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滿額折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三版)

定  價:NT$ 550 元
優惠價:85467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套書優惠

優惠價:85 1670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一部哲學史,雖然是「史」,但也必然涉及「哲學」。當一位學人寫哲學史的時候,他不僅要敘述事實,而且要解釋理論。敘述事實是史學的工作,解釋理論則必須有確定的理論基礎與解析方法。而這種基礎與方法就是寫哲學史的必要條件;不能滿足這些條件則寫出來的是「史」,但不算是「哲學史」。──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是當今哲學泰斗勞思光在中國哲學方面最重要的著作。透過其獨特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如庖丁解牛般,將上下數千年中國哲學的內涵,條分縷析呈現在您的眼前。本冊主要是介紹唐末思想之趨勢與宋明理學的發展。其中每一章節,皆有深入淺出的說明,其內容正是中國哲學的深層內涵。

作者簡介

勞思光(1927~2012)

經歷:
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及臺灣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東吳大學
、華梵大學等校
榮譽: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2000)
行政院文化獎(2001)
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
第六屆教育部國家講座計畫主持人(2002-2005)
第四十六屆教育部學術獎(2002)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2004)
第十屆教育部國家講座計畫主持人(2006-2009)

序 論

本書前二卷分別析論「初期」及「中期」之中國哲學思想,本卷則析論「晚期」。以下當說明所謂「晚期」之範圍,並對此一階段中之思想趨向及演變作一簡明敘述,以清眉目。

壹 「晚期」之意義

所謂「晚期」之中國哲學,即指自宋初至清代一段時期中之中國哲學思想而言。此處有兩點應稍作解釋。

第一、本書第二卷論述中國哲學之「中期」,止於唐代之佛教教義。

本卷現論述「晚期」,而以宋代為主,似將唐中葉後至五代時一段略而不言。此點易使人誤會。但本卷之所以如此,並非對此一階段之中國哲學思想避而不談,而僅是將宋代興起之宋明儒學視作主要哲學思想運動,故將唐代中葉以後之有關言論,繫於此一運動下而論之(參閱下文〈唐末思想之趨勢及新儒學之醞釀〉一章),蓋唐代除佛教思想外,並無明確哲學思想或理論出現;所有者僅屬零星言論。此中較重要者大抵可視為儒學思想漸求復振之信號。因此,本書不能另標「唐代哲學思想」之名。至於五代,世亂時促,亦無顯明哲學思想成立,故亦不能成為單獨之論題,只能就與宋明儒學思想有關者隨處提及而已。此是首須說明者。

第二、本卷論「晚期」之中國哲學,止於清代中葉;此亦應加說明。

中國哲學史之論述,應止於何時,殊難有確定標準。如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指原本說,最近改寫本不擬論及),分中國哲學思想為兩大階段,即所謂「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而以清末之譚嗣同、廖平等人作為最後結束經學時代之代表人物,於是其書之論述,直至清亡為止。本書則認為清道光以後,鴉片戰爭既使西方勢力進入中國,中國整個歷史皆進入一新階段 即所謂「近代史」及「現代史」之階段。此後,一切思想制度之演變,皆須在此一新配景中觀察了解。故就中國哲學思想而言,道光後之中國哲學思想亦必須收入此一「近代或現代之配景」中析論。而所謂「中國哲學史」,原以此一大變開始以前為限,因此,本卷所說之「晚期」,即止於乾嘉時代。所謂「晚期」,原對「中期」、「初期」而言,皆指舊有之中國哲學思想。若尚在發展變化中之「近代史」及「現代史」,則不能稱為「晚期」,故必須如此劃分也。

以上說明本書所定之「晚期」之範圍,以下再對此一階段中之中國哲學思想作一概觀,以明其趨向及演變。

貳 本期中國哲學之演變

晚期中國哲學思想之演變情況,一般言之,不似初期與中期之繁雜;蓋初期哲學思想,涉及古代南北文化之衝突與融會;其間有所謂諸子之說,頭緒頗繁。中期則一方面有古代思想之變質問題(此在儒道二家皆然),另一方面又有外來之印度佛教入侵。其間中印思想之激盪變化,亦屬曲折多端。而晚期之中國哲學思想,則大致言之,只有一主流,即回歸於先秦本義之「新儒學」 可包括宋明諸儒之說;故敘述整理之線索,在客觀上已有限定。學者了解此一階段亦較易下手。

