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知識論與傳播理論
滿額折

知識論與傳播理論

定  價:NT$ 250 元
優惠價:9523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6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自二十世紀末期迄今,大眾傳播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新興文化力量,滲透社會各個領域,引導且創造吾人的生活模式。本書對於這個影響重大的趨勢之知識基礎的探討,以哲學的角度為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提供思維架構。
本書是由上下兩編組成,上編主要探討大眾傳播理論的知識論基礎,研究重心在認識方法,處理的問題著重於認識能力的向度、直接認識與間接認識的可靠性,以及傳播理論的真實性問題。目的在建立傳播理論發展的真理觀。
在本書的下編,藉由在上編所進行的真理觀釐清,開始著手處理「網際網路」的倫理學議題,說明「網際網路」這個自一九九○年代新興的傳播工具之發展,唯有建立在完整真理觀之上的倫理論述才有其實踐意義。

「大眾傳播」為當今社會不可或缺的知識媒介來源,
然唯有透過哲學角度來思維,
才能對影響重大的趨勢進行知識基礎的探討。

作者簡介

梁瑞祥

經歷: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畢業、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獲台北開放社會中心博士後研究獎學金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修
現任:長榮大學哲學與宗教系專任副教授兼主任
著作:《網際網路與傳播理論》、《思考的軌跡》、《政治哲學,基督宗教與現代生活》

目次


序言
上編 傳播理論的知識論基礎
導讀 大眾傳播理論與知識論  11
第一節 緣 起  12
第二節 範圍與界線  15

第一篇 當代傳播理論的主要問題
第一章 傳播理論發展的主要課題  19
第一節 歷史回顧  20
第二節 傳播理論的性質  22
第二章 傳播理論的任務與典範  27
第一節 傳播理論的研究任務  28
第二節 傳播理論的研究典範  29

第二篇 傳播理論的知識論基礎問題探討
第三章 傳播理論的知識論基礎  35
第一節 知識論核心問題「人如何了解外在世界」  36
第二節 傳播理論的思考基礎「理解人如何對周圍物質世界產生認識」  40
第四章 士林哲學知識論與傳播理論  43
第一節 當代士林哲學知識論的發展  44
第二節 認識是為正確把握世界真相  46
第三節 事物本身與存在方式  48

第三篇 知識論研究對傳播理論發展的重要性
第五章 知識論對傳播理論發展的重要性  53
第一節 傳播真實性問題與知識論  54
第二節 知識論提供傳播理論科學理論基礎  56
第六章 知識傳播與新工具網際網路  59
第一節 傳播實務與理論驗證  60
第二節 網際網路─傳播科技的新發展  63
結 語  65

下編 網際網路倫理學問題研究
引 言  69
導讀 大眾傳播與現代世界  73
第一節 何謂網際網路  75
第二節 網際網路與「虛擬世界」  76
第三節 「統一的可能性」、「時間與空間觀念的變化」與網際網路  78
第四節 研究進路  81

第一篇 網際網路科技發展與人類生活
第一章 網際網路對生活世界產生的影響  85
第一節 網際網路重要性的一般論述  87
第二節 網際網路發展簡史  89
第三節 持平看待網際網路科技發展  91
第二章 整全人文主義與現代科技  93
第一節 整全人文主義  95
第二節 論整全人文主義的真實性和超越性  97
第三節 科技與理性思維的不可分割性  99

第二篇 網際網路與新倫理問題
第三章 網際網路與新經濟  103
第一節 「新經濟」的真義  104
第二節 反映真實世界的平行宇宙  105
第三節 「網路泡沫」的反省  107
第四章 網際網路新倫理問題研究核心─隱私權與基本人權  109
第一節 網際網路倫理學問題的研究樣態  111
第二節 基本人權與隱私權問題  112
第三節 建構處理隱私權問題方法的嘗試  117

第三篇 網際網路倫理學問題的研究架構
第五章 做為研究基礎的士林哲學體系  123
第一節 倫理學的性質  125
第二節 士林哲學系統之倫理學研究方法  128
第六章 探討網際網路倫理學問題  133
第一節 網際網路倫理與行為內在善惡  134
第二節 網際網路倫理問題研究的正確方向  135
結 語  141
參考文獻  143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傳播理論發展的主要課題

