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簡體書)
滿額折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6 元
定  價:NT$ 156 元
優惠價:8713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現代化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逾越的重要歷史階段。大力發展工業,走工業化道路,是農業人口占大多數的中國實現經濟發展的核心,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
經過半個世紀的奮斗,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離完成工業化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十六大報告提出“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從長遠趨勢來看,農村勞動力轉移在今后一段時期仍將是中國工業化的關鍵因素,如何解決好農村勞動力在工業化進程中的轉移問題是新時期經濟發展中的重大課題。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工業化具有特定的國情、制度背景和嶄新的世界環境,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不能也無法遵循西方國家傳統的理論范式和轉移路徑。因此,借鑒國外經驗,立足中國基本國情,探討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律和影響因素,對中國工業化進程中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指導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指導意義。
本書以產業經濟學、發展經濟學、教育經濟學、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相關理論和發達國家成功的實踐經驗為指導,運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規範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探索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徵和規律;創建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中間力量模型和合力模型;在對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如下具有新意的結論:①農用機械總動力和有效灌溉面積所代表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動力在現階段並不表現為正向的推動作用,而表現為一種“反推力”,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力不足。②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經濟改革在經歷一段時間對重工業優先的發展戰略矯正之后,又回復到重工業領先增長的軌道,從而使第二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就業從某種程度上講具有擠出效應,但是農村工業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大的拉動力;在經濟發展中,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巨大拉動力量。③城市化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顯著的拉動力量,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多的是通過產業帶動,而沒有發揮城市化發展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聚集經濟效應,這也是近幾年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不快的主要原因。④市場化發展程度和制度變遷及農村人力資本狀況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進而提出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路徑選擇和相關的政策建議。
本書由5部分8章內容構成:
第一部分(第一章) 主要闡述本書的選題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對國內外農村勞動力轉移研究動態進行了評述,說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創新之處。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 主要闡述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理論和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實踐經驗。其中,第二章闡述了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有關理論,重點闡述了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中勞動力轉移的理論模式,即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拉尼斯一費模式、喬根森模式、托達羅模式和“推一拉”理論。這些理論為全文的研究提供了依據。第三章重點探討了發達國家和新型工業化國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歷史規律。①工業化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化,從而影響勞動者就業結構的變化和就業的選擇。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力不斷從低級產業向高級產業轉移。②產業革命導致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的集中,促使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地區集聚,最終實現城市化。③發達國家農村勞動力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演進過程中實現產業轉移和空間集聚的。 第三部分(第四章) 重點探討了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徵規律,在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中國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癥結所在。分析表明: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變化和經濟波動周期基本相吻合。從產業轉移的角度看,勞動力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發展。從鄉城轉移的角度看,城市化率低于非農就業的增長。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勞動力供大于求,但年輕勞動力有限剩余與農村中年勞動力難以轉移的現象並存,農業勞動力弱化與非農產業技工短缺、產業工人的不確定性並存;勞動力就業的渠道狹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表現為短期流動;農村勞動力流動方式具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無序性;流向過度集中于東南沿海,過多流向大城市、特別是特大城市,造成結構失衡;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農村勞動力退出農業難,進入非農產業取得穩定的工作進程緩慢,融入城市狀況差等。
第四部分(第五章、第六章) 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實踐經驗,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影響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各個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第五章在借鑒“推一拉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構建了“新三力模型”。即“推力模型”、“拉力模型”和“中間力量模型”,并對這三種“力”的內涵作了特殊的理解。第六章結合統計資料對“新三力模型”進行了檢驗,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合力模型”。“推力模型”分析結果表明:①農用機械總動力和有效灌溉面積所代表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在現階段表現為一種“反推力”。②農村勞動力的數量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產生正向的推動作用。③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④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變量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作用最大。“拉力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①農村工業化是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最主要的“拉力”因素。②第三產業和城市化的發展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巨大拉動力量。③第二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就業從某種程度上講具有擠出效應。“中間力量”模型的分析結果表明:①城市失業率對于農村勞動轉移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②政府的有關政策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技能,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合力模型”的分析表明:①在工業化進程中影響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表現為:鄉村勞動力數量、經濟發展水平、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勞動者自身素質、市場化發展程度和制度變遷。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更多的是通過產業帶動,而沒有發揮城市化發展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聚集經濟效應。
第五部分(第七章、第八章) 指出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路徑,并提出相關保證措施和對策建議。第七章認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工作思路是,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快發展二、三產業,并使產業在城鎮集聚,促進城市化的建設和發展。首先要推進農村工業化建設;其次要加快工業化的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第三要加快城市化的發展步伐。第八章提出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支撐條件,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是政府、社區或個人三者基本行為主體具體運作的結果。要充分發揮政府調控主體的力量,改革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同時要加強教育和培訓,提高勞動力的素質,保證農村農動力的順利轉移。