但晚期哲學之演變線索雖簡,學者掌握此線索時,對初期及中期實況之了解仍為必不可少之條件。此因晚期哲學所面臨之問題,基本上實源自中期之曲折也。
宋以後之儒者,所以有歸向先秦之新儒學運動,原由於欲擺脫中期哲學所留下之限制。此又可分兩方面說,其一是儒學內部問題,即關涉漢儒之偽冒儒學之理論;其二是對抗外來壓力之問題,即關涉佛教之價值觀。

在本書第二卷中,關於漢儒思想與先秦儒學之歧異,已屢有說明。至於佛教基本價值觀念與儒學立場之同異,亦有描述。此處只拈出一、二主要觀念,以表明宋明儒學最早面對之問題;進一步之討論皆留俟後節。

漢儒思想之特色,為其「宇宙論中心之哲學」;具體言之,即是一切歸於一「天」;以此說明一切存在及關係,亦據此以立價值標準。此與先秦孔孟之「心性論中心之哲學」,殊異甚顯。漢以後之儒者,雖以宗孔孟為名,但實際上對於雜取陰陽五行等原始觀念之漢儒理論,亦常盲目接受,不知其方向實大悖孔孟本義。然漢儒之「宇宙論中心之哲學」,不僅就歷史意義說,是違離孔孟者,且在理論意義上亦是一退化墮落;蓋所謂德性及價值問題,決不能訴於存在或存有領域。以宇宙論觀念為基礎而建立之任何價值理論,本身皆必屬粗陋虛弱。此一理論問題有其客觀確定性,故在一定歷史契機下即將顯現。當此問題顯現時,學者縱使不甚確知漢儒宇宙論思想與先秦儒學之歷史性差別,亦將因發現漢儒此種思想本身之不可成立,而有抗拒改造之要求。此在唐末學者即已有表現,而成為宋明儒學運動之序曲。

引起此一潮流之歷史契機,乃佛教之壓力。佛教之宗教面,本書中不能涉及。就其哲學面言之,則佛教哲學是一與先秦儒學不同之心性論哲學;其精采處皆落在價值問題上。中國學者在面對佛教之壓力時,由其教義中之強點,即看出漢儒傳統下「宇宙論中心之哲學」之根本弱點。故在唐末,學者如韓愈、李翱等,皆以拒佛之立場而初步嘗試脫離漢儒思想;蓋欲與佛教之價值論爭短長,即不能不拋棄「宇宙論中心之哲學」,而歸於「心性論中心之哲學」。就理論層級說,「宇宙論中心之哲學」本身屬於幼稚思想,無法與佛教之心性論抗衡;此是客觀限制。此限制一旦進入人之自覺,則拋開宇宙論而重看價值問題,即是不可免之事。(節錄)

目次

序 論
壹 「晚期」之意義
貳 本期中國哲學之演變
第一章 唐末思想之趨勢及新儒學之醞釀
壹 道教內丹派之興盛
貳 佛教禪宗之發展
參 儒學復興之嘗試
一、韓 愈
二、李 翱
第二章 宋明儒學總說
壹 宋明儒學之分派
貳 宋明儒學所依據之經籍
參 宋明儒學興起時之歷史環境
肆 宋明儒學所面對之哲學難題
第三章 初期理論之代表人物
壹 周惇頤
一、生平及著作
二、濂溪學說之要旨
三、濂溪與儒道之關係
貳 邵 雍
一、生平及著作
二、康節學說之要旨
三、結 語
參 張 載
一、生平及著作
二、橫渠學說之要旨
三、餘 語
第四章 中期理論之建立及演變
壹 程顥之學
一、生平及著作
二、明道學說之要旨
三、附 語
貳 程頤之學
一、生平及著作
二、伊川學說之要旨
三、結 語
參 程門弟子之分派
一、明道之傳
二、伊川之傳
三、別 傳
肆 朱熹之綜合系統
一、生平及著作
二、晦翁學說之要旨
三、結 語
伍 朱熹之敵論
一、湖湘學派
二、事功學派
三、朱陸之爭
第五章 後期理論之興起及完成
壹 陸九淵之學
一、生平及著作
二、象山學說之要旨
三、結 語
貳 王守仁之學
一、生平及著作
二、陽明學說要旨
參 王門弟子之分派
一、王畿(龍溪)
二、鄒守益(東廓)
三、聶豹(雙江)
四、王艮(心齋)
五、餘 論
肆 後期理論總評
一、內在問題
二、外緣問題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5 467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