第一節 歷史回顧
生活世界不斷地變化,有時看似平凡無奇的事件,卻對人類文明產生了關鍵性的改變。報紙、收音機、電視機和電腦進入家庭,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只是日常生活技術性的變化,很少人能想像這些事物將在未來世界扮演革命性的角色。
十六世紀,古騰堡發明印刷機,在西方文明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由於印刷技術的進步,使歐洲各國得以使用自己的語言文字來出版書籍,也因此讓書籍更加普及化,從而引起廣泛的學習與閱讀興趣。在傳播理論研究的領域裡,通常都把這段歷史視為傳播媒介與原有社會結構相抗爭的濫殤。

傳播理論中有關當代大眾媒介發展的討論,主要是將焦點放在報紙上,雖然有關報紙的觀念在歐美早已產生,但傳播理論所謂的大眾傳播工具,更確切的是指能夠廣泛發行的廉價報紙而言,因為這意味著快速印刷和分發的技術已經成熟,民眾能夠以很低廉的價格獲取消息,使資訊充分流通,改變過去知識僅限於少數上層人士獨享的現象,因此對傳播理論之研究而言,報紙是第一個真正具有「大眾傳播」功能的媒介。這段歷史也使我們了解傳播理論做為一門新社會科學的屬性,畢竟「報紙」是在一九三○年代中期,紐約市發行了《一分錢報紙》(The Penny Press),方才成為第一種真正代表大眾媒介的形式問世。我們仔細觀察報紙的發展過程,從一九三○年代起,大眾報紙的業務便發展得十分順利,而且在幾年內,這個成功的模式便迅速地擴及於美國本土以外的世界各地。報紙的成功所代表的乃是技術與概念的結合,而且是在各種文化因素於社會條件積累成熟後產生出來。報紙與之後發展出來的其他各種媒體事業,都表現出了結合上述因素的這項共同特質,因媒體融入社會大眾的生活,也成為社會結構的一環,無論是在經濟層面、政治層面還是教育體系,都在大眾傳播時代來臨的二十世紀初結合為一個多面向的複構體,我們已經無從分割各個面向進行單獨理解,也就是說,所謂的認識本質或者是認識現象,已經不再如同媒體做為社會系統一環之前那般,這是在進行當代傳播理論分析時不可不慎的前提。

社會科學家曾經針對為何新媒介比歷史上任何早期社會的傳播過程都遠為有效進行了探討,而整理出四個因素:表達性(Expressiveness)、記錄永久性(Permance of record)、迅速性(Swiftness)與分布性(Diffusion)。他們指出,新的大眾媒介由於其在社會中廣泛被接受與使用,使得這些媒介不僅影響社會互動的方式,同時也影響個人心理觀念的形成。雖然以今日的事實看來,傳播媒介並未如早期社會學家所預期的那般,完全消弭人與人之間的隔絕,反而有更多問題隨之而生;然而意識到大眾傳播將引起社會組織和功能的重大變化,如今看來實在是洞燭先機的真知灼見。

當代大眾媒體事業興起於一九三○年代,至今仍方興未艾,由此我們不難想見,傳播理論的研究更是一門新發展的學科。做為一個年輕的學科,而且該門學科中許多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當代,大眾傳播理論必然未能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尤其要將其納為正式的社會學,需要時間的累積與沉澱,有鑑於此,更深入與廣泛的研究,對大眾傳播理論之進一步的發展實屬必要。

第二節 傳播理論的性質
大眾傳播理論正處於新學科創立階段,新學科通常需要時間逐步確定其研究範圍、建立組織及研究方法,且確認研究基礎,建立知識標準。事實上,諸多學科的發展都經歷過這種成熟的過程,最早是物理學,物理學學科的知識根源在數學、宇宙、物質;而十九世紀社會科學的知識根源可追溯至古代哲學討論社會正義與社會秩序的理論;又如心理學,學科的知識根源可回溯至試圖理解心物問題的哲學討論。因此,了解學科本身的知識根源顯得格外重要。茲分析如下:

一、依循原理
大眾傳播理論依循的原理,在普遍意義上是屬於知識積累的一部分,這是大眾傳播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因此,在研究時必須充分認識「符號-話語-文字-印刷-現今的大眾傳播」這個運動過程,及其所揭示的每一階段變化帶給人類生活的革命性變化。大眾傳播理論的研究方法,本質上必須依賴分析研究語言和文字,同時又不能只停留在分析研究語言和文字上。

