测验并不会对个人能力进行评判时,由于在这种情境下没有印证刻板印象的额外风险,他们的表现和具有同等能力的白人学生一样好。在这所高中的“好学生”群体中,黑人学生的表现和斯坦福大学里的黑人学生的表现并无两样——只要有印证负面刻板印象的风险就会扰乱他们整个群体的测验表现。
但是米可高中里的“后进生”群体,却不存在这种规律。那些对学业不太重视的学生反倒不会受到刻板印象的干扰。无论他们认为这个测验是一个能力测验,还是认为这个测验是一个不具诊断功能的实验任务,他们在测验中的表现都没有差别——他们和那些同样不在乎学业成就,也同样缺乏学习技巧的白人学生的表现没有区别。
根据米可的研究结果,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忽视学业的重要性能够弥补有关能力的负面刻板印象压力对测验表现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不过为了避免草率,我们需要注意到,在后进生组里,学生们在测验中的表现都不理想。的确,黑人后进生在有刻板印象压力的情境中也没有比无刻板印象压力的情况下表现更差。但是跟白人后进生一样,他们在两种情况下的表现都很糟糕。我们认为就是由于缺乏技巧和动机才导致他们无法在测验中取得好成绩。他们对实验的配合度很高,他们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但是当他们遇到比较困难的题目时,由于他们不太在乎,所以他们会选择轻易放弃,他们会眼睁睁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只等着交考卷的那一刻的到来。
一提到少数族裔学生在学业方面表现不佳的情况,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米克实验中后进生组的情况,认为这些学生欠缺学习技能和动机,而且他们是学校里受到排挤的边缘人。如果一个人想尽可能地解释这种测验表现欠佳的现象(就像西雅图的体育记者努力解释超音速队在当年赛季初期的欠佳表现一样),那么他总能在这些学生身上发现很多问题,比如:糟糕的早期教育、贫困的社区生活、缺乏自信和期望过低及其带来的心理层面伤害,上述这些问题会让他们在学校中受到的孤立,导致他们在学术技能方面有所欠缺,而学术技能的欠缺又会让他们进一步受到孤立。此外,他们还有可能缺乏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他们会与同龄人的主流文化越来越疏离,等等。上述所有原因或者其中的任意一条原因都可以导致他们在米可的实验中放弃测验或者导致测验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看法似乎是对的。
但是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而避开了上述这些问题的干扰,他们最终对学校和学业都产生了认同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这种看法(由于缺乏学习技能和动机导致学业表现欠佳的看法)并不正确。在米可的实验中,这些学生所承受的刻板印象压力是唯一有可能会抑制他们在测验中的表现的因素,他们担心自己的表现会印证这种刻板印象,他们也担心别人会戴着这种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正是同样的原因使得斯坦福大学的黑人学生也无法在测验中发挥正常水平,也是同样的原因使得那些原本具有很强的数学能力的密歇根大学的女性学生在数学测验中表现欠佳。一旦通过实验指导语的变化消除了这种压力,他们就会在同等能力的群体中表现得出类拔萃。
这就是我们觉得具有讽刺性的地方。在米可的研究中,让学生更容易受刻板印象影响的因素不是缺乏学术自信或缺乏学术技巧,而恰恰是充足的学术自信和学习技巧。这些优势使得学生更重视学业、更关心学业、更关注自己的学业表现。但是,当他们在学校中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并且知道这些复杂问题对他们的能力具有评判和甄别作用时,他们就会遭遇刻板印象压力的威胁。不是对自我的期望过低使他们成为刻板印象压力的易感人群,反倒是较高的自我期望把他们置于危险境地。
米可的研究还说明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很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这种额外的刻板印象压力的影响:因为那些重视学业的黑人学生由于刻板印象压力的原因与那些不重视学业的、缺乏学术能力的黑人学生表现得一样差。这两类黑人学生在测验中的表现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很容忽略掉其间存在的差异。如果让老师或者(往远了说)管理委员会来理解和解释测验结果,他们不会注意到即使这两组黑人学生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导致他们表现欠佳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这两组黑人学生中,其中一组很类似于当年的超音速队(他们并不完美,但是他们具有夺冠队伍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动机),回到这一案例来说,他们具备在学业方面取得优异表现所应具备的能力和动机。他们需要的只是把自己从刻板印象压力中解放出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