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別讓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傷害你的健康和荷包
滿額折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大聲疾呼
除了仰賴醫護人員的專業建議,你也有責任守護自己的健康

我們從來不曾懷疑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該吃什麼藥、該做什麼檢查、該開什麼刀,我們照單全收。但你有沒有想過,某些治療方式雖能讓你獲得一點點改善,卻把你暴露在嚴重的損害風險中?

你可能不知道:
得知需要心臟繞道手術的病人,有三分之一其實並不需要──這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醫生和蘭德公司的研究。
接受全身斷層掃描暴露在輻射中的程度,媲美廣島和長崎某些核爆倖存者承受的劑量──這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學者的發現。
數萬人因為慢性背痛動了背部手術,而手術成功的證據幾乎不存在──這是達特茅斯醫學院研究人員的發現。

這便是所謂的「過度醫療」。過度醫療不僅可能危害你的健康,更浪費了寶貴的醫療資源,讓真正需要治療卻經濟環境欠佳的病患沒有獲得妥善的照護。

本書有醫師、護理師、醫院主管以及接受過度醫療的患者現身說法,也分享知曉內情、能力充足的人如何避開陷阱,更有實用的自保方法20招,告訴大家如何預防遭到過度醫療的傷害。

醫護人員是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我們每個人也都有責任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作者簡介

蘿絲瑪莉‧吉卜森

名作家,也是美國健康照護的思想領袖。她在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的十六年中,主導國家策略,讓安寧緩和醫療成為醫療主流,她以促進病人安全的工作知名。吉卜森也曾經擔任經濟和社會研究院的副院長和美國企業研究院的資深研究員。她也是維吉尼亞醫學院和維吉尼亞州議會醫療委員會的顧問。她是《沉默之牆》(Wall of Silence)的主要作者,這是一本描述醫療疏失的書;她的文章曾刊登在《華爾街日報》和英國《皇家醫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賈納丹‧辛哈Janardan Prasad Singh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在健康照護、社會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面有廣泛著作。他是印度數個總理國際諮詢委員會的一員,在美國企業研究院從事經濟政策工作,也在聯合國從事外交政策工作。他是《華爾街日報》撰稿人理事會的一員,也是《沉默之牆》的共同作者。

譯者簡介
劉道捷

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國內財經專業報紙國際新聞中心主任,現專事翻譯。曾獲《中國時報》、《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及其他獎項。翻譯作品包括:《全面革新》、《逆勢求勝》、《大逃稅》、《投機:貪婪的智慧》等。

名人/編輯推薦

柯文哲 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
洪素卿 資深醫療記者
張志華 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楊志良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衛生署前署長
劉梅君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董事長、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專業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推薦序》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張志華◎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理事長、新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我是急診專科醫師,經常接收到由其他醫師轉介來的病患。「天啊!這病人每天都要吃二十二種藥耶!」負責幫病人核對過去用藥史的實習醫師,難以置信地叫了出來。「老師,這些藥全都是必要的嗎?」他一臉疑惑地看著我。

我問病人:「你知道你每天吃的是什麼藥嗎?」病人回答得很乾脆:「醫生開什麼,我就吃什麼。」我仔細審視藥物之後,發現其中有許多藥效重疊的同類藥物,像是控制血糖的藥物就有四種,降血壓用藥也有四種(不包括另外的兩種利尿劑),止痛藥有三種,另外還有病人口中所謂「顧心臟、顧腦、顧骨頭、顧腰子(腎臟)」的藥丸,以及一堆我念不出名字來的「味素藥」。而病人這次被送入急診的原因(低血糖、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其實就是因為這些藥物使用過量的結果。

本書作者說,有高達三分之一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曾經接受不需要的治療、檢查或藥物。反觀台灣,「過度醫療」的情況也非常嚴重,跟美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對於一般民眾就醫的選擇並不設限,人人都看得起病、吃得起藥,愛看大醫院就看大醫院,不必轉診、不必預約。健保醫療的濫用情形,造就了台灣人「看病多、吃藥多、檢查多、開刀多」的扭曲現象!國人平均一年看病十二次,是美國的三倍,而民眾每年浪費的藥費,估計每年約新台幣三百億元。