作者簡介

張雅麗,女,1964年7月出生,陜西韓城人。1986年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專業,獲農學士學位;1986年7月分配到原西北林學院林業經濟管理系從教,2001年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讀在職碩士研究生,2003年考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職攻讀博士研究生,師從范秀榮教授,2008年取得管理學博士。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長期從事《統計學》、《管理會計》及農林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陜西省社科聯課題《提高陜西省城鎮化水平研究》,校教改課題《管理會計學》多媒體課程建設研究,參與國務院開發領導小組課題《西部人力資源開發模式與配套政策》,國際泥沙研究中心課題《吳起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等的研究工作。在期刊上先后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

目次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言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國內外研究動態
1.3.1 國外研究動態
1.3.2 國內研究動態
1.3.3 國內外研究動態評述
1.4 研究思路與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創新之處
第二章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理論
2.1 工業化
2.1.1 工業化的內涵
2.1.2 工業化進程的衡量與測度
2.2 農村勞動力與農村勞動力轉移
2.2.1 農村勞動力與農村剩余勞動力
2.2.2 農村勞動力轉移
2.3 工業化進程中勞動力就業的一般規律
2.3.1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2.3.2 庫茲涅茨理論
2.3.3 錢納里、塞爾昆理論
2.4 發展中國家二元經濟結構中勞動力轉移模式
2.4.1 劉易斯模式
2.4.2 拉尼斯-費模式
2.4.3 喬根森模式
2.4.4 托達羅模式
2.4.5 “推-拉”理論
2.4.6 舒爾茨關於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收益理論
第三章 國外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經驗借鑒
3.1 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經驗
3.1.1 英國
3.1.2 美國
3.1.3 日本
3.2 新興工業化國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經驗
3.2.1 韓國
3.2.2 巴西
3.3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規律
3.3.1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首先體現為產業轉移
3.3.2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表現為空間的轉移和集聚
3.3.3 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演進過程中實現產業轉移和空間集聚
第四章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演替
4.1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歷史
4.1.1 傳統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1949-1977年)
4.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Ⅰ)(1978-1991年)
4.1.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時期(Ⅱ)(1992年至今)
4.2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徵
4.2.1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徵
4.2.2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產業轉移的特徵
4.2.3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鄉城轉移特徵
4.2.4 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演進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徵
4.3 中國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問題
4.3.1 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
4.3.2 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
4.3.3 農村勞動力轉移面臨的主要問題
第五章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模型的構建
5.1 “新三力模型”的構想
5.2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因素和假設
5.2.1 “推力”因素
5.2.2 “拉力”因素
5.2.3 “中間力量”因素
5.3 “新三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5.3.1 “新三力模型”的一般形式
5.3.2 “新三力模型”的綜合形式
第六章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實證分析
6.1 推力模型檢驗
6.1.1 變量的選擇與分析
6.1.2 結論與討論
6.2 拉力模型檢驗
6.2.1 變量的選擇與分析
6.2.2 結論與討論
6.3 中間力量模型檢驗
6.3.1 變量的選擇與分析
6.3.2 結論與討論
6.4 合力模型檢驗
6.4.1 變量的選擇與分析
6.4.2 結論與討論
第七章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路徑選擇
7.1 推進農村工業化建設
7.1.1 實現農村工業化是當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現實選擇
7.1.2 農村工業化的依托是鄉鎮企業
7.1.3 農村工業化應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
7.1.4 農村工業化注意的問題
7.2 加快工業化的步伐,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升級
7.2.1 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步伐,培育龍頭企業
7.2.2 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7.2.3 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7.2.4 以產業轉移來實現地區間產業結構的協調
7.3 加快城市化的發展步伐
7.3.1 城市化發展要合理定位
7.3.2 走多元化的城市化發展道路
第八章 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撐條件
8.1 改革戶籍制度和土地流轉制度
8.1.1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8.1.2 改革和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
8.2 構建農民工社會保障制度
8.3 構建城鄉平等統一的勞動力就業市場
8.4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增強轉移能力
8.4.1 完善農村教育體系
8.4.2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
8.4.3 加大對農村教育和培訓投入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