二、研究方法
大眾傳播理論研究方法依賴分析研究語言和文字。研究語言是為理解詞語符號的性質、慣例、意義、理解、對受眾產生之影響,以及透過語言獲得知識與行為間的關係,也就是說,透過人使用語言,得到共同意義,理解傳播是如何發生的;至於研究文字,是將文字視為儲存、再現和交流訊息的社會系統來理解,這是大眾傳播理論研究方法根本上依賴分析研究語言和文字的主要原因。印刷的發明擴展了文字使用,書籍為學術研究、知識發展基礎提供了記錄、交流和傳布的媒介,而印刷─書籍擴展文字使用,以文化的通俗性質促進知識發展的過程,對於大眾傳播學做為一門發展中的新社會科學實屬必要。

三、研究目標
大眾傳播理論研究的目標在於理解如何對周圍物質世界的認識。大眾傳播理論的認識論基礎是探討知識論的核心問題─「人如何了解外在世界」,研究如何運用抽象、推理和分析能力認識外界實在,與一般關於此問題的傳播理論之研究相比較,從認識論的角度入手能更專注的討論如何透過媒介化的傳播得到知識。因為當代大眾媒介的高度運用,使得媒介的問題在探討如何了解外在世界的過程中日益重要,也就是說,媒介化的傳播是現今大多數人了解外在世界客觀現實的主要工具。然而由於大眾傳播理論正處於新學科創立階段,一個新學科需要長時間才能得到其他學科的承認,原因在於通常新學科需要時間逐步確定其研究範圍、建立組織及研究方法,而且在創立階段首重研究基礎的確認,並據此建立知識標準,了解該學科的知識根源,迨逐步成熟發展後,回顧這段知識積累過程,當可清楚辨視古今研究者前仆後繼的研究成果,先行者尋求發現原理,後繼者運用原理確立學科之合法地位,以及提升知識探索的效率,且其知識的基礎原理尚待吾人加以澄清與說明。

有鑑於大眾傳播理論做為一門社會科學尚未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大眾傳播理論研究者努力積累大眾媒介對生活中的心理、道德、政治、經濟、創作、文化及教育諸面向所具有的影響。大眾傳播理論研究者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科學地進行邏輯性的定量分析。社會學家、心理學家、新聞工作者,以及語言學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冷靜地研究大眾媒介在我們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預計他們的研究將有助於完整地了解大眾媒介與它們所運作的各個社會關係。

四、研究任務
在研究的過程中,吾人發現傳播理論有兩項主要任務:
任務一:積累有關媒介對受眾影響力的相關研究資料,嘗試以較為確實的證據取代情感上的推測,這其中包括提供充分數據,以作為討論大眾傳播的基礎。
特別是討論新聞報導的倫理問題時,用確實證據取代情感推
測,對於了解真相實屬必要。大眾媒介做為社會系統的一環,有其應負的社會責任。而論及社會責任,便相對凸顯出確實證據的必要性,透過媒介傳達的訊息,對於受眾所產生的影響乃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對於這樣的影響究竟是好是壞,則有不同的評價。主張媒體當承擔負面責任的人士認為,大眾媒介降低了公眾文化情趣、促使世風日下、誘使民眾陷於政治膚淺的境地、抑制民眾創造力、增加犯罪率……等等批評,不一而足。

至於持肯定觀點者則主張,大眾媒介揭露罪惡與腐敗,保障言論自由、告知訊息,促進文化普及提供勞動群眾娛樂,並透過不促銷產品來刺激經濟,使生活更加充裕。
由此我們可清楚預見,雙方在確實證據出現前仍將爭論不休,也因此更說明了此項任務的重要性。
任務二:解釋傳播過程的基本性質,正確的描述傳播過程,估量大眾傳播理論的地位。

任務二必須在充分數據提供的情況下,方能評價不同環境和不同控制條件下的大眾傳播系統。在不同的政治結構、經濟制度和歷史文化環境中,雖然大眾傳播本身結構形式不同,數據仍然可以提供比較研究的基礎。理論上來說,大眾傳播在自由開放與專制封閉的國家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及發揮的影響力不盡相同,不過這屬於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在此無法著墨太多。此處乃是強調,數據資料即使在不同的社會環境、政治結構、經濟條件和歷史文化中,仍然可以提供傳播理論一個研究比較的基礎,因此,如何藉由可信的數據資料,分析其所蘊含的意義,並在傳播的過程中正確地反映出事件真相,正足以顯現本身的重要性。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3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