除了上述藥物濫用的例子,還有哪些醫療項目有可能是潛在的過度醫療呢?其實,有別於美國,在台灣,任何一樣醫療行為都有可能被濫用,因為醫院端和病人端都有一致的期待,那就是「反正健保會埋單」。其中,有不少醫療行為的必要性其實是值得省思的。舉例來說,難道椎間盤突出就一定得開刀治療嗎?手術灌骨泥就能改善老人家背痛?只要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就一定要放置心臟血管支架?膽固醇稍高就非得吃藥控制不可?胃痛非得使用氫離子阻斷劑不可?檢查有白內障就必須手術摘除?做骨密檢測就能保骨?做攝護腺特異抗原就能篩檢出攝護腺癌?以上所舉例的檢查、檢驗或治療,只要適應症落在可做、可不做的灰色地帶,往往都會被過度使用。

另外一個造成過度醫療的因素是緊張的醫病關係。台灣的醫療糾紛刑事訴訟氾濫,病人或家屬利用非理性手段(如抬棺、撒冥紙、找媒體爆料)來抗爭的也不在少數,使得醫病關係空前緊張,醫療人員紛紛採取防禦性醫療,寧願多做檢查和檢驗,只求不要被告或被鬧。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被過度使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和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這類高階檢查一般都非常昂貴,而且病人須承擔顯影劑過敏或副作用的風險。此外,非必要的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也會讓病人接受不必要的輻射線暴露,進而增加致癌風險。

那麼,要如何減低「過度醫療」所帶來的衝擊呢?除了要求醫療人員自律、檢討健保給付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過度醫療帶來的不只是醫療資源浪費,因為過多的檢查將產生非必要的治療,也許是多吃藥,也許是多挨刀,這些過度的治療將帶來不可忽略的風險和副作用。民眾必須更聰明地保護自己,了解「多檢查、多治療」不見得就是賺到。

推薦序》台灣醫改當務之急——向「過度醫療」說不!
劉梅君◎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醫改會)董事長、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

台灣雖有外國人稱羨不已,號稱「俗夠大碗」的健保制度。但你知道嗎?這款「台灣醫療奇蹟」是以每位國人平均每年看十五次門診(世界第一)、每次門診吃四顆藥(歐美平均才一到兩種)、每一百元醫療費中高達三十七元要民眾自費(是先進國家的兩倍)、醫學中心愈蓋愈大間但醫護人員忙得像戰鬥陀螺等為代價。除了讓健保支出年年提高,國人自付醫療費也逐年增加,讓台灣醫療面臨崩壞的嚴峻挑戰。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醫療費用不斷高漲?過度醫療及無效醫療絕對是重要元凶!根據健保局統計,二○一二年門診超過百次者竟有三‧三萬人;但民眾領了藥卻又不一定服用,導致每年丟棄藥品高達一百三十六公噸,疊起來約有五棟台北一○一的高度。另有近一千五百億元的醫療支出是在病患往生前幾個月用掉的。更令人感嘆的是,很多臨終患者因為沒有簽署放棄急救聲明,送入加護病房後插上呼吸器、葉克膜、洗腎,徒增病患與家屬的痛苦。

除了健保過度醫療問題外,從醫改會每年接獲四百起醫糾申訴分析後更發現不少「過度自費醫療」的玄機。醫院為了增加利潤,誘發不必要的自費需求;甚至醫師手邊常收到醫院經營管理者所提供的「金雞母手術清單」、「醫師開藥或手術業績報表」,淪為「高級計件工」必須靠自費業績而非醫療品質決定專業報酬。病患被「健保給付的手術或藥品比較爛」、「新藥、新手術、高價醫材一定比較好」、「不買昂貴藥等於不孝」等話術弄得暈頭轉向,甚至最後還不幸落得「人財兩失」,衍生醫療糾紛。

淪為商品市場買賣關係的醫療服務
究其原因,主要是醫療商品化、營利化的歪風使然。在扭曲的保險支付結構影響下,醫院爭相投入「軍備競賽」的行列,以取得醫療給付及市場的競爭優勢。當醫療成了資本家投資之標的,醫事專業自主性及執業倫理必然面臨極大威脅,在金錢利益的誘惑下,上演著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戲碼。政府及醫事專業團體的緘默與不作為,成了共犯結構,醫療公共性與公益本質終將淪喪。

對台灣醫改的啟示

吉卜森等所著《比生病更可怕的醫療陷阱》一書以美國真實案例,透過淺顯易懂的論證,幫助大家對過度醫療的風險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整理出避開醫療陷阱的二十項妙招,讓民眾在就醫時可以做出理性的判斷。本書更是很好的「醫改探照燈」,作為他山之石,美國醫改及消費者團體、政府、醫界自律團體對此亂象的改革策略,凸顯出台灣政府與醫界對此議題的改革決心不足、步伐太慢、政策迷航。例如:

一、 論量計酬的健保支付制度。作者揭示每一單位的醫療服務支付費用的計價方式(例如開愈多藥或手術,醫界能領愈多錢)會招致濫用及腐敗,讓健保財務失血而死。而不幸地,台灣主要就是採此方式。我們期許政府要有作者所稱「豪壯的勇氣」,拿出魄力推動論病例計酬、論品質計酬、論人計酬等健保改革。

二、 提高病人部分負擔。作者認為面對過度醫療問題,如果靠加重消費者財務負擔的解決辦法,就如同要求士兵自費買頭盔來控制國防支出一樣,是徒勞無功的失敗解法。相關研究已指證歷歷表示加強對醫療提供者的控管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對照日前健保局積極想藉提高各類病人部分負擔來抑制醫療花費的做法,美國的經驗可謂當頭棒喝。

三、 公開各醫院濫用與違規資訊。作者認為最有效的做法,是公開各醫院醫療濫用的查核結果,並透過各類解讀分析,讓在地民眾與消費者團體來共同把關。但台灣健保的醫療品質、違規名單、自費財報,乃至醫院評鑑結果的各種資訊,醫界都還在設法建立各式「遮陽傘」,實在令人擔憂。

四、 鑑定審查及防健保詐領機制。美國各州醫務委員會對提供不必要醫療手術的醫師進行調查,甚至予以懲處或吊照。聯邦醫療保險與補助管理當局也積極依據《虛假申報法》成立防詐領熱線,並結合司法部調查;舉發者也可獲得財務上的獎勵,值得台灣學習。

醫改會一向致力於推動民眾的醫療權益,除了呼籲政府應正視醫療資源浪費的問題外,也提醒民眾要積極看守自己的健康。期盼民眾可以藉由本書學習聰明的自保方法,避免掉入醫療陷阱中。

目次

推薦序
民眾必須擺脫「醫療做愈多愈好」的迷思 張志華
你需要不以財務考量提供照護與諮詢的家庭醫師 楊志良
台灣醫改當務之急──向「過度醫療」說不! 劉梅君
過度醫療是關乎每個人的問題 蓋斯特

前言

Part 1 正視現實
1 荒野之聲
2 醫生說故事
3 如何演變至今
4 「濫用」的人性面
5 X光可能會致癌

Part 2 不確定性、行銷與金錢
6 醫學的基本問題——不確定性
7 廣告行銷和醫藥治病之爭——一個家庭的故事
8 醃製心靈——新聞只是另一種廣告
9 你不會想讀的一章

Part 3 學會自保
10 別走冤枉路——他們避開了過度醫療
11 和醫生一起做決定

Part 4 每個問題都有一個解答
12 刪減濫用而不是刪減病人
13 不願面對的其他真相
14 停止醫療濫用的十個步驟
15 聰明自保二十招

註釋

書摘/試閱

X光可能會致癌

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的內科醫生賴瑞.傑西(Larry Jassie)還記得,他在海外擔任美國國務院醫師十多年後,回到美國時是一九八○年。他照顧美國在非洲、亞州、南美和東歐等地大使館的員工和他們的家人。傑西是紐約大學和貝爾維醫院訓練出來的醫生。

他從國務院退休後,開始在馬里蘭州洛克威爾一家聯合診所做臨床醫師,他深感震驚地發現,在他離開美國的這段期間裡,美國的醫療出現這麼重大的轉變。「某個星期六,我到診所檢查病歷,管理團隊中一位年輕的醫師進來,他坐下來對我說:『我們看過你的文件,你並沒有開很多檢查,你能不能多開一些X光檢查?』」我告訴他,我好好地照顧病人,和病人溝通良好,從沒上過法庭,所以似乎沒有任何責任問題。我還說,如果任何病人中有我沒注意到的事情,我們可以拿病歷出來看,他無法舉出任何病人的名字。

「我馬上了解年輕醫生來找我談話的原因。他繼續說:『和這裡的其他醫生相比,你開的檢查比他們少很多。』他想增加業務,因為這樣做可以賺進更多的錢。我很震驚,醫療怎麼會變成這樣?醫生的診所變成商業中心。他希望我多做X光檢查,如果病人不需要,卻把他們暴露在放射線中,基本上是犯罪行為。如果你開的檢驗不夠,他們就會威脅要開除你。我依然堅守原則,繼續為病人提供良好的照顧,沒有多做其他事情。」

二○○五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把X光納入已知致癌物的清單中,暴露在X光的放射線中可能導致乳癌、肺癌、甲狀腺癌以及白血病。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警告需要X光和其他診斷性治療的人,這些做法的危險性遠超過好處。
電腦斷層掃描是超強力的X光。從數百支X光光束中,產生高清晰度的立體影像。從一九八○年起,每年進行的電腦斷層掃描數目一飛沖天,從三百萬次激增到今天的六百萬次以上。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示,接受這項檢查的成人中,三分之一沒有必要暴露在輻射線中,至於小孩,每年有超過一百萬次不必要的掃描。

「我們需要增加電腦斷層掃描的檢驗量,好增加收入」
一位經驗老到、奉獻於工作的腫瘤科專科護理師,在大型公立教學醫院工作二十五年後,想要有所改變。於是她開始在一位腫瘤科醫師的私人診所工作,下面是她的發現。
「我在這家診所上班時,醫生向病人收費的方式改變了好幾次。做化療而且有在吃可邁丁這種藥物的病人,一星期必須到診所一次或兩次做抽血檢查。可邁丁有助於預防血液中形成血栓,血栓會導致心臟病發和中風。病人服用可邁丁期間,血液需要監控,因為如果任何原因導致了出血,血液凝固花的時間會比一般情形長。血液檢查結果可以告訴我們,藥物劑量是不是需要調整。」

「在診所上班的前六個星期,我打電話給病人,把實驗結果和可邁丁劑量是否調整告訴他們。我還會提醒他們下次還要再來抽血檢查,只要付抽血檢查費用。」
「忽然間,醫生決定要病人到診所來拿檢驗報告,收取七十五美元看診費。如果他們有健康保險,部分負擔範圍從十五美元到三十美元,或更多。病人必須開車過來,或讓家人或朋友載他們到醫生的診所,等待一、兩個小時,拿報告結果。我們有些病人一星期要這樣做兩次,單趟交通時間要四十五分鐘。光是汽油的花費,就要多花好多錢。這些病人很不舒服,然而醫生對於這個賺錢新招非常興奮。」

「相同的事情也發生在電腦斷層掃描。病人可以在離家更近的地方接受電腦斷層掃描,但是醫生的診所買了自己的電腦斷層儀器來創造收益,把所有病人引導過來。病人抱怨為了做掃描,要跑更遠到診所來時,醫生說因為這樣他可以在線上看到他們的掃描結果,對他們更好。事實上,我們沒有能力在線上看掃描結果。他會告訴醫療助理,我們需要增加電腦斷層掃描的檢驗量,好增加收入,讓機器回本。醫療助理因為要不舒服的病人長途跋涉而感到很難受。我注意到電腦斷層掃描開單頻率比我待過的著名學術中心更頻繁。」

這位專科護理師還記得最讓人困擾的狀況是:「一位做化療的病人排定今天來做下一個療程。那天早上藥物就幫他準備好了,但是抽血檢查顯示,他的血小板計數低到無法安全施打化學治療。(血小板由骨髓製造,幫助血液凝固,並且防止自發性出血。化學治療把骨髓中的細胞全數殲滅,而下一次治療施打前,一定要抽血確認血小板數目恢復。除非血小板計數增加,否則不應該做化學治療。)」
「腫瘤科醫師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替病人做化學治療。醫生會跟病人說:『我不是你的醫生,我是你的兄弟,我一路都會陪著你。』但是病人決定停止化療,選擇安寧醫療的那一刻,醫生就沒有時間去看他了。」

作假醫療新聞大流行

楚荻.李柏曼(Trudy Lieberman)是經驗豐富的記者,也是紐約市立大學新聞學院健康與醫藥報導計畫的指導者,她調查醫院和當地電視台之間的曖昧關係,她的成果揭露了醫院如何運用當地媒體行銷他們的服務。
當地電視台的醫療記者可能會主持一個半小時的節目,由醫院為播出時間付費。根據李柏曼的說法,醫院經常主導報導內容,醫院人士甚至會改編電視台新聞從業人士撰寫的腳本。李柏曼說:「以為自己在看新聞的觀眾,實際上看到的是另一種形式的廣告。」由於這種曖昧的氛圍,全國的地方電視台比較不會報導醫療疏失或院內感染。對受過教育的消費者來說,要分辨真正的新聞和旨在吸引不疑有他的病人的付費廣告,也許是不可能的。

諸如此類的安排會發生,是因為地區電視台想要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便宜的報導,而醫院則想要吸引消費者。根據李柏曼的說法,結果就是作假醫療新聞大流行。新聞變成只不過是另一種廣告的方式。
報導白宮新聞將近二十年的資深記者克萊兒.柯勞福梅森(Clare Crawford-Mason)只用幾句話,就道盡了新聞與廣告之間模糊化的重大變化,她說:「過去電視把新聞帶給觀眾,現在電視都把觀眾帶給廣告主。」

電視廣告製作得像新聞一樣時,大家會很難看出差異性。微笑的中年男子穿著藍色病人服,秀出在醫院門廳走路的樣子,推測是做完膝關節置換手術之後的情形。這種形象在費城電視台晚間新聞節目結束後,在為電視打造的醫院廣告中播放,然而看起來和感覺起來就像是新聞播報。這則廣告告訴觀眾,如果他們給醫院二十四小時,醫院會給他們新的膝蓋。廣告把手術描繪成雕蟲小技──然而,整治膝蓋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

大家可能把這則廣告看成是公共服務,但是醫院把大家弄進門卻有財務利益。如果觀眾撥打電視螢幕上顯示的電話號碼,得到的不會是醫院有多麼會修理膝蓋的獨立客觀訊息,也不會知道感染率或併發症率。醫院也不會讓觀眾知道術後可能發生折磨人的疼痛。史威哲提出警告:「如果你沒有聽到可能的傷害,或新方式和現存治療方法的比較,你可能會買下一大堆商品。」

你不會想知道的真相
醫療照護的綠色怪獸已經長大,準備離巢了。現在牠有貪得無厭的食欲,而且能夠自由使用國家的冰箱、食品儲藏室和玉米種籽來種植明天的食物,因此變得更肥大。聯邦政府向中國借錢來餵養牠,牠長得愈大,就變得愈大膽。下面是醫療內部人士舉例說明綠色怪獸多麼有創造力。

甜甜圈商店
「我們就像甜甜圈商店,」一位年輕營運長對任職的醫院裡一位醫師說:「我們的工作就是賣出甜甜圈,如果我們沒有賣出很多甜甜圈,就會破產。身為急診部主管,你的職責是說服病人相信他們需要留在醫院,並且說服醫生相信他們需要收病人入院。」一位醫師在二○○七年美國醫師主管學院執行的調查中這樣回應。

大學學費
一位醫療內行人描述有一群醫生勤奮地工作,使他們所服務社區中動過心臟繞道手術的病人,減少能夠避免的死亡。他們秉持最優秀的醫療傳統,互相學習彼此最好的技術,並學以致用,他們聯手拯救生命。這一群醫生知道,社區裡有一位他們的同儕,執行的繞道手術比其他任何人都多,卻沒有人質疑他。醫生們私下相信那些病人並不需要手術,但是他們這樣解釋他的行為:「噢,他有四個小孩在念大學。」問這些內行人:「要付諸什麼行動,才能使那傢伙住手?」回答是:「等他的小孩從大學畢業。」

有鼠蹊就能做導管
一位在私立機構上班的醫生描述他的同事有多渴望做心導管。辦公室裡的真言是「有鼠蹊就能做導管」(指的是心導管,心導管是一條長長細細的管子,插入鼠蹊部的動脈,沿線送到心臟的血管)。這位醫師後來離職,到榮民醫院上班,那裡的醫師領薪水,沒有財務誘因讓他們做不必要的醫療行為。

叢林裡的藍寶堅尼
在東岸一間醫院行醫許多年的醫生說:「我受訓的時候,開一台舊雪佛蘭,指導我們的醫師也開雪佛蘭,不過是新的。現在我環顧醫院周圍的停車場,數一數有幾台藍寶堅尼跑車。對我而言,我覺得大家可以開任何想開的車,但是你必須問,是誰付錢?這麼說有點抽象,不過濫用就像公視的自然節目。老虎或獅子殺害他們的獵物時,所有生物都會過來共享盛宴,這就是病人身上發生的事,每天都看得到。醫生把病人收住院時,他可能會邀請六個、八個,或十個會診醫師,每一個都向病人收費。沒有人質疑醫療行為,或會診醫師們做的任何事情是否真的對病人有利。這是場餵食大秀。」

不放過任何孩子
兒童也不能免於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一位來自德州的兒科醫生在她一開始行醫時,就觀察到不必要的診斷性檢查。「我記得這邊鎮上有一群兒科醫生,會把健康、營養充足的兒童收到兒童醫院住院,讓他們通過一連串診斷性檢查,以便查出某種營養不良疾患。」

如何阻止無效醫療
美國癌症協會多年來都建議重度吸菸者,應該每年接受胸部X光攝影,篩檢可能潛藏的肺癌。後來戲劇性的改變發生了,美國癌症協會根據良好科學,更改建議。這是利用科學、阻止傷害可能大過好處的無益檢查和治療的故事。
這則故事要從一九五○年代說起。研究人員想知道胸部X光攝影能不能偵測早期肺癌,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說法,這件事對於一種五年存活率最多只有二○%,而且經常是只有二%的疾病來說,是個重要的問題。接下來幾十年,研究人員主導多項研究,辨明篩檢是否能夠早期偵測肺癌,進而降低死亡率。要建立哪些檢驗治療有效、哪些檢驗治療無效的知識,要花很多時間。

一九七○年代,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梅約診所、凱特琳癌症中心和其他傑出醫院執行隨機對照試驗。關鍵發現在於:胸部X光並不能早期發現吸菸者的肺癌。接受篩檢的人,死亡率和未受篩檢的人相同;早期癌症和晚期癌症數目在這兩組之間也並無不同。研究人員結論,胸部X光對吸菸者沒有帶來好處,是非必要的檢驗。
這項研究還有一項預期之外的發現。在梅約診所和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的研究中,有四十人接受了篩檢後診斷出肺癌,也接受了手術,術中卻發現並沒有罹癌;四十人中的其中一人術後死於心臟病發。因為這項研究是由聲望很高的機構小心執行的,專家相信,如果在全國其他醫療品質較低的醫院廣泛進行篩檢,誤診率和暴露到非必要手術的機率都會更高。

基於這項研究,美國癌症協會在一九八○年時,不再建議無症狀的重度吸菸者接受年度胸腔X光檢查。因為吸菸與絕大多數的肺癌有關,美國癌症協會轉而建議大家不要吸菸,這項戲劇性的改變有助於預防癌症。
運用科學為公眾謀福祉,效果令人極為滿意。在這個例子中,研究人員發現,一項診斷性檢查不能診斷一種毀滅性疾病,廣泛應用這種檢查會導致更多的傷害,而非益處。醫學界應用這項知識後,人力、物力和精力重新導向真正能夠預防癌症的措施。

好醫生會怎麼做
勞倫斯.賈德納(Laurence Gardner)是邁阿密的內科醫生,他以提供不比病人需要多,也不比病人需要少的醫療為榮。問他第一線醫生要如何預防病人受到不必要的治療時,他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有一個跟了我十年的老病人來我門診,他七十六歲了,非常聰明又非常主動。他注意到頸部有一個腫塊,三天後他就打電話來約診。我在一星期內看到他,病人的淋巴結腫大,所以我開了胸部X光,檢查病人有沒有癌症,還開了血球計數檢查,看看病人有沒有感染。會談進行了約十五分鐘,我們同意一星期後再約診。胸部X光沒看到什麼,血球計數也正常。」

賈德納醫生描述接下來發生的事──更重要的是沒有發生的事。「一星期後我們再度會談時,這位紳士說,他覺得腫塊有點縮小了。我對他說:『很好,我們改天再談,隔三個星期後再回診。』三個星期後,淋巴結只有原本大小的五分之一,看起來很正常,我們計畫好下一次回診是六個月後。最後,病人平安無事。」

如果第一線醫師沒有對病人執行保守治療時,會有什麼結果?賈德納醫生說,病人「一點機會也沒有」。他的病人可能會「去看專科醫生,也許是外科醫生、血液科醫生或腫瘤科醫生,做昂貴的診斷性檢查和切片。外科醫生可能對病人說:『是這樣的,我不能確定這是什麼,所以最好把它拿掉。』病人可能接受手術,而且之後外科醫生可能說:『我有個非常好的消息,我們沒有看到癌細胞,看起來只是發炎。』」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